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从 “以史育人,培根铸魂”的高度理解义教历史课标 (2022年版)

2022-09-19

从 “以史育人,培根铸魂”的高度理解义教历史课标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公布,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也为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以史育人,培根铸魂”的高度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2022年版)”〕作一些说明,以就教于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 一“以史育人,培根铸魂”是此次历史课标修订工作的价值追求 本次义教历史课标的修订,仍然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基础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修订工作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确保党和国家的意志、主流价值观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从学习、认识历史的角度,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使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把 “以史育人,培根铸魂”落在实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三是体现国际水准,突出中国特色。通过对国际历史课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把握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中国话语体系下具有国际水平,并展示其前瞻性。四是总结《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十年来的成就,并加以继承;同时就其存在的重要问题,例如,课程目标缺少素养导向、课程内容存在碎片化并缺少内在逻辑结构、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不强等,加以改进,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与时俱进。在上述基本精神指引下,课标修订组确定了以下五方面的修订工作基本路径和修订重点。一是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凝练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并以此为统领,确定课程育人的具体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二是在通史叙事基础上,使学习内容更加结构化、系统化。三是强化综合性和实践性,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注意将知识学习与学生 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条逻辑主线。四是探索历史课程与其他文理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历史课程育人方式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五是以新的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为指导,研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为育人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型提供上位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评价标准。   二“ 课程标准 ( 2022年版)”的主要新变化 (一)凝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新理念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育人导向,凝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并将它们作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对以上核心素养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在概念界定上,不仅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要培养的五个核心素养基本一致,而且五个核心素养之间同样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具体而言,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 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另一方面,将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以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习要求(见表1)。与高中阶段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的表述更为简约。同时,“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与高中阶段的相关要求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关系,二者合力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它们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涵养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而达成中学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设计了结构化课程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突出大概念、大主题教学  “课程标准(2022年版)”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课程,即以大概念、大主题设计和选择了六大板块的课程内容(见图1)。六个板块是指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首先,通过以上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 (2022年版)”勾勒了人类社会形态从 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帮助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其次,每个板块的具体学习内容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以“导论+专题”的方式呈现内容要求,这样做使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集约化。最后,在六大板块基础上增加了 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即第七板块,旨在加强学生运用各文理课程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更贴近 生活、贴近社会的综合探究实践。通过以上七大板块课程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从大的方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可以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部分。中国史包括17个专题,主要内容涉及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特别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巩固;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100多年的、领导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立的实践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史,特别是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以上内容构成并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大趋势。 世界史包括14个专题,主要内容涉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入20世纪,人类在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中成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国际关系更为复杂,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中进入21世纪。  (三)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1.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首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本次课程方案修订的重点之一,也是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方面。 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轮番上场,也不是呈现各自学科独立的信息或知识碎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需要学 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并发挥团队协作等能力。它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激发解决问题的意愿并真正解决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衡量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的重要支点。 最后,跨学科教学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任务,它涉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校治理方式的改革。为此,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研发机制,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在“共同备课、协商上课”的共建合作中进行不少于总课时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不同学科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贡献的有效着力点。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及课题研 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2.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初中历史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内容都来自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六个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特定问题出发,将分散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既在时段上纵通,又在领域上横通的通史意识。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深化。 (2)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借助不同课程的知识、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情境素材和教学策略应聚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主题设计要秉持五大原则: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4)充分利用两个表格。在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 “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有两个表格非常重要,请教师注意研读、利用好它们。第一个表格是 《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它是对十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说明,包括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等方面。例如,表2是对“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说明。第二个表格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知识图谱示例》,它针对“历史上水陆交通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列举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见表3)。需要提醒的是,课标中的这两个表格只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示例,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思路,因地制宜设计不同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而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可以有不同的知识图谱。在活动主题确定之后,一定要参照这两个表格,做好相应的思路说明和知识图谱设计工作。  (四)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了新时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育人要求本次修订工作首次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研制了以素养为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要求,为育人方式和评价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上位的标准,从而使 “以史育人,立德树人”落到了实处。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研制过程,就是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核心素养水平表现进行整体刻画,综合考查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体现核心素养各方面的达成情况以及课 程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设在初中,为一个学段,因此学业质量标准为一个水平,即合格水平。“课程标准 (2022年版)”将历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分为三个方面(见表4)。表4中的三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学习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认识的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同时而不是分别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这三个方面的水平也 是同时、逐步得到提高的。  运用学业质量标准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每个方面都要求有具体的课程内容作为达成核心素养的支撑。例如,在“1.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记录历史年代的基本方式,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这些要求是学生达成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二是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例如,在“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中,对“古今联系”的要求是“以中国的疆域为例,能够从古今联系与变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论述”;对“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的要求是,“以近代中国为例,能够分析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原因,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感悟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抗战精神等”。这些要求包含了对学生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要求。再如,在“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世界历史,了解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差异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了解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初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上同样体现了共同而非单一地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要求。  三教学方式的新发展 “课程标准 (2022年版)”创新教学方式,设计了“教”与“学”两条逻辑主线并行的教学要求。概括地说,课标从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出发,要求贯彻“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原则,以进一步促使教学方式变革。在课标每个板块的课程内容中,同时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它们 “三位一体”,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其中。“内容要求”即“学什么”或“教什么”。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都按照时空顺序,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以“点”连“线”、以“线”串“点”,以结构化的专题方式呈现内容要求。例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 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业要求”即 “学得怎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各个板块的具体知识内容,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结合,研制了“学业要求”,以引导教师把握每个板块的教学深度和广度,促进达成相应主题内容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 逐步达成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例如,世界古代史的“学业要求”包括以下四点。(1)能够知道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知道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点;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 识古代世界各个文明的发展状况与代表性成果。(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能够梳理教材的叙述,了解史事发生的背景和意义,对世界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能够认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在古代、中古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4)能够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提示”即“怎么教”和 “怎么学”。它强化了对教、学的双向指导,不仅提示教师应该如何教,还为学生设置了多种学习活动,并突出综合性、实践性,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通过“教师教”和 “学生学”两条主线 的互动,进一步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注意课标对“教学提示”的表达方式:前几个自然段是提示教师“如何教”,后面的“学生在学习……”,是提示学生应该“如何学”。下面以中国近代史“教学提示”的前三个自然段为例加以说明。第一个自然段:“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这是提示教师教学应达到哪些总目标。第二个自然段:“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 解放的基本史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这是提示教师,在通过教学内 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达到的具体要求。第三个自然段:“近代的史料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运用近代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等再现历史的情境,如历史的场景、人物的活动等,使学生观察、感受近代历史的真实情况;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历史报刊、历史论著、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历史影片、历史实物等,特别是用好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要重视与近代 历史有关的乡土资源和口述史资源的利用。”这是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料。关于学生的活动,下文以世界古代史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例进行说明。“课程标准 (2022年版)”提出六种学习活动:(1)绘制包括中国在 内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地理范围示意图,加深对世界古代文明多元特征的理解;(2)识别世界古代史上大帝国版图的示意图,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统治 范围的示意图,并与今天的世界地图进行对比,了解古代大帝国在今天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加强 时空观念;(3)搜集、整理世界古代史上著名建筑的图文、影视材料,以板报、电子报等形式展出;(4)绘制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平面图,并据此 解说庄园的布局和农民的日常生活;(5)查找、汇集世界古代人物的材料,如汉谟拉比、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斯巴达克、恺撒、查理曼等,编写世界古代人物小传,并对他们进行评说;(6)组织讨论会,探讨古代世界各文明的特点。另外,“课程标准 (2022年版)”还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进行了研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教学建议。对此,笔者将另行撰文说明。总之,“课程标准 (2022年版)”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宏观上,教师要深入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培养的具体要求,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理念;在微观上,教师要在知识结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人文情怀等方方面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从而更好地达成历史课程“以史育人,培根铸魂”的教育目标。 (作者徐蓝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及修订组组长,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之一。)(文章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8期,参考文献略)

警惕“积懒成笨”!

2022-09-19

警惕“积懒成笨”!——新学期,家长请务必抓紧这件事 一位班主任老师曾经感慨:“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我见过一开始单凭聪明,学习还过得去,但是因为懒散,没有好习惯,成绩越来越差的孩子;也见过一开始成绩不够拔尖,但是因为有毅力、耐心和好的学习习惯,冲过瓶颈期,越学越有自信,成绩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估的孩子。”不少孩子成绩不佳,不是因为粗心,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长期懒散、没有毅力和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导致“积懒成笨”。      新学期,请家长务必警惕孩子“积懒成笨”。01孩子并非不聪明只是懒得学习辅导孩子写作业,是最让家长头疼的事情。多少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产生怀疑:我的孩子就这么笨吗?“今天才学的知识,现在就忘了?”“老师上课不是讲过吗,怎么就不会做了?其实,孩子并非真的学不会,而是懒得学会。这种懒表现在两大方面:一种是行为上懒散。学习不愿动笔;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沉迷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中,早早地选择轻松舒适的学习方式。      一种是思维习惯上的懒散。只愿做简单的题目,不愿思考难一点的题目;上课机械性记笔记;其实注意力没有在听课;学习遇到枯燥的内容就逃避,这种思维上的惰性,让孩子在学习中一筹莫展。      孩子是怎么越来越懒得学习的?      平时辅导作业时,很多家长习惯了要“陪读”:有的始终在旁边指点督促;有的每次都帮孩子检查作业错误,直到作业全对为止;有的实在看不下去,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完成作业。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辅导孩子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家长的过度干预,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反正做错了有人帮忙修改,不做了有人代劳,考差了还有人帮自己找借口。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也就习惯了偷懒,不动笔、不动脑,更谈不上真正的学习。02懒得思考孩子真的会变“笨”认真思考也是一种习惯,但是很多孩子却懒于思考。这种“懒”来源于平时获得答案的方式太简单,接受固化的结论太多。      除了我们前文所说的父母影响,电子产品也有很大影响,手机、电视通过图画、文字、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孩子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结论。      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看书?就是因为看书需要思考,而电视不用。      一旦孩子习惯接受信息的方式太简单,他们就会排斥那些需要动脑筋的学习内容,喜欢死记硬背,比如抄单词、记笔记,一到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卡壳了。      大脑也是会“用进废退”的,换句话说,越懂得思考,孩子大脑也会越来越灵活。      懒于思考是一种坏习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耽误孩子的学习。      懒得去思考的孩子,等到了高年级,落下的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差距也会慢慢拉大。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督促孩子就行了,殊不知孩子表面上的懒惰容易发现,深层次的懒惰却无迹可寻。孩子认真听课,回家后也一直做题,为啥成绩就是上不去?别的孩子也没我家孩子努力,为什么别人总拿第一,我家孩子却不上不下?……面对这些疑惑,最好的答案就是: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曾经有清华大学教授大胆评价:在中国,至少有一半学生在“假努力”!      表面上看非常刻苦,实际上学习时很少思考,懵懵懂懂,成绩仍然一塌糊涂。      他们看上去用了十二分的功,但最后只有六分的收获。      孩子饱受「伪勤奋」的折磨,根源就是因为懒得思考。  03一味纵容是对孩子的莫大伤害一位老教师发现:“没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被「懒惰」拖垮的孩子。”很多孩子之所以懒惰,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做支撑。      而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正是纵容孩子懒惰的根源。      每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应对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家长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给了孩子尊重与必须遵守的底线;家长态度强硬而要求严厉,给了孩子底线,也施加了很大压力;家长态度模棱两可,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家长完全不管,给了孩子不努力、不学习的理由。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导致孩子越学越“笨”。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和惰性作斗争,而习惯就是帮助孩子克服懒惰最好帮手。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      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04不严格无法培养好习惯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指望孩子主动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难实现的愿望。      有一位教学20多年的语文老师曾这么说:“在小学的时候,家长、老师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的角色,要跟着孩子的学习阶段而变化,有一个由严到松的过程。      其中“严”就应该集中放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尤其是三年级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小学低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大人的时期,也是他们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陪孩子作业很痛苦。但是再痛苦,这件事在小学时期也要坚持下去,因为孩子的好习惯,不严格一点是培养不起来的。      只不过我们陪孩子写作业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做对了多少题,而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孩子能自觉主动学习,父母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为了避免孩子在「懒惰」的坑里越陷越深,我们不能再纵容孩子了。培养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请给他恰到好处的管束;      培养一个优秀出色的孩子,请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05培养好习惯才不会“积懒成笨”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孩子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就是习惯的差异。      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在家庭。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凡事不要投机取巧,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意识和习惯。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培养这种意识和习惯的好契机。家长应该想办法陪孩子冲过去,而不是态度摇摆、怨天尤人或撒手不管。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摆脱“积懒成笨”的困扰,家长、孩子、老师要一起努力: 家长要学会真关心——把钱花在刀刃上,教育不能盲目从众,适合孩子才好。用检查代替唠叨,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狠得下心来管教,不纵容,不偷懒,守护孩子的成长。孩子要学会真努力——积极主动,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积极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请教;积极学习,多动笔,多阅读,多练习,认真对待每次作业。老师要学会真辅导——提高课堂效率,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高度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和家长商量对策;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更高效、更专注地学习。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难免有点绝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不逼他一把,他就会错过最好的学习时机。      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在孩子自觉性不高、不会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正确教育、督促与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成才。 (文章来源:家长心语公众号,有删减)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八

2022-09-19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八——惩戒 2019年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对此,老师们的反映是,“有了惩戒权利,但尺度不好把握”;社会反映是有人担心“某些老师会不会乱用惩戒,甚至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笔者认为,教育部制定这一规则的目的,一是让全社会知道教育惩戒是一项国家公权力,是国家教育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不是简单的、家长式的惩罚;二是扭转家长因对孩子过于溺爱而不接受老师管理的现状;三是消除老师不敢管理的心理;四是进一步规范惩戒的范围权限;五是明确界定惩戒与惩罚,表明惩戒不等同于惩罚;六是让学生知晓规矩,增强其底线意识。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教师惩戒学生就如同父母教训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的引入及国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对教育惩戒产生怀疑。在赏识教育兴起之后,教育惩戒被认为是非人道、违背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也出现了多起由于老师管理学生而被学生家长责骂、殴打,甚至造成老师人身伤害的事件,致使老师不敢管理学生,造成某些学生肆无忌惮地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实际上,教师正当使用适当的惩戒是必不可少的。从本质上来讲,惩戒是对学生错误的警示,是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施爱”进而到唤醒的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惩戒的过程有时候是痛苦的,于师于生皆然,但它会促人进步、收获关怀。就像品茶,入口或许是苦的,但回味是甜的。英国亚皮丹博物馆收藏有麦克劳德少年时所作的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好奇心很强,很想知道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结果就将校长的爱犬给杀了。校长非常气愤,就罚麦克劳德画了上边提到的两幅画,这一惩戒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解剖学家。校长这一做法,既尊重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其知道杀狗的行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适当的惩戒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怀,让他觉得老师是没有放弃他的。试想,如果那位校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让麦克劳德停课、罚站,或请家长的做法,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还会让学生对校长产生畏惧甚至是怨恨的心理。若要追求实施惩戒教育的效果,就坚持以“惩为戒之始,戒为惩之本”为原则,尽量避免“惩而未戒”的无效惩戒。笔者听过几次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得知他对违纪的学生采用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自省材料。他对材料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字迹工整,标点正确,有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涉及的人员等,并讲清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魏老师讲,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一是让学生知道错,这是一种警示。二是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这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让学生从“字迹工整,标点正确”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四是让学生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这既促使学生讲实话,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听过魏老师报告的教师,大都会效仿他的做法,然而有些教师却只学其标而未研究其本。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在处理一名违纪学生时说:“你今天的错误非常严重,给咱们班抹了黑,咱们班这个月的班级量化肯定是倒数了,你要很好地认识,给你两节课的时间,写一篇5000字的自省材料,认识到位就不请家长了,否则就把你家长叫来!”不难看出这短短的几句话至少藏着3个错误。一是曲解了魏老师的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该老师采用的教育方式与魏老师一样,事实上却有本质的不同。要求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5000字的自省材料,这不是惩戒而是体罚,既是对身体的体罚,又是对心理的体罚。二是说明教师心里满是抱怨。给班级抹黑这一事实,应让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中认识到,不需老师正面指出。三是言词中充满了对学生的恐吓,因为“请家长”是让学生最头痛、最害怕的事。在这种高压之下,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不可能发自内心,这样的惩戒更不会让学生诚心接受。试想学生若真能写出5000字的认识材料(实际上不可能完成),那位老师会认真阅读吗?教育是门艺术,执行教育则需要智慧。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此原则下笔者认为,教师在采用教育方式时首先应定位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上。惩戒是为了使学生对规则产生敬畏感,为了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加强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其次,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所犯错误的程度,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的事、教育所有的人。要明白惩戒只是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育的常规方式,更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三,坚决不能在惩戒学生时发泄个人私愤,这样做绝对是教育的败笔。一桩发生于2020年5月21日的事情,获得网友广泛点赞。这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事例,但很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江苏宿迁陈女士7岁的儿子贪玩,在7楼向下泼墨水,不仅污染了楼下阳台上晾晒的衣服,还弄脏了几个邻居家的防盗窗、玻璃。邻居反馈情况后,陈女士夫妻就带着孩子到楼下,挨家挨户登门道歉。陈女士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他看一下造成的后果,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据陈女士介绍,她带回邻居们被污染的衣物清洗,能洗干净的尽量洗干净,洗不干净的后期进行赔偿。孩子当时已经认识到错误,回家也帮忙洗衣服。此外,陈女士还请专业人员清理住户楼外墙,在清理外墙的时候,家长让孩子一直站在太阳底下看着,“一点都没对他留情”。陈女士对自己7岁儿子的惩戒教育值得我们所有人借鉴:整个过程没有打骂、没有训斥,却做了所有该做的事——为孩子做错的事向人道歉,对损坏的东西照价赔偿,这是底线;给人洗弄脏的衣服,请人粉刷脏了的墙壁,这是纠错、尽责;让孩子看着师傅们干活,这是惩戒,让孩子知道做了错事就要承担责任……可以说,陈女士每一步都做得非常到位,孩子怎么可能不受到教育。再说一件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2019年4月29日下午,山东五莲县二中两名初三学生迟到,被班主任杨老师责令在教室门口反省,但两人却跑到了操场。将他们叫回后,杨老师让他们蹲在楼道地上,用课本抽打、脚踢等,实施体罚、批评教育十多分钟。家长之后发现孩子脸部、颈部等多处红肿便报警,警方移交教育部门处理。杨某被学校停职一个月,并责令其向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承担诊疗费。随后,杨某向学校提交书面检查,被取消评优,师德考核被评不及格,并被给予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应该说学校做出的上述处罚也大致是合适的。但引起网友质疑的是,事隔两个月,该县教育主管部门又对杨某做出追加处理,决定扣发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奖励性绩效工资,责成所在学校不再对其聘用,并自7月起将其纳入该县信用评价系统“黑名单”。此次追加处罚的原因是,学生家长对学校处理的决定不满意,认为太轻。这样做,固然会让被打学生家长感到满意,但对这位教师的伤害是巨大的。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该县教育局纠正了对杨老师的追加处理决定,将杨老师调到该县其他学校任教。实事求是地讲,杨老师在处理违纪学生过程中,其行为确实超出了惩戒的合理范畴,学校对其做出必要的处理无可厚非。但无原则地迁就家长而对老师造成过重伤害,也是不对的。势必导致很多老师不敢管理学生。相信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落地实施后,会为教师营造更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教育需要惩戒,更需要智慧,有智慧的教师可以少用惩戒、巧用惩戒,让惩戒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从而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家长们也应认识到,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修正的过程,离开了修正就不会有完整的成长轨迹。家长们应该支持老师们合理行使管理学生的权力,与学校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新学期,落实新课标,教师要上好“五堂课”

2022-09-13

新学期,落实新课标,教师要上好“五堂课”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师要上好“五堂课”。01  上好“理论”课 在精准学习中让新课标入心“理论”课是指教师把握政策,理解理念。在新课标学习中,为避免教师一头沉浸到所属学科或某个新提法的点上,应引导教师从整体上理解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全局的高度把握自己的学科和教学。比如,可以学习教育部“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新闻发布会内容,了解修订背景、主要思路、主要过程、主要变化及推进安排等;可以了解课程方案的编制思路。如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郭华等专家的文章。02 上好“历史”课 在回顾历程中让新课标传承本次修订吸纳了2011版课标发布以来课程教学领域实践探索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课改的延续与发展。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转化,就是要带动全校教师共同回顾和梳理本人、本学科、本校课程改革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未攻克的难点,分析已有的基础、特有的资源和条件,与新的理念、新的内容对接,把握规律,迭代创新。 重庆市巴蜀小学2018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该校借建校宣言发布90年之机,依托“学科+”教学成果的深化与推广,开展系列名师、名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带领教师回眸新课程改革以来理念落地经历,不新起炉灶,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并从学校整体总结提炼了“学习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转化理念完善课程整体规划—分阶段有主题推进”的行动路径,以基于目标的学科与跨学科教学、基于素养的课程整体改革、基于学校治理的管理和保障系统协同改革,共研共行新一轮改革与培训。 03 上好“辨析”课 在变与不变中让新课标明晰“辨析”课是指教师比较甄别、辩证分析。以教师为本的培训,一方面是必要的要求,即教师按规划贯彻落实新课标;另一方面是主动的行动,教师运用各种平台,从自身学习、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待,从而将新课标落地的过程变成助推专业发展的机会。   04 上好“研究”课 在对话交流中让新课标落地“研究”课是指教师交流研讨、生成建构。推动新课标落地,需要积极倡导工作坊的研修方式,在任务驱动下,采取体验、互动、启发、游戏等形式进行学习,尊重教师自主性,激发教师创造性,在对话交流的生成中,让学习真实发生。 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劳动教育教师工作坊研修方式为例,研究院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实战结合、分层探究的方式,将100名教师分成10个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都肩负着驱动任务——设计一个区域(学校、班级、基地)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每个工作坊成员兼顾区域与学校、整体与个体,从教委、学校管理者、劳动教师等不同视角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究学习,经历项目任务规划、交流推进、小组研讨、成果发布等环节,培训过程即共研、共商、共进的过程。这种工作坊“研究”课,把学员自身的疑问、培训课程目标和单位需求有机融合,让方案在研讨中自然生成,促进了教师知行合一、举一反三。05 上好“实作”课 在时间反思中让新课标生根“实作”课是指教师善于转化、课堂落地。育人方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上,由教师在改革进程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案。新课标强调学科实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新课标的学习和运用,也应体现这一特点。 新课标落地,不是静态的材料呈现,而是动态的处理学习材料的活动过程,从而成为一个立足自身常态课堂,边行动、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的过程。这就要构建以常态课为载体的教师成长共同体,总结教师学习、上课中生成的问题,以问题串解决驱动课堂研究深入。在评课中,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还有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结果水平问题。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 | 张帝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七

2022-09-13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七——家访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培养途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可以说是学生成长的双翼,而家访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桥梁。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非常重视家访,家长也非常欢迎老师家访。老师通过家访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及表现等情况,还可以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同学关系、纪律表现等情况,以便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学生的最大合力,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进步。实际上,老师家访应该是非常讲究的,不应是随意的,要从效果出发。一、制订家访计划家访计划有学期性的,也有临时性的。学校一般要制订学期性家访计划,以便老师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使全校性的家访效果最大化。而全校性的家访声势大、宣传效果好,又可提醒、促进老师家访。家访计划一般应包括家访时间、家访对象、家访方式、家访安全、了解家庭情况、汇报学生在校表现、提出努力方向等。老师家访除学期性的之外,更主要是临时性的。学期性的家访一般包括家访时间(学期中、考试后、大型活动后)、家访对象和家访数量等。临时性家访一般是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和家长沟通时才进行;再有就是学生进步时,也需要老师家访,通过家访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有一天放学后,我对小伟同学说:“你妈妈在家吗?”小伟说“应该在”,可他转过头又说“可能不在”。我说:“为什么?”听了我的追问,小伟说:“我也说不准。”我说:“我去看看你妈妈。”小伟惊异地看了看我,低下了头,嘴里嘟囔:“我又怎么了?”到了小伟家,他妈妈正在院里干活,看见我到了连忙说:“哎呀,老师来了,快坐,这孩子肯定又给您惹事了。”小伟则一头扎进屋里不出来。我把最近小伟学习努力、活动积极等情况一一向小伟妈妈做了介绍。小伟妈妈很高兴:“谢谢您,他哪有您说的那么好呀!”这时小伟端着一杯水出来,乐呵呵地说:“老师,您喝水。我还以为您来是给我告状的呢。”我说:“你积极要求进步,我只能给你告进步状。”从小伟家出来后,我的心情特别好,觉得这是自己最成功的一次家访。二、确定家访对象目前,老师家访并不普遍,很多时候是学生在学校出了问题,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向家长介绍学生出现的问题。家长常说,“唉,老师又传我去学校呢”。实际上,这句简单的话里隐含着家长对老师的不满。其实,学生也反对老师这样请家长,毕竟不是什么光彩事,是自己出了问题,家长知道了就会批评甚至训斥。事实上,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帮助教育学生并不能代替家访,家访可以沟通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更有利于教育学生。老师确定家访的对象一般为两种情况。一是出现问题的学生。有时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经过分析后决定家访,以印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确定最佳的教育方法。有时学生情绪发生变化,应家访,弄清变化的原因,以便做工作;对突然几天连续迟到的学生,应家访;学生生病时,应家访;听课一贯认真的学生,老师突然发现其思想总开小差,应家访,等等。二是取得进步的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老师应该家访,向家长介绍学生情况,让家长为孩子的进步高兴,促其主动配合老师工作。但一般说来老师往往关注学生的问题较多,向家长介绍孩子进步的相对较少,这也是许多家长有时会反感老师的原因。上文提到的家访例子,恰恰是学生取得进步时进行的,效果就非常好,老师们在工作中不妨照此尝试一下。三、确定家访时间老师家访的时间一般需要和家长协商确定,因为现在家长一般都比较忙,白天要上班,很难抽出时间在家里等着老师家访。这就需要老师尽量选择家长有空的时候去,而不要不管家长是否有时间,强迫其在家里等候。有的老师会讲:“教育他的孩子,为的是他,难道他还没时间?”这是抱怨,抱着这种情绪很难达到家访的效果。另外,应选择学生和家长都在的时候家访,因为这不仅仅是和家长沟通,还应和学生交流,学生也在场的三方交流往往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再有,现在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半年或是一年才能回来一趟,更应和家长协商好。一般情况下,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家访效果都不会太理想。四、家访应注意的问题家访过程中有一些细节是需要老师注意的。1.准备充分家访前,老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要“备好课”。对学生的情况必须全面清楚,包括学习成绩、各方面的表现等,甚至有些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不能错过,因为有时为了证明一件事,可能涉及相关细节。这有利于沟通,家长也会感觉老师对他的孩子很关心,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对他很关注。在一次家访中,我和家长聊天时说到小兰的数学成绩,小兰立刻低下了头(小兰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我说:“小兰,你还记得有一次数学课,王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你答完后,老师带头给你鼓掌的事吗?”“记得,那天我特别高兴,回家后还告诉我妈妈了,妈,您还记得吗?”小兰妈妈也来了精神,“是的,那天小兰到家就告诉我了,还抱着我撒娇呢!”小兰害羞地说:“妈,别说了。”我说:“好孩子,没关系。那天下课,王老师就来找我说,小兰这孩子挺聪明的,今天这个问题,她一下就答对了。”“老师,我一定把数学学好”,小兰很有劲头地说。我接着说:“有一次张玲胃疼,你把她送到了医务室,是吧?”小兰惊奇地问:“这您也知道?”我说:“知道,我还知道今天是你生日呢!”小兰捂着脸哭了:“老师,谢谢您!我都忘了,我太感动了!”小兰妈妈高兴地直搓手:“老师,您对小兰太好了!”自那次家访后,小兰和我更亲近了,学习进步很大。另外,老师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家庭情况,不要在家访中出现尴尬的局面。比如,有些家长离过婚,老师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就要尽可能避免这样的话题(当今单亲家庭的孩子比例较高)。同时,老师还要注意家访时的自身形象,衣着整洁、干净,这是对家长的尊重,更会给家长留下好印象。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交给一位看上去邋邋遢遢的老师教育,老师的身份也要求老师要穿着讲究一些,但也不能过分,以免让人不愿和你接近。当然,浓妆艳抹更不可取。  2.沟通话题家访时,老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诚诚恳恳、单刀直入,不要拐弯抹角,让家长捉摸不透。学生、家长和老师在平等的氛围中沟通,有利于学生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建议,亲切感可以消除很多疑虑和误会。有的家长可能身份比较特殊,老师务必不要表现出特殊的语言或行为,那样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也会让家长认为你家访不是真心的,而是另有所图。还有就是涉及社会问题不回避,应该是充满正能量,但不要妄加评论。3.注意把握家访时长老师家访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太长,既耽误自己时间也耽误家长时间,也有可能出现没话可说的局面,那样效果就不好了。4.巩固家访成果老师家访后,学生往往出现一时的进步。这时老师要千万注意,学生毕竟是孩子,坚持的时间不会太长。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加以适当的强化、补救,来巩固家访的成果。我任教的班上曾有个学生很聪明,可学习成绩一般,上课小动作不断,很多同学不愿意和他一桌,我做了几次工作均不见效。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走访了他的小学老师。那位老师说:“遇上他,你就认倒霉吧,没法管,当初我费了不少心,最后还是没见效果,可惜他的聪明了。”过了几天,我去家访,一进门家长就说:“老师,小学时,我不知去了多少次学校,后来干脆就不去了,太丢人现眼了,不知打了他多少次,就是不起作用。”我说:“孩子很聪明,咱们不能看着孩子这样下去,会把他耽误了。”家长说:“是,您说怎么办,我听您的。”我说:“小磊回来后,您就说老师来过了,他一定会问,老师又给我告啥状了?您就说,老师没说啥,说你昨天给老师送作业了,还夸你呢。”另外,我和小磊妈妈商定,以后我和她通电话,都及时让小磊知晓。第二天上课,我发现小磊听课很认真,只是做练习时有点不稳定,我及时把小磊的进步告诉了他妈妈。这之后,我每周与家长联系一两次,共商教育方法。经过半年的时间,小磊真的转变了。老师们,我们需要真心走进孩子家庭,让家访工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