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5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2-28 15:33 北京引用格式: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坚持立德树人本色 坚定内容改革方向: 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32-37.摘要: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试题的深度,增强命题的育人功能。试题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注重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在新老高考并行、新旧课标交替的特殊时期,新课标卷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突出落实核心素养考查理念,确保平稳衔接。关键词:高考;文科综合;思维品质;教考衔接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包括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卷。全国卷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全国甲卷、乙卷在整体风格和题型结构上相较往年基本保持稳定,新课标卷的结构与适应性测试总体一致。试题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加强教考衔接,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一、聚焦铸魂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功能文科综合试题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有机融入试题,引导学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一)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科综合试题摘选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材料,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如新课标卷第13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论述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地位和意义的把握水平。全国甲卷第21题,考查学生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原因的认识,引导学生领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增强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全国甲卷第44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学生阐释与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全国乙卷第44题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从地理视角理解与认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二)着力“五史”内容考查考查学生党史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必然要求。历史试题从党史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史实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难题的理论自觉,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坚定历史自信。如全国甲卷第30题以党的“一大”关于当时工作重点的讨论为主题设置情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面对重重困境作出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党在救国大业中表现出的先进性、创新性。全国乙卷第41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不同文献,要求学生比较三方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态度和实质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反攻、力争受降权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成果的巩固,对于保证战后国内和平、民主、团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坚持考查中华民族发展史。通过选取我国五千年文明演进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新课标卷第43题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域入手,思考该地域与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试题将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相融合,启发学生由爱家、爱乡到爱国,争做中华文明的拥护者、传承者。全国甲卷第47题以春秋时期孔子的“乐教”设置问题情境,展现“乐教”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独特功能,启发学生认识“乐教”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注重考查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引导学生廓清历史认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大势,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如全国乙卷第30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艺术家将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相结合的文艺建设成就,启发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精神内涵。全国甲卷第42题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要求学生自主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考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掌握程度和对祖国建设成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认识。全国乙卷第1~3题,选取了某地以小产品做出大产业、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打火机产业,在区位条件并不突出的区域诞生、成长、壮大的历程,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自信心。(三)突出宪法精神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卷第38题,以多地兴建宪法主题公园,开展宪法宣传、宪法宣誓、法律咨询等活动为素材,引导学生体会宪法的至上权威和社会治理最高准则的地位,涵养宪法精神和法治意识。新课标卷第41题以父子间借款纠纷为情境,将订约履约、赡养义务、人民调解等多个民事法律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凸显了民法典这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的重要地位。试题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契约精神和法治思维,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的习惯。(四)强化人地和谐共生理念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地理试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自然地理部分试题侧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区域,从建立与维持系统平衡的角度设计情境与问题,体现和谐理念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文地理部分试题选取在应对区域环境问题挑战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新课标卷第9~11题,引导学生认识草毡层对维系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价值。又如全国甲卷第37题,引导学生解读青藏高原南部风蚀粗化规律,并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再如全国乙卷第36题,展示巴西库里蒂巴市基于公交优先战略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果,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二、注重思维品质,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是当前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科综合命题坚持内容改革方向,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考查,努力发挥考试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积极导向作用。(一)考查推理能力、逻辑思维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的材料,加强对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新课标卷第40题,以科学工作者培育多年生稻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运用到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超前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辨识与判断这些创新思维的特点,认识并明确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领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国甲卷第41题引入学术界近年来对《塞尔登中国地图》的研究成果,从绘制方法、图像内容、流传收藏等角度立体描述了该地图的史料价值、来龙去脉,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判断该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对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较好的考查。全国乙卷第34题围绕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的史实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找准题干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二)凸显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对学生来说,历史学具有以史为鉴、鉴往知来的功能。历史试题对应用性的考查,强调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梳理、论证和探讨,通过迅速调动相关知识,加强历史事件横向或纵向间的联系整合,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如新课标卷第35题围绕当今部分发达国家关于世界环境问题责任划分的热点话题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持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国家的真实意图。学生需要快速运用所学的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认识到发达国家鼓吹“共同责任论”,实质是在推卸其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只有建设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地理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的角度,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如新课标卷第37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化为核心线索,先分别讨论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将要素间综合作用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加以区分,再将两类作用相结合,体现了综合性与区域性的有机统一。(三)鼓励创新意识、探究意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2]。文科综合试题注重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如新课标卷第33题引入1808年欧洲的时事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引导学生对漫画的内容、性质和价值进行初步鉴别,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标卷第39题以“全球面临生物安全挑战形势下中国何为”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的生物安全会议的中国代表的身份,草拟一份阐述中国关于生物安全问题立场的发言提纲。这一任务在解答路径方式上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只要能从形势判断、政策立场和成就、进行国际合作的主张、对错误做法的态度等维度运用学科语言阐明立场,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作答任务。试题的开放能够容纳学生多维作答、创新作答,发挥了开放性试题的应有作用。全国甲卷第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全国乙卷第42题以梁启超对“民德”的观点为主题,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论证。该题构建了多视角的问题任务,学生可以肯定或否定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对观点进行商榷补充,通过思考影响民族强盛的关键因素,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民德”作出客观评价。全国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自身体验,辩证地评价景区数字化对游客认知和体验旅游景观的影响。试题具有较强的思维考查力度,对于启发学生独立探究和进行观点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鼓励采用不同视角,采取不同思路,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等等。透过这种差异性的解题过程与思维过程,划分评价等级,判断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科任务完成的质量,推断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如新课标卷第39题作为开放性试题,设计了分项评分量表,对作答仅提出了维度方面的要求。考生只要掌握我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材料对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有基本判断并能概括中国应对生物安全问题的成就,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并不要求答出要点式的标准答案。这种评分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发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三、加强教考衔接,引导中学教学提质增效2023年,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5个仍然实施“老高考”的省份进入了新课标时代,西藏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3科使用新课标教学。文科综合新课标卷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突出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丰富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内涵和实施路径,确保平稳衔接。(一)全面呈现新内容特点新课标卷试题注重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增强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联系,引导中学教学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助推新课程平稳落地。如新课标卷第4~6题,通过对国道绕城现象进行模式化改造,考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8题,围绕莲花盆的发育环境、发育过程,考查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第23题,结合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论题,考查学生对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后件的逻辑关系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后件的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粮食安全和强国复兴的重要关联,提升正确使用假言判断和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新课标卷第25题围绕荀子、韩非和李斯的主张创设情境,将必修部分的“百家争鸣”与选择性必修3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考查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立;第31题、32题分别以“古代世界的帝国”“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为考查内容,是对新课程中新知识的呈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新史实、新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深度;第36题,以泰北山地吃酸茶的文化习俗、茶房村茶叶种植和生产销售为载体创设情境,考查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地域文化形成、从生产集中化角度分析其对企业采购和销售影响的能力。(二)严格落实高中课程标准命题注意区分新、旧两种课标的差别,基于不同课标的卷种既在内容范围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注重全面性、突出主干,又在考查要求上与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对接,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如历史学科基于旧课标命题的试卷在必修和选修部分的答题点均注意结合学生所学,必修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均有试题设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各占一定比例,考查深度不超出课标要求。全国甲卷第25题以两汉间湘江流域和江浙一带的人口增长差异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将历史事物还原至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准确运用时空观念的能力。而基于新课标命题的试卷则不再专门设计选考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均不超过课标中学业质量要求的水平4。新课标卷第24题通过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特征考查唯物史观,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三)提高试题情境适当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试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3]。文科综合新课标卷命题着力创设符合课程性质和素养考查要求的试题情境,力求提高考查载体适当性,达成学科考查目标。一是为体现实践性活动型课程性质而创设适当问题情境。如新课标卷第41题选取一件家庭成员间的借款纠纷案为素材,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场景的试题情境,要求学生以“人民调解员”的模拟身份分析借款人的不当言行并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体现出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特色,做到与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相适应。二是为实现对学科素养的考查目标而创设适当问题情境。如新课标卷第38题选取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兴建宪法主题公园,开展宪法宣传、宪法宣誓、主题教育等活动为素材,创设指向法治意识的试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兴建宪法主题公园、开展相关活动对坚持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切实发挥试题情境的育人导向功能。综上所述,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新老高考并行、新旧课标交替的特殊时期,注重严格贯彻依标施考,助力减轻学生负担。试卷结构均衡,题量和难度适中,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为平稳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参考文献
2024-03-05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2-27 15:41 北京引用格式: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2023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27-31.摘要:2023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学科育人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树立科技强国志向,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命题深化学科基础性考查,强化创新思维考查,提升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结合课程标准改革和教育教学实际,优化难度设计,丰富试题呈现方式;持续加强教考衔接,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词:高考;高考命题;高考理科综合;试题评价;育人价值;科学选拔;教考衔接2023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有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新课标卷3套试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命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彰显学科育人价值,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旨在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1],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2],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3],引导基础教育依标教学;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高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4];聚焦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在联系实际中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学科育人价值(一)展现我国科技成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关注我国科技前沿进展,选取我国科学家的创新科研成果,在考查科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科学志向、增强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例如,全国乙卷第16题以2022年10月全球众多天文设施观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为背景,介绍我国的“慧眼”卫星、“极目”空间望远镜等在该事件观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新课标卷第17题以今年5月刚刚成功发射的“太空快递”天舟六号为背景,介绍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如,新课标卷第10题以我国化学工作者研发的Zn-V2O5电池为素材,展现我国科学家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创新成果;全国乙卷第35题以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登陆为背景,展现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进展;新课标卷第9题呈现我国在多孔配位聚合物晶体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这些试题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化学试题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选取中药作为素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全国甲卷第8题以中药藿香蓟的有效成分为素材,展现我国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和作用。文物是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存留了无数极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历史遗迹与文物。新课标卷第7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考查文物及其修复材料中成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科学文化。生物试题加强情境设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例如,新课标卷第2题展现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考查其中的生物学原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加强文化浸润。(三)有机融入体美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精选素材,注重发挥试题的引导作用,在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方面下功夫。联系体育运动,激发运动热情。生物试题立足机体稳态调节的考查内容,联系体育运动情境,新课标卷第32题以运动时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稳态的方式为主题,考查呼吸、心跳、血糖及水盐平衡等方面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科学运动,加深强健身体的意识。物理试题设计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试题情境,全国甲卷第14题以学生推铅球为背景,全国乙卷第14题以学生垫排球为情境,将物理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关联劳动生产,弘扬劳动精神。生物试题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农业生产问题创设劳动情境。例如,全国甲卷第32题提出成熟果实不耐储存和运输的实际问题,强调通过遗传育种培育乙烯合成缺陷的不能正常成熟的新品种,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劳动的精神,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二、注重考查关键能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注重学科本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进一步深化基础性考查,突出主干知识和基本规律,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学科本质,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物理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例如,新课标卷第22题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多用电表,分析电阻大小对电容器充电电流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影响以及曲线下面积的物理意义;第23题考查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掌握单摆的组装、使用条件和数据处理。化学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和综合思维品质。例如,全国乙卷第9题在考查化学原理理解、物质性质掌握、实验装置设计等化学基础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处理化学实验问题的综合思维品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引领学生重视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学习,为复杂问题的深度探究性实验打好基础。生物试题强化基本概念的考查,引导学生强化学科基础。例如,新课标卷第3题考查学生对人体适应性免疫及免疫细胞功能的理解,主要为新课标中新增内容,包括病原体的识别、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细胞等,引导学生注重基本概念的辨析和深入理解。(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深化综合性、应用性考查物理试题更加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选取鲜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新课标卷第15题以无风时雨滴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地面附近以恒定的速率竖直下落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做功这个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新课标卷第24题以趣味浓郁的“打水漂”游戏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物理模型解释有趣的生活现象,体会通过科学推理指导生活实践的成就感,凸显物理学科从自然生活中来、到自然生活中去的科学魅力。化学试题在突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内容考查的同时,强化对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运用。例如,新课标卷第29题以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合成氨为素材,紧密联系工业生产实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物质结构与性质等知识,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全国乙卷第36题采用结构较为复杂的药物奥培米芬的合成路线作为素材,将高中阶段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新反应结合起来,新反应通过已知条件给出,将基础和创新融入试题,设问由浅入深,既考查学生对教材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其对有机化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生物试题注重实践中的考查,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全国乙卷第37题以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背景设题,考查学生微生物培养和应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流程,引导学生增强学以致用的主动意识。(三)创新试题设计,考查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物理试题创新设问角度,着重考查学生探究能力。例如,全国甲卷第22题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考查学生对电流表内接、外接两种基本测量电路原理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画出按照另外一种电路图进行实验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的示意图,具有一定探究性;全国甲卷第23题探究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类似伽利略最初研究斜面运动时探究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实验,要求学生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学试题创新试题呈现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本、符号、图形、表格等信息,深度挖掘数据,客观全面地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概括和描述所涉及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信息中蕴含的规律或原理。例如,新课标卷第13题以向饱和AgCl溶液中滴加氨水的反应为背景,呈现一个自变量下的多个因变量变化过程图,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和加工实验数据的能力;新课标卷第9题以图文形式呈现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晶体的结构,选材新颖前沿,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图文阅读分析与信息判断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体系下对课本知识点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思想与内涵。生物试题在情境设置、考查内容、提问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创新性,多方位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全国甲卷第31题以某城市水鸟甲为情境设题,考查学生对生态学中种群密度、环境容纳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围绕食物指出了解环境容纳量需要调查的内容。题目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持续加强教考衔接,稳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一)注重新旧课标衔接,落实改革理念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对主干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严格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各科试题严格依据相应版本的课标命制,确保各卷种的考查内容都在课标要求的范围之内,不追求标新立异,不出“繁难偏怪”试题,通过依标施考引导中学依标施教。物理试题中,新课标卷不再设置选考题,全面考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必修一、二、三和选择性必修一、二、三的内容。新课标卷考查的“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两个实验均来自课标规定的物理实验。化学试题中,全国甲卷第36题和新课标卷第30题以药物合成路线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者的合成路线中均含有带氨基的有机物,考查时严格依标命题。新课标卷第30题针对新课标所要求的“胺的结构特点”进行设问,考查氨基官能团,而全国甲卷第36题则根据老课标要求,未针对氨基的相关知识进行设问。生物试题中,新课标卷第31题围绕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考查细胞增殖、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光受体等内容,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内因和外因;全国甲卷第6题以水稻抵抗真菌病害的抗性基因遗传分析为主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二)科学调控试题难度,关注学生感受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学情教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试题设问的开放性、思维的层次性、情境的新颖性、计算的复杂性等因素对难度的影响,在保证整体区分度的前提下,从以下3个方面合理调控试题难度。第一,合理调控基础题数量。3套试卷均保证了适当的基础题比例,增加考查基本概念的试题数量,帮助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正常水平,提高答题参与度。第二,降低计算量和复杂程度。在设计试题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尽可能避免较为复杂的数据计算。物理试题增加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选择题,减少重复、繁难的计算。例如,新课标卷第23题题干给出了计算中需要使用的π2的取值,不需要学生再进行计算。化学试题中,新课标卷第29题晶胞中含有Fe原子数的计算要求学生列出计算式即可;全国乙卷第28题反应焓变的计算通过字母表示,避免复杂的数值运算。生物试题优化试题情境设计,遗传题的计算结果为常见比例或较常规的数据。此外,对于实验设计问题努力做到减少学生作答的文字量。例如,全国甲卷第29题第(3)问只要求学生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全国乙卷第38题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探究某种基因能否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作答要求不是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而是写出实验思路即可。第三,精心调整设问方式。物理试题中,新课标卷第22题中4个填空均要求学生从所给的2个或3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大幅降低了试题难度。化学试题中,全国甲卷第36题第(7)问在存在较多同分异构体的情况下给出限定条件使问题简化,并且采用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降低难度;全国乙卷第26题第(3)问试剂的选取通过给出选项限定答案范围,降低难度。生物试题优化试题难度结构与题序设计,以增强学生的作答表现,如非选择题的各小题排序努力体现由易到难、从基础到应用的特征。(三)优化试题呈现方式,规避“机械刷题”高考命题科学设计试题设问,优化试题呈现方式,注重考查一些通用性方法,避免将学生导向细枝末节知识的过度辨析、典型题套路和技巧的运用,引导教学减少“机械刷题”现象。例如,物理试题中,新课标卷第26题让金属框沿导轨运动并进入磁场,导轨使金属框上下边框短路,电路极大简化,构思新颖巧妙,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化学试题中,新课标卷第9题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晶体的结构,要求学生根据晶体中原子成键方式推断元素。生物试题中,全国甲卷第4题展现多种形式的实验结果图,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全国乙卷第5题以含有一种特殊氨基酸的肽链的生物合成为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信息判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这种特殊肽链所必需的物质,考查学生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理解和应用。综上,2023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命制充分考虑学情变化和新旧课标的差异,加强教考衔接,精选试题素材,创新试题设计,发挥自然科学独特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更好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造就。参考文献
2024-03-05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2-26 16:24 北京引用格式: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22-26.摘要: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考查,突出对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和难度总体保持稳定,在正向引导高中英语教学的同时,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关键词:高考;立德树人;关键能力;试题评价;高考英语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有4套,包括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均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坚持“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英语课标),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复习备考的实际情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在深化基础性考查的同时,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积极引导中学英语教学。一、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试题中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魂,强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一)聚焦铸魂育人,落实核心素养考查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通过选用特定主题的语篇,落实核心素养考查,引导学生养成喜爱读书、善于求知的学习习惯,培育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道德品质,倡导爱护自然、热衷环保的生态理念。新课标Ⅱ卷阅读部分C篇介绍一本书,通过有关书本和阅读的艺术作品图片展现书与读书人的历史;全国甲卷阅读部分C篇讲述作者畅游于哲学类书籍阅读的海洋,重点介绍Eric Weiner的The Socrates Express一书,说明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些语篇引导学生重视书籍阅读和知识积累,积淀文化底蕴,丰富见闻学识,提升文化素养。新课标Ⅰ卷阅读部分第二节语篇讲述要学会适度自我原谅,通过罗列个人优点和做过的好事来增强自信;全国甲卷阅读部分第二节语篇以建议的方式介绍如何成为更有耐心的人。这些语篇通过生动形象的说明和阐释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善待他人。各套试卷还选取有关设计具有污水净化能力的生态装置、接触自然有益于人们生活的实验研究、美国灰熊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的探讨、室内植物养殖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周围环境,培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二)引导体美劳教育,夯实全面发展基础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始终围绕英语课标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选取素材,通过合理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情境,体现和落实高考英语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全国乙卷完形填空语篇讲述美国体操运动员Gabby Douglas在华人教练的培训下,经过刻苦努力最终获得奥运会个人全能冠军;新课标Ⅰ卷完形填空语篇讲述一名越野赛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将受伤的运动员背至终点就医。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体育与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意识,在体育锻炼中锤炼意志,涵养体育精神。全国甲卷听力部分选取俄罗斯音乐家Maxim的一段讲话,谈论其作为柴可夫斯基公开赛裁判的经历;全国乙卷阅读部分B篇讲述一位摄影爱好者如何在美国西部拍摄出高质量的风景照片;新课标Ⅱ卷阅读部分第二节语篇向希望学习绘画的朋友提出一些建议。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摄影、绘画等艺术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全国甲卷阅读部分B篇讲述作者Terri的DIY经历和DIY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新课标Ⅱ卷阅读部分B篇讲述两位教师在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带领学生养花种菜的经过及对学生饮食习惯和身心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三)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所选语篇通过融入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爱国主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全国甲卷书面表达题设置的情境是,学校举办以用英文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考生以一位中国历史人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投稿;全国乙卷语法填空语篇讲述首都北京悠久的城市历史,主张城市发展建设一定要尊重传统、保存好城市的珍贵遗产。新课标Ⅰ卷语法填空语篇讲述中华美食小笼包的美妙滋味与制作过程,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各套试卷中的其他语篇还提及中国历史上的女医生、华人体操教练、大熊猫等中国元素及相关知识。这些语篇通过用英语讲述发生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体现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坚持教考衔接,考查学科关键能力2023年高考英语命题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上与英语课标保持一致;紧密衔接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深入考查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进一步创新试题情境,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一)强调基础扎实,突出关键能力考查1. 深入考查基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1]19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者的重要学习出发点、目标和方向,语言知识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高考英语试卷直接考查基础语言知识的题型包括完形填空、语法填空、短文改错等。这些题型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法、句法以及语篇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考生需要在正确理解语篇主旨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在具体语境中不同词语、句子与整个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听力和阅读部分未直接考查基础的语言知识,而是强调语言知识在具体应用情境中的综合运用,比如阅读部分考查考生对语篇重要细节信息和关键信息的理解、推断、归纳和概括等能力。高考英语试卷深入考查基础语言知识,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依据英语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基础语言知识,深度挖掘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和思想内涵,从而养成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促进语言和语言思维的发展。2. 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突出对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阅读部分通过精选具有时代意义的语篇,不断改进和优化设问方式,强化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阅读部分要求考生读懂选自英语原版书籍、报纸和杂志(含网络版)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2]。写作部分强调对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运用一定的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书面表达试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形式既包括信件、邮件、通知等应用文,也包括根据提纲要点或图片、图表等提示材料书写短文等。短文续写题要求考生阅读一个300字左右的语篇之后完成两段文字的连续书面表达。突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深入思考和领悟各项能力之间的关系,协同发展各项关键能力。(二)优化情境设计,重视思维品质培养1. 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写作部分的考查形式。除了写邮件以外,写作部分还设置了根据提纲要点写短文的形式。全国甲卷设置的写作情境是学校举办以用英文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考生以一位中国历史人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投稿;全国乙卷设置的写作情境是学生以向学校英文报投稿的方式,用英语描述学习一项新技能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新课标卷应用文写作设置的情境是假定外教准备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人一组,让大家课后练习口语,要求考生给外教写邮件说明这样分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新课标卷读后续写题所选语篇讲述一名中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写作比赛并通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的故事,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情节续写两段内容。这些试题情境使写作试题形式更加灵活,内容表达更加开放,不仅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注重辨析、梳理和概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各种信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正确评判周围事物、现象和观念,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 加强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考查英语课标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一方面,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有超过一半的试题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阅读理解能力。试卷阅读部分选取了关于简约的数字生活理念的讨论、关于在都市生活环境中体味自然的研究、关于灰熊与人类和谐共存方式的讨论以及关于从历史文物中客观认识历史的全貌等颇具启发性的语篇。这些语篇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启发考生批判性地思考文章的主旨要义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通过观察、判断、分析等活动来提高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品质发展,并在分析理解文章论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过程中,了解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发展和养成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高考英语试卷写作部分考查考生在给定的情境中运用相关常识、经验、思想和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文字表达、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的能力。写作过程本身就是考生不断假设、尝试、验证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和语言实践的过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短文续写,与一般的书面表达题型相比,这一题型给予考生更多发挥想象力和展示书面表达能力的空间。三、稳定试卷结构,试题难度设置合理2023年高考英语命题充分考虑疫情对本届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充分考虑各地考生群体能力水平差异和备考具体情况,各套试卷结构保持稳定,合理设置和控制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一)试卷结构保持稳定2023年高考英语4套全国卷的试卷结构与往年保持一致,均包含听力、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4个部分。就结构和题型而言,全国甲卷与全国乙卷相同,新课标Ⅰ卷与新课标Ⅱ卷一致。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对话或独白,需要考生基于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运用交际语言知识和会话原则作答。阅读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语篇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和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能够根据所读内容作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2]26。语言运用部分考查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的写作部分包含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题型,考查考生基于一定情境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能够理解试题任务要求,改正短文中的语言错误,或撰写征稿和邮件等不同文体的作文;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Ⅱ卷的写作部分包含应用文写作和短文续写两种题型,不仅考查基于一定情境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还考查阅读理解信息、逻辑思考文章后续发展和准确、连贯表达的能力。高考英语试卷的题型包括客观题、半主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听力和阅读部分多采用客观题,也就是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能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覆盖较多的考查内容,作答和阅卷均非常方便,能够确保试卷具有较高的评分信度。语法填空、短文改错等题型为半主观性试题,需要考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书写,要求能够正确地使用语法,准确地拼写单词。书面表达和短文续写等题型为主观性试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写作内容涵盖全部要点,意义表达准确得体。(二)试卷难度设置合理2023年高考英语各套试卷所选用语篇材料的难度水平呈明显的阶梯分布,所选材料难度与高中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相匹配。试卷以多样的题型分层级全方面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试卷中各难度层级试题搭配合理,比例维持相对稳定,既包括入门级别的较容易的试题,也包括较高难度的试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高考英语试卷注意语篇话题选择的适恰度和文本的难易程度。听力部分的录音材料既包含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如购物、外出就餐、谈论工作、求职面试、周末活动安排等,也包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如作家谈论自己的写作生涯,音乐大赛裁判谈论自己的经历,篮球运动员的职业经历,介绍推广一份杂志等;阅读部分既有内容相对简单的诸如广告和人物简介等非连续性文本,又有中等难度的语篇,如介绍自行车租赁公司、黄石公园的巡游项目、泰国曼谷的特色餐厅、DIY给作者生活带来的好处及DIY的发展趋势等,还有较高难度的科普类文章,如介绍简约的数字生活理念、统计学中的“众人智慧”原则、关于在都市生活中体味自然的研究、哲学类书籍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关于英国饮食和烹饪技术现状的调查以及如何从文物中客观认识历史的全貌等。在保持材料原作基本风格的原则下,对语篇文本中涉及的过多文化背景、超纲词汇、长难句等进行适当修改或删减,使最终呈现的文本行文流畅、表意清晰。写作部分所设置的情境能够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实际,情节简单清楚,使考生能够轻松入手作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四、正向引导教学,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通过考试内容改革正向引导英语教学,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一)积极引导教学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恢复高考40多年以来,高考英语科已经形成较为详细而完备的关于听说读写4项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系[2]8。高考英语试卷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英语课标命题,强调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尤其强调对阅读理解、应用写作及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阅读理解能力考查为例,高考英语注重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阅读理解能力;新课标卷的短文续写题对考生的语篇把控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等均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方面引导学校加强对英语课标的分析和研究,严格按照英语课标实施教学,做到应教尽教,避免超标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信息整理、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二)助力育人改革2023年高考命题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通过考试内容改革加强英语教学与考试评价的衔接,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高考英语命题通过选取适合的语篇、设置真实的试题情境,深入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培养形成的,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英语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1]4。中学英语教学应当学习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不断研究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和考查的理论和方法,尊重英语教育和学习的规律,将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融入日常英语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养成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参考文献
2024-03-01
原创 Mario Piacentini 中国考试 2024-03-01 15:13 北京引用格式:PIACENTINI M. PISA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J]. 中国考试, 2024(2): 18-24.作 者:Mario Piacentini,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级分析师。摘 要:在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学习方式加速演变,学习技能测评成为各国教育界关注的前沿焦点。PISA2025对数字化学习技能进行测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和策略,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同时提供来自国际教育行业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师生将新型学习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阐述PISA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的理念和方法,包括目标构念、学生模型、测评单元、证据规则、分数报告等。为使教育者了解学生如何思考和调节自己的学习,OECD研发学习技能创新测评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Assessments, PILA),为教育者提供互动技术和有研究支撑的工具,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评估。关键词:考试数字化;PISA;数字化学习技能;创新测评;自主学习评价引言数字化学习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学习方式,它赋予学习者极大的自主性,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使人们十分便利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影响人们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些技术将人为探究与计算机能力相结合,为学习提供新的、更高效的形式,让个体学习者得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技能、分析和组织信息、与他人合作。然而,在为学习赋能上,并非所有的数字化资源都具有相同的价值。目前,很多课堂上使用的所谓数字化工具,只是简单地把学生的练习活动变成某种数字化形式,这些活动实际上通过纸笔也能进行。数字化资源的更大价值潜藏于那些能够产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直观的表征方式展现自己的想法。这些数字化的建构工具不仅使学生能够对原本难以接触到的复杂现象进行探索,而且可以提供即时反馈,让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理解是否到位,进而不断迭代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Scratch、NetLogo、Code.org等学习应用程序已经建立全球性的学习社区。现在,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使用这些工具进行主动探索,让复杂的概念可视化,建立、创造并分享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内容。这些工具带动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的建构理论一致,都强调学习者在知识构建和认知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也强调教师将身份转变为学习促进者而不是信息传授者[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习者做一个对自己有意义的项目时,能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2]。在构建一个工件(artefact)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构想、概念及技能付诸行动,当学习者与工件产生互动、不断完善时,他们的想法、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技能又会进一步发展。数字世界大大增加了以做促学的机会。一、PISA增设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的背景教育系统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学习和解决问题都与技术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这意味着年轻一代必须做好准备,才能在数字世界中有效地使用技术,主动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家在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方面投入大量资金,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刺激这些方面的投资,因为学校经常面临停课,教学活动不得不大规模地转至线上,给许多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影响。然而,目前全球教育界依然缺少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投资是否真正促进学习,是否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在网上获取学科知识已十分便利,对学生在特定时间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评,其重要性大为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进行测评。然而,目前还缺乏证据证明教育系统能够成功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所需的认知、元认知和情感技能的发展。PISA2025对数字化学习(learning in the digital world)技能进行测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和策略,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同时提供来自国际教育行业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师生将新型学习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基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元认知和情感过程,这项测评将生成多个测量值。作为测评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完成2项拓展的学习任务,预计耗时1个多小时。学生运用开放式学习平台上的信息和工具开展任务时,将有一位虚拟导师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反馈,鼓励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操作。基于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将产生带有时间标记的细颗粒数据。通过收集这些过程性数据,可以推断学生与这些开放式学习系统互动的有效性,包括测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规划时间、设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需求、对自己逐渐形成的认知进行监控和准确判断、根据反馈调整策略、评估各种工具和信息与目前学习目标的关联性、整理和概括自己的新认知用于展示所学内容。这项测评还收集学生在学习新主题或尝试在线解决复杂任务时如何保持专注和激励自己的信息。PISA2025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还使用问卷,收集学生在课堂内外参与数字学习活动的背景信息。各国在帮助学生自主培养使用数字化工具所需素养的措施是不同的,其有效性如何,PISA2025也将提供测量和比较的数据。高质量、国际化的数据收集工具和数据分析手段,能够引导教育政策向数字化赋能的方向转变,帮助一线教师确定目标和步骤,以便将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二、PISA2025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方法(一)领域分析和目标构念领域(domain)分析包括对人们在目标领域所使用的概念、语言和工具进行盘点,对人们使用目标知识和技能所针对的问题和情境进行识别,界定相应领域情境下良好表现的特征。为此,OECD秘书处成立跨学科专家组,专门进行这项工作。在PISA2025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的领域分析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在考试中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和使用哪些工具。在数字世界,有许多工具能够帮助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积极和情境化的学习体验,如许多学生用Scratch设计数字化动画[3]、用PheT虚拟实验室探索科学现象[4]。专家组构想学生在测评中应该产出哪种工作成果作为学习证据时,参考了STEM领域的实践案例。针对学生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的问题,已有相关研究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为界定熟练学生的实践方式和初学者遇到的典型困难提供重要参考[5-6]。此外,在教学设计和学习进程领域也出现很多可靠的证据,帮助专家组将这项新型测评的学习目标聚焦到科学实践上,包括实验、建模、设计算法解决方案等。在这些实践中,相对容易确定学生在短时间的数字化学习测评中能够实操和学习的概念和操作,如变量控制策略或条件逻辑的使用等。专家组将PISA2025提出的数字化学习技能定义为使用计算机工具参与知识构建和问题解决迭代过程的能力,体现为基于计算机进行科学探究实践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学习;将数字化学习定义为一种反复的过程,也就是把学习看作一个整体的、非线性的过程。换言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学习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该定义将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视为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定形式。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采取行动寻找各种问题情境的解决方案,并且利用各种资源增进理解。根据该定义,问题解决并不是简单地重现某些领域知识,从而为某一陌生的问题情境提供解决方案;而是使用外部资源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补充,从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在这项测评中,学生利用各种支架(scaffold)和从其他各种外部资源中学习的机会,逐步到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在测评中使用计算机工具,意味着学习者基于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和理解,形成各种直观的计算机化表征并加以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些计算机化表征可以有多种形式,但对PISA2025测评而言,必须是计算机能够执行的模型(如各种概念图)或算法解决方案(如各种程序)。该定义还指出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时必须具备两项能力。第一项是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这是学习者参与任何自我调节探究过程的基本素养[7]。从本质上讲,自我调节学习指人们在学习时对自己的元认知、认知、行为、动机、情感等多种心理过程的监控和控制[8]。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各种资源不仅唾手可得,而且还能得到即时反馈[9]。面对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学习者非常容易分心,因此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第二项能力是计算和科学探究操作能力,这一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工具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习者必须能够运用计算机化的方式思考问题,进而用好数字化情境。(二)学生模型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的学生模型由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即计算和科学探究实践、元认知监控与认知调节过程、非认知调节过程。见图1。第一个维度是计算和科学探究实践。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测评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能否分解问题并识别模式。向学生呈现一些复杂的、可分解的问题,要求他们定义和排序解决步骤,并识别重复出现的模式。2)能否开展实验和分析数据。提供不同的界面供学生做实验、收集数据、将数据可视化,如某个测评单元要求学生编写一个向用户推荐电影的应用程序,为了达到该目的,学生必须调查用户过去看过哪些电影、如何评价的这些电影及电影的哪些特点与他们的评分相关。3)能否构建和调试计算机应用程序。通过评估学生能否迭代制作功能实用的程序或者模型,可以得到证据。如在某个测评单元,要求学生建立一个病毒传染的计算模型,用于预测疫苗接种数量如何影响新感染人数。在测试中,学生创建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用于发现系统的工作方式、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或者作出预测以为决策提供参考。第二个维度是元认知监控与认知调节过程。为了在该维度获得有效证据,需要分析学生如何与虚拟导师互动以填补他们对问题和工具的理解差距,还需要评估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监控完成学习任务的进度。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请虚拟导师为自己提供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案例或更为明确的提示。在该维度,监控进度和调整适应的证据主要通过评估学生何时决定寻求帮助以及评估其是否适应这种方式,即评估学生是否根据帮助采取行动;还可以检查学生何时选择测试他们的解决方案,以及如果测试显示出一些问题,他们是否作出改进作为测评的证据。在评估知识和行为表现方面,需要在测评单元结束时让学生评估他们工作的不同方面,然后对他们的自我评估能否反映真实表现进行再评估。第三个维度是非认知调节过程。有些行为能够反映学生想要做好和学好的决心,通过收集与这些行为相关的日志数据,可以对任务参与度进行测评。例如,可以分析学生在虚拟导师提供帮助时是否认真遵循指导,以及学生是否决定查看他们无法解决的任务解决方案。虚拟导师会在测评单元的不同阶段介入,要求学生报告他们的感受,这些自我报告可以用于建立情绪调节措施。(三)学习单元的构成为了生成学习过程的证据,测试单元的构成需要具有创新性。由此设计每个学习单元由五个系列阶段组成,其中每个单元的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见图2。在开始阶段,由虚拟向导介绍该单元的整体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辅导课程的形式进行体验(如“我将教你如何……”)。第二阶段是评估已有知识,学生要完成一项预测试,目的是测评学生是否提前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的概念和操作。第三阶段是一项教程,学生需要熟悉数字化学习界面的核心功能等。第四阶段为学习阶段,包含一系列分离式的、精心设计的任务,帮助学生做好准备,以应对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挑战性任务。在最后的挑战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解决更加复杂的、包含多个步骤的问题,展现自己在教程和学习阶段所学的内容。挑战性任务结束后,学生完成一些自我评估问题,并报告他们在这个学习单元中的情绪状态。这种复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数字体验中,激发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习单元都包含一组定义明确的概念和操作,学生可以按照连贯的教学顺序掌握这些概念和操作。(四)证据规则通过检查学生在学习和挑战阶段作答问题的正确程度,可以评估他们工作成果(即程序和模型)的完整程度;通过基于过程数据(日志文件)检查学生在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可以收集学生各项目标技能发展程度的证据并作出推断。数字环境学习框架包含详细的证据规则表,用于描述如何解释以上观测指标和报告分数。使用过程数据进行评分比较简单。例如,在建模单元,过程数据主要用于检查学生是否完成所需的步骤(如通过足够次数的实验,得到基于证据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对自我调节学习的评估而言,使用过程数据也是必需的,但却更加复杂,因为对任何关于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的潜在证据进行评估,都必须考虑到学生在之前和之后的行动,以及行动发生时情境的状态。例如,只有当学生真正需要帮助、且只有当学生按照虚拟导师的建议操作时,才将学生向虚拟导师寻求帮助的行为视为“监控进度和调整适应”的证据。关于自我调节学习行为,专家组研制复杂的证据规则以评定潜在证据。此外,作为证据规则的补充,还将数据挖掘方法用于试测数据,以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的其他证据。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使用的统计模型比以往PISA测试使用的模型更加复杂,主要挑战在于测量值之间存在局部依赖,即任务之间并非互相独立。学生在先前任务中的行为和采取的行动可能影响他们的后续表现。例如,那些认真执行教程和学习任务的学生,一般在最后的挑战任务中表现更好。这违背了标准题目反应模型(IRT)局部独立性假设,因此需要一个足够灵活和稳定的模型以解释不同任务观测指标之间的依赖性。统计模型的另一个挑战是非随机缺失数据的生成。有些自我调节学习的指标是以学生选择寻求外部资源支持为前提,但是只有少数学生会作出这种选择,那些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更有可能寻求资源支持。基于树的题目反应模型(tree-based IRT)有望解决相互依赖和非随机缺失数据的问题[10],目前正在评估这种解决方案。以IRTrees模型为例,该模型通过节点将序列化的过程转变为树状结构,每个分支都以二进制的末端节点结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处理复杂任务内部的协方差。目前,研究小组也在考虑使用动态贝叶斯网络作为建模的替代方法。(五)分数报告数字环境学习的构念明显是多维度的,涉及不同的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这项新测评还有创新特征,即测量学生在测评体验中学习的程度。因此,基于测评数据的报告生成多项分数和指标,包括:1)基于测试表现的量表分及构念的两个维度(计算和科学探究实践,元认知监控与认知调节过程)上的相关信息。与以往的PISA测试一样,该量表按成绩等级组织。2)测试中学习情况的测量值。将学生在预测试(测量学生对要学习的概念的提前了解情况)的表现与他们在学习和挑战阶段的表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这些测量值。3)非认知调节过程的指标,通过情境化的自我报告题目进行测量。4)使用数字化资源学习的体验、态度和倾向的指标,通过PISA学生调查问卷模块中的自我报告题目进行测量。三、从大规模测评到课堂:数字化学习技能的形成性评价PISA的评价结果给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提供本地区学生与世界其他地区学生的比较数据,有关部门可以借鉴评价结果优异地区的政策和做法,实施系统的改革。然而,像PISA这样的大规模测评所提供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为监测学生能做什么或者需要做什么才能进步,需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因此,OECD决定投资一个新项目,为形成性评价提供材料,教师也可以使用这些材料帮助学生发展关键能力。这个新项目即“创新学习评价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Assessments, PILA),PILA使用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为教育者提供互动技术和有研究支撑的工具,对自主、审辨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估,使教育者不仅了解学生知道什么,而且了解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PILA包括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聚焦具体的素养(如建模、系统思维、数据分析等),通过数字接口(应用程序)模拟现实世界探究中使用的工具。这些应用程序为学生提供相关支持(提示或者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完成任务,并向他们提供有关自身成就的反馈。PILA还通过解释学生在开放情境中的互动情况分析学生的表现,并在多维仪表盘(multidimensional dashboards)中提供概览;教师可以通过实时调用仪表盘,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或经过分析后给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或对整个课堂的情况进行反思。仪表盘还可以描述学生对相关概念和操作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组织和监控学习任务、使用资源、应用其他重要综合技能的能力。每个PILA模块都提供专门的资源,用于帮助教师了解模块的评价内容,为学生选择或构建合适的评价单元,或者创建新的定制任务,在报告仪表盘中解释学生表现,解决学习者面临的共同挑战,并将PILA与其他教育活动联系起来。PILA的首套应用程序与PISA数字化学习技能测评框架相对接,为教师提供支持学生发展技能的有效方式。四、结论世界各国的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是通过个体与客体以及周围的人积极互动而主动构建的,并不是通过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被动获得的。精心设计、积极主动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参与活动和项目时积累知识。通过数字技术,学习者在课堂上可以参与各种形式的信息互动,还可以参与实验工作、处理大量数据、发挥创意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从而真正促进教育向基于探究的课堂学习活动转变。数字化学习情境还支持协作活动,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反馈。此外,数字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完成交互式、基于探究的任务,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并帮助他们发展21世纪的重要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毅力和团队合作。然而,利用数字资源学习也给学生带来巨大挑战。为了取得成功,他们需要选择如何构建解决方案流程,探索替代解决方案路径,提高对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制订更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有效应对挫折和困惑。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很重要,但关于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来发展这些技能的国际证据非常有限。PISA2025的测评结果将提供国际化、可供比较的发现,不仅探讨世界各地的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能够理解复杂现象并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而且探讨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学习的产出过程来做到这些。这种对自主学习技能的关注与《OECD学习框架2030》中定义的21世纪教育目标[11]相一致,并将形成多维度的测量标准,展现学生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是如何学习的。PILA项目正在研发的形成性工具将支持各个地区和学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参考文献
2024-02-23
高考试题评价|深入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 助力人才选拔和“双减”落地——202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2-23 15:50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