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科学研究详情

安雪慧 张琨:信息技术增效作业育人改革的困顿与突破

2024-04-09

摘要: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特点和优势增进作业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各地和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助推中小学作业育人改革的积极探索,但也出现了一些实践困顿:将传统作业简单电子化、库存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作业设计从题库里简单拿来,作业批改简单依赖系统对错式标记,作业点评反馈异化为系统推送作业,作业教研机械依靠系统或第三方平台,家校协同简化为系统平台搭建。未来,以信息技术增效作业育人改革,需要对信息技术增效作业育人功能有充分认知,将作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纳入省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建立区域作业管理大数据库,充分依托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开展教学基础研究,加强参与者应用作业系统及资源的能力建设。

关键词:信息技术;作业育人;作业管理;作业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现实和趋势。如何在中小学育人实践中用好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从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制度设计和实践路径看,改革已深入课堂教学环节。

2021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国家明确双减政策要求后,各地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作业管理改革,力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其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推中小学作业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

借助信息化手段、教育智慧平台和大数据,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尝试从作业供给、筛选、批改、反馈、互动等方面推动作业改革,实现减负目标。但需要明确的是,教育是育人活动,对信息技术在作业改革中的应用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须与教学需要、学生成长规律紧密结合,始终以实现育人目标为导向,以服务学生学习、成长发展为核心,为精准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特点和优势,把握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作业的育人方式和新特征,梳理目前各地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推进作业改革的实践现状及遇到的新困顿,对于进一步优化作业育人功能和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领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学作业减负改革呼唤信息技术助力

(一)作业改革实践矛盾问题化解需要科技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教育发展改革路径看,作业管理一直与中小学减负政策紧密联系。195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这是国家首次明确学生减负的政策性文件,强调减少课外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1984—1999年,减负政策对各学段学生作业时间的要求更加具体,提出作业难度要适当。2000年至今,作业减负政策关于作业时间的要求有所调整,开始强调多样的作业形式,明确作业减负责任主体。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教基〔201826号)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长、政府的减负责任。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3号),对学校作业管理提出具体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再次要求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从上述可看出,中小学作业减负政策从最初要求减少课外作业量到控制各年级作业时间、强调作业难度适当和作业形式多样化、明确作业减负主体责任等,作业减负政策逐渐细化,对作业育人的要求不断升级。比如,要求教师分层精准设计作业、注重作业形式等。按照传统的作业管理模式,要实现这些细化要求,无疑会增加作业管理各相关主体的工作量和难度,有些要求可能也很难实现,这就导致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了诸多两难矛盾。比如,控制作业时间,但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作业分层设计,但教学基础数据不足,无法准确掌握学情;学生有个性化学习需要,但作业资料同质化严重;落实教师减负,但要求教师及时精准地批改、点评、反馈作业。从信息技术发展及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看,科技赋能可能是化解作业改革和减负政策中诸多两难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作业减负几十年的实践也在呼唤科技赋能,深化作业管理改革,满足教育教学育人需要。

(二)广泛覆盖的信息技术环境为作业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

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已达到全面普及,学生具备在学校或家里利用网络完成作业、获取教师支持的基本条件。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100%,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达99.92%,98.3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不断改善。随着5G技术应用,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固定宽带由百兆迈向千兆跨越升级。2022年,我国建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规模稳步扩大,已接入各级平台221个,其中32个省级平台全部接入,累计汇聚上架了93家应用服务商的224个应用,平台资源覆盖中小学86个学科。各地、各校和参与主体可充分利用国家平台资源作为深化中小学作业改革、提升作业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按国家教育App备案有关要求,截至20223月底已有1037家企业的2288个教育App完成备案,共计31.72万所学校(不含学前)完成使用者备案。在广泛覆盖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作业各参与主体创新作业内容、形式及布置方式,开展及时、有效的作业评价和教研,建立新的家校合作方式,促进了作业活动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信息技术延展和深化作业育人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不仅改变着教学环境,也影响着教育教学生态和观念认识。《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把作业定义为学生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教育大辞典》把作业分为课堂作业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外作业也称家庭作业或课后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本文探讨的作业是指以书面作业为主的比较宽泛的课后作业。随着信息技术逐步拓展运用到作业环节,新技术深化作业育人方式,在传统作业基础上拓展了新内涵和功能特征,技术赋能效应逐步呈现。从作业活动参与的不同主体看,其传统作业观念的延展和深化,影响着他们在教学关系中的参与路径和关注重点。

(一)学生作业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化增强

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一项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计划下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从学习活动过程看,完成作业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或技能的实际操练,能够深化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从学生发展角度看,作业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业专家哈里斯·库珀(HarrisCooper)认为,作业的长远意义是促进学生一般学习实践能力的形成,诸如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处理信息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在作业领域的使用,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者数据教学资源平台能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比如推送同类型题目、关联微课、参考资料等,学生可根据系统推送内容自主学习,也可自主选择其他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从不同学生角度看,系统可根据每位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推送或者反馈适宜的进一步学习内容,可实现每位同学从作业智能系统得到的反馈有差别、多样化。同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不仅限于书面作业,还包括其他与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在作业智能管理平台的虚拟场景中进行各种相关实验、参观体验和场景感受等。需要说明的是,学生所有作业都是基于一定学习任务开展的活动,其目标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批改的精准性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

对教师而言,作业是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发挥教学自主权的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可以减少很多机械重复工作,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准备。教师可通过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针对性,及时批改作业,反馈学习指导,强化课堂教学知识传递效果。借助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处理功能,教师可快速精准地掌握班级学生完成作业的整体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下次课堂教学方案,并对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支持,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可使用大数据对不同单元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纵向关联分析,不同学科作业之间进行横向关联比较,以便对不同年级和学科作业的协同教学提供精准基础分析,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学校运用大数据提升作业教学管理效能

对学校而言,作业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内容。学校作为教学管理的组织者,需要统筹作业与其它教学环节、学科作业融合、年级作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平衡,提高作业管理效率,实现作业与其他教学环节的相互支撑。借助作业管理信息平台,学校可引导教师优化作业内容选择、形式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合理安排作业量和时间,保证学生作业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作业量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曲线关系。有研究者发现,家庭作业时间在一定时间内与学生学习成绩呈现正相关,一旦超过临界时间,关联性就减弱。学校可充分运用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各年级作业、学科作业、不同形式作业与学生发展及教师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甚至因果性,为学校作业的统筹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从而因校制宜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作业量、作业形式等,提升作业管理效能。

(四)以作业管理信息化教研撬动提质增效大杠杆

对教研部门而言,作业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实践经验证明,积极有效的作业教研活动是以小切口撬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大杠杆。有了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地方和学校教研部门加大教研量、提升教研质量,借助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充分运用大数据为教研服务,将作业教改教研与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管理水平提升相结合,发挥作业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家-校-生互动交流打破时空局限

从家校关系看,作业是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协同沟通的桥梁。依托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能让处于不同时空的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学生的发展过程,打破空间局限,实现主体间的时时互动交流合作。及时便捷的作业平台交流,有助于家长和教师相互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形成教育合力,及时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支持与辅助;有助于拓展家长与学生间的交流方式,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教师将作业批改、点评等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得到相应辅导,实现学生和教师的有效对话与融通,优化师生关系;有助于丰富学生互动模式,增强学生间的同伴效应。

三、信息技术助推作业育人改革的实践探索特点

近几年,各地运用信息技术助推中小学作业改革的需求大、实践积极性高、探索方式多样,建立了各种作业管理信息(智能)系统,助力提升中小学作业育人效果。信息技术在作业改革方面的应用不仅或多或少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教育教学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从实际探索看,各地积极探索多种信息技术助推作业改革的实践,相应主体的参与方式、教学关系都有些许变化。总体来看,各地运用信息技术助推中小学作业育人改革的做法有以下特点:

(一)地方和学校积极探索,方式灵活多样

从各地看,个别省是全省统筹推进信息技术增进作业育人质量探索,大多省是市域、县域层面统筹开展,还有大量学校自主开展。比如,江西以省级教育部门为主体,统筹搭建智慧作业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济南、青岛等地以区(县)教育管理部门为主体,统筹建设相应系统,并在区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平台规范和标准;无统筹探索地区则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探索。在统筹方式上,江西省和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将智慧作业系统纳入地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智慧作业使用覆盖率,整体提高作业管理效率;一些地方和学校则单独开发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模式上,有些地方统一开发系统,统一使用,统一标准;有些地方和学校则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由相应第三方企业提供系统或市场化产品服务。虽然个性化特点明显,但存在产品或服务标准不一的情况,尤其是学校层面的探索。在管理模式上,各地根据统筹层级的职责权限,建立相应的省市级、区县级、校级作业监管体系,通过区域整体大数据分析,科学督导区域、学校作业管理情况,提升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将传统作业学习结果数据化,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学习帮助

各地和学校开发使用的大多数作业管理信息平台,不改变学生传统纸质作业习惯。比如,江西省、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使用配套(点阵)作业本或答题纸,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可通过高速扫描仪、智能笔等设备将作业电子化。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电子化后的作业学习数据,可及时给出作业客观题批改(对错)结果,部分系统还分析学生作业知识点的薄弱点,自动生成学生专属错题本,智能推送举一反三试题和作业解析微课,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强化作业育人功能。部分平台还以游戏化、情境化、沉浸式的方式使作业变得生动美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协助作业设计批改反馈,切实为教师减负

在作业设计阶段,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多提供海量题库,教师既可使用配套(点阵)作业本中的题目,也可借助题库资源实现智能组题、设计并发布作业,减轻教师选题负担,个别系统还提供全过程AI评估功能,保障作业质量。在作业批改阶段,部分平台不改变教师批改习惯,部分平台可以实现客观题自动批改减轻教师负担,但系统均可采集作业数据并生成错题及学情分析报告等,帮助教师减轻重复机械工作、提高备课和教学针对性。在作业反馈阶段,部分系统支持教师运用文字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也可推送相关微课或自制微课,确保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江西智慧作业平台综合分析班级学情自动生成作业讲解稿,为教师和学生推送名师微课;还有平台(网)支持教师运用文字和录制微课的方式进行作业点评和反馈。

(四)衔接各级教研力量,激发区域整体教研活力

作业管理信息化的统筹层级越高,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越有助于衔接省、市、县、校各级教研力量,精确分析学生作业数据,建设区域作业资源库,加强教研教学,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比如,江西组织全省教研员和中小学名师按学科、按作业难度,设计录制系统的作业解析微课,统筹设计分层作业。这些做法既可统筹规划区域整体教研工作,带动教研力量薄弱地区和学校做好教研,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又可通过评优评先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全域教研活力,提升区域整体教研质量。在学校层面,可实现学校动态监测作业用时、作业题量、作业次数等数据,并用作业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的作业管理与教研,辅助各学科作业总量、时段的衔接与管理,切实保障作业减量增效。在具体运行中以作业教研推动区域整体教研工作,各层次、各学段、学科甚至区域间建立教研关联,能够相互支撑、协作、共享,共同推进教研工作有效性提升。

四、信息技术助推作业育人改革的实践困顿

随着作业改革的深入和作业样态的变化,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实际探索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作业简单电子化、库存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从一些地方作业管理信息平台看,大部分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仅简单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没有实现系统(设备)技术与作业育人功能的深度融合,三类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仅实现传统作业的电子化、网络化、设备化,包括使用点阵笔、扫描机将学生已完成的作业电子化,对作业管理无实质性改变。二是作业辅导应用程序和网站繁多,将传统作业简单叠加为大容量电子作业库,作业题库可利用率低,且没有深度挖掘作业数据价值,不能根据学生使用情况对作业题库进行升级优化。简单的题库整合、数据采集,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尚未体现出智能特点。三是各种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衔接性不足、低层次重复建设多。目前各地多以县(区)或学校为单元,通过点对点采购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方式进行作业智能管理探索,存在大面积重复建设低水平作业管理信息平台的情况。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使得区域和学校间的作业管理信息系统难以衔接,作业数字资源使用效率低。

(二)作业设计从题库里简单拿来

科学的作业设计会提高学生作业效率,让学生在作业学习活动中获得预期收益。作业管理信息平台具有海量电子题库,能帮助教师设计并布置作业,但存在一些教师用拿来主义布置作业的情况。由于题库资源存在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等问题,教师仅依赖题库智能推送的方式布置作业,而不是根据课程设计目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情况严格筛选作业题目,编写和设计针对性作业内容,作业将无法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效配合,会导致作业效果差、无效作业时间多等问题,其实质是加重了学生作业负担。作业缺少调整和创新设计环节,容易导致作业形式单一,沉浸式、体验式作业少,难以改善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学习内驱力,未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三)作业批改简单依赖系统对错式标记

作业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业批改的目的不是评定等级,而是发现学生的知识点短板并帮助学生学习、巩固知识。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减轻教师作业批改的部分负担,但仅依赖系统批改学生作业,简单以“√”“×”ABC等等级符号来标记,会弱化作业批改的反馈作用,难以准确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教师应充分用好系统提供的学情报告,结合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分析学生学习成效和短板,为下一步作业教学提供支撑。

(四)作业点评反馈异化为系统推送作业

作业点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师及时反馈才能完成以作业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如果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点评和反馈,可能会异化作业的功能。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和学校的作业智能管理平台在自动批改作业后,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为学生推送与错题相同类型、知识点的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如果仅依赖系统自动推送作业,而不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点评反馈,那么看似有助于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反复练习,实则是题海战术的重演,容易忽视学生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主观感受和学生同伴效应的积极作用,降低作业育人效能。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虽然信息系统可替代一些教学环节,但一些学科作业面对面的点评仍是必要的。

(五)作业教研机械依靠系统或第三方平台

由于信息素养不足、专业教研力量薄弱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方和学校不知道如何在新模式下开展教研,过度依赖系统或第三方平台,甚至直接要求智能公司提供教研服务。人工智能系统的教研提示和作业推送方式,可帮助学校和教师让学生在反复训练基础上就能获得较高的测评分数,但机械式的推送模式可能会导致学校和教师减少教研,教研能力下降,作业脱离育人本位。因此,教研部门、学校须深度参与作业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优化工作,主动提升信息素养,而不是被动式地接受技术绑架。

(六)家校协同简化为系统平台搭建

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使用的作业管理信息平台设置了家长端口(账号),家长可以随时查看孩子的作业完成进度及结果报告,可与教师在线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沟通。这给家长创造了了解孩子的便捷窗口,建立了家长与教师的新交流平台。从某种程度看,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能促进家校协同。但系统的窗口和平台功能不能保证对所有家长都适用,尤其是对文化程度低、信息素养相对缺乏的家长群体。因此,在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仍需关注不同家长群体的诉求,完善家校协同路径。

五、信息技术增效作业育人改革的突破路径

未来,要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作业的深度融合,需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增强作业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将作业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有效工具,充分挖掘信息平台中的大数据资源和功能,以研究精准支撑育人服务,着力提升作业育人质量。

(一)对信息技术增效作业育人功能有充分认知

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人才的判断标准已不单纯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具有批判性思维也是数字化时代人才的评价标准,这对中小学育人目标提出了高要求。从作业环节看,信息技术也赋予了作业育人功能的新内涵。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搭建各层次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产生了大量教育教学数据要素,影响和改变着课堂内外教学关系,让处于教学关系中各方主体的角色功能不断调整变化。育人目标和角色功能的调整变化,在主动和被动倒逼中改变着各方的作业观,从新的视角审视作业内涵、作业功能以及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赋予作业更有效的育人功能。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时代,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即便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引发教学系统的巨大振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作业功能,用好信息智能技术,优化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方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效提高作业育人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念认识基础上,分析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作业育人功能,其基础条件是什么,如何建立信息技术赋能的基础质量标准,确保作业管理平台或智慧系统间的有效衔接。

(二)将作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纳入省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省域内作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整体规划,系统设计,提升区域教育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建立省级作业管理信息平台,可与省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结合建设,充分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将省域内不同版本教材和学科相关内容均纳入省级作业智能平台,为省域中小学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县(区)和学校,按照省级规定的作业管理信息平台标准要求,根据区域教育、学校和学生特点,采取自建或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建立满足自身教学需要的作业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单位一把手担任第一责任人。各级作业管理信息平台要充分用好上一级智能平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开发拓展性、特色化作业资源。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研制省域内作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平台建设的基本程序,建立资源审核和效能评估机制,统筹各级平台网络安全监管工作。对地方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备案审查,并定期监督其使用情况,重点关注作业内容、形式、数量和作业管理系统使用效果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重复率高、利用率低、效果差的平台,提出整改意见。改进监管技术和手段,进行常态化作业监测与公示管理,实现对平台的全过程监督,保护各相关主体的数据及隐私权益,及时纠正使用过程中损害学生利益、学习时间过度、微课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做法。加强平台运行风险预警监督,确保共享资源安全可控、内容健康、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防止第三方(资本)垄断、架空学校。

(三)建立区域作业管理大数据库

统筹建立省域作业大数据库,将数据作为重要教学要素,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支撑。省级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县(区)为基本单位,设置学校、学生、教师、家长、教研和管理部门端口账号(唯一识别账号),供省内各方教育参与主体在不同层级平台免费获取资源,并作为作业管理者收集相关作业数据的关键抓手。比如,收集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及准确率、教师批改时间及反馈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偏好、师生互动时间及内容偏好等。各层级平台间运用唯一识别账号建立垂直联系。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省域内各级智能作业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促进跨县(区)、跨校、跨学科作业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区域优质作业资源数字化,选评优秀作业典型案例进入省级平台,对于入选平台的典型作业案例,主管部门可给予相应激励,作为教学成果评定、评优评先和教师职称评聘的参考依据。各级政府可主动寻求出版社等企业和机构支持,丰富作业资源供给。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作业系统,更是学生随时可获得支持的教学系统,支持教师布置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学习兴趣的作业。

(四)充分依托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开展教学基础研究

省域内的研究机构、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级平台丰富的学生作业数据、健康数据、学业数据、学校管理数据等,以唯一识别账号为数据连接点,挖掘作业相关数据价值,研究智能管理前后的作业时间与教学质量及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学科间作业平衡关系,为作业管理决策及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研究支撑。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结合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分析作业智能设计、布置、批改、点评等各环节的优势和劣势,研究作业管理信息化如何与传统作业管理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建立标准+的多样化作业管理模式。鼓励支持教研人员和教师探索运用“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作业,注重作业的社会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教研部门可组织区域内学校和教师开展专门的作业管理信息化教研和广泛的作业教研活动,推动学科、年级优秀作业案例的收集评选工作。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提升作业效率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作业行为习惯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助推教师创新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和点评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五)加强参与者应用作业系统及资源的能力建设

省级统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通过线上(直播、录播、短视频等)线下等多种方式,为各层级管理者、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学生、家长等各类主体提供差异化的作业管理信息平台使用指引和手册,开展精准专题培训,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各主体使用能力。各级教研机构要充分协同,加强信息技术助推作业管理改革研究,积极参与作业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建设和优化工作,着力提升平台辅助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作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增加对教师在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和作业设计、批改、点评与反馈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方要对系统设计人员加强教学和作业管理实践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准确了解教学一线作业管理需求,确保平台建设满足区域和学校作业管理需要。增强教研人员和教师应用各级数据、开展相关研究的能力,比如数据开发、数据运用等。高等院校在教师培养课程中,要增加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类课程,提升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1

作者|安雪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