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13:30 北京
引用格式:巫阳朔, 章建石, 郭学恒, 等. 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 理论、实践与成效[J]. 中国考试, 2024(4): 12-19.
作 者
巫阳朔,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章建石,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郭学恒,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助理研究员。
郭淑媛,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助理研究员。
摘 要:高考内容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作为主要任务。十年来,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坚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高考立德树人机制,研制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探索完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理论体系。在高考内容改革实践中坚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为方向,探索形成了向全面育人载体转变、向解决问题转变、向考教衔接转变三条基本路径,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实践路径,有力推进了教育考试现代化。
关键词:高考内容改革;高考评价体系;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枢纽,高考改革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考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专门部署,明确了高考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任务重点,凸显了高考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实施意见》明确将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作为主要任务,明晰了高考内容改革的基本依据、方向任务和具体要求,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实施意见》发布十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健全高考立德树人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研制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高考核心功能体系,高考的考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探索完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实现从能力立意范式向素养评价范式的转向,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有力推进了教育考试现代化。
一、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构建
高考内容改革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科学的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先后出现三次命题范式变化:首先是政治立意范式向知识立意范式的转换,其后是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范式的转换[2],当前高考命题正处于能力立意范式向素养评价范式转换的时期。在纸笔考试中推进核心素养评价是世界性难题,高考作为大规模高利害教育考试,深化素养评价尚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加强高考内容改革理论研究,总结高考70余年命题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高考实际的考试评价理论,有效指导高考实现向素养范式的转变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把握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形势与任务,始终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必须守正创新推动高考理论研究,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一,深刻把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对标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把牢高考理论研究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3]。全国教育大会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改革重点任务,此后与高考密切相关的多项改革举措陆续推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4];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推动有效降低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这些政策文件推进了多项教育领域重要改革,都与高考改革密切相关,高考内容改革、高考综合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双减”改革等多项改革并行推进,在一定意义上重塑了教育评价的生态,对高考内容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高考内容改革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多项改革协同推进中,战略定位更加突出、明晰,内涵不断丰富,改革协同效应持续增强。
第二,聚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在助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丰富高考理论研究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赋予教育以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5]。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6]。高考作为考试招生制度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对国家人才战略储备和创新型人才成长成才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影响。高考内容改革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高考纳入到党中央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重大决策的全局中来考量,面向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内容改革的系统性设计,加快中国特色高考理论体系研究,聚焦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发挥高考的人才选拔培养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服务培养一代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实施意见》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明确“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7]。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在多项改革并行推进的背景下,进一步增强改革协同效应,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高考评价体系[8]、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9]1。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牵头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150余位专家,经过三年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研制完成并于2019年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高考评价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深入研究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在教育评价领域深刻回答服务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一核”指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构成高考整体的考试效益观和功能机制,充分发挥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四层”指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核心价值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既承接核心价值,又统领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四者紧密关联构成评价学习成果、引领学生发展的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领域得到系统的落实。“四翼”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是联结“四层”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是高考进行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维度。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9]7。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高考领域推进了教育考试评价理论的系统性探索和创新性实践。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内在融洽的科学理论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个维度系统回答考试的功能效益、理念构建、实操要求等考试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广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总结高考命题70年实践,实现了理论内部各要素的高度自洽、科学理论与高考实践的具体统一。第二,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缺乏可靠实践路径和技术支撑的教育理念是难以发挥和实现其价值的。高考评价体系基于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实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考教衔接,契合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实际,能够为命题实践提供具体的、可靠的框架设计和路径方法。高考评价体系在研究的全过程均紧密结合各学科考试命题实际,高考九个学科的学科化的研究成果与高考评价体系成果同步完成。第三,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高考评价体系发布以来,各学科不断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高考评价体系在总结概括各学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评价等重大课题,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三)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探索建立中国特色高考理论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考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考内容改革要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解决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考理论体系。
第一,形成科学的高考难度理论与质控体系。高考难度不仅是测量学指标问题,更是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树立科学难度观,就要从政治上看待难度,从教育上理解难度,从技术上调控难度。不同主体对高考难度的认知差异表明,可以将高考难度划分为测量难度、感受难度和印象难度三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高考难度分析框架[10]。构建契合高考实际的难度分析框架,才能更全面地把握高考难度的实质,整合考生、教育教学人员、各类考试利益相关群体的认知视角,为解决高考测量难度设置、感受难度管理、社会印象难度降低难等问题提供坚实理论基础。要科学把握高考难度分析的三元结构,加强理论分析、调查研究、宣传引导等,打造基于中国国情的难度理论体系,并形成考试命题、阅卷评分、统计分析等一体化的难度质控体系。把难度控制放在人才选拔培养的全局来考量,总体目标是难度适当,统筹好考试的育人功能和区分选拔功能,整体赋能基础教育的教与学,减轻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夯实拔尖创新人才更为广泛的选拔和培养基础,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第二,进一步深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研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实施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高考命题和评价实践不断深化,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创新。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理论上深化命题依据,实现科学选拔人才的目标,在实践中能测量、可操作、经得起检验,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方面发挥积极导向作用。研究重点是进一步构建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强化“四翼”与考查内容、考查载体的联系,加强情境研究,创设既符合素养评价要求又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试题情境。推进高考评价体系学科化,更好发挥理论对学科命题操作的指导功能,服务考教衔接,助力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坚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核心功能为方向,探索形成向全面育人载体转变、向解决问题转变、向考教衔接转变三条基本路径,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显著提升。“三个转变”是高考适应时代要求、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命题实践变革。
(一)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建立健全高考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考上联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枢纽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考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不断增强高考育人功能。“一点四面”考查和“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列组合创新,从方向引领到标准建设,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得到制度和技术的支撑,从而提升到新的水平[11]。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考试标准、融入试题设计,是高考的重要历史使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高考,精心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考试内容,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认识,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支撑终身发展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二,健全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高考试题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高考坚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考查,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巧妙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采用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呈现方式,把显性考查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各学科形成合力,不断完善高考试题育人体系,为立德树人提供全面支撑。
第三,构建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把“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德智体美劳五育具有内在关联性,命题应找准各学科与体育、美育或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和结合点,在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体美劳相关认知[12]。高考命题针对“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各学科结合自身性质特点,各有侧重、协同发力,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有机融合。通过情境浸润式、体验式的考查和引导,促使学生体会到体美劳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校构建支撑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13]。
(二)以服务选才为基点,构建高考综合考查模式
服务高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高考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合格新生,高考的人才选拔质量直接关系高等教育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成为高等教育的起点,高考的评价导向和内容选取将对高校新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构成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高考必须始终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时代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完善选拔标准、优化考试内容、改进考查方法,不断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命题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14]。
第一,聚焦独立思考,科学评估学生认知能力,培育学生发展潜能。《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5]。高考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通过优化考查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等途径,在考查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让善于独立思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有效鉴别学生发展潜质。
第二,科学创设情境,有效评估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在信息时代,为应对知识爆炸性增长,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为知识内容定向,通过考试引领教育教学回归培养人、培养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16]。国际知名测试项目PISA非常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认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体现出的能力才是他们真正的能力[17]。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从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实事、科技前沿等方面选材,创设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典型情境,巧妙结合学科内容,在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评价学科素养发展水平,引导价值取向,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考试目标。
第三,鼓励开放探究,科学评估学生创新潜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不能简单地将创造性视为天赋,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后天培养的结果[18]。高考既要发挥区分功能,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选拔出来,更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高考注重考查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创新试题设计,丰富题型考查功能,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解题路径的多样性等方面增强试题开放性,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培育创新精神。
(三)以引导教学为重心,推动形成考教衔接格局
考试内容改革是引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指挥棒,是引导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招考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19]。高考深刻把握引导教学这一重要功能,主动加强考教衔接,与高中课程改革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落实高中课程标准理念,引导注重作业减量提质,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学校教育,服务“双减”工作,逐步形成考试与教学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第一,遵循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高中课标制定了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划分了相应的水平,更能体现能力立意,应加强课程标准对高考试题开发的指导作用[19]。2020年起,高考不再制定发布考试大纲,命题严格以各学科的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考查要求遵循学业质量标准。
第二,注重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在命题中注重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果和作业效率。
第三,创新试题设计,服务“双减”落实落地。在反对“机械刷题”中勇于创新,强化思维品质的考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关注现实,培养深层学习的兴趣,摒弃惰化思维能力、影响独立思考的不良学习方法。强化思维过程的考查,创新命题思路和技术方法,把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外显,“让套路限行、让刷题失效”。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助推育人方式改革。在高考内容改革、高考综合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并行推进的背景下,新老高考衔接、新旧课标交叠,改革难度大、风险挑战多。高考更加注重加强学情调研、适应性测试等工作,科学制定改革方案与策略,把握改革力度和教学接受度,确保改革平稳,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有利于教学有序开展。
三、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考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高考大规模高利害考试的基本特点,增强问题意识,聚焦解决时代课题,构建了中国考试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形成适应中国国情、教情、考情的实践路径,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权威性、公信力显著增强。
第一,在评价理念方面,建立了适应国情的考试功能体系论。高考核心功能的提出,意味着考试效益观的根本性转变,是考试命题领域测评理念的重大变革。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立足服务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全局视野,立足我国高考实际,融合文化传统,以立德树人贯穿高考核心功能体系,使高考在实现选拔功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选拔区分作用与教育引导效果的统一,将引导教学纳入基本功能,推动高考在反对机械刷题、深层学习、价值引领上充分发挥积极导向作用,高考的功能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群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期盼,发生历史性转变。高考功能体系论的提出,丰富发展了高考的功能体系和考试效益观,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考试评价功能体系。《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对改革成效进行总结,将“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作为重要内容,并指出,“从考试科目的设置到考试内容的改革,全面体现对考生德智体美劳的考查,更好地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20]。高考功能体系论的完善不仅是考试评价理念的转变,更是考试命题实践转变的动力系统、理论基石,提出并引领了考试命题技术系统转变、推进素养评价范式的重大课题。
第二,在考试发展方面,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1952年,我国创建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创立了制度保障,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7年,高考恢复,使社会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和社会风尚,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实支撑。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高考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在国家人才选拔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国际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抄照搬,必须通过回答高考实施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形成理论成果、开辟实践路径来实现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考通过破解考试落实立德树人、考教衔接等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现实问题,形成注重育人功能和教育评价积极导向的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内容改革理论和实践路径,“从能力立意走向素养导向、从单一评价走向多维评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范式”[14]。
第三,在考教关系方面,形成考教衔接新格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对高中教育教学必然会产生重要的牵引力。在我国重视教育、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下,这种牵引力产生的影响更加凸显。为确保教育公平,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注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择优录取,高考以纸笔考试的形式进行人才选拔,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大规模、公平、经济、高效地选拔学生,但也对考试内容改革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考深刻把握考试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主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解决衔接高中课程标准、反对机械刷题、引导强化体美劳教育等现实挑战,科学发挥了指挥棒作用,有力引导了高中育人方式转变。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高考作为连接基点和龙头的枢纽环节,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评价、教育系统的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要聚焦服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造就,以高考核心功能引领改革,扎根中国教情学情考情,融汇价值、素养、能力和知识,融通育人、选才、引导,加快向素养评价范式转变,推动高考在破解实践难题、时代课题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教育考试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