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四

2022-11-30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发言的习惯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其中,把“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交往,善于沟通”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必然要求学生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思考,才能有效交流与沟通,也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积极性很高,姿态端正,有理有据,语言简洁;可其回答问题后,其他同学阐述见解时,该同学却左顾右盼,对他人的发言充耳不闻,好像与自己无关。该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见解讲给他人听,受益的是听的人。因为听者边听边思考,能够启迪思维,激发灵感,拓展思路,开阔眼界。而自己对他人的见解不仔细听、不思考,既阻断了进步的通道,又失去了借鉴他人学习成果、共同沟通交流提高的机会,提问、质疑更是无从谈起。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发言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给任务。我在教学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在某位学生回答问题后,其他同学要给出点评:他说的对不对?——对,为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思路?——不对,为什么?你认为错在哪里?怎么纠正?由于每个人都知道,其他同学回答后,我有任务,不仔细听、认真想没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我的学生逐渐的从听课不敢走神、不能走神到不想走神,从而逐步养成认真听取他人发言的习惯。2.仔细听。引导学生在听取他人发言时眼睛要盯着对方,不随意打断发言,努力掌握其发言的要点,必要时做简要记录,为交流研讨积累素材。3.认真想。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并作内心的分析与评价。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做重点标记,供自己借鉴;有疑问或不同意见的地方标记问号,简记自己的见解或想法,为交流研讨作准备。4.多交流。待对方发言后就疑问点进行质疑讨论,不同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在交流研讨中共享成果,纠正错误,达成共识,携手进步。    认真听取他人发言既是对发言人的尊重,也是其自身修养的体现。在听取他人发言时眼睛要盯着对方,不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发言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认真倾听,是对发言人无声的鼓励与支持,有利于其更好地表达见解。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三

2022-11-25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三 ——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主要渠道,专心听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和保障。学生只有专心听课,在课堂上把知识学懂、弄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可进入课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学生听课聚精会神,时而倾听、时而思考、时而回答问题、时而笔记、时而练习……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或趴在课桌上睡觉、或低头偷看其它书籍、或交头接耳……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听课状态的不同必然带来学习效果的差距,所谓的“尖子生”与“学困生”就是在这一节一节课的积累中形成的。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听课要集中精力。要求学生听课时要聚精会神地听,全神贯注地想。跟着老师的思路,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听边思考。即使老师讲的内容自己以前学过了、明白了也要认真听,因为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方式、解决办法可能不唯一,要把老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精力不集中,爱走神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眼神提醒、“不经意间”走到身边提醒、提问提醒等多种方式,不给其走神开小差的机会。专心听课的良好习惯要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必要时可以采取谈话提醒、量身定制听课规矩等措施。2.听课要抓住重点。有的学生说,我听课很认真,怎么听课效果也不好?这就要从深层次查找原因了,其中能否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要点,把握核心问题是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内容的重点、核心问题;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听课时给予重点关注。第二,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语调、体态、表情以及在讲解学习内容的时间分配等多种渠道,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和核心问题。第三,边听边思考,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有独特见解及时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正确的见解与大家分享,错误的见解及时得到纠正。3.听课要积极思考,主动练习。要使学生明白,听懂≠掌握,更与能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相差甚远。经常有学生说,都听明白了,怎么还不会、做不对?就是这个原因。要引导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主动思考,认真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有独特的思路与见解时与大家交流、分享;有疑问或不同意见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切磋探讨。       4.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在学习上,难免会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都是不错的途径,既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又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2022-11-25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2001版义教课标、2011版义教课标均没有“学业质量标准”这一模块,也就是缺少质量评价标准。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会出现不兼容、不匹配,教学与考试评价也会出现脱节,造成因命题人不同,同一内容试题难度不同的现象。命题超标已成为常态,倒逼老师为了让所教班级学生考个好成绩,拼命加大试题训练难度,同时市场上学科习题、试卷、资料盛行,以解题、刷题为主学科培训繁荣,这样人为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另外,每年中招考试,省教研室要公布学科考试范围、题型、样卷的考试大纲,于是就出现了考纲凌驾于课标之上的怪相,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练什么,不考不学、不练,课标形同摆设。总之,教学与评价出现了割裂,呈现两张皮,教学评很难做到一致性。    令人欣喜的是,刚公布2022版新课标显著特点有:1.提出了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目标,从只有内容标准到又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结构化编排更利于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深度实施,倡导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等。2.仅从学科课标新增加学业质量标准来看,它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就构成一个完整链条,课程内容决定学什么,课程实施引导怎么学,课程目标决定学到什么程度,而学业质量标准提供怎么评、怎么考。这样就有效解决了教学评一致性问题。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2022版新课标对学业质量标准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过程、结果、考试命题依据。可见,学业质量标准是命题设计、教学设计的依据、标尺、指挥棒。学业质量标准是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也就是说,新课标不但规定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还明确指出了考什么、怎么考,这样教学评三者之间就融为一体,师生依据课标教与学,依据学业质量练与考,学业质量标准已成为命题是否超纲准绳,教学评就实现一体化、一致性;素养立意、以标命题新导向将成为命题新常态。教学评一体化迭代升级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不是本次课标才提出来的,它是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厘定与更容。我认为双基时代,讲知识点,学知识点、练知识点,以知识点是否记清楚为统揽教学评三个环节,是教学评一体化的1.0版。其核心是以课时为单位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旨在夯实所谓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双基为中心的教学评一体化。它最终结果扭曲为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成为了知识点的线性训练。三维目标时代,目标统领是教学评一体化2.0版,出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是核心。通俗地说:整个教学设计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你准备带学生到哪里去,即制定、出示学习目标;你怎样带学生到哪里去,即学习路径、方法、策略;学生到底到哪里去了没有,即教学效果检测目标达成。2.0版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以单元为单位设计教学评一体化,但目标确定缺少质量标准,认为因素痕迹过重。虽然强调过程目标,仅仅是知识目标更全面,不过仍然是属于知识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缺少对素养的关注。核心素养时代,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准绳落实学科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评一体化进化后的3.0版。内涵之一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相互统一,并且均指向大概念统领的核心素养习得。内涵之二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任务设计)与教学测评作为整体,三者具有一致性、匹配性。通俗来说: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即大概念,教学内容要落实大概念形成、运用、迁移,教学测评要以质量标准为纲来评价大概念所体现的核心素养习得,三者要互相照应、匹配。它指向学生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达成。3.0版教学评一体化是以学业质量为标准,以大概念、大观念、大任务统领下的大单元为结构单位设计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演变:知识点一一知识单元一一学习单元;单篇教学一一单元整合教学一一素养本位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可见,它的本质是以素养为纲,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为形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单元。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为主线,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统筹考虑,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模式,凸显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经历完整学习单元,形成结构化整体性的核心素养。一句话,是从知识为本走向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教学评一体化迭代升级,从传统双基时代的突出知识点掌握的教学评一体化、三维目标时代强调全面知识理解的教学评一体化走向以学习质量标准来落实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设计核心理念我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从碎片化课时设计走向大概念统整的、系统化的学习单位教学设计;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从单一学程设计,走向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的学习系统整体设计——目标设计、情景任务设计、规则设计 、工具设计,尤其是关注目标达成设计;新教学评一体化重视问题化系统构建,重视学习脚手架、学习策略多元分层设计,即关注知识在情境中的意义化——将知识放还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引发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将情境中的知识抽象为学科中心的关键概念和能力,在新情境中去检验;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从常态教学方案设计走向突出大概念深度理解的翻转逆向教学设计,即传统的是先确定目标、再确定学习内容、最后设置达标检测的正向设计,现在倡导的是先确定学习目标、再确定检测目标、达成判断指标依据、最后依据欲达成这些指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新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评价贯穿教学活动、任务始终。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特别强调不能把教学“过程与方法”当成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不能过度关注合作探究学习公共流程,忽视学科学习个性化程序,突出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的学科实践活动。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新教学评一体化倡导从追求单一化理解走向全局性理解,为未来而学,为掌握大概念而学;为“事实——概念——主题——原理、规律——理论”的理解而学,为迁移而学;为“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的思维横型层次升级而学。简单说,为提升学科知识、能力而学,进化为为掌握和迁移学科大概念、学科思维的“素养”而学。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参考样本1. 设计目的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3.0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生事物,故需要专题系统研究。而3.0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与解读是理解与借鉴甚至举一反三运用它的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靶子,便于同行解剖、研读,利于教学模式迭代、进阶。2.单元学程案设计模板单元学程案单元课题、主题主讲人目标解读与达成评价1.总目标与级段目标的关系2.年级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3.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4.单元主题、大概念、核心问题,知道、理解、能够做什么5.目标达成评价教材解读1.册与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2.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系3.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关系(附单元思维导图、素养达成因子细目表)4.活动任务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能力、经验、思维起点与新授内容逻辑起点之间关系2.前理解(从哪里开始)、触发点(如何开始)、困难处(会遭遇什么障碍)、关键点(如何突破障碍)和发展区(学到哪里去)学程设计1.创设情境,设置系列挑战活动任务 2.解构旧概念,建构新概念3.迁移运用概念4.嵌入式评价系列设计5.学后反思形成素养教学策略1.老教师的建议2.往年学情参照3.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教学建议4.学业质量相关要求【单元学程案使用解读】该量表重点突出六大部分:(1)目标解读:构建学科总目标——级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六级目标链条;理清总目标与级段目标关系,学期目标与单元目标关系,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关系;重点做好单元目标、细化、分解。(2)教材解读:在研读教材基础上,重点梳理三大关系:册与册知识点、概念之间关系,知道前面学了什么,这一部分为后面什么服务的,即搞清知识来龙去脉,做到上挂下联。课时与课时之间关系,明确教材编写体例及设计意图。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关系,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要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及素养建构多维因子细目标。(3)学情分析:可采取问卷、访谈方法重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经验、思维、心理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以学定教。(4)教学设计:本部分共分三部分,一是对本单元教材结构进行详细梳理。二是目标达成设计。尤其注意对新题型搜集与研讨。三是关注本单元大概念形成及渗透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5)教学策略:着重让去年教过本单元的有经验老师给出教学建议。从去年单元测试卷及试卷分析中得出的今年教学要提前预防问题及需要拓展补充内容。消化落实课标、教参上的相关教学提示、教学建议。(6)课时划分:协商本单元新授、习题、复习、检测、机动课时数。(7)单元试卷设计与研讨:建议不用市场上的公用试卷,通过改题、创题进行符合学业质量标准的个性化试卷命制。3.学习设计案设计模板学习设计案教学内 容课时课型备课教师备课时间学养目标检测评价指标核心问题学习建议(重难点)主干问题及问题化系统教学程设计课堂流程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结 构练习形 式分组形 式情境链创设问题化系统生成与解读学习探究自主探究与嵌入式评价探究任务一(初级探究)            主题:         【相对应目标】学习任务、流程设计:预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过程性评价:例子与练习备份:合作探究与嵌入式评价探究任务二(中级探究)主题:    【相对应目标】学习任务、流程设计:预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过程性评价:例子与练习备份:展示反馈探究任务三(高级探究)主题:                     【相对应目标】学习任务、流程设计:预设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生成的新研究问题(课后探究):例子与练习备份:学习的内化(学生自主课堂整理)学习的迁移(课堂效果检测)备份模块的设计板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学后反思【学习设计案使用解读】(1)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再变描述性学习目标为问题探究式目标;从重目标设计到重目标达成。(2)关注主干问题设计及问题化系统构建。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的”瘦“问题,把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主干的"胖问题,要告诉学生问题之间是何关系,如因果、递进、并列等,还要告诉学生问题解决顺序及解决方法,同时还要用核心大概念提炼贯穿,即构建大概念问题化系统。要重视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多维探究,在探究中运用双基、巩固双基,即运用双基去解决问题。(3)备份活动任务。当学生对大概念掌握较好时,备份活动任务就可跳过去;若发现学生对大概念掌握理解不到位时,立马启用备份。选什么题,同类题做几道,讲题进度完全由学情决定。(4)变顺着教师思路走的固定学习案为顺着学生思路走的动态预设生成案。教案要重点备学生回应问题各种预设应对预案。正确答案是什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解决可能出现错误有哪些?相应应对提示、引导策略是什么?若回答正确,对这个问题要追问什么、拓展什么?(5)关注学生认识规律,特别重视目标、学习流程、评价任务一致性。一思流程设计是只关注知识结构还是转化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二思流程设计与目标照应吗?存在不存在目标中有但流程设计无体现现象?存在不存在流程设计有但不能体现目标内容?三思评价任务即练习设计与目标照应吗?能指出每个题是评价哪个目标吗?要细化、思考问题层级与合作学习策略有效匹配,不低配也不高配。要重视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工具植入。总之,核心是转结构,实现学教评匹配性、一致性。(6)素养导养教学尤其要重视借助反思积淀素养这个关键环节落实。变课堂小结、课堂整理为学后反思,侧重点在借助深度体验反思感悟、达成单元大概念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该环节也强调整理、反思,但重心落在关联、转化上。关联强调本节知识与已学过知识借助同化、顺应、构建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结构化,同时也强调自我关联,即从元认知层面进行自我反思、正向反馈。转化是升华,把认知变成情感,倡导让学生品悟本节课可远迁移的核心观念、观点是什么?解构、改变、可升级大观念有哪些?可解决哪些真实情境下的问题。4. 注意事项该模板是本人个性化理解产物,一定有所教学段、学情、教情等地域、环境的烙印;该模板有它的优势,必定也有它的副作用,并不适用所有教师、年级。同时该模板流程、环节可以增删、甚至顺序也可以调整,只要符合设计理念、符合实际学情完全可以创新,甚至重新建构,因此特意提醒该模板只可借鉴,尽量不要生搬硬套、机械化模仿。学理念、用理念、创出自己更好案例才是正途。总之,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的完整链条。3.0版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评一体化迭代升级产物,是对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外延的重新界定与建构。案例模板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重在学习目标达成意识,强化学科实践,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重在对一线教师教学设计有所启迪、感悟!来源 | 星教师作者丨黄金红(郑州市惠济区教研室)、王洪顺(郑州陈中实验学校)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二

2022-11-15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二 ——养成良好学习卫生的习惯     进入课堂,一半以上的学生带着眼镜,坐在后面的同学吃力地看着黑板;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不少学生因为视力原因限报专业,无法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在求职时,不少人因为视力原因与自己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   这样的场景着实令人扼腕叹息,最近又看到了一组数据称我国近视人数达6亿人(也有称7亿人)以上,其中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比例接近70%,小学生也接近50%,问题之严重甚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致使加强青少年近视预防工作成了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那么,作为教师和家长可以在近视预防中做哪些工作呢?一、对学生进行正确用眼知识的养成教育,做到:1.在读写时,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 。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2.在阅读时,选择的场所光线要充足、适度,最好左侧采光;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3.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4.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不能长时间看电视、手机,更不能养成用手机玩游戏的习惯;为使用电子产品立规矩,如看10分钟必须休息……5.学习间隙按规范做好眼保健操、眺望远方、闭眼小息……二、老师和家长给学生做出表率老师是学生的导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师长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做到:1.掌握科学的用眼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眼睛,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2.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不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尤其是玩手游),不躺着看书……3.带着学生一起保护眼睛,如做眼保健操,进行户外运动、眺望远方等。     学生的视力保护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效,这也是家庭和学校的双重责任,只有家校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本文作者:杨希发,特级教师)

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

2022-11-15

俞国娣丨全视角模型: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我们真的需要要去改变学校里学生的生活现状,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保证,正是基于对这个理解,我们一直在实施的小班化教育就这样被提炼出来了。我们想围绕学生的素养发展进行,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在内的一系列的探索。1998年开始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深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构成了全视角模型的实践成果。我想将这些内容与大家做分享。  我们对教育现状进行以下几方面问题的提出。  1、学习内容碎片化,不利于迁移。课堂结构的系统化、结构化不足,造成了学习是割裂的、零散的。为什么我们让家长不在作业本上签名,我们是基于对课堂的研究,对于教师教学的研究,我们认为作业本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对话。如果家长不参与,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想是不是起点会找的更准些?  2、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其实,小学生根本不会考虑中考和高考,小学生的功利化导致了学生的有限成长。  3、学习方式单一化,不符合多向度的学习场域。我们听了各种分享,仿佛是燎原之势。反观每一节课,其实还只是交流,还没有完全可以燃遍基础教育的大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缺失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均衡的发展得不到满足。   归根到底,我们要从学习出发,全视角的审视教育。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准备的素养有哪些?如何将核心素养具体落实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怎样才能对素养进行测评?增长性评价是不是只能停留在学科交流里面,是不是对学科才有增长性评价,这是需要去思考的。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有持续的内生激励机制,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内容应该如何组织,才能符合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相应的课程布局是怎样的?根据每种学习特性的不同,教学应该如何调整?学习空间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像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反观。  我们从1998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我们第一个阶段是教学实验。80年代初进入教学实验,那时学了好多教学理论,我认为做教学实验在今天还是很有需要。当时,我们做的是教师包班、教师协同、课程综合、建构主动,我们用了现代技术来细分标准。  我们的研究方式是设计研究,对模型进行了完善。以国家课程为纲,结合学校特点,切实有效地落实。就初始模型探索优化构建“三位一体”全视角学习模型、形成主题式+情境化的课程体系、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机制、创设协同合作的活动策略。接着,我们就成型模型深度实践;夯实课程体系、学习机制、活动策略、着力打造学习模式的“两翼”支持系统:学习空间和学习评价、成果凝练与推广。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贯穿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地学习。全视角模型,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在这个模型中,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学习空间和学习评价。第一,我们理清了学习模式的主题,每一个学生都真实而有意义地学习。“每一个”这是一个关键词,“真实而有意义”是一个关键词。因为,我们学生遇到的都是真实世界的。凡是上到写景色的文章,我们会让学生做导游,学生是直接介绍真实的场景的。我们特别要求是真实的,学生可不可以发现真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杭州立交桥的真实问题,北京立交桥没有的问题,杭州的立交桥上有红绿灯,立交桥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立体交叉回避红绿灯,审核者不够到位,就有了红绿灯。我们学生就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立交桥为什么要有红绿灯,当时我上一年级的课文,北京的立交桥,上一条下一条左一条右一条,学生提了很多真实性问题。杭州市的七部委的团委书记带他们的技术人员与我们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真实的对话,后来有些学生的方案居然采纳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学习。  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有内容的有用性、学习的真实性、任务的挑战性、环境的社会性、过程的互动性。孩子如何体现自己的成就感,就需要反复操练,对于降低难度考试,我认为是可以去探讨的,这个难度系数是要慎重的,所以任务要有一定挑战性。特别是过程的互动性,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再返观原来的问题,这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维状态。我们创构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核心系统,是主题式+情景化的课程体系,英语与国际理解、体育与健康、社会与实践、数学与科学,我们是把国家课程综合成了五大领域,课程的边界就不再那么清晰,课程就会渐渐地综合起来。我们第一个模块是基础课程,第二个模块是拓展课程,第三个是定制课程。定制课程是落到各个领域的,定制课程不只为艺术特长生或者体育特长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关心到每一位孩子。“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与教,这样的机制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校的管理行为,只有校长想明白了,才能够走出一套系统。协同教学方面,我们主要是包班协同与主题协同。包班协同指的是两位及两位以上的老师共同完成一项教育任务,两个老师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是共同去进行的活动。系统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转变,学生学习样态的五个变革。体验式学习、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协同合作为核心的活动策略等,我认为是值得与大家分享。我们提出学习的主题,然后引导助学。为孩子学习助力,助力孩子学习,就是我们说的“赋能”。互动交往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助学习。例如,我们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活动策略,是连续性的,因为要让所有老师都会做。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观相同,是要有相同的行为方式的,如果教育价值观相同,但是行为是相反的,还是只是校长的理念而不是教师的理念。因此,我们要有共同的行为哲学、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我们将协同合作为核心的活动策略分为18种方式。我们进行了时空重构,整个校园建成了一个教育综合体。有探究体验中心、听觉艺术中心等,所有的空间在这里都是开放的,学生和老师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的使用。今年10月份,我们印刷了一本书是关于崇文学生的多元评价的。我认为学习评价是一种价值回馈,如果评价方式不创新,是很难做到突破的。我们只能在实验期间,或者课题研究期间去做一些改变。  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我们都进行了改变。学生的评价系统设计从单一维度走向多元维度,学习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我们希望给学生进行浸润式的评价。如果是指标性评价,其实会扼杀老师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对老师的评价、对同学的评价都是有标准方式的。  在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学校开辟了轻负高质的素质教育新路径,重塑了教师成长新样态,探索了乐学善学的学生培养新模式,打造了学校发展新高地。杜威曾经描述过三种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的教学只关注眼前这节课,第二层次的教学关注到整本教材,而第三层次的教学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二十二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都真实而有意义地学习”而努力,而未来我们会继续做这件事……(作者俞国娣系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本文是作者于2020年11月7日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0年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演讲,论坛主题: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文中内容是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本文选自:中小学校长论坛公众号,未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