首页    >    教育资讯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一

2022-05-11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一——给学生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是对某事物臻于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理想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苏格拉底曾说过,“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则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事实证明,学生只要有理想,有确定的人生规划和向往追求,学习就会有目标、有动力、有激情、有效率,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自如。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是对人、事、物一定价值或作用的主观体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世界观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辅相成,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走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着世界观。要想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必须加强“三观”教育。既要帮他们弄清楚“三观”的辩证关系,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三观”。在培养学生“三观”的过程中,应按“思想引领、规划人生、活动助力”三步走。在三步走的过程中又需要各有渗透,决不能仅仅靠思政课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应贯穿于全科教师工作的全过程。1.人生观的培养。人生观——直白一点说,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们应教育学生成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成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强化思想引领,只知传授知识、不知思想引领的教师算不上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些学校以“培养出多少出国留学生”为炫耀的资本,试问你培养的学生用了国家多少教育资源,他们出国后为外国服务,能说是你教育得好吗?这就是思想引领出了问题,但要想引领好学生思想,老师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应该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生活去践行,一定会有大的收获。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美国政府疫情防控不力,百姓怨声载道。美国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做法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个是资本利益至上,一个是人民生命至上。本质上,这也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1946年8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时,提出“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审时度势,分析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朝鲜战争的未来走向,大胆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打得在停战书上签字。经典战役铸成经典战争,印证了毛主席的经典论断。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受西方思想的侵蚀,把学生领偏,使其成为崇洋媚外之人。国家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受西方思想的侵蚀,甚至成为外国反华势力的帮凶与走狗,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过去一个时期,国内有一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去国外继续深造,大多留在了国外,并加入了外籍,为西方国家服务。有人说,我们的大学成了为国外培养人才的摇篮,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折射出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流失的人才达到了近30万人。面对这沉重的代价、惨痛的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我们是不是有些失职,我们不学习、不警醒,行吗?其三,学习时事,以便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自2020年1月23日上午10点起,全国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战“疫”,中央果断决策“武汉封城”。习近平同志指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各地陆续掀起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热潮,抗疫物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武汉;白衣天使为援鄂踊跃报名,争当逆行者;人民解放军更是奋勇向前。疫情就是命令,责任就是担当。逆行志愿者蜂拥而上,为抗击疫情献出自己的力量。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突显中国速度。“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抗疫工作中的最强音。这些时事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体会到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个个奋不顾身的共产党员形象,更让我们受到深刻教育。青年学生在学习这些人物事迹后也会深受感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奉献社会的主动性更强,相信他们当中今后也会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时事的学习和亲身感知,会让每一个人都更加深爱我们的祖国。2.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价值观与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水平、目标追求、阶级观点有着密切关系。比如:两个人都想买杯子,一个人想买设计精美、漂亮的杯子;另一个人却想“只要能喝水就行”。这就是两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或者说价值观不同,一个是从美观的角度思考,一个是从实用的角度思考,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是,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人生的方向和状态。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正确,或者什么样的价值观能让我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和社会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指向就不同。正确的价值观起积极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消极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可讲述的典型案例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血青年踊跃报名跨过鸭绿江,打击侵略者。再有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充分体现了青年人心向祖国、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二是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设计。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是主战场,学科是主战线,课堂是主阵地,学科专业教育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这里讲的专业教育是专业素质教育,它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为载体,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为目的,引导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备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献身的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备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补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在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内容,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熏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当今社会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多,学生不仅需要面临学习压力和学业的竞争,还需要面临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挑战。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迎接严峻的挑战。据报道,中国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事实上,学生表现出的许多心理问题,并非思想政治问题,也不能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简单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是不能奏效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超常的爱心和耐心,认真研究青年人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也学会怎样面对失败和挫折。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注意发挥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此外,不仅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等教育,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此阶段是将培养方案转换成学生能接受的形式,教育方式应更加多样化。比如,针对学生喜欢参与各类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聆听形势报告、收看教育影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举办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这些集体活动无疑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事物都是变化着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持续发挥答疑、解惑作用,遇到学生有新的要求或新的问题时,要及时纠错、及时引导。总之,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抓住学生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学生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打牢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手段,才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世界观的培养。既然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那么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其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在培养学生“三观”的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推进,着力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糊涂、老师糊涂,不见教育效果的局面出现。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后,必然会树立起远大理想。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就理想谈理想,那样会显得太空洞,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导致理想教育缺失的问题根源,往往就在于此。二、教育学生站稳立场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阶级立场是立足于一定阶级,反映这个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根本态度。阶级立场不同,理想不可能一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科学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性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党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随时警醒自己为党育人、为人民育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1.强化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主要来自学习,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并用政治理论分析研究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升政治觉悟、政治素养。2.强化对学生的责任教育。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自身责任。这里所说的责任,绝不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责任,而是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学生责任的培养应注意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社会、学校、家庭着眼,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天马行空,应开展好相应的集体活动,让责任教育有抓手,让责任教育在实践中感悟,切不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3.强化文化教育。这里所说的文化,既有学科知识文化,又有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这些文化教育应通过积累和活动来完成,在达到一定厚度后升华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党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每个中国人都应深信不疑。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造成文化认同扭曲,是极其悲哀的。4.强化意志教育。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共产主义信念。革命先烈江姐、夏明翰、赵一曼等,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受得住敌人的残忍酷刑。正是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才为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才有如此坚强的意志。具备坚强的意志,是做好一切革命工作的保证。理想信念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真正从小处抓起,不要眼睛紧紧盯着成绩,不要违背教育规律,不要再用“教育倒挂”的措辞来推脱责任。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务必要把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

网站——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语文回顾

2022-05-0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义教新课标(2022版)系列公益讲座—语文回顾【附】讲座逐字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在2022年4月正式颁布,即将在2022年的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对于这一版课标有一些重要问题,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01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课标目录对比我们先来对比一下2011年版和2022年版两版课标的目录。从目录的对比当中,我们能够发现2022年版课标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这一版课标里边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二,这一版课标里边新增加了课程内容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这一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大变化。 第三,这一版课标里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这是这么多年来在我们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 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022022年版课标中的5个变化按照课标前言中的总括,这一版课标修订主要有5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第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下面我就从这5个方面展开,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22年版。 方向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1.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 这一次的课标修订,我们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这些内容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都有体现。老师们在阅读课标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样的一种育人导向。比如说,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应该说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这一次育人导向一个最典型的表现。 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四个学段目标的结束部分都有一段文字标识这一个学段在育人导向上的具体要求。比如说第一学段: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我们在研读这些地方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也要关注如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这样5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在这5个方面当中,其中前3个方面分别具体阐释了这些主题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载体形式。 经过这样的一个讨论过程,我们就逐渐明确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22年版当中,我们在育人导向方面,从素养型的目标到各个部分的强化,凸显了育人导向的特征。 2. 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在目标的定位上,2022年版的课标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一版课标的总目标一共有九条,覆盖了五个方面。其中第一条目标是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后边的8条目标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相关要求,这样从总目标构建了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1)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边我们可以提炼出来这样四组动词,第一组是感受与热爱,第二组是继承与弘扬,第三组是关注与参与,第四组是了解与借鉴。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里边,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2)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 在这里边我想我们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语感丰富,语感逐渐敏感的过程当中,让自己的语言经验变得丰富,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第二组名词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有自觉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内涵和情感,要感受的是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的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三组就可以视为我们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3)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我们更关注思维能力的若干方面,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会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语言里边的思维逻辑,通过思维和语言的互动关系,应该说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共生共长的。 (4)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绪,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这里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他不断的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载体。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他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第三个方面是他的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去进行发展和提升。 当然,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三者也是一个循环互动,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的这几个方面跟普通高中提出来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区别。 同样在构建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我们把它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样四个方面。对比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能够看到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期待培养的核心素养相对宽一些,涵盖的内容广一些,更强调学生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普通高中阶段,我们关注的内容更为专一些,更强调学科内在的逻辑规律,强调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科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为下一阶段的深造奠定基础。所以,在这样两组素养型课程目标的对照下,我们能看到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变化的第二个方面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下图呈现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发生的变化。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并没有课程内容的出现,采用的是阶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样5个内容领域呈现了阶段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11年版,采用的是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形式,在学段目标下面,依然按照5大内容领域呈现了学习内容,在这两版课标当中还没有具体的或者说独立的课程内容的出现。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6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应该说是研究的进步,也是实践的进步。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按照这样三个层面,三个类别呈现了6个学习任务群,这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有内在的关系,而且这6个学习任务群的最终呈现能够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1个变革的历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清晰的对于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才能够明确地架构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上图整体呈现了我们语文课程内容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首先是用单篇阅读,以文本为纲的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在单篇阅读的时候很多知识是碎片化的,于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由老师开始探索单元整体阅读,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 我们的教科书编写也采用单元编写这样的一个形式,不管是单篇阅读还是单元阅读,学习的主体都放在阅读上,这是由教材的编选形式和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这种课程内容选择的行为决定的。因为依循文选型教材的特质,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而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多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沟通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共同实现学生语言经验和语言能力的这样的一个发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 如果我们单纯的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任务的,但是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都是这样的一种倾向,在长期以来老师们的探索也没有跳出用单元来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样的一个桎梏。从这样的一个单元阅读或者叫阅读单元走向学习单元,迫切需要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应该说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引导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也是更好地实现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的关键的一环。这一次课标修订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可能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受到读经讲经这样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非常习惯于用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是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按照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过程来推进语文学习。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刚才我们讨论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刚才说的4种学习活动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推进的过程。 学生要学习演讲,并不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词,在这组演讲词当中抽取出演讲词撰写的一般标准和一般规则,然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和标准去撰写演讲词,很可能是他先生发出了要写演讲词这样的一个愿望,然后意识到写演讲词需要关注演讲的目的和对象,自己的观点的树立和目的和对象有关,怎样去关注目的和对象,他就去阅读了一组演讲词,了解到观点、目的、对象之间的观点,然后他又发现他阅读的这些演讲词里边都用了一种结构强化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他可能就会去想我的观点如何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通过研读不同的演讲词的结构体式,去确立自己的一个结构方式。然后在诵读和复课名家的演讲词的过程当中,他逐渐意识到这些演讲词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的规律,这些共同的规律强化了观点,增强了感情,于是他又重新去朗读自己已经拟定好的演讲词的初稿,通过不断地朗读去修订自己的演讲词。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活动的愿望是自主发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愿望,他通过调派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于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这样的4种语文实践活动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他可能会以阅读与鉴赏为起点,通过阅读与鉴赏来实现自己梳理探究后达到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目的。学生可以在这4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以任意一个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也可以以任意一个活动为中心,通过这个活动来有机地组织其他的三类活动。 这4个语文实践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取决于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的目标。这样我们就从一个单纯的阅读单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学习业务群在整体特点上体现为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样三个特点:   1.情境性 我们先来看情境性,应该说情境性的提法跟这几年老师们在一线教学的实践有密切的关联,大家通过研究,通过实践逐渐明确了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对于知识建构的重要的作用。我们重点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1)首先,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更加关注把人类共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静态的知识传授带着老师的一厢情愿的味道,好像我们把这些知识完整的讲给了学生,他就掌握了这个知识,就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我们知道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和情境互动的结果,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学生在情境当中有了学习知识的愿望,当他调派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的时候,难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他就有了学习新知识的这样的一种愿望。新旧知识的一种碰撞融合,从打破原有的平衡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平衡,它就优化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也丰富了知识结构。 (2)第二,情境具有动员学习的功能。学生在情境当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而且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产生真实的角色感,这种真实的角色感带动真实的工作历程,以及在学习成果的真实运用情境当中,让他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所以情境有利于学生用投入的状态进入学习进程当中。 (3)第三,情境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语文学习活动源自生活,为了生活,这些源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文学文化以及跨学科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回归语言运用的真实的场景,能够让他看到语言运用和生活的真实的关联,从而打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关系。 (4)第四,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面对未来社会生活,要求学生能够有在复杂情境当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这样的一个能力,它能够去辨识情境的特征,根据情境特征,采用相关的或者说合宜的一些应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情境学习力和应变力。所以说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的背景下面,情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特征。 2. 实践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践性,义教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当中表现出来的。学生要跟语言进行碰撞,要用语言在用语言的过程中去学语言,学语言和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学语言和用语言的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语言运用的妙处,发现语言运用更多的需要自己关注的地方,从而丰富他的语言运用的经验,在丰富经验的过程当中实现语言品质的提升。 3. 综合性 第三个特点是综合性,这是跟语文学习的特征跟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这样的一个特征密不可分的,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所以学习任务群追求的是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的追求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当中,去梳理探究社会语言运用的一般规范,去发现作家作品个性化的语言运用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修正着对自己语言运用规范的这样的一个认识,逐渐探寻着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所以语言的积累梳理,语言的阅读鉴赏以及表达交流,这都是密不可分的。从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上说,它们是一个整体,从核心素养4个方面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整体。因此要强调这种综合性,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来说,我们追求两个方向,第一是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期待能够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和自我和他人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这条主线当中融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一种融入、贯通、循环互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发展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这样可以逐渐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能够改变这种主点的解析和逐项的训练。 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任务为载体的,我们在强调这个任务的时候,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典型任务,这个任务要能够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比如说从大量的语言材料当中去发现语言现象,这些重复出现的材料就是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当中去抽取语言运用的规律,借助语言运用规律再去收集观察这些语言材料,能够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典型思想方法,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要遵循着典型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那些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次课标修订的过程当中,我们主张用课程内容的变化来带动教与学的变革,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首先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边,我们把学习情境分成了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和学科认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边,我们分成了日常生活、文学文化体验和跨学科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情境就比较宽,也比较灵活,符合这一次课标修订,我们强调学科之间融通这样的一个特点,也能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特征。 2. 第二是要有统整的学习主题。要围绕着一个单元的内容,或者说一组课程内容去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确定同等性的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情境,围绕这个学习情境来设定一组相关的学习任务,进而匹配合宜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情境成为推动或者动员学生学习的一个内驱力和外驱力,让学习主题成为同等整个学习进程的一个核心内容。 3. 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的典型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进程当中的具体过程,为学生提出了学习成果的具体要求。在设计典型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希望老师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在学习工具的支持下了解学习的目的,梳理学习的过程,明确学习的成果标准,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能够在这种完整的学习过程当中形成完整的思想认识,形成完整的学科学习思想方法。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来说,学习任务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谈到每个学习任务群都谈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它的设置意图,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的阐释。 第二个方面是学习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共有4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这样6个学习任务群,所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时候,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是分4个学段去呈现的。 第三个方面是教学提示,内涵阐释,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学习情境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学习资源的调派,这5个方面对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做了细致的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里边都已经有了教学要求,在整个课标里边的课程实施部分也提到了教学建议,那个时候的教学建议就是一个宏观上的原则上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关注宏观的教学建议,了解理念上的要求,具体到每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要去研读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通过这些教学提示学习内容和内涵阐释的具体的指向,去分析在这张课件上呈现的5个基本要素,从而明确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用的方法以及评价方案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匹配,来完成我们的教学设计。从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关系来说,我想我们需要做一点说明。 6个学习任务群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关系,不是说某个学习任务群对着某个核心素养,应该说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整体对应核心素养的发展,它是一个整体对应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它的育人功能,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侧重,应该说都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但是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它的特殊功能和独特的价值有所不同。6个学习任务群是整体推进和侧重发展相结合这样的1个关系。老师们在解读这6个学习任务群的时候,也不能把它单纯的解读成并列关系,并不是说6个学习任务群要穷尽,并且把语文课程内容做成边缘清晰的这样的1个建议,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期待的是相互交叉渗透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我们以两个学习任务群来讨论: 比如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在单独的一组课程内容的时候,重点指向学生思维能力、思维经验、思维品质这样的一种发展,它是集中一段时间关注这一类这样的一种素养方面的一个发展。 但是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当中,我们一样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提出质疑,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能够组织学生在信息的对比当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当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在所有学习用群当中,并不是只有思辨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承担的这样一个任务,换一个角度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我们在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当中,要关注实用性文本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文本类型,但是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过程中也一样,会遇到实用类的阅读和实用性文本的写作。学生在文学创意写作过程当中可能要有一个朗诵会,他要组织朗诵会就要写一个节目单,节目单,包括朗诵会过程过程中那些节目的串词就是典型的实用类的文本。学生要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当中,意识到这样的一些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任务群,就是语言文字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有单独的学习内容,在这一段时间里边单独集中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当中,都要为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积累材料,提出问题奠定基础。换句话说,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要渗透在所有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当中,它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学习当中一个小小的伴随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说应用群当中有大量的成语出现,我们做了一点成语的积累和梳理,也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当中单独的有一个相对于时间比较长,3-4课时或4-5课时这样的一个集中的学习内容,也可能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集中一段时间来解决一个主题问题。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并不是说6个学习任务群是平列的,也不是说他们要在分类上把课程内容严格的切分为若干个板块,他们之间是交叉渗透的,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特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和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我用上图来说明,普通高中必修阶段7个学习任务群和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对应关系。我想这种对应关系也能够体现出两个阶段素养型目标的这样的一个差异。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宽泛和灵活,尤其是跨学科学习。在普通高中阶段我们更为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我们可能要对比一下,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跨学科学习,非常宽;到了普通高中阶段叫当代文化参与,希望学生能够集中一个社会现象一个问题来展开研究,做出研究成果。这是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和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 关注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内部结构,在每个学习任务群内部分为三个主要的板块,这三个主要的板块呈现了课程内容的完整要素,在学习内容部分呈现了4个学段的学习进阶的要求,这是学习任务群内部结构的一种完善。 第二个我们要关注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是交叉渗透的关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第三个方面我们还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体现出来的这种阶段性、连续性,应该说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已经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也是我们国家语文课程内容发展的一个进步,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程。 方向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1. 学业质量研制思路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思路,大概包括这样5个阶段。 首先是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我们主要梳理了国际上的学业质量的一些文献资料,国际上重要考试的一些测评框架,以及前期的课程文件当中对于学业质量的一些调研和反思的资料。 接下来我们按照情境、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能力表现做了初步的描述。 在初步描述之后做了检验修订,印制了一批测试题目,开展了实证性的研究,根据实证性研究的数据,进一步去准确科学地划分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 进而面向社会,面向更多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征求意见。 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 这就是老师们现在看到的学业质量,由这样的一个研制思路呈现出来的结果。 2. 学业质量的基本框架学业质量的基本框架从大的框架来说,要关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还包括识字与写字。 第二个方面是语文学习情境,是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三个情境。 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的整合当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表现。比如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发现与再造。这些应该是学生学业表现的一些观察点,是他的关键行为表现,也是我们重要的观察点。 在这一次学业质量做测评命制测试工具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样的一个测评框架去命制工具的。应该说每一个测试工具都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若干个方面。我们采用大题组综合性的方法去测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也采用这种方法去描述学生的学业质量。 3.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阅读学业质量的时候,我希望老师们能够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关注完整描述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老师们看到的学业质量,在每一个学段的学业质量里边,都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学习这三大主要的情境去描述的。我们描述的是学生在这三种情境当中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收益探究、表达与交流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时,应该呈现出来的关键的学业表现。 所以我们在看学业表现的时候,它是一个完整性的表现,这种完整性的表现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评价和测量的要求。 在完整性的表现里边,老师们可以看到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的学习当中的表现,用来做过程性评价的标准;也可以去看他在不同学段结束时候要达到的学业水平,用来做总结性评价、命题开发测试工具的基本依据。 第三个方面,我们清晰地刻画了语文学业发展的一个进阶水平。 在这个进阶过程当中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这样的一种积极变化。 下面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学段当中截取出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文学文化体验当中,他能够做到的口语交际的一种水平。在四个学段我们看一看它的进阶,看一看情感、态度、品质这样一种变化。第一学段: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用礼貌用语回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第二学段: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能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清楚的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学段: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倾听,抓住要点并做简要转述,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第四学段: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请大家注意,在第一学段是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有明显的对象要求。 在第二学段“乐于在班级活动中展示”,这个对象就比较宽泛了,但这个时候主要是展示说清楚就行。 在第三阶段“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当中的发表观点”,就要求能够听清楚别人的观点,根据他人的观点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在现场生成自己的观点。 第四学段“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情感态度就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要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观点要是明确的,而且还得有理有据,说的过程中要有条有理,这就是一个进阶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学业进阶通常是围绕着一个内容领域来描述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表现,不同阶段的表现是扣住一个概念去描述的。老师们在看学业质量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要求的进阶发展。除了这四个方面之外,我还希望老师在看学业质量的时候,要特别去关注对于学生语言经验结构化水平的描述。在这一次讨论学业质量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要观察记录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要评价他语言材料的整合水平。包括学生是否树立了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意识,养成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学生是否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初步发现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这样几个方面。 比如在四个学段里边,我们都对识字积累语言材料做了相关的要求。 第一学段: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 第二学段: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 第三学段:有自觉识字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自己的推断。 第四学段:有探究汉字规律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意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 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不仅包括他做什么,还包括他在什么情境下做,最终做出来的成果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在这四个学段的描述当中,大家就能够关注到我们对于学生语言经验结构化水平的观察和分析,对于这种水平的一个刻画。 在学业质量阶段,老师们能够看到这些特点、能够读懂学业质量,并且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用好学业质量,是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重要一个方面。 读懂学业质量的这几个方面,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用好学业质量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面的相关要求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方向四:增强了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在课程实施部分能够有比较突出的体现。 1. 核心素养 我们先来看教学建议,这一次的修订分4条,提出教学建议,相对于前边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这里的教学建议更加原则性,更加上位。在目标确定方面提出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写文章的目的是要阐明道理,读文章的目的是要理解这个道理,我们在语文学习当中写和读,包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梳理和探究,都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借助这个道理促进自己的发展,这是我们讨论以文化人这样的一个育人导向在目标定位上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从内容选择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我想整体规划是针对碎片化、零散化线性推进来说的,我们的整主要指的是学习过程的整,学习内容的整,在学习上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且这个整是在情境中的这样的一种整,所以整体规划是我们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的一环。 第三个方面是从活动设计的角度去说的,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刚才在解释学习任务群的时候,已经讨论了学习情境的重要作用,也讨论了学习情境的类型,学习情境和实践性紧密相关,要在学习情境当中设定典型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凸显重要的实践内容,并且落实实践性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是根据时代要求提出来的一个教学建议,就是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这一次的教学建议上有两点重要的突破,一点是明确了典型的学习任务,是未来语文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的落实的载体。第二是提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2. 评价建议 这一次的评价建议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在过程性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和作业评价建议,在这一个评价里边要求大家关注评价的内容,关注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应该说学生本人更有发言权,所以在评价主体上要凸显学生主体的作用。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说学生主体,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在评价当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建议里边,凸显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求老师们关注学生的反思性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自我评价实现的自我调整,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提出了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和命题要求三个方面的建议。 在这个方面主要是希望考试评价能够体现学科规律,能够突出问题导向,还要强调可操作性。我想这些方面的要求老师们要细致研读,并且在综合性的评价工具的开发,包括阶段性的评价工具的开发里边,要去尝试实践落实。 3. 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评的一体化里边,我想提这样一个建议。老师们首先要去阅读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提示里边提出的评价要求,要根据评价要求拟定评价的观察要点,根据评价的观察要点去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比较好地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我下面举一个例子,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方面提出了评价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根据这样的1个教学提示,我们可以拟定6个观察要点。第一,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分析表达效果。第二,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情境与目的,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式。第三,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书信短信链条,能够格式规范完整清晰地传递信息。第四,能够有目的地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第五,能够区分不同文体样式的实用场景,根据场景选择,继续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第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关注文本间的关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在选定了这些观察要点之后,我们在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的设定上,要能够落实这些观察要点,或者说落实这些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曾经有过把谁介绍给谁这样的一个教材上的协作活动设计,我们把这个活动按照观察要点去设计,恐怕可以设计出8个活动的主要环节。第一,选择你要介绍的对象,这是要落实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第二,选择你要介绍的事物。第三,列出介绍事物的特点。第四,询问介绍的对象你还想知道什么?应该说到这一条都在落实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在关注交际对象情境和目的,这样我们就把观察点的1和2做了比较好的落实。第五,根据询问结果补充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列出内容提纲。第六,根据介绍对象的要求和说明目的,完成有目的的说明。第七,再去询问介绍对象,你觉得哪里没有看明白。第八,根据询问结果调整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或者说明语言。第五到第八,这4项小的学习活动主要落实的是第四点,有目的地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每一个学习活动可以落实若干个观察要点,不是一一对应的落实,是整体的对应落实,通过若干个学习活动可以比较全面的覆盖这些观察要点,由此体现出教学评的一体化。 4. 教材编写建议 在教材编写建议这个部分提出了比较多的要求,把这些要求归纳提炼一下,可以有这5个方面的思考。第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续红色血脉。 第二,要积极探索教科书编写体例与组织方式,在现在其实是一件蛮难的事情。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组织方式,要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去编写,是需要创造性的。 第三,努力变革语文教科书的学习活动设计。刚才我们已经谈到文选式的教科书必然带来一些教学上的局限,要突破文选式教科书这样的一个局限,就要把教科书上以选文为中心,转向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设计上,我们还要突出把活动设计这种形式化的设计,转化成典型任务的设计,能够实现选文中心向活动中心的一个转化,能够实现活动形式向典型任务这样的一个转化,我想在教科书编写上就能比较好地去落实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第四,要高度重视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问题,这里边的政治导向,文字兼美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五要探索突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恐怕就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选文的呈现方式,因为现在我们是所有的学生用一套教科书,用统编版的教科书,我们教科书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就非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覆盖的学段多,时间长,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排布就非常重要。 在这一次课程内容里边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样新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在教科书当中的体现就非常的重要。在教科书编写上,我想有这么多导向的问题,也有这么多难点的问题,亟待我们的研究实践和突破。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提了4条建议,首先是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第二是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的类型。第三是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第四,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的活动。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想有这么三点或者说三个概念,我们需要特别去关注。第一个是关于资源建设共同体,我们现在说共建共享,首先得知道谁来建谁来想,资源建设是多方整合的,需要教师、学校、社区整个社会来做,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样的一个系统的工作,而且在共建的过程当中还要共享我们国家是三级课程体系,不同级别的课程在推进过程中提供的资源要能够实现互通。 第二个是动态的资源观念,我们要知道教学资源或者叫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一切的因素条件,这些因素和条件是在变化当中需要重组重构的,我们要有一个动态的资源观念。 第三个是就学校来说,我们要关注的是有特色系统化的资源系统,有特色可能是区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资源类型,也可能是文化特色,比如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革命文化,不管是哪一种特色,都要做系统化的呈现,让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系统化的形式来促进语文课程的整体的发展。 5.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最后是关于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这一次在实施建议上面新增的内容,可见国家对于这项工作和这项内容的重视提出了8点建议。一是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二是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三是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四是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五是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六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七是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八是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这8条建议共同指向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突出了三个核心理念,第一个是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个是问题导向,聚焦问题解决的理念。第三是研训一体这样的一个理念。也期待老师们能够在研读课标的过程当中,树立专业素养终身发展的意识,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种专业资源的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的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规划。 方向五:加强了学段衔接主要变化的第五个方面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在课标内容的呈现上,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呈现了不同学段的衔接。首先是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是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的。第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衔接,分3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均贯穿4个学段。第三个方面体现的是课程目标在义教和高中方面的衔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各学段合理提高要求,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我想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贯通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也可以从完整贯通的体系当中去思考我们的教与学的行为,找到我们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的落点和方向。 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工作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理解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全面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END -来源:研修网公众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04-3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 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 “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修订原则(一) 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二)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 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 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三、主要变化(一)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 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 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 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目录—、培养目标 二、基本原则三、课程设置四、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 五、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 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一、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有理想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2. 有本领       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 表现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3.有担当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 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 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基本原则       为落实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打好共同基础,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3.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4.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5.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三、课程设置1. 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国家课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       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确定开发主体。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 强化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 个性化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2. 科目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 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关科目开设要求说明如下。       历史、地理在初中阶段开设,实行“五四"学制的地区,可从六年级开设地理。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 生物学)。初中阶段若选择开设科学,需统筹科学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内容。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一至九年级开 展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       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 设。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见表1。表1  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类别科目年级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一至九年级语文一至九年级数学_至九年级外语三至九年级历史、地理七至九年级科学一至六年级物理、化学、生物学(或科学)七至九年级信息科技三至八年级体育与健康一至九年级艺术一至九年级劳动一至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至九年级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说明:本表按“六三”学制安排,“五四”学制可参考确定。3. 教学时间       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 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 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 每周34课时,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9522。小学每课时按40分钟计 算,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见表2。表2      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年级九年 总课时 (比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国家 课程道德与法治6% 〜8%语文20%〜22%数学13%〜15%外语6%〜8%历史、地理3% 〜4%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学(或科学)8%〜10%信息科技1% 〜3%体育与健康10%〜11%艺术9%〜11%劳动14%〜18%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周课时262630303030343434新授课总课时91091010501050105010501190119011229522       说明:本表按“六三”学制安排,“五四”学制可参考确定。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保证九年总时长不增加的情况下,明确各科 目在各学段的周课时上下限,体现学段差异。学校在保证周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       有关科目的教学时间具体要求:书法在三至六年级语文中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班团队活动原 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地方课程不超过九年总课时的3% (使用地 方课程课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外语的,不超过4%);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可统筹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四、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1. 课程标准编制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法治、国家安全、 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教育内容,反映科技进步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义务教 育培养目标,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 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设计拓展内容,供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不作统一考试要求。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强化情感价值体验,提出素养导向、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体现正确的学业质量观,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具体表现,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查,建立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       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注重幼小衔接,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不同课程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根据各自课程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       课程标准编制要适应“六三”学制、“五四”学制的相关要求。2. 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须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精选素材, 确保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创新体例,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探索数字教材建设。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五、课程实施1. 科学规划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三类课程的实施,科学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 施办法要准确落实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指导地方课程建设,明确校本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严把政治关、科学关;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条件保障。在明确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为学校课程改革保留空间。省级义 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督导的重要依据。       学校依据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本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整体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适当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 活动课时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鼓励将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统筹各门课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注重统一规范与因校制宜相结合,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将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育人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对学 校开展教育督导的重要依据。2. 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 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 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3. 改进教育评价       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 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严格遵守评价的伦理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       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加强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一学一评”有机衔接。 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 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4. 强化专业支持       加强培训。明确国家、地方、学校的培训职责,建立健全培训工作体系。学校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培训,定期开展校本研修。       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撑。明晰教研工作定位,深入研究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介课程改革优秀经验,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改进教学。增强 教研供给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实现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教育教学环节全覆盖,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各类各项教研活动发挥应有的服务、引领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和学 生之中,了解和把握各方对教研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利用多种技术和 手段,丰富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注重提供个别化指导服务。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机构的专业力量,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为课程改革提供指导。5. 健全实施机制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 建设地方课程、规范校本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课程实施安排、资源建设与利用等,指导督促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相关要求。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实施过程的检查指导,提供课程实施必要保障条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健全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制订相关考核、奖惩等措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开展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开设情况、课程标准落实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和课程改革推进情况,重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教育要求,特别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情况。国务院教育行政部 门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国家级监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 关专业机构实施省级监测,并协助完成国家级监测相关工作。       开展课程实施督导,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义务教育课程保障情况、学校课程开设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督查,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结果作为评价课程实施质量的参考指标,强化反馈指导,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

2022-04-3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 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 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 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 “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 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 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修订原则(一) 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二)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 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三、主要变化(一)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 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 “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 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 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 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 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 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 “为什么教”“教 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 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目  录一、 课程性质 二、 课程理念 三、 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二) 总目标 (三) 学段目标 四、 课程内容 (一)第一学段(1〜2年级) (二) 第二学段(3〜4年级) (三) 第三学段(5〜6年级) (四) 第四学段(7〜9年级) 五、 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 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二) 评价建议 (三) 教材编写建议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附录核心素养学段表现 一、课程性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 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 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二、课程理念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 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2.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 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 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4.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 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5.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要更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 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三、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 确立课程目标。(一)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 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 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1.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       (1) 政治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 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2) 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3) 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夕卜化于行。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       (1) 个人品德。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 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       (2) 家庭美德。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的好成员。       (3) 社会公德。践行以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4) 职业道德。树立劳动不分贵贱的观念,理解以爱岗敬业、诚 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做未来的好建设者。       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他们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 过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维护国利益和安全,增强民族气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3. 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主要表现为:       (1) 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 权利义务相统一。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4) 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 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       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 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       (1) 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       (2) 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3) 积极向上。有效学习,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 友爱互助。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       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5.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       (1) 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2) 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3) 有序参与。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       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他们提升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二) 总目标       (1)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汲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 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具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能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 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 学生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理解宪法的意义,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形成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和权利义务相统一观念;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 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4)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步具有自尊自强、坚韧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具备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学生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能够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勇于担当;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 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敬 畏自然,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三)学段目标核心 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认识国旗、•初步感知•初步了解国情,•初步了解党史、新中国国徽,知道基本国具有维护国家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自己是中情,为自利益和祖国尊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国人;了解己是中国严的意识与行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老一辈无人感到动,形成中国人经验,领悟伟大建党精产阶级革自豪。的身份认同感;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命家和英初步认识重要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雄模范人历史事实,了解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物,对他们我国发展的历的精神谱系教育;了解有崇敬史方位和中国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政治 认同之情。共产党的光辉 历程。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理 解中国梦的内涵,树立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奋斗的理想。•感知中华•初步了解• 了解中华优秀•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优秀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文化的主传统文化要代表性成果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文化符的主要代及其意义,为中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号,对中华表性成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优秀传统果,感受文明成就感到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核心 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 (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文化具有中华优秀自豪。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亲切感。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的魅力。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认识党旗,•结合革命•简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热爱中国故事,知共产党的历史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共产党,积道没有共和革命传统,了改革的历史性成就,认极加入中产党就没解中国共产党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独国少年先有新中带领人民彻底立、人民解放、国家富锋队。国,热爱摆脱了被欺负、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共产被压迫、被奴役领导作用;积极加入中党,积极的命运,成为国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中国家、社会和自己少年先锋命运的主人;热队的活动。爱中国共产党。政治•知道中国•感知中国•初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是社会主特色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义国家。主义的伟制度的优越性。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大成就。自信、文化自信,能够在 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维护 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知道社会•初步理解•理解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义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价值观。核心价值内涵,在日常生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观的要活和社会活动活动中自觉践行。求,在日 常生活和 集体活动 中力口以 践行。中积极践行。核心 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知道健康•初步养成•养成健康的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生活、卫生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习惯的基活、卫生习自觉维护公共热爱生活。本常识和惯,关心公卫生。要求。共述•懂礼貌,讲•掌握基本•11得自律,诚实•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诚信,守约的交往礼守信,能够得体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定,不撒仪,懂得地与人交往,团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谎,与同伴个人成长结互助,能够平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友好相处。离不开社等友好地与他同学,宽容友爱。会和他人人相处,学会的支持与 帮助,诚 实守信。合作。道德•感知父母•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尊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修养的辛劳,孝尊重师师长,懂得感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敬父母,尊长,体会恩,养成孝敬父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重师长。父母的养母、尊敬师长的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育之恩和 师长的 辛劳。良好品质。难,尊重师长。•爱护家庭、•体验公共・认识到公共设•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学校和公设施给自施给人们生活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共环境卫己生活带带来的便利,自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生,爱护公来的便觉爱护公共设的社会成员。物,遵守公利,爱护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公共设 施,遵守 公共秩序。共秩序。核心 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 (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爱劳动,知•树立劳动•感受劳动创造•感知劳动创造的成就道财富是意识,积笊意义,热爱劳感、幸福感,领会劳动对道德修养由劳动创极参加劳动,主动承担力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形造的。动实践, 懂得劳动 光荣、劳动 不倾贱。所能及的劳动, 尊重各行各业 范劳动者。成诚实劳动、劳动创造 美好生活的意识;初步 了解职业道德规范,立 志做未来的好建设者。•遵守学校・具有规则•知道宪法,感受• 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纪律,维护意识并学宪法对社会和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课堂秩序。会遵守 规则。生活的重要性, 形成初步的法 治意识。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 及特征。• 了解生活• 了解社会・了解公民的基•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中的规则,交往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知道在生本规则,树立权利和义用,认识国家基本制度活中人人树立平等务相统一的和国家机构,知道中国都应遵守意识,互观念。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法治 观念规则,具有 初步的规 则意识。相尊重。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了解生活・知道法律•知道民法典,了・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中基本的能够保护解未成年人的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安全常识,自己的权利,树立用法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掌握常用 的求助 信息。生活。律保护个人生 命财产安全的 意识。•处道违法要承 担责任,形成守 法意识。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 途径。•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 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 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核心 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法治观念• 了解每个人都 有维护国家利 益和安全的 责任。•了解法律对国家安全的 保障作用,自觉履行维 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热爱生命,•初步认识•树立生命至上•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懂得自我和体验人苑观念,敬畏生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保护,远离 伤害。的生命是 可贵的, 珍惜生命。命,掌握基本的 应对灾害和保 护生命安全的 技能。的人生观。•体会成长•学会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的快乐,能自己,理自信乐观,与他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够看到自解他人,人平等地交流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健全人格己的进步 和不足,欣 赏他人的 优点和 长处。对他人有 同情心。与合作,建立良 好的同伴关系。合作,树立团队意识。•能够感知•能够识别•学习调控情绪,•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情自己的消消极情掌握自我调控绪波动,具有良好的沟极情绪,知 道可以向 老师和家 人寻求 帮助。绪,学习 调节情绪 的方法。情绪的方法。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做事有耐•不怕困难,具有•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逐渐培养心,在克服一定的抗挫折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专注力。困难中增 强自信心。能力。形成良好的抗挫折 能力。核心 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 (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能够表达    •能够表达    •能够清楚表达    •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自己的感自己的感自己的感受和受和见解,善于倾听他受,学习倾受和见见解,乐于倾听人的意见,自我改进。听他人的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健全 人格意见。他人的意 见,体会 他人的心 情和需要。会他人的心情 和需要。    •感知并学   •学会适应    •认识个人与社    •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习适应环环境的会、国家和世界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境的变化。变化。范关系,能够适 应社会环境的 变化。·初步了解自己 笊身心成长 特征。应社会发展变化。•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 征,建立同学间的友谊, 把握与异性交往的 尺度。    •学会自己的    •主动参与    •学习参与家庭    •自觉分担家庭责任,体事情自己力所能及决策,为父母会敬业精神的重要性,做,减轻父 母的负担。的家务, 学会承担 家庭责任。分忧。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责任 意识     •热爱学校•热爱集体,  ・关心公益事业,    •关心社会,知道我国全和班集体,积极参与学习民主管理的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优积极参与学集体活动规则和程序,参越性,了解时政,主动参校和班级活和民主管加力所能及的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动,有集体理,有互社会公益和志者活动;在团队合作互荣誉感,能助意识。愿者活动,有团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够关心和 帮助他人。队意识,能够与 他人合作互助.导力。核心 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责任意识•知道中华 民族是一 个统一的 大家庭。•亲近自然, 爱护动植物。•初步了解 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 族团结的 重要性。•热爱自然, 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 家园,懂 得保护环 境、爱护 动物、节 约资源。•树立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团 结的责任意识。•热爱并尊重自 然,自觉保护环 境、爱护动物, 初步了解可持 续发展理念。•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的观念,能够以实际行 动维护民族团结,捍卫 国家主权。•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 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 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 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 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 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四、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 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 “我与社会” “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一)第一学段(1〜2年级)       1〜2年级是学校生活起步期,学生开始适应有序的集体学习生活。结合低年级段学生特点,本学段设置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等五个主题,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和法律规范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启蒙。入学教育主要是针对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适应性教育。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入学教育•上学了,感受自己身 份的变化,初步了解学校的环境。·知道课堂常规,学会 整理书包和准备学习用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 目标,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合理制订学习和作息 计划,生活有规律。•尊敬师长,对师长有 礼貌。•喜欢和同学、老师交 往,高高兴兴地学, 快快乐乐地玩。 •融入集体生活,爱护 班级荣誉。•在入学适应期,通过自我介绍和参观校 园等活动,熟悉校园环境,尽快适应自 己的新身份。•通过“我能行”活动,开展整理书包比 赛,学会按照课程表准备和整理学习用 品,展示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能够遵 守课堂纪律,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好习惯。•通过分享成功励志的故事,懂得做事要 有目标,实现目标要努力,不推卸,不 偷懒。•制作学习计划表和作息计划表,学会合 理安排时间,有规律地生活。•观察学习与老师、长辈见面时的礼节和 礼貌用语,见到师长能主动礼貌问候。•通过自我展示、游戏互动等方式认识新 朋友,感受结交朋友的乐趣与美好。道德教育·乐于探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 够想办法解决,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做事认真,有始有终, 不拖拉。•学习分辨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 不撒谎。•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围绕“热爱学习,创意生活"主题,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简单、有创意的手工作 品,培养动脑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观看影视资料,明白做事拖拉的不良后 果,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用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了解分辨是非的标准,知道撒谎的不良后果,敢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   ·围绕“我进步了”,开展写日记和交流活动,不断发现总结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道德教育•欣赏他人的优点,并 以此激励自己不断 进步。•关心他人,乐于与同 伴合作、分享。•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 懂得求助,懂得感恩, 乐于助人。•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的美,保护动物,爱护一草一木,保护自然环境。•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 和主要物产,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概念,能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展开讨 论,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取长补短。•通过游戏活动或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体 会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合作中要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愿意与他人合作。•根据故事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认识到 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帮助别人也会让 自己快乐。•通过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环境,爱护身 边的动植物,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调查活动,制作家乡名片,交流展 示家乡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和主要物产。•观看宣传画,知道并记住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概念,通过听故事等方式,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生命安全 与健康 教育•认识道路交通标志, 掌握报警的基本常识。•能够识别公共环境中 的安全标识,安全有序使用和爱护公共 设施。.学会发现和识别身边的 安全隐患,保护自己。•观察道路交通标志,熟悉并识记常见的 交通标志,识别交通信号灯。模拟生活 中遇到的紧急或危险情况,掌握报警的 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通过调查体验,了解公共设施的使用规 贝g,培养安全有序使用和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观察发现身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准 确地判断分析,保护自己。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生命安全 与健康 教育•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化 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 人卫生习惯。•爱护家庭、学校和公 共环境卫生。•看图画书、听故事,在成人的帮助下学 会用恰当的方法应对消极情绪,遇到问 题和困难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围绕生活案例对比分析,改正不良的饮 食习惯,关注自己的仪表,做到干净 整洁。•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和图片、观看公益广 告等方式,感受美好环境带给人的愉悦,树立公共卫生意识,积极参与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活动。法治教育•知道学校生活有规则, 树立规则意识。•讲信用,守约定,承 诺的事情要做到。•懂得爱护国旗、国徽, 知道法律不允许毁损、 涂划国旗、国徽。•了解《中小学生守则》,知道学校规则 的由来,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校园规则。•开展“诚实守信”故事会活动,懂得做 人要讲信用,不失信于人。•观看升旗仪式,了解悬挂国旗、国徽, 奏唱国歌的有关规定。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与革命传 统教育•了解中华民族勤俭节 约的传统美德,养成不浪费的习惯。•尊敬父母长辈,体贴 家人,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的传统美德。•认识国旗、国徽,学 唱国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故事,感受粮 食等资源的来之不易,参与“光盘行 动”,懂得节约的重要性。•手绘家庭树,分享亲情故事,在参与家 务劳动中感受家的温暖。•分享交流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自强不息的 奋斗故事,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 习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重要节日活 动等为契机,学唱国歌,了解国旗、国 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与革命传 统教育•知道我们国家的全称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识中国版图,了解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有56 个民族。•认识党旗,热爱中国 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受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党和国 家主要领导人。• 了解中国少年先锋队 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的预备队。• 了解在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斗争中涌现出的革命领袖和英雄 人物。• 了解当代社会生活中 的英雄模范人物,见贤思齐,学习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国庆节活动和开国大典的资料,知 道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宣告成立的日子;了解中国版图的形状与轮廓;知道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知道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通过听歌曲、看视频、做调查等方式, 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结合7月1日建党纪念日,了解中国共 产党的诞生和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认识党旗、党徽。通过新闻资料,认识和 了解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 书记、国家主席。•参与“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活动, 以及学唱队歌、学系红领巾等活动,了 解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由来,以及队旗、 队徽的含义。•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 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 日等,观看影视资料,参观纪念展馆,学习我国近代抵抗外来侵略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通过调査访问等方式,了解当代英雄模 范人物的事迹,并向他们学习。【学业要求】       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规则意识,言行举止符合基本 的道德准则和规则;初步了解国情,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能够 控制消极情绪,形成做事认真、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品质;懂得感恩,乐于帮助他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掌握基本的安全保健常识;能够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公共卫生;能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第二学段(3〜4年级)       3〜4年级是从小学低年级段向高年级段的过渡期。本学段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生活视野进一步扩大,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 根据以上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道德教育•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 家务劳动。•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的途径和方法,明白劳动 创造财富的道理。•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待 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 操劳,选择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 动,坚持去做。• 了解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必要的开 支,初步了解不同商品的价格。•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日常生活中得 体的言谈举止和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道德教育•尊重老师,感受老师的辛 劳;学会和同学平等相 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 尊重、友好交往。•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关心集体,有互助意识,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维护 集体荣誉。•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 相处。•尊重劳动者,懂得职业没 有高低贵贱之分,感受并 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 活带来的便利,珍惜他们 的劳动成果。•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 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 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常 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学习基本的网络道德规 范,做到文明上网。•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要求,并在日常生 活和集体活动中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老师的日常工作;讲述同学们 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针 对同学中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讨 论解决的办法。•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 班内交流参与合作活动的体会和 感受。•交流自家与邻居相处的情况,讨论 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在班级交流劳动模范、大国工匠、 身边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感受他们 的社会贡献。•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其使 用、维护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进行实地调查,说明环境问题产生 的原因及其危害;参与节水、节能、 垃圾分类等活动,或者组织节水、 节能、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分小组收集网络交往中不文明现象 的资料,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评价, 讨论制订文明上网公约。•结合图片展览等方式,初步感受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社会风尚 中的作用。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生命安全 与健康 教育• 了解自己,学会悦纳自 己;正确对待挫折和困 难,增强抗挫折能力。•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 能,学会倾听和表达,学 会团结和包容,养成礼貌 友好的交往品质,形成合 群而独立的健康人格。•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 趣,能够自主参与各种活 动,养成自主学习的习 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 难,学会化解消极情绪。•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理解 生命的珍贵,懂得珍惜生 命,呵护生命。•树立安全自律意识,学会 自我保护技能,远离危 险;知道保护隐私的重要 性,能够识别陌生环境, 谨慎与陌生人交往。•通过开展“我能行,你也行”等活 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晓别人 的长处和特点,学会悦纳自己;举 办故事分享会,与同学分享克服困 难、应对挫折的经验。•结合同学的日常交往讨论如何处理 好同学关系,分享建立良好同学关 系的经验。•结合具体情境,分享学习的快乐, 交流学习方法。结合学习和生活中 消极情绪的案例,分析原因,与同 学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通过模拟体验活动,体会生命来之 不易,懂得感恩父母;了解生命权 的有关知识,懂得珍惜自己生命、 尊重他人生命。•结合日常生活案例,认识安全的重 要性,树立安全自律意识;通过角 色扮演,讨论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 如何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基本的拒 绝和求助方法;通过情境表演,学 习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法治教育•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 的程序,树立参与意识和 规则意识。•结合公共生活中制定规则的事例, 感知制定规则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也可以小组、班级活动的形式,模 拟制定规则的流程。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法治教育•知道法律能够保护我们的 生活,了解道路交通、环 境保护、消防安全等生活 中常用的法律。•树立民主、平等观念,积 极参与民主管理,在集体 生活中平等待人。•初步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 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意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 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开 展走进消防队、警营等社会实践活 动,请法治副校长讲课,普及有关 生命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 生活中常用的法律。•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 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意义; 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 提出建议。•结合国情教育主题中有关国家领土 内容的学习,了解宪法有关国家统 一和民族团结的规定。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与革命传 统教育•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 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 他们的感激、尊敬和 关心。• 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知 道弘扬优秀家风的意义, 初步体会中国人的家庭 观念。•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仁爱、诚信、谦逊等。•知道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 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 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 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 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结合父母长辈生日和有关节日,用 写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 恩之情。•向长辈了解家庭的历史,如祖辈来 自什么地方、家庭住址等;收集我 国古往今来优秀家风的故事。•通过收集格言、故事,理解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 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 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 行交流展示。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法治教育•知道法律能够保护我们的 生活,了解道路交通、环 境保护、消防安全等生活 中常用的法律。•树立民主、平等观念,积 极参与民主管理,在集体 生活中平等待人。•初步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 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意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 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开 展走进消防队、警营等社会实践活 动,请法治副校长讲课,普及有关 生命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 生活中常用的法律。•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 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意义; 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 提出建议。•结合国情教育主题中有关国家领土 内容的学习,了解宪法有关国家统 一和民族团结的规定。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与革命传 统教育•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 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 他们的感激、尊敬和 关心。• 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知 道弘扬优秀家风的意义, 初步体会中国人的家庭 观念。•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仁爱、诚信、谦逊等。•知道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 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 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 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 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结合父母长辈生日和有关节日,用 写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 恩之情。•向长辈了解家庭的历史,如祖辈来 自什么地方、家庭住址等;收集我 国古往今来优秀家风的故事。•通过收集格言、故事,理解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 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 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 行交流展示。【学业要求】       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遵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道 德规范和法律,掌握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初步学 会调控情绪和与人沟通的方法,积极参加劳动和集体活动,尊重普通 劳动者,平等待人;能够了解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感受革命故事所体现的革命传统意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能够积极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认同感。(三)第三学段(5〜6年级)       5〜6年级是小学的高年级段,延续小学低、中年级段,与初中阶段相衔接。本学段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一定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基于上述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 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责任意识,引导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道德教育•懂得做人要诚信、自 尊、自爱、自强的 道理。•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 和行为,学会理性思 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与选择。•收集道德模范的故事,了解他们如何做 人,体会诚信、自尊、自爱、自强的重 要性。•制订生活计划,反思自己的言行,养成 良好的自省习惯,提高判断和选择 能力。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道德教育•理解平等待人的意义, 懂得谦让、友善和宽 容,学会尊重、同情、 关心和感恩,能够相 互帮助,具有团结互 助精神。•体贴父母长辈,能够 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 通,主动参与力所能 及的家务劳动,感受 劳动的意义,为父母 分忧,懂得感恩。•关心集体,在集体中 承担相应的责任,具 有集体意识和团队 精神。•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 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 服务性劳动,做一个 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的人,积极服务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助人为乐,爱护公物, 遵守社会交往、公共 场所中的文明规范。•通过情景剧,展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场景,讨论怎样才能维持良好的人 际关系,在生活中学会关心,学会帮 助,学会感恩,团结互助,帮助弱势 群体。•通过与父母长辈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 情况,感受父母的辛劳和对子女的关 爱。与同学交流怎样为父母分忧。•开展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生产劳 动、社会服务等,分享合作的体验,讨 论合作的意义,感受团队的力量。•开展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参加力所能 及的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等,感受团结 互助的温暖。•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则, 认识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 做一个现代文明人不仅要靠规则约束自 己,还需要用道德良知要求自己。生命安全 与健康 教育•珍爱生命,远离烟酒, 拒绝毒品,形成良好 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 生活习惯。•通过案例分析,认识烟酒对健康的消极 影响,毒品对生命、家庭及社会的危 害,宣传并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生命安全 与健康 教育• 了解和识别性侵害、 欺凌行为的危害,学 会自我保护和寻求帮 助,预防和远离性侵 害、欺凌和拐骗。• 了解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管控措施和个人 行为要求,初步树立 社会安全意识和遵守 公共卫生规则的意识。• 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地震、洪水等抗 疫抗灾的伟大实践, 认识“把人民群众的 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放在第一位”的价值 理念。•通过情境演练,了解如何正确把握与异 性同学交往的分寸,如何对待同学之间 的欺凌;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识别可能 发生性侵害和拐骗的情境,学会预防性 侵害、欺凌和拐骗的自我保护方法和寻 求帮助的基本途径。•结合近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 其他重大突发事件,了解在不同级别下 的社会管控措施和个人行为要求,遵守 政府的规定,做好自我防护,维护社会 安全。•选取典型案例,体会、感受党和政府怎 样践行“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 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认识“人民 至上、生命至上”的意义,感受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法治教育•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 及特征,感受法律对 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 的重要性,养成自觉 守法、遇事找法、解 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 惯和行为方式。•初步了解宪法的主要 内容,知道宪法是国 家根本法、社会主义 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根本制度。•结合身边的案例,感受良好的社会秩序 既需要道德的滋养,也需要法律的规 范;讨论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对 我们意味着什么,在生活中怎样做到遵 纪守法,怎样借助于法律解决问题。•结合“12 • 4”国家宪法日,组织学宪 法、讲宪法等活动。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法治教育•认识公民的内涵,了 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的观念。•认识民主、自由、平 等、公正对社会生活 的意义,初步具备民主 参责任担当意识。•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 食品安全等法律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学会自我保护。•认识未成年人不良行 为的危害,知道违法 要承担法律责任,自 觉抵制不良行为,主 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初步了解危害国家安 全特别是社会安全的 行为及防范措施。•结合真实案例,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行使公民权 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实例观察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 的表现,体会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性,在参与集体生活中承担责任。•结合身边发生的消费者权益被侵害和食 品安全方面的案例,了解消费者的权益 和食品安全规定,知道合法权益受损后 应如何维权。•结合身边的案例,学习法律知识,掌握 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结 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及相关案例,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保 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等 相关规定。•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认 识违法犯罪的特点、危害和法律后果, 培育和提高防范遭受侵害的意识和 能力。•通过典型案例,认识社会安全对于国家 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维护社会安全的意 义,初步掌握维护社会安全的技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与革命传 统教育•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 历史和博大精深,体 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髓。•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中 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与革命传 统教育• 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 文明的贡献,为中华 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 感到自豪,坚定文化 自信。•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交 流互鉴的重要性,尊 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不 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对话。• 了解人民军队在不同 时期称谓的演变,了 解人民军队的革命历 史、英雄人物,感受 人民军队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带 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 胜利的历史,初步了 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发展进程,知道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 旨,激发热爱中国共 产党的情感。•参观博物馆或收集资料,了解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和我国的文化遗 产,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通过收集不同文明代表性成果的资料, 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理解不同文 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意义。•结合八一建军节,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 军旗;通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东 北抗日联军、解放军的故事,激发对人 民军队的热爱,学习人民军队“压倒一 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通过组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圣 地、烈士陵园等活动,讲述中国共产党 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 在首位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受五四精 神、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等,增强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向往。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与革命传 统教育•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实现了从几 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 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知道中国人民从此站 起来了。明确只有社 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 展中国。•查阅资料,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 事、英雄模范的故事,参观革命烈士纪 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开展“我能为国 家做什么”的讨论,增进对国家的认 识,激发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增强维 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意识。国情教育•知道马克思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的根本制度,初步树 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共同理想。•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内涵,并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 展繁荣的正确道路, 理解只有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通过历史故事和模范人物事迹,以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凝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理想 信念。•列举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表现,讨论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践行 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为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观看有关主题展览和视频等,感知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 就,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国情教育•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初步 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指导地位。•初步感受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和世界发展大 势,能够举例说明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意义。•通过收看和阅读新闻报道,学习有关文 献,初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精髓,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 联系起来,感受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成就。•通过收看新闻和查找生活中的例子,了 解世界发展局势以及人类发展面临的挑 战,初步感受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 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 意义。【学业要求】       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的历程及形成的革命精神,知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初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了解宪法 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掌握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法律常识;珍爱生命,具有安全意识,具备维护社会安全的基本技能,具 有一定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明辨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平等待人,乐于合作,相互帮助,具有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做到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担当责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和品格,提升道德和人格修养;能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四)第四学段(7〜9年级)       7〜9年级是初中年级段,是小学高年级段的延续,与高中阶段相衔接,是培育道德品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本学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波动性大,可塑性强。依据上述特点,设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通过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国情教育等方面的关联,从真实的社会情境角度进行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个人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 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生命安全 与健康 教育•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 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 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 烦恼;掌握青春期性心 理知识,正确对待两性 关系;提高预防性骚扰 和性侵害的能力。•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形 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 高自我管理能力;理解 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 亲社会的行为;能正确 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 朋友的关系,个人和集 体的关系,在团队活动 中增强合作精神。•以“青春期的烦恼”为议题,探讨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与性心理特点。 可观看青春期性教育科普影视作品, 了解个体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差异, 以及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可通过讨论,了解性骚扰和性侵害 的可能方式,以及预防方法。•以“社会中的我”为议题,通过角 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理解社会上 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之间的相 互关系,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 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 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 的关系。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生命安全 与健康 教育•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 系,学会情绪调控,能够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 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 成就幸福人生。•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 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 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 明的社会成员。•以“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为议题, 探讨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战胜困难,增强抗挫折能力;掌握 处理负面情绪和减压的方法,学会 利用专业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扰问 题,预防自我伤害。•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议题, 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感悟生 命的美好,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通过生涯 规划,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 为国家与社会作贡献。•以“我在社会中成长”为议题,探 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于个人成长 的意义,理解社会责任感的重要 价值。法治教育•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 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 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 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 宪法法律至上观念。•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 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以“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为议题,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 心内容,结合法治实践,说明党的 领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以“宪法是根本法”为议题,明确 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可 观看全国“两会”和宪法宣誓的视 频;可查找其他法律中体现宪法地 位的条文,理解宪法的重要性。•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议题, 探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法治教育•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 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 方式。•认识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提 和基本保证,理解“和平 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 意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 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 优势。•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 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的意义。•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 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 达权、监督权的作用。•认识主要国家机关,理解 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行 使权力必须受法律的 约束。•以“奉法者强则国强”为议题,观 看法治类节目,了解法治在推动国 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为议题,了 解“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实践过 程,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意识。•以“认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议 题,查阅资料,了解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增进对全过程 人民民主的理解。•以“中国式协商民主”为议题,查 阅资料,了解政治协商的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议题,认识各民族相互尊重的重要 性,讨论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以“走进村委会、居委会”为议题, 访谈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了 解基层民主制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 实践。•以“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为议题,探究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 方式。可选取新闻报道片段,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国 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 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 可结合具体案例,了解国家机关行 使权力的相关要求。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法治教育•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 权、财产权的意义。•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 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 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 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 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 行为。•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 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 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 权益。• 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 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认识国家主权的内涵,树 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知 道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 民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 安全。•了解主要国际组织,理解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 际体系的意义。•以“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为议题,选取有关合同、婚姻、继 承等案例,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 维护自身民事权利和尊重他人民事 权利。•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以角 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了解校园 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以“如何铸牢自我保护的防火墙” 为议题,讨论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 隐私保护的方法与策略。可采取主 题班会的形式,或者举办图片展, 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或者制订安全 上网指导手册。•以“建设美丽中国”为议题,探讨 个人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做维护生 态文明的践行者。•以“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为议题, 参观国家安全方面的展览,结合具 体事例,懂得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领土完整不容分裂,理解《反分裂 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 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意义。•以“联合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议题,通过模拟联合国活动,理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 仁爱、重民本、守诚信、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的核心理念。•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 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 风尚。•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 事求是的思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 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 高尚人格。•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 义情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何在” 为议题,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 心理念的当代价值。可讨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可 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 则是否普遍适用;可举行以“和而 不同”为主题的讨论活动,了解中 华民族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 理念,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处世 之道。•以“见贤思齐,见善则迁”为议题, 收集体现正确荣辱观念的神话传说、 经典故事、嘉言金句等,讨论传统 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关系。•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议题, 讨论在新时代如何做一个脚踏实地、 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时代新人。•以“如何理解'学以成人'”为议 题,理解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 修身。•以“如何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 千万家'”为议题,理解家国情怀 的重要性,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革命传统 教育• 了解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 涵,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是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 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成就,实现了从几千年 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 的伟大飞跃,理解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 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 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 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 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的伟大飞跃,理解只有社 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开天辟地大事变”为议题,观 看建党题材的影视剧或专题片,例 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主要 内容,理解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 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 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 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标识,坚定“四个自信”,讨论新时 代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光荣传统、 康续红色基因。•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议题, 从党史展览中的某件展品说起,回 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奋 斗历程,体会“幸福都是奋斗出 来的”。•以“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 深刻的社会变革”为议题,査找资 料,呈现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伟大意义。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革命传统 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 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 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 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 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 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 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 道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 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 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理解确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 意义。•以“改革开放铸就伟大改革开放精 神”为议题,举办主题班会或展览,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过程,举例说明伟大改革开放精神 的作用。•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议题, 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团队 会活动,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 气、底气,认识当代少先队员、共 青团员的时代使命。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国情教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 方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发生了新变化,理解中 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了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了解全人类共 同价值的内涵,领悟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了解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 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 动高质量发展,知道统筹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己任,树立“劳动光 荣、创造伟大"的观念, 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坚 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的信念。•以“我们的美好生活”为议题,收 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所 取得的伟大成就,知道党领导人民 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 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解我国已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 征程。•以“于变局中开新局”为议题,结 合实例分析如何应对人类共同面对 的重大挑战,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以“新梦想,新征程”为议题,结 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识 “碳达峰” “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 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 要抓手和重要标志。讨论实现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具有的优势和面 临的挑战。•以“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 代”为议题,学会依据社会发展需 要和自身特点做好生涯规划,强化 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学业要求】       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 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能够了解我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了解公民权利义务,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能以 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 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五四”学制不同学段目标要求,“五四”学制1〜5年级课 程内容应覆盖"六三”学制1〜6年级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六三”学 制其余课程内容在“五四”学制6〜9年级中安排,且分布合理,为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五、学业质量(一) 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二) 学业质量描述       根据不同学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呈现的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典型特征,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旨在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用于指导教材编写、教学 与课程资源建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按照四个学段呈现。学段学业质量描述第一 学段 (1〜2 年级)能够准确讲出中国的全称,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 能够认识中国版图,知道主要传统节日与纪念日的来历与含义,具有作 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能够识别道路交通和安全标识,具有一定的安全意 识(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能够结合个人与学校生活,分析自己的进 步与优点,按照正确的行为要求去行动,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知道合 理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能够陈述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概念,能够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国著名英雄模范 人物的事迹及其榜样示范作用,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体会勤俭节约和自强 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政治认同、健全人格、道德修养)。能够尊重国旗、国徽,饱含感情地唱国歌、少先队队歌(政治认 同);在家庭、学校等生活情境中,能够遵守与他人的约定,正确使用 礼貌用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知道感恩,遵守课堂纪律和作息时 间,维护学校秩序,入学适应良好,爱护公共设施(道德修养、法治观 念、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担力所能 及的家务劳动,具有健康、安全的生活习惯,具备勤俭节约的意识,爱 护大自然(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第二 学段 (3〜4 年级)在地图上能够指出家乡所在省份和地理位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代表性成果,举例讲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对祖国未来充满信 心,能够结合实例讲述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意义,知道祖国领土 神圣不可侵犯(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能够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 结合家庭与社会生活简要说明优良家风的意义,举例讲述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简要分析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能够结合日常生活讲述爱护公共设 施人人有责的意义,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 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珍爱生 命,热爱生活,具有安全自律意识(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和集体生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护环境 卫生,以恰当方式表达对长辈和老师的感激之心,遵守待人接物的基本 礼仪,能够与同学平等相处、与邻里和睦相处,关心家庭,积极分担家 务劳动,遵守基本的网络交往道德规范(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 识);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规则(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任意识);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明辨是非,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勤俭 节约,能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第三 学段 (5〜6 年级)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革命历史与党的根 本宗旨,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能够讲述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的名称由来,热爱 人民军队,能够结合个人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法律的重要性,知道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了解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未成年人的权利,能 够结合实例讲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能 够结合社会生活,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判断是非对错,具有良好的 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举例讲述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 精神谱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能够用实例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 长与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政治认同、道德修 养);能够结合实例简要说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例论 述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能够 举例说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知道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讲述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政治认同、责任意识)。能够完成学习和作息计划,形成健康生活习惯,能够用与生活相关 的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法治观念、责任意 识);能够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理性思考,平等待人,主动分 担家务劳动,积极服务社会,做一名家庭好成员和社会好公民(道德修 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公共 秩序与社会安全,遵守法律规定(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 任意识);能够结合生活实例匣述如何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能够辨识失 信失德的行为表现,知道诚实守信的意义(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法治 观念);能够自我保护,有安全意识,抵制不良行为与违法行为,拒绝 参与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能够讲 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道德修养、法 治观念、责任意识)。学段学业质量描述第四 学段 (7〜9 年级)能够结合史实阐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 党领导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动力(政治认同、道德修 养);能够结合实例初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能够简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能够结合实例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 度、“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能够尝试 化解青春期烦恼,采取正确方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自我管 理,具有亲社会行为,敬畏生命,热爱生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 任意识);能够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实际制订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具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了 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 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法 治观念、责任意识);能够举例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政治认同); 能够结合实例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阐明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知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具有 初步的国际视野,了解主要的国际组织,阐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 际体系的意义,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政治认同、责任 意识)。    “五四”学制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参照学段目标研制。六、课程实施(一)教学建议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 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 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 立足核心素养,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第二,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三,知行要求明确。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特点对观念认知与道德品行进行科学设计,制订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准确理解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价值规范,注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2. 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 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3. 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与法律规范都不是自发生成的,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教师既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也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加以领悟和理解。       按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领会,不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中对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以规范和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在灌启结合中辩证地理解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要正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结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真正实现以理服人。4. 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       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案例选择要关注以下几点:一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二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三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扩展性,能够服务核心素养的培育;四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引起共鸣。       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       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 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二)评价建议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 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1. 教学评价      评价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 面,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1) 基本原则       坚持素养导向。围绕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要注重从学生理想信念、 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日常品行表现等方面加以考查,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以评促学。倡导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关注学生真实发生 的进步,捕捉、欣赏、尊重学生有创意的、独特的表现,并予以鼓励,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合理运用 评价结果改进学习,知行合一。       坚持以评促教。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 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一 学一评” 一致性。       重视表现性评价。围绕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实践性、体验性 等特点,注重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创作等活动中的典型行 为和态度特征,运用成果展示、观点交流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行质性分析,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式的应用。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 的学习历程进行写实记录,丰富评价内容,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 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从各个渠道,采取多 种方式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各评价主体之间要充分沟通交流,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2) 评价内容       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要着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 观念,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3) 评价方法       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加强纸笔测试与观察、谈话等方式的结合,关注不同情境中学生日常品行表现,避免仅凭考试分数判断学 生水平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评价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式。       观察应着重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多视角、全面地观察,获取真实信息,为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提供参考。       访谈包括与学生、其他任课教师、家长谈话交流。要增强针对性,重视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进步。发挥评价的价值引领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       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方式,采用开放性、情境性、体验式等形式多样、难度适宜、数量适当的作业。注重设计带有团队合作性质的、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 以掌握学生的学业达成情况,及时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学习。       纸笔测试要根据学业水平要求科学设计试题,灵活设计多种题型,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在诊断学情教情、改进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功能;纸笔测试要注 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不出偏题怪题, 减少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4) 主要环节的评价① 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及实践反思等过程中的学习进程、行为表现,分析、把握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学 习体验、学习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评价反馈应注重即时性、生成 性、针对性,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学习。②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如学习作品,包括内容品质、呈现形式等,也要关注过程,如完成方案策划、素材收集、创意构思等方面的参与状况。在对作业质量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业要素或组成部分进行单项分析。依据作业意图,确定作业评价侧重点,可注重统一要求,也可注重创意表达,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质性分析和量化评定,更加重视书面或口头反馈,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③ 期终评价       期终评价应立足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定,应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终考核的结果。其中,期终考核要依据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实际组织实施,注重釆用具有综合性的题目或任务,针对学段特点,可运用家校劳动任务、作品成果展示、 纸笔测试、档案袋等方式。(5) 评价结果的呈现       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分项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评语要简练,中肯,有针对性,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表现和结果,并知道今后的努力方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评价结果要作个性化、发展性的解读。2. 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学生学业成就, 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1) 考试性质与目的       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其目的是检测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道德与法治的学业成就,为 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2) 命题原则       第一,严格依标命题。要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要求。要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关系,根据所要考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选择测试内容,明确具体任务,并保证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答案制订等准确体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第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命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试题设计要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试题材料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试 题任务要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使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立意和考查内容应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充分体现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 命题规划       第一,命题内容和范围。要从整体上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题的结构性和关联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真实生活中选择情境,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       第二,试巻结构。试巻内容应能够综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能力类型分布符合不同考查层次的要求。 题型搭配、分值比例恰当,能发挥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提高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从内容、试题情境、理论分析、知识应用等不同角度科学设置试题难度,使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题目命制       第一,命题立意。命题应从课程性质、时代要求、学生发展三个 主要维度体现考查核心素养立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发展,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第二,情境创设。试题情境创设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 适切性、复杂性等,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 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以致用。情境素材选取要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的描述和展开要符合生活常识。情境既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境类型多样,能多角度、 多层次反映道德与法治学习主题的要求。情境呈现方式多样,充分利用文字、数据、图片等表达形式。       第三,任务指向。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综合考查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展现 出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以检测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任务应具有多样性,如描述特征、论证、辨析、评价、制订方案等,完成具体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不能超出要求。任务设计应具有合适的思维水平层级,以考查学生视野的广度以及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要清晰,便于阅卷操作;能根据答案的开放度、探究性等因素,合理拟订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在基本立场、观点上要坚持统一尺度,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素材,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能根据试题难度和思维含量,通过等级描述等方法,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样题示例   样题1图1是我国航天事业中一些工程的名称,有网友感慨,中国航天太会起名了!     图一       (1) 请解析这些命名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元素?       (2) 我们国家的运载火箭被命名为“长征”,请简析其中的寓意。       (3) 如果请你为新一代运载火箭命名,你想起什么名字?说说理由。     【样题说明】本题情境真实而且典型,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情境呈现方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展现学生的文化自信。本题通过真实情境,设置开放性、探究性任务,有效考查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程度,做到了融知识、情境、素养于一休。       样题2       材料一    家,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 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农户多在屋子里养猪, 所以屋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        材料二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孝顺有'‘三种境界”:一是养长 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     (1) 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材料一中蕴含的对“家”的认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学生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样题说明】本题的情境素材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新颖,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考查的课程内容属于义务 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核心。无论从涉及的情境还是课程内容看,均具 有典型性。根据题目的任务,可以从材料解析中判断学生对“家”的理解深入程度,可以从感恩父母的做法来判断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水平。       样题3       八年级的同学准备在社区开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宣 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为宣传活动准备的材料。       材料一       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成自然;垃圾分类护环境,源头分投很重要;四色箱桶并排放,分门别类是关键;垃圾分类我给力,美丽家园我受益。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一)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 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       第六十八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由城市管 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 以下罚款。       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 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节选) 请你结合材料,拟订一个宣讲提纲。       【样题说明】本题情境真实而且典型,高度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设问具有开放性,任务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 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没有超出课程内容范围。本题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开放性任务,有效考查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以及健全人格中的沟通交流能力。(三) 教材编写建议1. 教材编写原则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教材编写要坚持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作为首位要求,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用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少年头脑,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2) 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在教材编写中要充分、及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3) 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要求建构内容。强化一体化设计,按照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四个学段,学习要求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学习内容各有侧重,实现教材内容的相互衔接、层层递 进。在教材设计上要关注与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衔接。       (4) 教材设计要基于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着眼于发展学生 的核心素养。充分关注学生可感受、可参与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逐步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 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的呈现要有 利于培育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思维水平。       (5) 教材设计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素材,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加以呈现,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 社会发展。2. 教材内容选择       (1) 要重点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重大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反映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2) 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 综合性。根据学生身心不断发育成长的实际,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内容为主,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为主题,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内容和素材,形成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全 面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       (3) 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渐进的阶梯,实现课程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       (4) 既要注重育人要求的一致性,也要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等差 异。既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符合规定的知识类别、覆盖广度、难易程度等, 也要考虑城乡、区域差别。3. 教材编排与呈现形式       (1) 要保持教材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各册要保持整体连贯和相互衔接。教材正文与辅文、栏目的比例应适中,栏目之间要分工明确、 边界明晰。       (2) 要注重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合理处理各个教 育主题的铺展顺序、层次和逻辑关系。       (3) 教材语言风格要简洁、精当、平实。语言既要准确规范,简 明扼要地表达相关教学内容,又要亲切自然,利于学生接受。各个主题教育的内容要与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将文件语言转化为教材语言,为教师教学提供引导。       (4) 确保适应不同学制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分为“六 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种版本。“五四”学制6年级教材体例要求等应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1. 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核心素养,结合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精选有助于学习活动开展与目标达成的优质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要立足学生实际,重视资源的典型性和适切性, 注重知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发挥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价值。2. 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 课程资源;注重发现、利用学生中间和本地区的先进模范等榜样资 源,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 支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如重要人物、 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作品、重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 馆藏文物等,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形式;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要精选、整理和加工资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课程资源支持。3. 建立开发机制,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各地区、各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要增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意识,统筹规划建设课程资源系统;重视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建设,逐步建立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资源互补、共建共享的机制;可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建设共同体,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持续更新优化资源。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五) 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地方各级教研部门、师训部门和学校要以课程实施为重点,加强教研和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用好教材,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 教师培训(1) 整体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着力加强教师专业课程培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以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 要思想等方面的培训。要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突出“政治要强、情 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做到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比如伦理 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注重课程理念、课 程育人价值的培训,引导教师深入领会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 育人的新要求。(2) 强化培训组织管理组建由课程专家、学科教育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结构 合理、优势互补、便于实施的培训团队;从研修方案制订、研修课程 规划、工作坊设计与组织、新课程实施关键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等方面 开展培训者培训;重点培育适应各级各类培训需求的培训者,特别要 注重培养本区域专家,发挥一线专家的课程引领能力。注重发挥教研 系统的作用,完善各级教研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省、市、 县、学校各级教研部门分级实施培训的体系。遵循大中小学德育一体 化的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不同,结合各地实际,用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统领学科知识,把课程标准、统编教材与历史资源、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丰富培训资源。(3) 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根据培训目的与内容,可采用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分级培训、 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等形式,通过案例示范、专题研讨、工作 坊研修、跟岗研修、现场教学等方式,将教师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 集体备课相结合,专题研讨与跟岗研修相结合。倡导参与式、体验 式、研究式培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培训的支持和服务功 能,创新开放式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 融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针对教 师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注重对话互动,紧扣教学实际,促进教师准确 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和要求,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水平。2. 教学研究指导(1) 基于整体设计开展教研活动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研究社会的新变化、新问题,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回应“时代之问”。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 区域合作,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开展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区域教学 研究。教研活动要掌握教师的困惑与需求,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研 活动,为促进教师对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专业保障。(2) 聚焦关键问题开展主题教研重视开展重大主题教育的教研。教研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关键 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研,关注教师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基于对 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制约因素的分析设计好教研主题,如怎样确定以发 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等。教研要发挥主题引领的功能, 激发教师集思广益聚焦研讨,以增强教研的启迪性和获得感,提高教 研质量。教研要注意补短板,如围绕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 安全与健康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开展教研。(3) 采用多样化教研方式根据教研目标、教研内容、教师的实际需求,依据不同教研主 题,采取多样化教研方式,如名师示范课、教学主题微论坛等,以提 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教研培训中要重视发挥教师潜能,重视经验分 享,通过交流共享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互动,提升教师教学实 施的专业能力。3. 校本教研指导(1) 聚焦具体问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针对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具体问题,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和策略。(2) 以科研促教研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促进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实效。(3) 改进教学实践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获取 证据,分析筛选和评估改进,以“问题一反思一改进一实践”的策 略,持续提升教学能力。附录核心素养学段表现核心素养1~6年级7〜9年级政治认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在情感和政治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在政治、思想、理论、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核心素养1〜6年级7〜9年级道德修养努力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勤劳节俭、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知道劳动不分贵贱。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形成诚实劳动的意识,初步了解职业道德规范,有做未来好建设者的志向。法治观念了解宪法常识,初步认识宪法的地位,具有初步的平等观念,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形成规则意识,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初步了解宪法主要内容,以及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强化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和守法用法意识,初步树立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观念,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生命安全意识和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核心素养1~6年级7〜9年级健全人格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平等对待他人,乐观开朗,自尊自信,珍惜生命,能够觉知、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与父母、同伴、老师等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够理解和帮助他人。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能够勇于克服困难,主动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同理心,能友爱互助。具有自立自强、理性平和、坚韧乐观的人格,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主动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真诚、友善,具有互助精神。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具备应对挫折的积极心理品质。责任意识关心他人和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集体荣誉感,学会对自己负责,主动承担相应的家庭和学校事务,树立主人翁意识。热爱自然,爱护学校、社区和公共环境。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关心国家发展和前途命运,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现代生态文明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自觉保护环境。具备民主与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04-3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修订原则(一) 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二)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 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三、主要变化(一)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 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 课程性质 二、 课程理念 三、 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二) 总目标 (三) 学段要求 四、 课程内容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五、 学业质量 (一) 学业质量内涵 (二) 学业质量描述 六、 课程实施 (一) 教学建议 (二) 评价建议 (三) 教材编写建议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附录 58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一、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理念1.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2.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3. 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各自特点,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4.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5.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力[1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三、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2. 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3.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4. 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二)总目标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3. 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4. 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6. 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7. 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9.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三)学段要求依据“六三”学制设定学段要求。“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并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进阶更加科学。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2.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3.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4. 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阅读与鉴赏】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3.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5.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表达与交流】1.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2. 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氧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4.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梳理与探究】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3.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2. 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3. 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阅读与鉴赏】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弓【号的一般用法。3.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4.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5. 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6.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表达与交流】1. 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2. 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3.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4.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弓I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梳理与探究】1.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2. 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3.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2.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阅读与鉴赏】1. 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2.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3.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4.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5.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6. 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7.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表达与交流】1.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乐于表达,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2.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3.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4.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5.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梳理与探究】1. 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2. 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3.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第四学段(7~9年级)【识字与写字】1.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 写字姿势正确,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阅读与鉴赏】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4.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6.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7.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表达与交流】1. 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2.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3.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把握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4.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5.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7.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梳理与探究】1.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2. 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3. 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四、课程内容(一)主题与载体形式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2. 革命文化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主要载体为老_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在突出上述主题的同时,还应选择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主要载体为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各类主题的主要载体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1.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学习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 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2) 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3) 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4) 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1) 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2) 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并和同学交流,互相正字正音。(3) 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第三学段(5~6年级)(1) 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2) 开展校园内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情况的调查,整理、分享自己的发现。(3) 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第四学段(7~9年级)(1) 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2) 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初步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3) 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教学提示】(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并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2)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与写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第一学段应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合理安排识字与写字的量。一年级第一、第二学期会认的字大致安排250个和350个,其中二分之一的字会写。应先认先写《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字,充分发挥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组字构词能力强的特点,打好基础,举一反三。应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3) 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汇总、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 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4)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避免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脱离实际运用进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5) 识字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评价要考察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语文知识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2.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学习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⑴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感受美好亲情;学习运用文明礼貌语言,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学会感恩。(2) 阅读有关学校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学习与同学、老师文明沟通;乐于分享学校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热爱学习,热爱学校。(3) 在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剧场、车站、书店、超市、银行等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说明书等,了解公共生活规则,学会有礼貌地交流。(4) 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将读到、听到、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第二学段(3~4年级)(1) 阅读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学习写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单书信等日常应用文,注意称谓和基本格式,文明礼貌地进行交流。(2) 学习阅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3) 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第三学段(5~6年级)(1) 观察、思考日常生活,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学习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叙写,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2) 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阅读参观访问记、考察报告、科技说明文、科学家小传等文本;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口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3) 能写日记,关注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 (4) 学习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第四学段(7~9年级)(1) 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2) 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学习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创造精神。(3) 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教学提示】(1) 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第一、第二学段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习表达生活;第三、第四学段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数字时代的生活”“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2) 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义务教疗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3)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学习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 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2) 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3) 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第二学段(3~4年级)(1) 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2) 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3) 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第三学段(5~6年级)⑴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O(2)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3)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⑷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交流自己获得的启示;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第四学段(7~9年级)(1) 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2)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3) 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4) 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教学提示】(1) 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第三学段“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第四学段“光辉历程”“精忠报国”“社会万花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2) 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3)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一学段关注阅读兴趣,通过朗读和想象等,侧重考察学生对作品情境、节奏和韵味的大体感受;第二学段在阅读全文基础上,侧重考察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学习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 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2) 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第二学段(3~4年级)(1) 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⑵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3)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第三学段(5~6年级)(1) 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2)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思考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等多种语言现象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3) 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4) 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第四学段(7~9年级)(1) 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2) 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3) 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4) 学习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参与讨论。【教学提示】(1) 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比如,第一学段“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第二学段“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我的奇思妙想”,第三学段“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第四学段“生活的感悟”“探究与创造”“艺海拾贝”“理性的声音”,等等。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2) 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第一学段,重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引导学生多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以表扬为主。第二学段,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应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第四学段,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3) 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应引导学生学习搜集和选择信息的基本方法,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能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4) 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学习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 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2) 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3)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第二学段(3~4年级)(1) 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2) 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如《稻草人》《爱的教育》等,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3) 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第三学段(5〜6年级)(1) 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2) 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如《寄小读者》《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等,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3) 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运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第四学段(7~9年级)(1) 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体会、评析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2) 独立阅读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艾青诗选》《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根据阅读进度完成读书笔记,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3) 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借助多种媒介讲述、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说明推荐理由;尝试改编名著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尝试撰写文学鉴赏文章。【教学提示】(1) 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2)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3) 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的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写作、展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4) 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跨学科学习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 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2) 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3) 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学段(3~4年级)(1) 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2) 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3) 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第三学段(5〜6年级)(1) 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2) 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3) 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第四学段(7~9年级)(1)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2) 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选择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组织小课题组,开展校园调查,学习设计问卷、访谈、统计、分析,撰写并发布调查报告。(3) 在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记录重要内容,列出发言提纲,参加班级讨论。(4) 围绕仁爱诚信、天下为公、和谐包容、精忠报国、英勇奋斗、自强不息、明礼守法,以及科学理性、艺术精神等,选择专题,组建小组,开展学习与研究,运用多种形式分享学习与研究成果。(5) 组建文学艺术社团,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在参与过程中写出策划方案,制作海报,记录活动过程,运用多种媒介发布学习成果。【教学提示】(1) 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考虑每学期的课时安排,把握活动周期和难度。第一至第三学段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为主,第四学段以设计、参与、调研、展示为主。(2) 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可以结合学校和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4) 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评价以鼓励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五、学业质量(一) 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二) 学业质量描述以下描述的是“六三”学制学业质量标准。“五四”学制学业质量标准参照学段要求研制。第一学段(1〜2年级)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汉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书写800个左右常用汉字。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主动用礼貌用语回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积极参与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看图说话,能描述一幅图画的主要内容,说出多幅图画之间的内容关联。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写话有兴趣。喜欢阅读图画书、儿歌、童话、寓言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提示提取文本的显性信息,通过关键词句说出事物的特点,作简单推测;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尝试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愿意向他人讲述读过的故事,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喜欢积累优美的词句,并尝试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愿意为他人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时能使用普通话,注意发音;注意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愿意和同学交流朗读体验,能简单评价他人的朗读。喜欢读古诗,能熟读成诵;喜欢阅读故事,并与他人讨论。喜欢在学校、社区组织的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展示。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愿意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在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提问,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第二学段(3~4年级)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弓I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乐于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主动阅读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革命英雄故事等叙事性作品,能向他人讲述主要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记录活动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能按照童话、寓言等文体样式,运用联想、想象续讲或续写故事;能用日记等方式记录个人的见闻、感受和想法;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与他人交流。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第三学段(5~6年级)能独立识字,能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中汉字的意思。能辨识同音字、形近字,纠正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自觉识字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自己的推断;在学习中,能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和段落,自觉记录、整理,乐于与他人分享积累的经验,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交流中运用。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耐心倾听,抓住要点,并作简要转述;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单的发言。能根据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初步判断信息真伪,感知情感倾向,形成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初步认识;能概括说明性文字的主要内容或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信息,初步判断内容或信息的合理性;能用准确的语言清楚地介绍、说明事物或程序,运用文本主要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能用多种媒介方式表达交流。能根据表达需要,准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围绕学习活动搜集材料,提供简单的活动设计方案;能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调查,从多方面获取活动各阶段的材料,并用多种方式有条理地记录学习活动过程,表达参与活动的感受。独立阅读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取主要内容,用朗读、复述等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能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主动与他人分享;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能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能发现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感受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积极向他人推荐,并有条理地说明推荐理由。在文学体验活动中涵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能与他人分享阅读作品获得的有益启示,有意识地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主动阅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在阅读、参观、访问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或时代背景丰富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用多种方式记录、分享阅读、参观、访问的经历、见闻和心得体会。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够围绕发现的问题,搜集资料、整理相关的观点与看法,结合学习积累和经验,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能主动梳理、记录可供借鉴的语言运用实例,比较其异同,积极运用于不同类型的写作实践中;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想象作文,想象丰富、生动有趣;能写读书笔记、常见应用文。积极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能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简单的调查、访谈等活动中记录真实生活;能根据活动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要探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能借助跨学科知识和相关材料,与同学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自己的想法,记录探究的过程及结论,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组织讨论和专题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反思中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能根据校园、社会活动的需要,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撰写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活动总结。第四学段(7~9年级)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在日常记录中使用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有探究汉字规律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碓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阅读新闻报道、说明性文字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能用多种媒介形式交流沟通;能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瑾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撰写活动总结。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他人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了解基本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聚焦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搜集资料、梳理信息、整理他人的观点与认识,概括提炼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用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能记录探究过程,归纳概括自己的发现,条理清晰地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汇集学习成果。能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根据需要策划创意活动,从相关学科材料中搜集资斜,整合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能广泛捜集信息,关注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能运用实证性材料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能通过梳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的看法;能有条理地列出提纲,用策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通过合作,能综合运用绘画、表演、创作等多种活动样式开展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六、课程实施(一)教学建议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1.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2. 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3.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4. 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与学方法、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新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阅读习惯、写字能力、深度思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网络沉溺。(二)评价建议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1.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依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1)过程性评价原则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要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第一学段的评价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立足重点,关注各个学段的水平进阶。评价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教师应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可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如学生日常写字、读书、习作、讨论、汇报展示、朗读背诵、课本剧表演等方面的材料,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典型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考察其内在学习品质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采取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评价资料搜集和分析的途径。应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避免过度评价、无序评价对日常学习造成干扰,避免用评价结果的简单比较衡量学生的学业表现。注意一年级适应期学生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起点。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着重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能力。要注重校内外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发展情况。(2) 课堂教学评价建议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要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分工方式、讨论程序和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关注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发言时的规则意识和交际修养,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时,教师要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3) 作业评价建议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意见,及时反馈和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跟踪评价,梳理学生作业发展变化的轨迹,及时反馈不同阶段作业质量的整体情况。(4)阶段性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阶段性评价应秉持素养立意,紧密结合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关注内容之间的进阶关系和横向联系,合理设计评价工具。阶段性评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评价手段,可以釆取纸笔形式,也可以设计综合的学习任务,如诵读、演讲、书写展示、读书交流、戏剧表演、调查访谈等。纸笔测试要注意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增强测评题目的科学性、多样性,发挥阶段性评价的诊断、调节功能,避免消极影响和干扰日常教学;非纸笔测试要整体设计测评内容,科学制订评价标准,諫规划实施时间,并对学生个体作出及时反馈和有谢旨导。应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采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可通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价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成果。2. 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参考。(1)命题原则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义务教疗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依标命题。体现课程理念,严格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命题,保证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符合学业质量要求。坚持科学规范。题目表述简明、规范,材料选取具有典范性和多样性,评分标准有效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确保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形式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2) 命题规划重视命题规划,明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目标要求,规定内容范围与水平标准;系统设计考试形式,一般采用纸笔测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逐步引入基于信息技术的考试形式。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对题型设计、题量和难度、评分标准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情况O(3) 命题要求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命题材料要能够体现问题或任务的对象、目的与要求,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或知识支架。问题或任务是题目的主体部分。根据语文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问题或任务设计可以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设置综合型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充分展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阅读与鉴赏类问题或任务要立足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动机、表达效果作出合理评价。表达与交流类问题或任务要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学、文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密切关联的交际语境中,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思维发展水平。梳理与探究类问题或任务要从具体的文本材料出发,拟定有育人价值和探究空间的活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问题或任务设定要关注探究结果的合理性,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综合型题目或任务要充分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在命题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之间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或现象,深入思考探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展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题干设计应规范。主观题题干要简洁、明确,便于学生捕捉问题的核匚、信息;客观题题干要注意事实性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要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三)教材编写建议1. 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2. 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處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全人格。4. 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段性特征,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要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5. 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通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体现同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要根据六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通过目标取向、文本选择、学习实践活动方式等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色;也可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6. 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7. 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精选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段适应性的典范作品,以整本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经验;教材要组织和选取原著部分文本和辅助性阅读材料,创设综合型、阶梯式的学习问题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理解和评价能力。其他学习任务群阅读材料的选择也要适当兼顾整本书。&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有机组合选文及辅助性学习资源,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体现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9. 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区域教育实际,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调整、开发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编写分为“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种版本。“五四”学制6年级教材体例、要求等应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特点。10.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发挥传统纸质教材和线上学习资源各自的优势;创设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机会,引导教师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 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原则;要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要立足学生实际,注重遴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古代文言经典作品,以文质兼美为选择标准,体现课程资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2. 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纸质资源,也包括数字资源;既包括日常生活资源,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既包括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重要问题、学业成果等显性资源,也包括师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隐性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拓展资源领域、丰富资源类型;应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整理和加工,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3. 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树立动态发展的资源观念,有计划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系统;应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资源建设,通过开发阅读资源库、跨媒介阅读平台等数字资源,逐步建立地区、学校之间资源互补、共建与共享的机制;还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建设共同体,建设、整理、优化课程资源库,持续更新课程资源,通过资源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全面达成。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1. 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要积极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2. 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语文教师要勇于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实施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立足学情,因地制宜,以研究的态度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注意收集、借鉴优秀课例,在观摩和反思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提高教学能力。3. 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4. 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学校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为依托,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趋势,围绕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等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研究,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推动语文教学变革。要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组建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品质,促进教师发展。5. 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各级教研组织要不断加强语文学科教研力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清不同发展层次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教师遇到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和跟踪指导,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力的教研支持。要悉心培育优秀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组,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本区域语文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6. 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要充分发挥我国教研制度的优势,整合各级教研组织和教师培训机构力量,将语文教师培训和语文学科教研结合起来,实现研修的_体化设计与实施。要在吸收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一线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在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并及时将其纳入到语文教师的研修和培训课程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7. 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教师培训要从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出发,明晰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价值。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素养导向和育人价值,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质量等部分的内在联系。要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以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态的变革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和新业态,增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8. 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各级培训,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需要确定培训目标,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开拓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式。要运用案例式、参与式、体验式等培训方式加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互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将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