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肖锦川
【摘 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在教育实践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新课程标准的 跨学科学习评价发展滞后,制约着跨学科学习的深入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面临评价体系的标准性与适切性缺乏等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开展针对性研究,探索建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保障与激励机制等实践应对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评价 现实挑战 语文学科
跨学科学习因能打破学科壁垒,聚焦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综合化和实践化而备受瞩目。语文课程具有“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特质,一些语文教师担心开展跨学科学习会削弱该特质, 这导致探索和实践语文跨学科学习步履沉重,尤其在评价方面面临较大挑战。研究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的现实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可进一步彰显语文学科价值。
一 、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作为一种学习模态,跨学科学习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学科学习的本土化研究卓有成效,并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出现在2001年版和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加强语文学科课程内部的联系,以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3]5,并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3]11。2023年5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印发,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攻坚的重难点问题之一[4]。 目前,基础教育领域跨学科学习在课程实践层面虽已获得整体认知和系统推进,但仍面临制度不协调、教师难作为、活动质量低、全面落地难等问题,尤其是符合国家文件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学习评价滞后,直接制约着高质量跨学科学习的实施。
二 、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的挑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次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启语文项目化学习和多学科融合之路。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以语文学习为立足点,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开展阅读、交流、探究等活动,拓宽学生对世界理解的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5]。评价学生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语文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对世界理解的纵深发展”的成效,需发挥评价的导向与引领作用,但目前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还存在以下现实挑战。
1. 评价体系缺乏标准性与适切性
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怎样的跨学科评价体系,目前学界还缺乏统一认同的标准。“这种缺乏一致性的评价体系难以有效地反映跨学科学习的真实成果,也不利于基于这些数据支持教学的持续改进。”[6]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融通其他学科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但现在还没有成熟的跨学科教师教育模式,在职教师评价和晋升体系围绕单学科设计,专精于跨学科教学的师资难以满足教育需求。
2. 教师沿袭单学科评价惯习
跨学科学习的语文学习有四个方面的评价依据:一是面对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二是整合多学科知识方法;三是学习主体主动、持续、多形式探索和体验;四是生成带有原创性的多元成果。很多语文教师固守传统的单科评价思维,即使倡导综合素质培养,评价重点也是强调“语修逻文”的运用能力,这就使得语文学习走向片面而非综合。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热衷于选择纸笔测试,即使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不善于将其纳入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体系,学生跨学科学习素养难以得到全面监测和促进。
3.评价盲从弱化语文学科主体地位
跨学科评价鼓励师生在语文学习中融入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元素,探索多学科融合。语文学科虽具有融合德育、美育、劳育等的特性,但不少语文教师在组织跨学科学习时,忽视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呈现,为拓宽学科边界,无意中将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为偏于“科学探真”“艺术赏创”“历史复现”等活动,使语文学科丧失了主体地位。
4.评价对象偏重学生忽视教师
具有综合实践性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其评价迥异于偏重结果性评价的传统教学,需基于实践、过程、证据。目前不管从学校还是教师角度,进行跨学科学习评价多偏重于构建学生评价体系,而忽略教师评价。包括跨学科评价素养在内的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是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动力。如果失去了对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引导、激发等能力的评价,会导致评价不完整,且不利于促进教师角色从单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多学科知识的融创者。
5. 引入信息技术载体辅助评价不足
传统的学习评价依托纸笔测试,侧重分层分级和量化评分。跨学科学习面对真实情境,立足实践活动,聚焦驱动任务,培养高阶思维和内生素养,纸笔测试无法将其全面外显和量化,非常需要引入信息技术载体以辅助评价。但一些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短板,不善于借助在线协作应用、虚拟教室、网络资源等技术载体推动跨学科学习的高质量实施。
三 、实施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的应对策略
素养导向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评价实践必须指向该目标的落地。需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在强化对教师评价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和反思能力,尤其是学习参与度的评价。
1. 建立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需提供物质条件与制度文化全方位的赋能保障。人工智能不断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跨学科学习评价改革也必然需要教育数字化技术加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学校尤其需要内生变革,探索“组织”重构和教研赋能新举措,突破传统时空布局,建设“为了学习”的跨学科学习场域,积极打造“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用以致学”,调动不同学科核心知识、技能、方法和思维等认识“大主题”或解决“大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创造性学习。
其次,激励教师跨学科合作,重塑教师文化。学校实施跨学科学习时,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专长与意愿,兼任社团或跨学科导师。设立跨学科教师工作室,组建跨学科成长共同体,开展“转轮式”跨学科教研培训,使自然合作文化浸入教师文化基因,促使语文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交融迈进。
最后,构建多元共生、协力共进的学习新生态。巧析学情,是为提高跨学科学习设计“准度”;学习范围由真实生活、文学情境扩展到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乃至政治经济领域,是为拓展跨学科学习内容“宽度”;培养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为把好跨学科学习方向“精度”。再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从学校制度、教学生态、家校社共育等角度入手,营造跨学科学习大环境;以“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为载体,打造多元互动、开放创新的学习新样态;“优化学习路径,供给跨学科学习策略和方法”, 让教师“通过项目探究、实验操作、体验模拟、课题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主动性思维”[7], 让学生从学习的被动倾听者和改造者转变为对话者、 参与者和自我改造者,真正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2. 制订兼顾标准性与适切性的语文跨学科评 价体系
评价决定跨学科学习的方向和育人价值的发挥。我们提倡以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手段的多元评价,通过强化评价意识、前置评价设计、整合任务情境、监测学习过程与成果等途径,即时反馈、促进跨学科学习元认知发展。评价的聚焦点和标准可借鉴PISA测评科学素养框架,即利用真实情境,从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态度和跨学科能力三个维度建构跨学科素养框架,其中知识维度重视综合实践,凸显科学本质;态度维度关注探究兴趣,强调身份认同[8];能力维度立足全面发展,重视能力的创造性。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可从跨学科评价综合素养,以及跨学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五个一级指标维度进行评价。
学生跨学科学习评价系统更为复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评价目标以语文学科为本位推进整体育人,立足点始终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落脚点始终是语文、思维、审美与文化的综合培育与发展,并以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主线,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二是跨学科学习实践评价既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外显成果,也关注学生知识理解、表达沟通、质疑释疑、探讨实验、建模求证等过程中内隐的反省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状态及创造性思维等;三是评价内容和方式多元,循证评价以主动参与、合作沟通、探究学习、创新推进为核心,兼顾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涵盖生生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社会评价等,评价过程融入学习支架或量化评价表,助力学生反思、改进和优化。
3. 切实提高语文教师跨学科评价素养
(1)以“核心素养+”评价观替换单学科评价观
评可促教,评可促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评价观需以“核心素养+”替换单学科,从而促进 “大学科”理念的形成。比如,通过评价促进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内引外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能激励方面,既紧抓学科能力评价,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又重视综合表现评价,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会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2)不断提升语文跨学科课程设计和教学评能力
语文教师需提高个体跨学科教学素养,补齐知识与视野短板,开发跨学科学习资源,重构语文与世界的多维立体关系,整合地域资源、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成果,设计评价量表,指引学生高投入、进阶式学习。比如,有的教师在跨学科学习任务“我的自然物语手札”教学中,这样设计跨学科学习评价:首先,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观察准备”“自然博览会之旅”“制作手札”“我的自然物语手札发布会”四步评价任务表。其次,师生共商检核表、评分规则和展现表现性评价的评价量规工具。最后,依据学情动态调整、优化评价思路,以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动态平衡状态,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9]。
(3)准确把握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路径与设计 原则
从教材与跨学科学习的关系看,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一般有如下步骤:第一,依托教材体系和体例,辐射其他学科,确立学科间跨点;第二,兼顾语文教材体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开展跨学科学习;第三,超越教材体系和体例,开展有校本课程特色的跨学科学习,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形成跨学科学习课程建设教研共同体。语文教师还需在找准跨学科学习定位的基础上,聚焦语文主题,针对语文问题的解决,准确把握好跨学科学习设计的原则:第一,素养化取向,即体现语文学科本体特点,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为终极目标设计和实施素养立意型教学;第二,主题化统摄,围绕学生学科学习、社会生活等富有意义的主题设计教学方案;第三,结构化任务,即实施更多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任务间逻辑关联,以及思维、能力、情感等维度的螺旋进阶;第四,混合化场域,即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融为一体,体现信息技术与跨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第五,可视化证据,即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证据(包括思维导图、活动方案、调研报告等成果),全面、客观且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
4.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并运用科学反馈机制
语文跨学科学习基于真实学情及时代要求,选择适切主题,还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设计丰富学习任务,评价多元成果,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以及运用科学反馈机制。教师需进行“为了学生”的逆向设计,即在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和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预设学习结果,运用学习统计工具,科学研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在开展跨学科学习前,要借助师生学习团队或自主整合资源及技术,以提高学习过程的稳定性。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反馈机制,可从加强跨学科学习高质量问题的关联性入手。比如,对《岳阳楼记》的跨学科学习,教师可从融合语文与历史、语文与文化景观,以及语文与艺术等方面设计问题,确保问题关联学生兴趣与经验,助力学习动力的激发和问题的专业解决。
“评价机制需要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10]应用多元评估反馈法确保全面评估学生跨学科知识、技能和态度表现,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能够促进元认知的提高,实现对学习的自我掌控。语文学习自我评价必须兼容并包,如评价工具可有自评、师(家)评、互评与社评等,评价成果可有方案设计、调研报告、课堂记录表、海报漫画、音视频作品等。评价反馈在针对语文学科学习评价的基础上,还针对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评价,旨在弥合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社会、未来的分野,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
5.联结信息技术平台获取评价的外部支持
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它既涵盖又超越了语文学科素养,“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11]。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知识视野,多维度要素整合的深度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合作、创新、审辨等共通素养都是评价要素,即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构成跨学科学习评价的三大要素。
此外,评价的开展需要体现多元化、全面性和综合性。除对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进行评价,对活动本身和学生进行评价之外,还需对教育行政部门、专业单位和社会合作机构的专业性、服务安全性、合作精度与效度等进行评价;除学生自评、互评、师长评之外,还需其他参与人员评。不联结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跨学科学习评价的融合,评价就无法走出低质低效的怪圈。日新月异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支持下的信息技术平台,为跨学科学习循证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无论是前置性评价还是过程性评价,语文教师都要激励学生扎实有效地进行沉浸式、开放性和创造性 学习,使跨学科学习有方向、成果化、可检测。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支撑的信息技术平台,能够高效提升跨学科学习评价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一方面,不断升级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真实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中的阅读积累、调研访谈、模拟演练等实践学习状况,以及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方法和能力。另一方面,联结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通过评价不断激发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语文课程育人价值。巧借信息技术平台呈现多元学习成果和扩大评价受众面也很有必要。学习成果可以是各种口头汇报、反思日志、统计图表、思维导图、立体模型、网页作品、超链接、微拍等,只要是显性或隐性呈现跨学科学习“知识、态度和能力”要素的都可以;扩大评价受众面,可以把成果上传到班级群、家长论坛或学校公众号上,在遵守网络伦理的前提下,吸纳更多的人关注和评价,促使学生在被关注、被激励但从未被终结判定的评价中持续成长。
综上所述,在研究基于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跨学科学习评价时,应正视评价的现实挑战,有针 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从而促使教师走向高质量、创新型、专业化发展之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所探究的中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的应对策略,固然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但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需与时俱进、与生俱进,持续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研究,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长期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当代跨学科学及其进展[J].金秋科苑,1997(1):44-4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5-03-27].http://www.moe.gov. 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 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23-05-26)[2025-02-18].http://www.moe. 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306/t20230601_1062380.html.
[5]曾思,陈凤至,谭诤.中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及纾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8):54-63
[6]方芳枝.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探究[J]. 试题与研究,2024(20):85-87.
[7]刘希娅.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J]. 人民教育,2023(19):51-53.
[8]徐梦杰,王飞.PISA科学测评框架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生物学教学的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2024(6):14-18.
[9]吴逸秋.跨学科学习的多元动态评价体系设计与实施[J].语文建设,2024(6):14-17.
[10]艾东升.着力提升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24-10-1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6.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21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Y140)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湖北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