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科学研究详情

周文 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路径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为例

2024-07-25

原创 周文 等 中国考试 2024年07月24日 14:47 北京

引用格式:周文, 臧雪伊, 向冠春.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路径探索: 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为例[J]. 中国考试, 2024(7): 44-52.



作 者

640.jpg

周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640 (1).jpg

臧雪伊,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

640 (2).jpg

向冠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通信作者)。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中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以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为原则,从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技术适应力等方面设置选拔标准。通过设立全国首个以“中国特色经济学”命名的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就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进行创新性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主要经验包括高度重视选拔工作、坚持将理想信念作为第一要求、注重考查学生人文素养、让人才培养回归经济学教育本质、在选拔过程中实现交叉融合等。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为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回应“钱学森之问”,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也称“珠峰计划”。该计划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为试点,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卓越人才[1]。计划实施近十年后,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18年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新增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十余个基础学科[2],与同时发布的其他六项卓越计划合称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意见2.0》明确将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主要目标要求之一,提出科学选才鉴才要求,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供基本指导。“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标志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也开启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和内涵式发展的崭新阶段。在全面开展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同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始建设包括经济学等17个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2020年9月,首批基地名单发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拔尖基地成功入选。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任务,提出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等要求[3]。为进一步优化新文科专业结构,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4]。在这一背景下,经学校批准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增设经济学专业(中国特色经济学方向),并开设“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试点探索。


本文以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为研究背景,聚焦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路径,在探讨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意义、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为例,结合具体的选拔方案、特征及成效等内容,总结梳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同时,提出并探讨选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推动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更好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并为今后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其他专业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供借鉴参考。


一、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背景与标准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典型门类,其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明确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选拔标准。


(一)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文科的学科门类、专业种类及在校学生人数均占大多数[5],亟须加强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为传统文科注入新内涵,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适应与对接[6],其范围、指向、模式都具有鲜明特色。根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新文科建设的定位和部署,新文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把握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7]。此外,面对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社会问题,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新文科建设亟须适应这一要求。


首先,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是新文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经济学作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点学科,该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必须坚持和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解决中国问题选才鉴才,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储备人才。其次,《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新文科建设应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3]。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拔和培养大批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的本土经济学优秀人才。最后,推进新文科建设,归根结底是建构我国自主的知识体系[8],该体系的建构依赖于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依赖于具有拔尖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根本上依赖于基础学科教育和基础研究。因此,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走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9]


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一样,新文科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布局未来必争领域的一项人才培养战略。然而,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不同的是,新文科建设更加强调服务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突出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致力于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因此,新文科建设中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应将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作为基本原则,培养出一大批怀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志向抱负,愿意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致力于为国家民族富强而奋斗的优秀人才。


(二)选拔标准


选拔是人才培养的入口和首道程序,如何从学生群体中甄选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取决于人才标准的界定。目前,学界普遍关注基于拔尖创新学生自身禀赋特征的选拔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作为创造力基础的智力与知识标准,如智商高、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强、知识深加工能力强等;2)与创造力高度相关的人格特征[10],如独立性、冒险性、目标性、自信心、包容度、意志力、想象力、幽默感、直觉、渴望认可等;3)内在动机,如内在激情、好奇、兴趣等,人们受到内在动机激励时,会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力[11];4)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更加敢于质疑和创新,对于文科基础学科来说,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12]。同时,国际上的资优学领域近年来逐渐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从天赋智商转向成功智能[13],学科兴趣、学术理想、学术潜力、创新能力开始成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认同度较高的选拔标准[14]。值得注意的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还会受到国家、地区乃至历史阶段差异性的影响,如有一些标准具有普适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阶段;而另一些标准则具有特殊性,仅适用于某些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特定阶段。


目前,我国正在施行的《意见2.0》,是在原有政策要求基础上增加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由此突显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将科学选才鉴才作为重点举措,明确提出选才与鉴才结合,真正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2]。依据文件要求,结合学界已有研究及经济学学科特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标准。


第一,人文素养标准。无论是传统文科还是新文科,都以人和人的社会活动及意识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都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学科的核心特征,因此,人文素养是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首要标准。人文素养通常体现为人本精神、对人和社会有研究兴趣、有积极向善的人文关怀等。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素养被具象化为家国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学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政策眼光和大局意识,有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等。面对全球化发展趋势,人文素养还体现为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落实到实践层面,人文素养表现为社会实践、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能力等。


第二,思维能力标准。由于文科人才培养一直存在周期长、见效慢、难以量化评价等特征,且新文科建设起步较晚、涉及面较广,因此,在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经济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较难通过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就其核心思想和价值判断进行评价和归因。正因如此,强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进而促进人文思想的形成,就成为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从学科特点出发,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也应回归经济学教育本质,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选拔依据。经济学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性思维、比较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备这三种思维能力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快速形成怎么想、怎么做、做什么的科学逻辑,进而展现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批判、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第三,技术适应标准。已有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首先经历从文史哲传统文科向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大文科的转向,继而发生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统计学转向,目前正处于与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相适应的新阶段[15]。本质上,人文社会科学的每一次转向,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求新求变的过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引发经济学革命,具体表现为不断拓宽经济学研究视野、带来经济学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向经济学提出新问题、新挑战,推动经济学向前发展,使经济学研究手段和分析工具日益丰富,等等。因此,对新技术的接受和适应能力,以及运用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能力,成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又一项重要标准。


二、“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的选拔程序、特征与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利用入选首批“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契机,于2020年9月正式设立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中国特色经济学”命名的实验班。实验班严格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做好系统设计,突出培养特色,汇聚优质资源,全面改革创新,致力于构建“人大特色、经院风格”的中国特色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实验班已招收四届学生,每届选拔录取20人,并在2024年6月迎来首批毕业生。实验班在创办宗旨、选拔模式、课程体系、学程衔接、培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下对实验班的选拔试点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实验班选拔程序


为科学准确地将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对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选拔出来,实验班项目积极创新选拔模式,大胆尝试新理念新做法,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同时制订详细的选拔方案,涵盖选拔项目及宣传、选拔对象、选拔名额、选拔流程、选拔方式等内容。以2023级实验班学生选拔为例,整个选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6]


第一阶段:宣传,包括确定选拔范围及前期宣传。实验班项目为落实首批国家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而设立,旨在培养掌握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和发展前沿,具有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深厚素养和广阔视野,质性与量化分析方法并重,扎根中国大地,参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分析思维、历史视野和问题意识交叉融合,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亟须的一流高端理论人才和建设人才。2023年实验班选拔对象主要面向全校范围内的2023级本科新生,不限文理,并特别提示在高考录取时明确有专业调整限制的新生在申请时要符合高考录取相关要求。项目宣传主要是针对选拔项目开展宣讲活动,请学院领导、项目负责人、往届学生等介绍项目相关情况,并将确定的选拔对象、选拔规模等信息,通过公众号、项目咨询群、宣讲会等方式进行宣传。


第二阶段:报名与审核,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报名和报名审核两个步骤。首先,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微人大教务链接”和“问卷星报名链接”两个系统完成自主报名,并按照系统要求填写高中阶段获奖及其他情况。其次,学院对申请人提交材料及其报名资格进行审核和综合评定,确定参加选拔考试的学生名单,并在项目咨询群中发布。


第三阶段:选拔性考试,主要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涉及专业知识;面试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学习潜力、自我认知、应变能力等。进入选拔考试名单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参加笔试和面试,未参加考试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四阶段,选拔结果公示与录取。学院根据学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并参考高考成绩依序录取。同时,学院将录取结果在经济学院网站公示,并在“人大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公众号和项目咨询群中同时发布录取结果信息。通过公平公正选拔和多方研究讨论,2023年实验班最终录取20人。


(二)实验班选拔特征


实验班学生的选拔过程具有六个明显特征:其一,依据新文科培养理念选拔人才,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信念和济世品格,并将其作为首要要求。其二,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采取包括笔试和面试的非智力测验,实现选拔方式多样化。其三,面试环节注重把握学生特质,尤其是学术志趣和创新潜质,关注学生与项目要求的契合度。其四,在全校范围内开放报名,具有报名资格的学生均可参加考试,面向当年入学新生择优录取,实现了生源群体的多元化。其五,发挥高考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将高考招录与入校选拔有机结合。其六,选拔程序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宣传宣讲、建群答疑等方式确保参选学生知晓项目,由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选拔团队,采用相对统一的选拔标准并严格执行选拔程序。


以2020年首批实验班学生的选拔为例,经济学院在开学前提前组建选拔小组,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三个教研室共六位教师。选拔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协同合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宣讲、咨询、命题、笔试、阅卷、面试、录取、公示、组班等一系列工作。据统计,2020年全校共有134名学生报名,参加笔试、面试并获得成绩的学生有85人,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加权并参考高考成绩依序排列后最终录取20人。本次选拔的每个环节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例如,在宣讲环节,考虑到学生当时尚未入校,先针对非经济学类学生线上宣传,邀请学院院长和主管副院长宣讲,吸引了大批学生踊跃报名;学生报到进校后,又专门面向经济类学生开展线下宣讲,两次宣讲的内容各有侧重。再如在笔试环节,先由四位教师分别单独命制一道材料题,试题选材内容各异,不涉及专业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试时由学生在四道题中自主选择一题进行作答,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供空间。又如在面试环节,由六位教师分成两个小组展开多对一面试,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与项目要求的契合程度。


(三)实验班选拔与培养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对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培养中国特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高级人才、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文科建设探索了改革经验。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事业,因此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成效进行检验和评价尚需假以时日。短期来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水平、科研表现,以及毕业去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选拔与培养成效。根据公开数据,自开班以来,实验班学生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个项目或竞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17-19],具体见表1。


微信图片_20240725142912.jpg


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验班学生具备较强的学科功底、学术水平、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2020级实验班的一位同学A为例,该同学在校四年间分别荣获吴玉章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学术类一等奖学金、胡乃武学术青苗奖学金、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北京赛区非数学类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同时以本科生身份参加第十届中国博弈论年会、第五届微观经济理论论坛等高级别学术会议,还在组织经济学领域的顶刊上发表合作论文。从毕业去向看,截至2024年5月,首届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学生中有17人被国内外顶尖知名大学研究生项目录取,其中有12人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三、“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人才选拔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就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有必要对其招生选拔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与方向。其主要经验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将选拔工作作为项目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实验班项目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宗旨,以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为特色,建立和实施“一论二史、史论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回应,有理想、有担当、懂理论、懂历史、会方法的新型经济学人才。人大经济学院高度重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项目,不仅要求参与选拔的专业教师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修养,而且从项目推介宣传到学生录取公示的每个选拔环节都予以大力支持,要求相关教研室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积极配合选拔工作,最终高质量完成选拔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第二,坚持将理想信念作为人才选拔的第一要求。实验班项目在选拔学生时,始终坚持将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作为选拔的第一要求,要求学生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良好的品质和文明教养,有实事求是的踏实学风。实验班项目还重点关注学生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回应能力,以及学生对扎根中国大地、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接受程度。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参与选拔的教师需要在笔试环节的题目设置及面试环节的问答设计方面巧妙考查,目的是在不刻意为之的情境下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作出准确判断。


第三,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门类,经济学不仅研究财富问题,也研究人的行为问题。因此,无论从学科类别还是研究对象上看,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广泛,如何通过有限的考试设计评估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重点谋划。实验班项目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具体化为以下五项内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发展前沿的关注,二是对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视野及历史分析方法的认同,三是对国情民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了解,四是对根植于中国大地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兴趣,五是对社会调查实践的偏好。实践发现,通过在面试环节就上述方面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展开对话,可以较好地评估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第四,让选拔与培养回归经济学教育本质。实验班学生的教学培养是回归经济学教育本质的一项探索。为此,项目组进行了以下几项尝试:一是通过极富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在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生“怎么想”;二是通过开展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和质性分析方法等经济分析工具的教学训练,教学生“如何做”;三是以我国实践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教学生“做什么”;四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将试题选择权教给学生,使其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最终,通过学习回归经济学教育本质的课程,学生的分析性、比较性、创新性思维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勇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在选拔过程中实现交叉融合。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拘泥于学生的专业限制,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展选拔工作,并注重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跨学科专业整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等能力。这种做法不仅契合了新文科建设所要求的学科交叉融合、专业深度融通的趋势,而且有助于选拔出善于总结规律、可以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的创新人才。其二,面对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必须紧跟技术变革,关注变革产生的广泛影响,同时有能力使用新工具、新手段开展学习,并将技术变革的新发明、新成果运用于经济学研究。鉴于此,在选拔过程中注重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编程、统计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适应和接受程度,可以为实现新技术变革与经济学的有机整合做好人才准备。


实验班项目在选拔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已有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和进一步探讨。首先,学生经济学领域的能力素养与其价值信念不成正相关。这说明理想信念作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第一要求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印证了已有研究提出的拔尖计划应进一步关注对学生兼济家国品格的培养、应引导学生确立更加成熟的价值信念[20]等观点,同时反映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加强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命观、责任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培养五育并举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当务之急。其次,学生的学术志趣随年级增长而发生一定的蜕变[21],因此要高度重视选拔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选拔过程的各个环节,探索更加多元的选拔方式。例如,可以尝试增加评价频次、通过日常测试对学生进行二次筛选,建立科学的分流退出机制等。最后,随着拔尖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增加,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应对人才的长期兴趣及专业忠诚度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在选拔时应遵循宁缺毋滥原则。


四、结束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议题,国家选取多所大学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旨在鼓励高校立足自身实际,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这不仅给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预留了政策空间,也在公正、合理、科学等基本要求之外强调了标准的多样性,为丰富和积累本土化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有效执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22]。每所大学都有其特有的资源条件和组织文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对稳定[23],但身处不同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不同的特质;因此,为所有高校和学科设立统一的选拔标准和模式并不符合实际,但确定选拔原则和方向不可或缺。


新文科建设从理想志向、学术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的设立指明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办“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既是对人才选拔的一项积极探索,也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解决中国问题的本土经济学人才的积极实践。实验班以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志向为考查基础,加强对学生政治品德、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技术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严格遵循录取标准,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这对提升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建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契合新时代我国经济学发展的新要求,为新文科建设探索积累了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