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国式现代化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概念与路径

2023-08-22

钟秉林 王新凤:中国式现代化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概念与路径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8期第1—10页。作 者钟秉林,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新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摘 要:现代化是指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或者结果。考试招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体现了教育治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以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实现了教育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这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持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应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处理好科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教育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治理现代化;考试招生制度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部署,《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于2014年发布,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促进科学选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作出重要尝试,在实现既定改革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政策溢出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重要路径,这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考试招生领域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  1 概念释义  1.1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从词义的角度来讲,现代化指成为现代的过程,也可以指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特征;从理论涵义上来讲,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传统经济、社会、政治、文明向现代经济、社会、政治、文明转变的过程及其变化;从政策含义上来讲,在不同国家和领域现代化有着不同的政策含义,但总体上是指推进现代化的各种战略和政策措施[1]。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2]。  各国现代化路径与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中国亦如是。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特殊性在于其具有中国国情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包括教育在内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基本遵循,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性增长也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教育的民主性与公平性、教育的终身性与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与社会性、教育的个性性与创造性等特征[5]。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6]。  1.2 治理现代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有力地冲击着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制度和制度能力的现代性逐步增长的过程和结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和政府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有关现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从国家控制、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理念变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推动各项教育制度日益完善,实现教育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在教育治理体系的框架下,增强按照各项制度治教的本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管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10]。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体上制约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3 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概念出发,可以将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界定为考试招生制度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学者提出高考制度现代化是指高考制度现代性不断增长、扩展及实现的历史过程,包括高考制度理念、技术与形态的现代化,其根本任务是服务与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实现高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高考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因此必须理顺高考制度与政治、教育、文化的关系[12]。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在适应国家、社会、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变革与创新,因此未来高考现代化的变革也要从国家、社会及教育三重关键维度上加以考量[13]。全力推进高考改革,构筑适应新时代的现代化考试,就需要准确定位高考核心功能,科学构建“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框架[14]。同时,需要意识到,效率、科学与公平是驱动高考制度持续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据此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5]。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就是追求现代性的过程。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也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不仅关系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也关系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目标实现。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不仅是教育领域内的事,有学者提出探讨高考制度现代化必须把高考制度置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背景和框架中加以考虑[15]。应该在国家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视野中探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问题。  2 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的路径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体现了我国治理理念的转变、治理程序的规范,推进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构了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治理理念的转变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公平优先、科学选才、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改革过程体现出价值性、民生性、协同性的国家治理理念。  首先,注重价值性。从单一的工具性转向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治理理念的重要转变。工具性是指人作为某种实践目的的工具性作用,价值性是指对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既重视学生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重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报考志愿等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学生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逐步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16]。当然,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因为过于强调学生的选择性,也产生了学生趋易避难的功利化选科倾向,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学加强了对学生选科的引导,努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价值统一,体现高考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其次,坚持民生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彰显了国家治理的民生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作为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构成[9],这都体现了民生性的治理理念。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公平优先,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着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公平和城乡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考被赋予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功能,不仅促进个体向上社会流动、实现阶层跃升,也通过实施招生协作计划、专项计划等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扶贫攻坚战略,体现出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治理路径。  最后,强调协同性。协同性是判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和达成善治的重要途径[17]。新高考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18],体现出协同性治理理念。协同性治理是要解决因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而形成的碎片化治理困境问题[19],妥善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构建多元主体的国家治理结构。考试招生制度作为一项高利害性、高关注度的制度,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管理部门、利益相关群体,利益冲突和矛盾众多,仅教育系统内部也涉及不同教育阶段和部门,迫切需要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强整体性、协同性治理。新高考改革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过程体现了协同性治理理念,力图优化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妥善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协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促进教考招衔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  2.2 治理体系的完善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的规范化[20]。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治理手段的制度化、治理程序的法制化推动了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首先是治理手段的制度化。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21]。针对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学生功利化选科等现象,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部分省份启动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引导高校合理限制选考科目和学生合理选科。高考改革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完善。同时,经过慎重政策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取消过时或者无效的政策,如高考加分政策尽管在维护教育公平、弥补统一高考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0],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失范现象损害教育公平。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清理规范高考加分,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还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部分加分政策逐步缩减、取消的过程体现了考试招生制度的规范化。  治理现代化还包括治理程序的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规范教育管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4]。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诚信制度,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提高考试招生程序的法治化、规范化。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全面从严治考、全面从严治招,制定出台《高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持续强化信息公开,配合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招生规范管理,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法制化,为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治理能力的提升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一种良性的治理文化,提高治理的效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构基础教育教学生态,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促进教考招衔接,以及高中教育、考试招生、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首先,高中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高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高中特色化、多样化、信息化发展,重构了基础教育教学生态,提高了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性。其一,为适应新高考选考制度,改革省份的高中学校实行不同程度的选课走班模式,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可以实现全员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可能会实行套餐制的选课走班,这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行政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授课方式的改变在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和选课需求的同时,弱化了行政班级的功能,拓展了学生学习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其二,新高考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要求和管理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仅学生的选科偏好就会引发教师队伍结构性的变化,要求进一步增加教师编制;改革还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提出新要求,需要加强高中教师培训和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配备、培养、培训;高中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其三,为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教学资源与学生选课需求的匹配,高中学校逐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排课、信息录入、学生发展测评等,提高了高中教育信息化程度。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均已建立省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22]。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程度作出了贡献。  其次,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倒逼高校招生与育人模式变革、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高校招生与培养部门及高校与高中的协作,增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其一,新高考实施统一高考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等多种招生模式,要求高校招生部门提高专业能力。综合评价招生包括校测环节,如何提高校测笔试和面试命题能力,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同时还要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证招生录取的公平性,这些工作对高校招生部门和各院系都是不小的挑战。其二,新高考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招生录取,尤其是实行“专业(类)+学校”“院校专业组”等专业导向的志愿填报方式,倒逼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冷门专业或者招生不景气的专业可能面临因生源不足而逐步萎缩的状况。其三,在选科模式下,新高考生源质量、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文理分科模式下形成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提出挑战,高等学校亟须调整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四,新高考推进了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开放性。新高考模式下需要高校招生部门与培养部门共同研究提出专业限选科目要求,共同组织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高校招生和培养部门的协作。同时,高校为了获得优质生源,也需要加强与高中学校的协作,共同加强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加强高中生源基地建设,提前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等。  最后,考试招生治理能力的提升。新高考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在考试命题等方面探索简政放权,以考试招生专业能力提升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国家和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命题队伍建设,提升命题能力;加强国家题库建设,建成具有征集试题、研磨审校和统计分析等多功能、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为高考命题提供高水平现代化技术支撑[16]。同时,全国范围形成了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的考试命题权力分配格局。《实施意见》提出,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18]。据此,选择性考试科目均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命题,推动改革省份加强命题队伍和命题能力建设。新高考实施中,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已逐步增加至28个。  2.4 治理格局的重构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格局的重构。教育治理新格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旨在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进而实现多元共治[23]。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首先,坚持政府主导。1952年,我国确立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奠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8]这明确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定位。教育部牵头制定《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协同各部门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同时充分发挥试点省份的示范效应,借鉴试点省份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院制定本省份的改革方案,完善选考指引、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等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指导中学教学和高校招生,保障改革稳妥进行。  其次,坚持学校自主。学校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新高考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与中学的协同发展,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协调改革。高校和中学在新高考实施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应对新高考改革的挑战,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例,为应对新高考的挑战,高中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主题活动,进行相关师资培训,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满足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发展指导需求。此外,高校如何设置选考科目,如何应对生源知识结构多元化和生源质量差异大的挑战,如何凸显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如何保障综合评价招生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24]。高校在具体分析生源的实际构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暑期补课、分层教学、优化培养方案、适当放开转专业等针对性措施,并在应对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选考科目前置引导、大类招生、生源培育、增强特色等改善招生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布局[25]。凡是积极应对新高考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校,其改革的获得感更强,也对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和更广泛社会参与提出新的要求,如《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等文件的出台就是对学校有关诉求的及时回应。  最后,吸纳社会参与。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加强了专业精英、各利益相关群体和社会媒体的参与。在政策制定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多方利益群体的参与。改革启动前,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针对15个省份开展调研,形成指导意见草案[26],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借助专家论证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政策执行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院加强政策解读,模拟志愿填报,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舆情事件,支持和指导后续省份因地制宜调整改革方案。同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资源建设,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政策评估方面,形成官方评估、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评估模式,由高校等非官方机构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对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与数据成为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决策参考。广泛社会参与能够促进考试招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也要避免因过度社会参与而给教育生态带来负面效应。  3 改革经验与未来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也终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作出新贡献。回顾8年多来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并展望未来方向,可以得出5点经验与启示。  第一,坚持统一高考制度,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过程必须正视中国人口规模、分布与发展趋势与特点,完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基于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统一高考制度不动摇。统一高考制度是相对公平、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绝大多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在人口规模巨大和分布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坚持统一高考制度不动摇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同时,要正视各地人口分布、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设计高考改革方案,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处理好人才选拔科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导向,继续实施专项计划、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高校招生补偿政策,完善异地高考政策,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薄弱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时,也要意识到,效率、科学、公平是促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支撑作用,重视人才选拔的效率,唯其如此,才能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选拔出各类急需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良好价值风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社会良好价值风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这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技术的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应进一步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注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使考试内容改革成为铸魂育人的有效途径和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风向标。另一方面,随着考试手段越来越信息化、技术化、智能化,也要彰显技术的教育价值,扭转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注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创造性、批判性、个性化,强调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  第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需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新发展理念融入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一是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中应将新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现有知识体系,将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国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素养。二是应加快新能源等领域的紧缺人才选拔和培养,完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三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生命个体、群体、教育生态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关键支撑。  第五,以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探索重塑教育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当前人类与自然面临巨大安全风险的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应该引导重塑人类社会的价值和目标,以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公开考试的国家。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是适应本国国情、具有民族性的,因此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也将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模式与经验参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新征程中,坚持考试招生制度的中国特色、促进考试招生制度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的新探索,也将为推动教育重塑人类社会的价值和目标、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  面向未来,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下,如何统筹考试招生制度的工具性和价值性,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三者的统一,如何在多元共治的格局下,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衔接,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加强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何在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的背景下,防止因政策叠加而产生过度执行、无效执行等新问题,所有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略)声明:本文转载于《中国考试》,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于涵:打造智慧考试 服务智慧教育

2023-08-07

于涵:打造智慧考试 服务智慧教育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5期第1—10页。作 者于涵,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摘 要:教育考试数字化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教育考试高质量发展与实现教育考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要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聚焦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总体要求,对标智慧教育总体架构,以数字化思维重构考试业务流程,提出以智慧考试为核心概念的全新考试业务系统,描绘我国大规模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的愿景和技术路线。智慧考试按照“3133”的整体架构进行总体布局,以海量题库、个性试卷、科学评价为核心特征,以试题创生为龙头,并与考试投送、编码评分和智能评价共同构成核心圈层,以数据确权、数据安全和数据标准作为技术支撑。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正在掀起全面智能化发展浪潮,智慧考试的整体架构和研究成果对于探索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考试新模型、新工具、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数字化;智慧考试;智慧教育;智能算法;大数据;原型机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1]。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变革,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涌现,更是加速推动社会智能化水平迈入新的阶段。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2-3]。“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4]。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6]。教育部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为总要求[7],全面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3年2月,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召开,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数字治理和教育发展评价等专题展开深入讨论,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8]。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以来,在应对疫情、服务“双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综上,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教育数字化的变革性实践和标志性成果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驱动力量。  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大规模教育考试通过人才甄别和选拔的组织实施,在保障教育公平公正、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源优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考试又同教育教学紧密衔接,既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又通过反馈和评价机制深刻影响教育教学,与之形成循环和互馈。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理念助力教育考试内容、形式、评价及治理改革,建设与智慧教育相适应、为智慧教育服务的数字化考试体系(以下简称智慧考试),是我国教育考试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要且急迫的任务。1 背景和意义  首先,数字化发展是教育考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总体要求下,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引领教育变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聚焦到教育考试领域的改革发展历史进程,实现教育考试现代化是一以贯之的主题和矢志不渝的目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试标准化改革[10]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考试信息化建设[11]有力促进了我国教育考试现代化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教育考试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教育考试领域,深入推进教育考试数字化,实现数字化变革和转型,是落实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对实现教育考试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数字化发展是教育考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要选择。新发展理念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数字化所依托的数据科学被称为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科学范式,直接影响并促进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和转型。新范式具有与新发展理念相一致的特征:在创新方面,数字化能够带来产业变革,考试数字化将促进教育考试创新发展和业态重塑;在协调方面,数字化能够实现交流和互通,考试数字化有助于加强考试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保障考试的质量和公平;在绿色方面,数字化能够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考试数字化可以营造简洁、高效、低碳的考试服务环境;在开放和共享方面,数字化的基础就是通过数据流通打破信息孤岛,考试数字化有利于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构建更加开放、融通的教育生态。  最后,数字化发展还是教育考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事关教育考试事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教育考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和实现“四个评价”等[12]。对照总体目标,教育考试必须面对包括如何破“五唯”、如何尊重教育规律以更好发挥考试正向反拨作用、如何引导和鼓励创新、如何在超大规模考试中考出能力和素养、如何实现因材施考而非抹杀个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寻求突破、化解难题并取得成效,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教育考试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教育考试而言,数字化发展既是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的战略机遇,也是推进我国从考试大国迈向考试强国的关键着力点。  立足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对标国家智慧教育总体架构,坚持理念创新和技术实践相结合,面向服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大局,聚焦国家考试重要功能,本文提出智慧考试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框架,助力考试业务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考试新模型、新应用,打造可为育人选才全过程服务的考试新业态。2 智慧考试整体框架  智慧考试按照“3133”的框架进行总体布局,架构示意图见图1。在整体架构中,海量题库、个性试卷和科学评价是智慧考试的3个核心特征。其中,海量题库汇集大量优质试题,承载数据资源,确保试题对教育教学目标及选才需求的有效覆盖;个性试卷使试卷难度和考生群体能力水平更加匹配,提高考试信效度,减轻大量刷题带来的学习负担和偏题怪题带来的心理压力;科学评价提供合理有效的结果报告及使用方法,既直接弱化“唯分数”导向,又间接服务教育管理改进和教育质量提升。3个核心特征聚焦实现“有考无类”“因材施考”和破除“五唯”,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创新人才选拔和助力教育评价改革。在智慧考试总体架构中,试题创生是龙头,拥有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出题、难度预估、自动组卷和全网查重等创新技术,支持多媒体动态题型,由此衍生的国家题库系统发挥着数据中枢和超级节点作用。考试投送、编码评分[13]和智能评价三线赋能,与试题创生一起共同构成智慧考试的核心圈层。其中,考试投送支持多种模式的考生试卷交互,记录和获取作答数据及其他无感采集信息;编码评分的过程实现了对考生主观题作答从单维评分到多维编码的转变,力求充分理解作答思路,发现闪光点,保护个性,鼓励创新;智能评价包含数据分析、结果报告、数据仓库和监控预测等功能,智能生成评价报告,从“按分排队”转变为“立体塑像”。数据确权、数据安全和数据标准构成3大支撑。智慧考试架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数据驱动,图1中的箭头表示数据流动的方向,从而形成考试全链条的数字化联动。3 智慧考试的关键要素智慧考试核心圈层由试题创生、考试投送、编码评分和智能评价4部分共同构成。它们是智慧考试的实体,也是重要功能单元,直接体现数字化思维对考试业务流程的重塑和对考试整体生态的重构。    3.1 试题创生  试题创生是命题人员进行试题创作和生产的平台,既为试题构思设计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支撑,也为试题精雕细琢提供全方位的工具配置。在试题创生所搭建的环境中,命题人员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批量加工试题,还能够像塑造工艺品一样逐个研磨试题。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以智能出题、难度预估、自动组卷和全网查重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已经成为试题创生的重要功能,在命题的相关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智能出题聚焦试题命制,助力生产端;难度预估和全网查重着眼试题质量,守好出口端;自动组卷面向试题管理,服务考试端。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试题创生的交互性、精准化和个性化程度,在提质、增效、保稳和控险等多个方面体现出了数字化的特点和优势,使试题创生成为智慧考试的核心单元。具体来说,试题创生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和两项主要内容。  试题创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支持创新试题类型。试题创生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试题类型,除了面向已有考试项目的传统命题需求提供通用功能组件外,更为未来考试命题的创新需求提供个性化配置服务,目的是通过丰富的交互方式引导和激发命题人员的创作灵感,突破传统试题类型的限制,设计出更多且能够体现出数字化特点和优势的试题。研究表明,技术增强题型更能激励学生的作答兴趣,其互动元素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多地了解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如何根据提示作出反应,鼓励学生对知识应用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更强的责任感[14-15]。与传统计算机化题型相比,通过个性配置服务设计出来的技术增强题型凭借技术优势和数据采集多样性,更符合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更有利于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试题创生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试题创生中创作方面的研发助手;二是在试题创生中生成方面的设计工具。试题创作指的是以传统的专家命题创作为主导形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辅助形式的人机协同模式;这种形式基本可以服务所有考试项目,也包括一些高关注度、高利害的大规模考试项目。试题生成指的是以智能生成试题为主导形式,以专家审校修改为辅助形式的人机协同模式。这种形式由于机器参与程度更高、比重更大,初始阶段可以在一些分散性、小规模和非高利害的考试项目中使用。  试题创生在智慧考试中所发挥的龙头作用可以从3个角度得到体现。从系统功能而言,试题创生是智慧考试运转的“发动机”。试题的创作和生产方式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呈现方式、格式标准和运行效率。在试题创生的牵引下,智慧考试的其他环节与之深度对接,实现联动。从节点位置而言,试题创生是智慧考试数据的“原生地”。试题创生是智慧考试数据流的最初起点、关键节点和重要支点。试题创生伊始,试题数据即进入题库或卷库,进行统一存储、标注和管理。试题进入智慧考试后续流程,所产生的数据也会与试题创生发生关联。从核心贡献而言,试题创生是智慧考试的“主产区”。试题创生提供各类丰富题型的创作和生产环境,除满足当前考试项目和科目的命题需求之外,还顺应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为技术增强题型等的创造生产提供服务支撑。3.2 考试投送  考试投送是把试题创生输出的试题试卷通过不同形式呈现给考生,同时记录考生作答数据、日志信息和其他无感采集信息。考试投送是连接考试和考生的桥梁,是从试题创生到考生作答的枢纽,关系到命题人员的试题创作意图能否得到准确体现,关系到考试能否安全有效组织实施,还关系到考生的真实作答过程及结果能否得到完整记录。考试投送主要包括如下5种方式。  一是纸笔形式(答题卡+高速扫描)。纸笔考试是最为常见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考试形式,在当前一些重要的大规模考试中还占据主导地位。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大规模考试,纸笔形式也在不断优化完善。例如,考生答题卡设计更加科学,考生信息收集和管理更加规范,考生作答能够通过扫描快速转换成电子文档上传至阅卷平台。纸笔形式对考场软硬件要求都不高,组织管理成熟,能够完整记录考生在答题纸上的书写笔迹,这对以主观题为主、考试和评卷统一组织的大规模高利害教育考试而言,几乎是不可或缺甚至难以取代的。  二是机考形式(仅键鼠输入)。以键盘和鼠标作为输入设备的机考形式已在众多考试项目中应用和推广。计算机屏幕作为重要输出端,能够呈现比纸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试题类型。对命题人员而言,试题创作形式更加灵活,一些受限于纸笔形式的命题理念能够在机考形式下得以体现。例如,增加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设计人机交互的试题类型等。正如计算机已经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从长远发展来看,机考形式更能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考试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考试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战场。  三是手写板+摄像头。这种方式同时具备机考和纸笔考试的特点,既可以呈现丰富的题型,又可以支持考生手写笔迹的记录,特别是通过摄像头还能全程捕捉考试作答过程中的视频画面信息。因此,这种方式能够无感采集考生在考试场景下的所有作答信息和操作信息,为多维分析评价考生能力提供重要数据基础。  四是在线视频直播。在线视频直播考试已在一些考试项目中,尤其是在面试环节里得到使用,其主要形式是监考人员通过音视频在线发出指令,实时指导并监控考生在居家等非标准化考试场地进行考试。当考试受到某些突发事件影响时,这种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并还原考试场景,观察和了解考生现场作答,因此正成为当下在线考查和评估考生的重要途径。在线下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受到客观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在线视频直播考试能有效缓解组考压力,完成小型考试任务。  五是专用考试终端。专用终端立足未来考试发展,整合科技创新元素,从软硬件方面同时进行架构搭建,涵盖芯片设计、系统开发和兼容扩展等内容。作为专用考试设备,这些终端将来能够进行定制化的考试服务,有助于增强考试体验、激发考生兴趣,同时对于推动教育考试新基建和提升教育考试专业化水平也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基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终端设备能够呈现出更加逼真、更加贴近现实的试题情景,提供身临其境的考试体验,增强试题的实操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不但能够全面考查考生能力,更有利于寓教于考,促进教与考的衔接和融合。  当然,考试投送方式不限于以上5种类型,而且在某个特定考试项目上也不限于使用一种投送方式。数字化考试投送也并不意味着把考试直接照搬上计算机,其本质上还是为考试目标和考查要求来服务的,同时需要与不同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匹配。对于低利害度的较大规模考试而言,考试投送方式可以作出更加灵活的尝试,而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形式;对于高利害大规模考试而言,考试投送要更加注重安全和平稳;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考试而言,则要勇于创新和试验不同考试投送方式,为将来在更大范围推广和应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随着更多科技融入考试投送环节,考试安全也能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保障。    3.3 编码评分  在大规模考试中,主观题评分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传统上,评卷老师根据经验“踩点”给分来判定考生得分,容易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判断带来分数误差和公平问题;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考生个性发挥,抑制创新。我国大规模教育考试多采用以双人评分、全程质控、实时预警、统计校验为核心的网上评卷模式,以尽量减少主观评分的不确定性,这在世界考试行业居于领先地位。  在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主观题评分将开启从传统模式到编码评分的新探索。编码评分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AI),大体分成4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分类归集。AI对所有考生作答进行快速筛选和分类,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考生答案类别的集合,对每一个类别赋予一个编码值(code),每个编码值代表一类答题思路或解法。第二步,标定编码。编码员根据与不同答案类别的近似度对所有考生作答标定相应的编码值,在此过程中,编码员会及时发现不同考生作答的创新点,必要时提交专家组研判,产生新的答案类别和编码值。第三步,专家赋分。专家组综合评判分类的合理性和编码结果,对每个编码值或类别进行赋分(score)。第四步,自动给分。系统根据每个考生作答的编码自动给出相应分数。  编码评分模式实现智能技术与人工评判的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减少误差、保障公平、保护个性、鼓励创新。编码评分收集的信息更加丰富,有助于更好了解考生能力特点,实现更加精准的评价,并有利于命题评价反馈。    3.4 智能评价  科学产出和使用考试结果是考试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在智慧考试架构中,这个环节被定义为智能评价。智能评价是各环节数据的“汇集地”和“加工厂”,是使用和呈现的关键“最后一公里”。它接收来自编码评分的评分数据、来自试题创生的信息数据、历史数据以及来自外部的其他相关数据(如考生群体数据、教育发展数据等),既通过传统的教育测量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常规加工处理,又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有3个应用场景。第一,生成结果报告,服务于考生或者特定群体。传统的考试结果报告通常只包括分数或等级,智能评价则可以提供个体、群体、局域及全域的考生能力的立体画像,实现考试结果报告的科学化、精准化和多元化。第二,运用教育测量学中的统计方法进行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生成试题性能的相关评价指标,流转回试题创生环节,为改进命题、提高考试服务专业化水平提供信息反馈。第三,部分数据通过数字大屏或者仪表盘等形式服务行政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实时监控和分析预测。学校、区/县、市、省、全国5级考试评价组织和管理机构在系统中可以即时、便捷了解到本级相关结果,改善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割裂、信息滞后的情况,为数字化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防治“唯分数论”、改进教育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3.5 三“数”支撑  在智慧考试总体架构中,数据确权、数据安全和数据标准是确保考试数字化健康、平稳和持续发展的3个重要方面。  实现数据确权关系到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一种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确权是在数字化时代构建数据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考试数据范围很广,包括与试题试卷相关的数据、与考生相关的数据以及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伴随数据等多种类型。只有明确这些数据的权属、责任和权利,才能够更好保障考试战线高效管理数据、合理利用数据,更好保障考生权益。  保障数据安全有利于考试的安全平稳发展。考试是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安全在考试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考试数字化发展依托的是考试各信息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是考试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不同系统的功能、性质和场景,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或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切实维护考试信息系统安全。  规范数据标准有助于考试的持续融合发展。数字化发展必然要求数据的互通和共享。在教育考试领域已经有相关机构制定了关于考试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的标准,提高了考试数据的规范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数据在各个平台、环节和系统之间高效流转和交换[16]。在考试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教育考试特点的数据交换标准,特别是针对试题和试卷等的关键数据制定新标准(China Question and Test Interpretability,CQTI),对构建整个智慧考试生态的底层数据基础具有重要意义。4 未来展望  随着优质数据的持续积累、工程技术的升级迭代、算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将不断出现在数据科学领域。当前,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掀起新一轮技术变革[17],也标志着“智慧涌现”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目前,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迅猛的态势与行业领域和业务工作相融合,并已经产生更加智能的教育平台、更加便捷的办公系统以及更加高效的辅助工具。在不久的将来,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社会的全面智能化。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智慧考试强调优质试题、考试相关数据资源的收集和标准规范的建立,强调应用需求导向和持续迭代升级,强调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其理念和架构与数据科学范式相统一,与数字化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相适配。在未来实践中,智慧考试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基础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付诸实施。  第一,基于总体架构进行主体推进,切实保障理念落地见效。按照体系构建、原型机研究、系统中试和应用迭代四步走的方案,进行规划和实施。智慧考试的体系已经初步构建,设计智慧考试原型机以及后续中试和逐步迭代就成为确保智慧考试从理念变为现实的关键举措。目前,结合国内外考试发展趋势,立足中国式教育考试的基本特点,围绕智慧考试总体架构,在主体推进方面已经梳理出6个主要实践方向,即试题呈现动态化、试题情景真实化、解题答题实操化、信息采集无感化、编码评分开放化和考试评价智能化。同时,稳步推进集试题创生、考试投送、编码评分、智能评价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原型机研发,初步勾勒出在可见的未来关于智慧考试的总体样貌,有关这些实践方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和论证也在积极进行。目前,智慧考试原型机已经开展了两轮小范围中试,创新题型、编码评分等创新设计引起相关领域的强烈反响,得到教师、考生和专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基于创新技术进行局部突破,着力探索新模型新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科技引擎,及时跟踪了解、分析研判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进而寻找切入点并实现深度融合是智慧考试在实践过程中保持活力和与时俱进的关键因素。大语言模型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科技产品之一,正在成为新的创新驱动力和产业助推剂,其赋能传统行业已经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应用助手和定制化产品[18-19]。这种行业数据、应用场景、大语言模型三者融合的典型案例正在成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创新模式。早在大语言模型发展初期,在医学领域已有专家学者进行了这种模式的探索。研究表明,在大语言模型中加入高质量的行业数据进行微调,就能够在诸如试题自动生成这样的应用过程中产生特定的文件草案,人类只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得到预期效果[20]。随着大语言模型日渐成熟,智慧考试可以借鉴利用这种模式,进而开发适用于教育考试的专用模型或定制化应用,服务于试题创生和智能评价等关键环节。这将为智慧考试带来新的活力,也将为教育考试智能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历史不断向前,时代不断进步。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之中,数字化发展是建立数字化时代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驱动的现实需要。智慧考试的本质属性和必然逻辑都决定了其自身要始终面对供与需的衔接和转换,既作为供给方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考试提供更多的支撑和服务,又作为需求方不断吸收和融合更多创新技术;始终兼顾矛与盾的对立和统一,既需要通过先进数字技术来提高教育考试的现代化水平,又需要防范新技术对教育考试带来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影响和破坏;始终平衡历史与未来的过渡和碰撞,既以自信开放的胸怀充分吸收先进技术、勇于面对变革挑战,又要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审视和判断技术创新的风险和隐患。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相互转化。教育考试将持续面对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冲击,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智慧考试作为教育考试进入数字化新阶段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更要把握历史主动性,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助力人才综合评价等方面肩负起教育考试的历史责任。5 结束语  智慧考试的初衷是通过考试数字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从考试大国迈向考试强国。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打造智慧考试的核心目标更是被提升定位在服务智慧教育上。总体而言,智慧考试将从3个层面实现对智慧教育的全方位服务。第一,汇聚考试资源,包括面向考试全环节的海量题库、命题素材、无感信息和考生作答等,对教育而言,这些都是含金量极高的数据资源;第二,强化考试服务,力求在教学端服务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在教育端服务教育评价、服务教育改革;第三,创新考试生态,通过可及性更好的考试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准确性更高的评价保障教育质量,通过适配性更强的考试与智慧教育总体架构实现深度嵌套、全面融合。当然,这仅是基于现阶段数字化的发展情况、基于当前对数字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基于我国教育考试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形成的智慧考试初步构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智慧考试将不断迈入新的阶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年来世纪疫情给国家教育考试的举办和考生参考造成很大困难。然而,危机之中总是孕育先机和新机,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21]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部署,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必将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迎来一个引领世界潮流、实现古代先贤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千年梦想的数字化发展新时代。作为教育考试工作者,通过打造智慧考试、服务智慧教育,必将在我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略)声明:本文转载于《中国考试》,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ChatGPT助推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机遇、应用及挑战

2023-08-07

徐光木 等:ChatGPT助推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机遇、应用及挑战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5期第19—28页。作 者徐光木,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摘 要:当前,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面临资源不均衡、评价不全面、成本高昂等问题,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注入内生动力并大幅降低转型成本。随着ChatGPT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中将获得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包括自动生成海量题库、建立虚拟考场、服务学校多元化选才、学生个性化成长等。ChatGPT的应用同时也面临着伦理、技术、意识形态和不确定性等多方面挑战,对此应清醒认识,辩证看待。关键词:ChatGPT;教育考试数字化;应用场景;人工智能  在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演进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国际人工智能初创组织OpenAI首席执行官Altman认为,AI技术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开发的最伟大技术”,将重塑现有社会[1]。2022年底,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ChatGPT)的问世,进一步强化了学界和公众对于AI技术先进性的认知,后者认为ChatGPT及其紧随其后的其他大数据大算力模型将在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催生一场深刻革命,给各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ChatGPT在推出不到半年时间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在线聊天、撰写邮件、翻译、编写代码、起草文案和课程论文等,其全球用户已达数亿[2-3]。ChatGPT也被应用于教育考试场景中,有研究发现ChatGPT在SAT等教育考试中表现不俗,已经能考出中等水平成绩,尤其是在撰写英文作文方面表现优异[4-5]。更有学者指出,ChatGPT不仅能够参加考试并考出理想成绩,而且能够重塑教育考试,助推其数字化转型[6]。在数字化加速转型背景下,特别是在ChatGPT不断推陈出新条件下,分析基于ChatGPT的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困境和机遇,探究ChatGPT在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应用场景,以及研究ChatGPT应用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可能面临的挑战,对于深入推进教育考试数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要求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7]。然而受传统观念、数字技术、评价工具等因素制约,当前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1.1 数字化资源不均衡  教育考试数字化属于教育数字化的一部分,教育数字化必须立足于现有教育数字化资源。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资源发展极不均衡[8],主要体现在:一是硬件设施方面,教育数字化发展依赖的计算机、平板电脑、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硬软件设施分布不均衡,一些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缺乏相应设备,学生难以获得数字化的资源和学习体验;二是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具备教育数字化学科和知识背景的师资比较匮乏,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掌握使用数字化工具的能力,难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教学活动;三是数字化教材方面,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教材建设十分滞后,缺乏数字化教材的相关标准;四是网络环境方面,教育数字化需配备健康、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然而在农村偏远地区,普遍存在网络质量差、带宽过低甚至缺乏网络连接等问题,造成教育数字化过程艰难曲折,目标难以实现。    1.2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  教育考试数字化并不一定能解决好评价的全面性问题,如解释力不足、统计精准性不够、忽略数据库间的链接整合,等等[9],是教育考试数字化进程亟待攻克的难题。其原因来自以下3个方面:第一,教育考试可能只涵盖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某些方面,而没有评估学生的其他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可能导致在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优秀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不佳;第二,尽管教育考试能够提供学生学习程度的信息,但可能无法顾及学生考试时的焦虑等情绪,而这些因素极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成绩结果;第三,评分标准尽管是客观的,但执行评分标准的教师却带有主观性,如有的教师强调理论知识,有的教师重视实践知识,有的教师关注文字精练性,有的教师在意表述丰富性,等等,因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当前,教育考试数字化尽管在考试方式改革和条件保障等形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仍处于工具性阶段,尚未深度介入到考试评价的内容方面,因此,在教育考试数字化现有水平下,实现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目标仍然面临不少现实问题。    1.3 数字化成本高昂  一般认为,教育考试数字化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大量投入,成本高昂。在技术设备方面,包括新基础设施、服务器、音视频设备等在内,这些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需要经济成本的持续投入[10];在数字化教材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创生出教材建设新形态,推动了数字教材的发展,由此催生的在线课程、在线考试、电子书籍、视频教程等,需要高昂的制作、维护和更新成本[11];在师资培训方面,智能化教育环境使人-机关系从辅助转向协同,人机协同构成智能化环境下教师数字化能力的转型方向[12]。教育考试数字化因而离不开掌握使用数字技术设备和应用平台等基本技能的师资队伍,而培训和加强师资队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在数据安全方面,数字化在为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正在逐渐模糊个体与群体信息数据的边界,个人信息数据面临着被盗用、窃取、泄露等风险。教育考试数字化发展要求充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以及保障考试过程和结果数据的安全[13],这些工作同样离不开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持续投入。2 ChatGPT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  ChatGPT由国际人工智能初创组织OpenAI推出,本质上是一个聊天机器人模型。其内在机理在于,在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预训练(pre-trained)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模拟人类对话,执行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文本生成、问答、翻译、提供建议等。ChatGPT自 2022年12月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已经相继推出ChatGPT、ChatGPT Plus、GPT-3、GPT-4等多个版本。ChatGPT每升级一次,都实现了对原版功能的优化和拓展,在教育、文化、商业等越来越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和受到普遍欢迎,如代理发送邮件、协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进行音乐和文学创作等。随着ChatGPT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ChatGPT将向教育等领域深度拓展,为AI背景下相关领域的革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便是其最有可能应用的领域之一。ChatGPT将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带来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革新对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传统认知  教育考试数字化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而且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公众对数字经济表现出两种极端情绪:一是数字经济虚无观,认为数字经济不过是对传统经济形态的重构和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的一种新常态,无须过度关注和焦虑[14];二是数字经济威胁论,认为数字经济尽管可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但数字技术既促成又威胁职业认同,导致二者之间关系紧张[15]。在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问题上同样如此,不少人认为,至少对于当前我国而言,受制于传统纸笔考试观念、地区发展差距较大、新基建发展滞后、人口信息化素养水平不高等因素,实现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这一宏伟目标任重道远。ChatGPT一经问世,便创造出用户量在短时间内过亿的奇迹,率先推动在线学习等领域实现或部分实现数字化,而且在各项考试中能够考出优异成绩。2023年3月14日,OpenAI在GPT-4的发布公告中指出,GPT-4能够以高分通过各种标准化考试,如SAT获得700分,GRE几乎满分[16]。这说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既与传统虚无主义不符,又无须人为设置过多前提,需要本着客观、理性、务实的态度,多角度、全面系统分析影响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各种因素,而不是用静止、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立足我国新基建发展现状和趋势,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同样能够顺利推进。    2.2 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注入内生动力  当前,命题题库化、评卷自动化、在线考试自适应化成为世界各国推广标准化考试的主流模式,是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然而,受制于人工、场地、网络技术、知识更新频度等因素,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举步维艰,其中,智能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是关键短板[17]。ChatGPT能够凭借其智能化、实时化、互动性等特征打破这一僵局。例如,ChatGPT在接到指令后,能够与用户进行双向实时互动,按照指令要求瞬间完成不同科目、各种题型的命题任务,从题目到答案,一应俱全。过去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题库组建工作,在不考虑命题标准等条件下,ChatGPT最短几秒钟的时间便可以完成。ChatGPT还可以借助大型语言模型,按用户要求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半自动化和自动化评判,这些功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考试速度和准确性[18-19],还能够使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非智力性劳动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复杂、创新性工作[20],以更好地解决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21]。此外,ChatGPT由于提供了跨语言支持,做到用多种语言编程,实现了翻译过程的内部化,使得学生在应考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不复存在,为非主流语种的学生参加考试提供公平机会。可见,ChatGPT作为一个集成化、复合型的AI模型,能够为考试智能化发展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2.3 大幅降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成本  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高成本被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建成本。教育考试新基建主要包括考试AI能力中心、大数据中心、5G、物联网等可应用于教育考试场景的融合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构成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硬件部分。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还必须有相应的软件系统作支撑,如教育考试的数字基座就是专为教育考试场景打造的一套教育考试数字化操作系统,相当于数字化教育考试的中枢和大脑,统一管理人员、设备、数据和应用等,以期实现开放共享、技术集成、应用联动和资源协同[8]。二是教育考试数字化模式下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成本。不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综合终结性、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成绩进行全面考核评价,是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之一。相比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考生[22]。近年来,我国教育考试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之所以面临应对策略乏力、制度设计缺失、数据流动不畅、施考模式滞后等问题,除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外,传统模式下的过程性评价成本高也是重要的原因。以高考为例,过程性评价涉及教学活动的诸多环节且贯穿整个高中学习阶段,因此,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想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信息,必须反复考评和记录。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巨大,高中学校数量众多,招生考试机构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下显然无力承担这一艰巨任务,把事关高考升学的重大任务交给高中学校独立完成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必然会产生学校之间评价信息的横向可比性问题,从而对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构成戕害。基于此,我国在高校招生中要么推迟或放弃过程性评价,要么斥巨资对招生考试机构进行职能和规模重构,这都将造成推广过程性评价的成本高昂。  ChatGPT为降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成本找到突破口。一方面,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下,仅仅依靠ChatGPT就能够实现命题题库化、评卷自动化、在线考试自适应化等目标和功能,而无须客观支付成本或者仅需支付少量成本;另一方面,基于ChatGPT的在线考试能够全面记录考生答题过程,分析其学习能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试题及反馈,实现对考生答题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答题结果的评价。随着GPT-3、GPT-4甚至更高版本的推出,上述功能必将日益强大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过程性评价的推广和教育考试数字化的转型。本文根据ChatGPT在教育考试数字化进程中的革命性贡献制作示意图,见图1。3 基于ChatGPT的教育考试数字化应用场景  目前,ChatGPT被应用于多种教育场景,尽管存在争议,但已经取得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23]。随着人们对ChatGPT认知的提升和ChatGPT的日益成熟,ChatGPT在教育考试数字化进程中将获得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目前正在广泛运用的ChatGPT-3免费测试版为分析工具和研究对象,从考试机构、学校、学生等多个维度进行初步讨论,可以归纳为4大应用场景。    3.1 海量题库的自动化生成  AI人工智能的算法有很多,如决策树、随机森林算法、逻辑回归、线性回归等。借助一定的算法,ChatGPT把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背后团队的知识贡献融为一体,使得瞬间自动生成海量题库成为可能。本文部分截取了作者与ChatGPT的对话作为实例。  例1 作者:请生成一道高中一年级数学选择题。  ChatGPT:好的,以下是一道高中一年级数学选择题:  已知a+b=5,a-b=1,求a和b的值。____  A.a=3, b=2 B.a=2, b=3  C.a=4, b=1 D.a=1, b=4  可以看到,在ChatGPT现有的认知水平下,已经能够基本完成中小学阶段各科目试题的自动生成任务,这至少产生以下3个方面影响:第一,在ChatGPT助手协助下,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命题教师的非智力劳动工作量,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与货币成本,方便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创新性劳动;第二,题库容量被无限拓展,如果将现有题库比作一潭池水,基于ChatGPT的题库将是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二者无论是在容量还是流动性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第三,除了能够自动生成试题,ChatGPT同样能够对应生成参考答案。    3.2 基于ChatGPT的虚拟考场  2020年4月以来,在线考试已经实现从基于中心考场的考试向虚拟考场的飞跃,家庭版TOEFL便是其中的代表[24]。然而,家庭版TOEFL所营造的虚拟考场,其试题来源仍然是存储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总部服务器中的中心题库,题库容量仍旧有限。题库容量的限制不仅为各种投机行为(如培训机构试图有组织地掏空题库)留下了空间,而且制约了在线考试优势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虚拟考场只是在线考试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第一步,而现在ChatGPT则为其质的提升创造了可能。首先,ChatGPT凭借海量题库的自动化生成,使在线考试、虚拟考场的公正性获得进一步的保证,从而强化前者之于传统纸笔考试的优势地位;其次,目前虚拟考场已经实现了对人的表情、动作等的AI识别[25],如果再辅之以ChatGPT条件下试题自动随机生成等功能,其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最后,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纸笔考试和在线考试、虚拟考场将经历此消彼长的过程,前者将在越来越多的考试领域中被后者取代,如学校的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地方性的学业水平考试,全国性的英语水平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例2 作者:请生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经济学基础》5道判断题。  ChatGPT:好的,为您生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经济学基础》5道判断题。  通货紧缩政策主要采取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来缓和通货膨胀。  答:错误。  市场竞争的存在可以有效保证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答:正确。  ……  可见,在ChatGPT条件下,根据课程目标等自动随机生成符合要求的试题,并作出初步评判,使虚拟考场有能力成为ChatGPT等AI技术服务于教育考试数字化的重要增长点。    3.3 服务于学校多元选拔人才  面试作为一种选拔个性化人才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深受学生和学校的欢迎。然而,在我国,受制于人情社会、技术条件等因素,面试在我国学校招生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不突出,往往作为笔试的补充。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能够凭借其客观性、智能化等特征,摒除人情、技术等因素的困扰,形成一对一、个性化的考试选拔场景。即在ChatGPT支持下,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和培养方向,借助ChatGPT的自动化、自适应性等特性,在同一时间内,以更低廉的成本、更高的效率选拔所需要的人才。借此,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将会被彻底激发出来,呼唤包括ChatGPT在内的AI技术不断发展升级,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个性化选拔人才需求与AI技术不断进步之间的双向互促。事实上,ChatGPT-3已能初步实现上述功能。  例3 作者:我是一名报考中国“双一流”高校法学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现在进入面试环节,请向我提一个问题。  ChatGPT:非常好,以下是我的提问:  请问:你作出过哪些积极的努力来了解法学专业,为什么想要报考法学专业?  作者:我想做一名公正的法官。  ChatGPT:这是一个很好的志向!那么,我想了解以下问题:  你对公正和法治的理解是什么?  你认为法官的职责和角色是什么?  在你看来,一个好的法官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你会如何保持公正,在判决案件时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例3中,对话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除考生本人外,完全不需要第二个人参与。在这种场景下,考官所担任的不再是提问者和倾听者的角色,而是对考生与ChatGPT之间的对话记录进行评阅的角色。也就是说,此时的对话记录即可被认为是答卷本身,而每名考生因为回答上一道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不同,ChatGPT结合自己理解自动生成的下一道问题又有所不同。随着考生与ChatGPT对话的不断深入,考生的个性化特征和能力倾向等得到了全面呈现,这既有利于排除因考官个人倾向性等因素对考生成绩产生影响,也有利于解决传统面试场景下不同面试小组间的横向可比性问题。因此,ChatGPT可以被视为个性化选拔人才模式下解决公平性难题的适切方案。    3.4 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是新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而现实难题是,即使高考科目组合从过去的文理分科发展到现在的“3+1+2”或“3+3”选科模式,考生的选择余地实际上仍然十分有限。因为此种模式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结果性评价的困扰,以等级或分数评价学生,无法对考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是对思维过程的原始呈现,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考生的理解、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是对考生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在ChatGPT支持下,过程性评价从过去的对整个学业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化为对考试过程进行评价,考试组织成本变化不大,但评价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可以抽象化为:考试过程作为整个学业过程的浓缩样本,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反映,还是对学习过程、思维过程的客观反映。这一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激励学生加强思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不是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这样就自然解除了考生对于个性化成长与结果评价之间内在冲突的担忧,从而打开阻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枷锁。基于ChatGPT的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内在机理,见图2。4 ChatGPT应用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挑战ChatGPT作为AI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问世到得到较广泛运用,只是经历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其存在问题可能尚未得到充分暴露。ChatGPT应用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还面临一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4个方面。    4.1 伦理层面的挑战  从纯技术角度,由ChatGPT随机自动生成一套试卷甚至一个包含数亿道试题的庞大题库已经不是难题。主要问题是,命题不仅涉及科目知识,还涉及相应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评价重点等多方面要求,因此,在伦理上ChatGPT还无法对教师形成替代。  例4 作者:请生成一套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包括100道选择题。  ChatGPT:我可以生成100道数学选择题,但是出于教育伦理和义务的原因,我不会为你生成一份完整的试卷。试卷应该由正式的教育机构、教师或教育相关人士负责编写,以确保试卷严谨、客观,符合教育标准。  作者:请生成一道小学三年级数学题。  ……  作者:请问我今天的答题情况可以得多少分?  ChatGPT:我是一个AI机器人,并不是你的老师或考官,所以,我不能给你具体的分数。不过,我很高兴能陪伴你一同学习和练习数学,希望你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思考,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数学小能手!  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由ChatGPT自动生成的试题和题库可能会面临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ChatGPT自动生成题库虽然无法取代教师和专家的作用,但可以为后者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因此,源数据的知识产权及ChatGPT加工生成后的知识产权是一个绕不开的结,还有待从伦理、法理上进一步论证。可见,来自伦理层面的挑战是ChatGPT服务于教育考试数字化的首要问题。包括ChatGPT等AI技术在内,首先应当定位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不是取而代之,否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极大风险。    4.2 技术层面的挑战  尽管ChatGPT背后有大数据作为支撑,但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预训练数据也会失之偏颇,如果过于信任或审查不当,将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大型语言模型可以延续和放大社会上现有的偏见和不公平,可能对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模型是在对某些群体有偏见的数据基础上训练的,那么它就可能产生对某些群体不公平的结果,如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因此,必须确保训练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之充分代表不同人群,确保ChatGPT在应用于教育考试数字化场景时能够同时兼顾公平[18]。同理,受互联网信息和预训练数据的限制,ChatGPT在具体应用中也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例5 作者:三国时期发生了哪些著名战役?  ChatGPT: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  五丈原之战:公元234年,蜀汉大将赵云率领部队与曹魏诸葛亮的势力发生了重要战役。虽然蜀军赵云表现英勇顽强,但终究没有成功击败曹魏军队。  在例5中,ChatGPT将诸葛亮划归曹魏阵营,显然犯了一个重大的常识性错误。由于教育考试承载着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必须务求准确、极为审慎,因此在推进教育考试数字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所用的原则,切不可对ChatGPT等AI技术过度依赖、盲信盲从,甚至受其驱使。    4.3 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突出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因此,AI技术背后也难免会掺杂一些意识形态元素;与之相应,AI产品也不可能完全是客观意义上的产品。其中,有些意识形态元素相对容易识别,而另一些意识形态元素则相对隐晦,需要认真鉴别。ChatGPT在应用于教育考试数字化场景时,特别是服务于政治、历史等科目的试题生成、自动组卷和复习备考时,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如在谈到美国主动挑起中美贸易战和中美人权问题时,ChatGPT倾向于突出贸易战出发点的合理性和美国在保护人权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业绩,并给予积极正面评价,强调其他国家应以美国为样板或标准,对美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则只字不提;在谈到中国的人权状况时,指出我国在人权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参照对象自然是美国。可以看到ChatGPT作为一款由美国人主导开发的AI技术模型,存在明显的双标倾向。在政治类敏感问题的对话中,ChatGPT看似在刻意回避或持中立态度,却隐藏了其真实的意图。因此,我国学校在利用ChatGPT生成试题、自动组卷和指导学生利用ChatGPT复习备考时需要格外留意,防范在先。4.4 AI不确定性的挑战  AI技术飞速发展给未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数据的不确定性,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和训练,但就目前而言,数据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可能存在不准确、虚假、偏见、偏差、人为操弄等问题;二是算法的不确定性,由于模型的复杂性、缺乏可理解性,人工智能算法的决策过程并不透明,因此,当算法产生异常时,人们很难解释该异常是如何发生的,这可能导致数据分析师、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实践者在处理问题时存在困难甚至受到误导;三是自动化的不确定性,采用自动化决策、机器自主行为可能带来各种风险,如机器故障、设备安全性和隐私等,可能会导致实际结果出现偏差。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带来了风险。5 结束语  AI时代已经来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数据、大算力模型推动AI进一步走向大模型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教育考试必将和其他领域一样,在数字化道路上紧随时代发展大步迈进,包括虚拟考场、智慧考场、自动生成海量题库、自适应性考试、自动组卷评分、人机对话模拟考官面试等在内,都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ChatGPT作为工具和助手,能够越来越完美地完成人类交办的各项任务,使人类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投身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领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26]。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ChatGPT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和便捷,尚有诸多伦理性、技术性难题有待解决,特别是ChatGPT作为一款出自美国本土的AI技术模型,其背后暗藏着许多意识形态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国在借助ChatGPT等大模型推进教育考试数字化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辩证地看待这类新生事物。一方面,本着批判的态度有条件地吸收和借鉴,充分利用其长处,力避其有害成分;另一方面,集中精力和资源尽快开发基于中国本土、核心算法的大数据大算力技术模型,使AI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教育考试的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略)声明:本文转载于《中国考试》,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6-08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 中国考试 2023-06-08 17:31 发表于北京       2023年高考英语命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按照“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和备考实际,坚持落实立徳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深化基础性考查的同时,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一、坚持立德树人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 聚焦铸魂育人,落实核心素养考查      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通过选择特定主题的语篇,落实核心素养考查,引导学生养成喜爱读书、善于求知的学习习惯,培育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思维品质,倡导爱护自然、热衷环保的生态理念。      新课标Ⅱ卷阅读部分选取的语篇介绍一本关于书本的书,通过有关书本和阅读的艺术作品图片展现书与读书人的历史;全国甲卷阅读部分选取的语篇讲述作者畅游于哲学书籍阅读的海洋,重点介绍Eric Weiner的The Socrates Express一书,说明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些语篇引导学生重视书籍阅读和知识的积累,丰富学识,积淀文化底蕴。新课标Ⅰ卷阅读部分第二节选取的语篇讲述要学会适度自我原谅,通过罗列个人优点和做过的好事来增强自信;全国甲卷阅读部分第二节选取的语篇通过给出三个方面的建议来讲述如何成为更有耐心的人。这些语篇通过说明阐释和给出建议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善待他人。各套试卷还选取设计具有污水净化能力的生态设计、接触自然有益于人们生活的实验研究、关于美国灰熊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的探讨、室内植物养植有益于提高生活质量等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周围环境,培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2 引导体美劳教育,夯实全面发展基础      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选材,合理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情境,体现高考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引导。      在体育方面,全国乙卷完形填空题选取美国体操运动员Gabby Douglas在华人教练的培训下,经过刻苦努力最终获得奥运会个人全能冠军的语篇;新课标Ⅰ卷完形填空题选取一名越野赛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将受伤的运动员背至终点就医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体育与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意识,在体育锻炼中锤炼意志,涵养体育精神。在美育方面,全国甲卷听力部分选取音乐家Maxim谈论其担任柴可夫斯基公开赛裁判的经历的材料;全国乙卷阅读部分选取一位摄影爱好者如何拍摄出高质量风景照片的语篇;新课标Ⅱ卷阅读部分选取向为学习绘画的朋友提出一些建议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美育人。在劳动教育方面,全国甲卷阅读部分选取作者Terri的DIY经历和DIY给她的生活带来好处的语篇;新课标Ⅱ卷阅读部分选取阿比•哈拉米略和另一位老师在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带领学生养花种菜的经历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在实践中养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3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所选语篇弘扬爱国主义,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全国甲卷书面表达题设置的情境是,学校举办以用英文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考生以一位中国历史人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投稿;全国乙卷语法填空题语篇讲述首都北京悠久的城市历史,主张城市发展建设一定要尊重传统、保存好城市的珍贵遗产。新课标Ⅰ卷语法填空题语篇讲述中华美食小笼包的美妙滋味与制作知识。各套试卷中的其他语篇还提及中国历史上的女医生、华人体操教练、大熊猫等中国元素及相关知识。这些语篇和情境通过用英语讲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体现中国精神的优秀文化,同时以浸润的方式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二、坚持教考衔接 考查学科关键能力1 强调基础扎实,突出关键能力考查      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对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对基础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引导中学英语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试卷在真实、地道的英语语境中考查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直接考查基础语言知识的题型包括完形填空、语法填空、短文改错等。这些题型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语篇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关注具体语境中不同词语、句子与整个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法、句法以及语篇知识的掌握运用。听力、阅读不直接考查语言知识,但强调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深入考查基础语言知识旨在引导中学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基础语言知识,了解基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养成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      试卷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尤其强化对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部分要求考生读懂选自英语原版书籍、报纸和杂志(含网络版)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写作部分强调对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运用一定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学科关键能力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不同的英语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协同发展学科关键能力。2 优化情境设计,重视思维品质培养      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在听力、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各部分根据所选素材创设不同的情境,通过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试卷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写作等试题的考查形式。除了写邮件等形式,写作部分还设置了根据提纲要点写短文等形式。全国甲卷设置的写作情境是,学校举办以用英文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考生以一位中国历史人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投稿;全国乙卷设置的写作情境是,考生以向学校英文报投稿的方式用英语描述学习一项新技能的经历及从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新课标卷应用文写作设置的情境是,外教准备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人一组,让大家课后练习口语,要求考生给外教写邮件说明这样分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新课标卷读后续写所选文章讲述一名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写作比赛并通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的故事,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情节续写两段内容。这些精心设计的试题情境使写作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开放,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注重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和概括信息,从自己的视角正确评判周围事物和不同观念,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023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6-08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 2023-06-08 16:31 发表于北京       2023年高考化学全国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命制遵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加强教考衔接,引导依标教学。试卷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关键能力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一、彰显学科核心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试题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选取文物、中药等作为素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课标卷第7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考查文物及其修复材料中成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科学文化。全国甲卷第8题以中药藿香蓟的有效成分为素材,展现了我国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和作用。2  展示我国科研成果,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试题选取我国科学家的创新科研成果,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新课标卷第9题以我国在多孔配位聚合物晶体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载体,第10题以我国化学工作者研发的Zn-V2O5电池为素材,第12题以新颖前沿的生物酶催化反应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化学工作者在物质结构、催化机理、新型电池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怀。3  精选试题情境素材, 体现学科社会功能      试题立足学科特点,结合学科与社会热点,围绕环境、材料等领域的成果,考查应用于其中的化学原理,充分体现出化学学科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凸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CO2引起的温室效应给环境带来影响,进而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将CO2高效转化为多碳产物已经成为非常活跃的化学研究领域。全国甲卷第12题切合当前热点,以近年科学工作者开发的新型电池为背景,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还原CO2并提高多碳产物的生成率,考查基础电化学原理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全国甲卷第35题以一种高效催化还原CO2的催化剂为背景,考查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与性质、晶胞结构等知识。这些试题既体现了化学的学科价值,又引导考生从基础化学知识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新事物、新技术、新方法,落实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创新性考查要求。  二、持续加强考教衔接 稳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1  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      试题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新课标卷第11题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必做的“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简单的电镀实验”和“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等实验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化合物性质、原电池工作原理、有机物官能团的检验等内容,考查考生通过实验设计、现象观察,分析证据与结论关系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2  创新试题呈现方式,减少机械刷题      化学试题创新试题呈现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本、符号、图形、表格等信息,深度挖掘数据,客观全面地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概括和描述所涉及现象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信息中蕴含的规律或原理。新课标卷第13题以向饱和AgCl溶液中滴加氨水的反应为背景,呈现了一个自变量下的多个因变量变化过程图,考查了学生从图中提取和加工实验数据的能力。3  注重新老课标衔接,落实改革理念      化学全国卷共有3个卷种,试题均依据相应版本的课标命制,确保各卷种的考查内容都在课标要求的范围之内,不追求标新立异,不出“繁难偏怪”试题,通过依标施考,引导中学依标施教。全国甲卷第36题和新课标卷第30题以药物合成路线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者的合成路线中均含有带氨基的有机物,考查时严格依标命题。新课标卷第30题针对新课标所要求的“胺的结构特点”设问,考查了氨基官能团,而甲卷第36题则根据老课标要求,未针对氨基的相关知识设问。  三、突出关键能力考查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  深化综合考查,促进知识体系构建      试题在突出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内容考查的同时,强化对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运用,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国新课标卷第29题以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合成氨为素材,紧密联系工业生产实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物质结构与性质等知识,试题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全国乙卷第36题采用结构较为复杂的药物奥培米芬的合成路线作为素材,将高中阶段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新反应结合起来,新反应通过已知条件给出,将基础和创新融入试题,设问由浅入深,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考查了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  坚持素养导向,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试题坚持素养导向,通过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有效地凸现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反映考生的学科核心能力水平。新课标卷第27题以流程图形式呈现从铬钒渣中分离提取铬和钒的多步转化过程,将化学反应与中学化学知识相融合,考查了考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转化等综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逻辑推理、信息获取与加工等能力。3  关注学生感受,科学调控试题难度      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学情教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试题设问的开放性、思维的层次性、情境的新颖性、计算的复杂性等因素对难度的影响,在保证整体区分度的前提下,从以下三个方面合理调控试题难度:一是合理调控基础题数量,三套试卷均保证了适当的基础题比例,帮助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提高答题感受度;二是降低计算量和复杂度,在设计试题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思维,尽可能避免较为复杂的数据计算。新课标卷第28题产率的计算、第29题晶胞中含有Fe原子数的计算、全国乙卷第28题反应焓的计算均减少计算量,避免了复杂的数值运算;三是精心调整设问方式,全国甲卷第36题第(7)问在存在较多同分异构体的情况下给出了限定条件使问题简化,并且采用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降低试题难度。全国乙卷第26题第(3)问试剂的选取通过给出选项限定答案范围,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