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招聘学科秘书、项目服务专员、教育测量专员信息

天津市教育考研究所简介:招聘岗位:学科秘书、教育测量专员、项目服务专员岗位职责:1.学科秘书:负责K12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学科的命题研究;参与命、审题及组织管理、考试评价报告的撰写及解读;参与一线教学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开发与研究;配合各业务部门做好相关的咨询服务;以及其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项目服务专员:负责各项对外服务的推广、宣传、培训及业务洽谈;新项目的市场调研与开发;关注研究所产品用户信息反馈,维护研究所的品牌效益。3.教育测量专员:负责命题、阅卷、考试、评价项目等测量理论与技术支持;考试评价用户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咨询;教育测量业务的市场调研与测量工具的研发;命题与网络系统建设的指导与协调。招聘条件:1.政治素质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认真负责;2.双一流大学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历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且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3.语言表达能力好,学习能力强;4.项目服务专员岗位要求擅长与人沟通交流,能独立开展工作,有K12教育阶段学科背景,有相关项目服务或实习背景的优先;5.教育测量专员岗位要求具有教育测量或数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熟练使用计算机。工作地点:天津市福利待遇:五险一金;带薪年假;每年根据工作绩效调薪;可落户天津。应聘联系方式:1、应聘者可在洽谈会现场递交简历,经审查合格者即安排现场参加笔试(专业学科知识)和面试。2、面试后将向合格人员发布录用通知,签订三方协议。3、未能参加现场报名者可将简历投至tjeer@sina.cn。经审查合格者可到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参加笔试(专业学科知识)和面试。面试后一周内向合格人员发布录用通知,签订三方协议。4、应聘联系人:陈老师 18649153283

国家教材委员会就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作出重要工作部署

2024-01-02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要求,整体提高大中小学教材质量,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材管理,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近期作出重要工作部署,就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开展系列行动。  系列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强化教材建设支撑等关键问题,着力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教材编写修订,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强化资源建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二是提升中小学教材编修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建设支撑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的系列教材,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促进教材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三是落实部门、地方、学校、出版单位职责分工,健全教材使用监测、问题监督和处置、责任追究、引导激励等机制,提高教辅读物出版质量,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四是加强教材队伍建设和教材研究工作,加强教材建设经费保障,强化教材建设支撑。  下一步,国家教材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将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领导下,明确各项任务责任主体,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条件保障,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督促落实,注重宣传引导,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2023年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请审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李强总理、丁薛祥副总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密切配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意见》确定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下面,我汇报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改革进展及成效2014年以来,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推动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公平。一是提升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将全国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二是增加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考入重点高校人数。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近110万人。三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截至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随迁子女占比达96.6%,2013年以来累计已有207万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了高考。加强“高考移民”综合治理,严格审查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二)改革中小学招生方式,着力破解择校难题,实现与“双减”政策同向同行。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指导各地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原则,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的地方,稳妥推进多校划片、随机派位方式入学,大幅降低择校热。二是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科开考,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减少考试次数。取消中考考试大纲,不断提高中考命题质量。三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升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切实做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在有关部门监督下,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等中考加分项目。落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将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三)改革高考考试科目和评价方式,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新高考依据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培养兴趣特长。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保证高中学生基本学业质量。将国家规定的14门高中课程全部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二是新高考实行部分科目可选,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新高考采取3+3或3+1+2的选考模式,除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可选择的科目组合从原来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转变为20种或12种科目组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三是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突出过程性评价。各地建立省级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表现,强化公开公示,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高校将评价结果作为强基计划等招生的重要参考。四是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整体联动,为教育生态带来新变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改革省份结合实际,不同程度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由“齐步走”向“个性化”转变。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选课选考、成长成才。(四)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一是强化在高考命题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查融入试题,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二是突出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三是加强考教衔接。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命题,降低机械刷题收益,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四是加强考试机构命题能力建设。加强对新高考省份选考科目自主命题的指导,组织命题队伍培训,开展试题评价,不断提升命题能力。(五)优化招生专业结构,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一是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指导高校通过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不断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二是启动实施强基计划。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20年启动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入校后,对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39所试点高校每年招录6000余人,学生质量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三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选鉴通道。设立清华大学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物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专项计划,推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六)建立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分类考试、分类选拔。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打破一张高考试卷考所有学生的模式。近年来,职教高考录取人数占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比例,从2014年的约20%增加至2023年的60%以上,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七)改革考试招生管理机制,扎实推进依法治考、依法治招。一是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先后开展两轮高考加分改革,取消了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所有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精准确定少数民族加分范围。二是加强和改进艺术体育类招生。大力推进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和体育专项全国统测,严格考试标准,严控组织校考的高校及专业,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完善“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评价模式,稳步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三是改进统一招生录取方式。推进所有省份实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减少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推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提升志愿满足率。平稳推进录取批次改革。四是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扎紧制度笼子,推动将“组织考试作弊”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犯罪行为,制定出台《高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纪律规定。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加大招生监察力度,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违规案件。五是健全考试安全体系及应急响应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机制,严密防范考试舞弊,建立考试安全标准化体系。高考中,每年约为1万名残疾考生提供盲文试卷、助听器、大字卷等考试便利。积极应对突发疫情、灾情等严峻考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应考尽考”、“平安高考”。总体看,这次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维护教育公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一次整体性、系统性改革。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考试科目的设置到考试内容的改革,全面体现对考生德智体美劳的考查,更好地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对学生评价从单一的分数转向综合评价。新高考建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评价体系,既考查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也关注学生平时学习成长情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结合兴趣特长个性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提供多种选考科目组合,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空间;通过强基计划、艺术体育类招生、职教高考等不同通道,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成长发展途径。四是坚持能力导向,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引导中学教育为学生适应未来成长发展作准备。五是坚持公平公正,以招考的公平更好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加强考试招生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落实信息公开,不断促进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能够取得积极成效,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谋划部署,为改革擘画了“蓝图”;得益于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协同发力,在舆论引导、条件保障、应急响应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得益于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31个省份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改革方案,部署推动改革工作,为改革落地提供了坚强保障;得益于各地教育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学校和广大教师主动担当、奋发作为,构筑了紧密协同的工作体系。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党中央谋划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并指导实施的重大改革,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已取得积极成效。但是,高考改革涉及面广、利益诉求复杂,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每个阶段都是有限目标、稳步推进的过程,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和定力,稳中求进、渐进向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当前,与党中央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好教育的期待相比,还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挑战,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一)中西部地区高考综合改革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高考综合改革尚未落地的省份还有17个,中西部省份、人口大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部分地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所需的资金、设施等条件保障还没有到位,有的中学教室、师资、教学资源面临不足。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区、市)自主命题,省级考试机构的命题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些薄弱学校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素养培育转变。改革强化了课程、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选择性,部分中学师资和课程资源缺乏,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选课走班增加了班级编排和学生管理的难度,对一些薄弱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三)考试招生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更好地使用,仍需进一步审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如何在不影响基本盘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土壤”,让有潜质的学生得到浸润式培养,加强选培评一体化,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审慎探索。职教高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对应的行业领域极广,每个行业需要的技能差异很大,相关技术技能及设备更新较快,实操考试组织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面临挑战。(四)高考改革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仍然任重道远,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违规宣传高考升学率,有的县区、中学还存在功利化、短视化行为,重奖高考“状元”和相关教师。涉考培训机构带来较大风险隐患。有的机构炮制话题制造焦虑,有的进行虚假招生宣传、天价收费,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防范高科技舞弊面临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发展,考试作弊手段花样翻新,作弊形式更加隐蔽。三、下一步工作考虑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总体部署,坚定改革方向,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总结完善举措,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稳步提升中西部地区改革保障能力。加强对改革未落地省份的指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普通高中建设,重点补齐县域普通高中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短板。提升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指导地方做好对基层一线教师在待遇、职称方面的倾斜。加强省级考试机构能力建设,指导各地进一步配齐配强省级考试机构队伍,做好命题能力培训,提升命题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二)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地方统筹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引导学校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加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和选科指导,推动普通高中落实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通过开设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加强指导。推动地方完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制订选课走班指南,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益。(三)深化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深入调研各地考情教情,推动试题情境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进一步增强对学生探索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考查,提升命题的科学性。(四)深化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动各地进一步完善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评价改革,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可信度、可用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指导高校在更多招生类型中使用。(五)完善职教高考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各地因地制宜统筹组织实施职业技能考试,可采取省级统考、多校联考、高校校考等方式,加强相关专业类考点建设。研究制定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及质量标准、考试命题指南,加强考教衔接。加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技能实操考试的研究。(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稳步推进相关改革试点项目,加强选拔培养评价一体化设计。建立基于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考核评价,加强长周期培养和跟踪评价。加强试点学校的监督检查,确保招考公平公正。(七)强化高考改革外部环境治理。集中治理地方和中学炒作、重奖高考“状元”及教师等行为。加强对涉考培训机构综合治理,不得以考试培训为名从事干扰学校教育教学和考试招生秩序的行为。加强防范考试舞弊的前瞻性技术研究。适时开展国家教育考试招生立法研究,不断健全相关法律规定,全面提升考试招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对教育工作十分关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多次组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专项调研,今天专门听取汇报,充分体现了对考试招生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也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研究和落实全国人大和各位委员的意见,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END  —来源 | 中国人大网统筹 | 周彩丽(本栏目声明:本文选自《光明社教育家》公众号,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京津冀鲁四省市教育考试命题协作会在津召开

京津冀鲁四省市教育考试命题协作会在津召开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进程中,10月30日-31日,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承办的首届“京津冀鲁命题协作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和市招考院负责命题工作的院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学科秘书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协同共进·创新发展”。市招考院党委书记、院长靳昕致辞,四省市分管命题工作副院长分别作主旨发言,会议代表围绕建立教育考试命题区域协作机制,深化高考、中考、高自考和高考艺术类统考命题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四省市高度重视教育考试命题工作,建立专门命题工作机构,高标准配备学科秘书;加强命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建立命题教师遴选、培训、评价、退出机制;加强命题基地建设,完善命题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命题安全和质量,较好地完成了高考、中考等高利害考试的命题工作,为平安高考、中考创造了条件。会议指出,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考试命题工作承载的立德树人使命愈发凸显,命题工作的基点已由服务选拔招生向发挥全面育人功能转变,命题立意由知识能力立意向学科素养立意转变,需要全体考试命题工作者加强研究,协同发力,更有效地担负“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时代责任。会议期间四省市考试机构签署了京津冀鲁命题协作意向书,进一步固化合作机制,将在加强命题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深化高考和中考命题改革、协同组织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统考命题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教育考试命题领域落地生效,推动教育考试招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选自《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公众号)

所况简介
ABOUT US
查看详情

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是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下属的从事教育考试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活动的社会组织。以教育考试服务、教育科研、监测、评价、教育咨询与培训、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以及合作办学等为主要业务。

我们提供命题、网上阅卷、大数据支撑、教学评价、反馈指导教学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精准的参考数据,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研究所使命服务教育,创新发展;引领当下,创造未来

办所目标努力建设“专业化、服务型、多功能”的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

历届所长
SUPERINTENDENT
乔丽娟

首任所长、原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市教委副主任

岳伟

第二任所长、原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

田益民

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理事长、现任所长

招聘岗位:
  • 学科秘书

    负责K12阶段各学科命题

  • 项目服务专员

    负责各项服务、洽谈

  • 教育测量专员

    负责命题、阅卷、技术支持

  • 工作地点

    天津

更多职位
  • 天津高考生 高考重要时间安排早知道

    天津高考生 高考重要时间安排早知道考生朋友们,市高招办梳理了2024年上半年高考需要关注的重要时间安排,希望能对紧张备考中的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一起来看一下。2024年3月✓  我市普通高考英语第一次考试(笔试)将于3月15日举行。✓  英语听力计算机化考试将于3月23日举行。2024年英语听力机考将实行同场两次考试的模式,取最高成绩计入总分,考生在指定考点、分场次参加测试,试题题型及题量与往年相比保持不变。为帮助考生熟悉英语听力机考的流程,市招考院将于3月2日组织全市模拟演练,请考生关注并积极参加。✓  普通高考英语口语考试将于3月30日举行,请报名考生根据要求参加考试。✓  我市高考体检以及政策照顾申报工作将于3月启动。✓  3月下旬开始,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根据高校简章要求提交相关申请材料,按时完成报名。另外,2024年天津市高职分类考试以及高职升本科文化考试将于3月17日举行;2024年全国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简称“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将于3月30日至31日举行,报考相关考试的考生请及时关注。2024年4月✓  我市体育类专业市级统考将于4月13日至14日举行,请相关考生及时关注市招考院、考区和学校发布的有关信息。2024年5月-6月✓  6月7日至10日,同学们将走进高考考场,迎接人生路上一次大考。✓  6月下旬,我市公布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分数线,志愿填报随之开展。请考生及时关注我市填报志愿的有关政策和时间安排,根据市高招办下发的招生计划,用好“天津市新高考志愿辅助系统”和统计资料,合理填报志愿。以上内容如有变动,请以教育部、市高招办和高校发布的最新政策及时间要求为准。

  • 2024年天津市高考英语听力机考在线模拟练习系统上线了!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4-01-02 18:30 发表于天津考生朋友们:2024年天津市普通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将以机考的方式进行。为方便广大考生提前熟悉英语听力机考考试模式,了解相关题型,确保考试平稳顺利进行,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特推出“天津市普通高考英语听力计算机化考试在线模拟练习系统”(以下简称“练习系统”),供考生提前进行模拟练习。※关于2024年高考英语听力机考※考试组成:天津市高考英语听力机考由试卷A和试卷B两套试卷组成,每套试卷15小题,满分各为20分。考试成绩:考生依次作答两套试卷,取其中较高的分数计入考生的高考总分。考试时长:大约40分钟。※关于在线模拟练习系统※练习系统安装使用:在线模拟练习系统用户端的安装程序及《天津市普通高考英语听力机考在线模拟练习系统用户手册(学生端)》由各考区及学校发放给考生。考生可按照《用户手册》说明安装系统并进行在线模拟练习。练习系统用户名:考生参加2024年天津市普通高考的考生号。练习系统密码:考生高考报名证件号码后六位(若包含字母,须为大写)。※所需设备要求※硬件设备:普通Windows操作系统的PC计算机(注:不支持手机、iPad等设备,不支持苹果、安卓等操作系统)。软件要求:Chrome浏览器或360极速浏览器。网络环境:可以访问互联网。听力设备:普通耳机或耳麦。    ※各考区练习系统开放时间※在线模拟练习系统将于2024年1月3日至1月14日开放。为保证网站运行速度,该系统分时段向不同考区开放。考生可在本考区的开放时段,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模拟练习。※温馨提示※★在线模拟练习系统仅供参加2024年天津市普通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考生登录使用。★练习系统提供全套练习试题(包含A卷和B卷),每次练习时长约为40分钟。★在线模拟练习系统开放期间,每位考生最多提供2次练习机会。★练习系统中的试题仅供练习使用,与正式考试结果无关。★请考生充分利用好练习系统,进行全试卷体验练习,确保适应考试方式,掌握作答方法,熟悉考试流程,为正式考试做好准备。

  •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发布《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大纲(2023版)》的通告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发布《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大纲(2023版)》的通告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3-11-16 12:01 发表于天津体科字〔2023〕177号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大纲(2023版)》的通告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部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经商教育部有关部门,现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大纲(2023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23版大纲分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个科目,自印发之日起执行,2021版大纲同时废止。体育总局办公厅2023年11月14日语文考试大纲数学考试大纲政治考试大纲英语考试大纲

  • 国家语委关于深入实施“典耀中华” 主题读书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家语委关于深入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指导意见国语〔202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动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国家语委现就“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引导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强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和当代经典阅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工作目标  通过3到5年时间,“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广泛开展,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并不断完善。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阅读经典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习惯进一步养成,“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显著增强。“书香校园”建设深入推进,贯穿大中小幼的经典教育传承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基本要求  ——坚持铸魂育人。把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使青少年在经典阅读中滋养身心、拓展思维、培根铸魂、增强自信,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把握定位规律。把准内涵外延,既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经典,也重视自然科学经典,同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国内外经典兼读并蓄。遵循学习及阅读规律,科学引导。  ——注重统筹建设。统筹各类资源,将经典阅读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全过程各领域,注重与“书香校园”建设、家庭亲子阅读、全民阅读活动等统筹推进,营造阅读经典的浓厚氛围。  ——促进融合发展。发挥国家语委各委员单位行业、系统优势特色,推动经典阅读与主题研学、文旅科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融合赋能,不断丰富经典阅读路径场景,拓展活动空间载体,扩大受众群体。  二、重点任务  1.推动融入教育教学。各地要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经典阅读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丰富经典阅读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阅读指导。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开展系列化的经典阅读活动,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建设各具特色的经典阅读校园文化,将经典阅读融入“书香校园”创建指标体系。推动各地积极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经典阅读资源建设,推进课堂教学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广泛开展“名师优读”征集活动,每年培育选树一批“典耀中华”主题读书特色学校。  2.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开展万名乡村语文教师经典诵读网络专项示范培训、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教研员中华经典文化素养提升示范培训,并将经典阅读教学纳入“国培计划”工作内容。各地要将经典阅读教学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对校长、幼儿园园长、语文教师等的经典阅读培训,培育经典阅读的骨干师资队伍。  3.做响做亮活动品牌。教育部、国家语委持续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等品牌活动。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引领,开展中华经典进万校、润万家系列读书活动。提倡各地各校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节气、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推广展示,创新开展全国校园节庆日诵读展示。鼓励开发原创经典语言文化类品牌节目,支持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主题研学,推进经典阅读特色典型案例建设。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遴选出一批“典耀中华”主题读书典型案例和示范品牌。  4.提高数字赋能水平。教育部、国家语委以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中文联盟平台等为载体,支持研发、汇集优质数字化经典阅读资源,加强中华经典资源库、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等资源碎片化、轻量化多元传播推广,推进优质经典阅读资源扩容共享。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资源,探索完善“导-读-写(讲)-评”一体化“智能+”经典阅读新模式,丰富经典阅读形态和体验。  5.加强经典研究阐释。鼓励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阐释经典的时代内涵,促进经典阅读与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推动产出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经典普及图书、优秀通俗理论读物等。通过开展项目课题、开设专题专栏、讨论交流、专题讲座、读书征文等方式,加大成果产出力度,提升经典创新性阐释的转化实效。  6.拓展活动空间载体。支持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举办“典耀中华”经典阅读大会,强化经典阅读推广展示交流,引导培育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全民经典阅读新示范。鼓励各地各校通过家庭阅读、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社会阅读等,扩大经典阅读覆盖面。健全家庭、社区、学校、乡镇(街道)等多位一体的经典阅读融合推广模式,用好各类文化艺术科技场馆,因地制宜将经典阅读融入城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探索未来社区(乡村)经典阅读空间建设。  7.促进服务提质增效。创新开展“经典润乡土”“家园中国”中华经典传承推广活动,探索引导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青少年共读经典的举措机制。支持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对口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语言文字基础薄弱的地区开展帮扶,联合共青团中央持续组织开展大学生语言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加强无障碍阅读服务,积极推进视力听力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经典阅读服务保障。引导公共文化机构提供更多适老化经典阅读产品与网络视听服务。充分发挥各级语言文字学会、协会作用,以公益服务为宗旨,常态化组织经典阅读、书写、讲解等名家进校园、入社区、下基层、进部队实践活动。  8.推进经典交流传播。教育部、国家语委积极支持和服务港澳地区开展普通话教育,建立港澳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和中华经典文化素养提升培训交流机制,创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港澳展演交流、海峡两岸与港澳大学生汉字创意设计大会、语言文化交流研学夏令营等活动。建立海外中文教师经典阅读诵读研修交流机制,开发适合海外中文学习者的中国经典阅读教材,联合相关语委委员单位支持地方实施经典阅读海外拓展计划,吸引海外青少年参与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汉语桥等品牌活动,指导开展留学生诗文阅读诵读、汉字文化巡演巡展等推广活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际人文经典交流基地,打造一批高质量语言文化交流传播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校要将“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统筹谋划,积极争取不同渠道资金投入,确保资源平台、实践活动长期发挥效用。  (二)强化统筹协调  各级教育(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协同宣传、网信、文化和旅游、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语委委员单位的力量优势,有效统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共同推进行动实施。要广泛吸引和扶持语言文字及相关领域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  (三)构建长效机制  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典耀中华”读书行动长效机制建设,将习读经典纳入学校治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文明创建的各环节、全流程,构建适合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经典教育课程和活动体系,确保“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有效开展。  (四)加强宣传推广  各地各校要建立常态化宣传推广机制,用好融媒体,大力宣传典型人物事件,讲好人物故事,扩大“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影响力。要及时总结凝练“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归纳提炼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国家语委2023年11月2日

教育资讯
教育科学研究
从事教育考试研究,承接教育科研课题,为教育机构提供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查看详情
教育考试研究
开展国内外教育交流及学术活动,举办学术会议,为各类教育机构对外 交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查看详情
教育教学研究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价服务,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诊断服务。
查看详情
网络教育平台
开展教育咨询服务,包括考试咨询、心理咨询、学科性向咨询、职业发 展性向咨询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