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WORK TRENDS
高考在即,教育部发布2024年高考十问十答

2024-06-03

天津教育报  2024-06-03 13:07 天津2024年高考在即,为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了解考试的注意事项,我们整理了考生常见的问题和相关建议,供考生和家长参考。跟小编一起来看——一  考生应如何规划赴考行程?考前,请考生认真阅读、仔细核对考试时间、考点信息、考生须知等内容。特别是要牢记考试时间、考点位置、考场编号,同时结合考点考场位置、天气及交通等情况,合理安排交通工具,合理规划行程路线。考试当天按要求提前达到考点,留足进入考点考场身份验证和安检的时间。出现紧急交通状况时,可就近向交通警察寻求帮助。二 考生的衣着穿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考生的衣着要符合当地考试机构的相关要求,建议不佩戴含有金属成分的手镯、项链、发夹等佩饰物品。同时,应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注意增减衣物。三 对于考生做好个人健康防护有哪些建议?考生要做好个人防护,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考前尽量减少聚集和流动,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同时,调整好心理状态,保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治疗,谨防因身体不适而影响考试。对于发热或者突发急病等考生,也不必担心恐慌,各地考点都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四 赴考前需要检查哪些物品?赴考时要记得随身携带好《准考证》和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等必要入场证件。同时,还要注意检查是否带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考试用品。自行打印《准考证》的考生,还应检查是否有《准考证》内容以外的字迹。五 进入考点(学校)一般有哪些要求?进入考点时,要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有序排队,保持一定间隔,不要将手机等违规物品带入考点。手机最好在赴考前提前存放好,也可在进入考点前交给带队老师及家长,或按照考点规定要求存放。六 进入考场(教室)一般有哪些要求?进入考场时,将再次进行考生身份验证和违规物品检查,除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考试用品外,其他物品不要带入考场。进入考场后,要对号入座,将《准考证》和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放在桌上以便核验。七 违反考场纪律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考生要遵守考场规则和纪律,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考试过程中,考点除有监考员、巡考员等维护考试纪律、巡查考场外,考场内已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并全程录像,不仅在考试中专人实时监控巡查,考后也会对视频录像进行必要的回放。一旦发现考生有违规行为,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考试作弊将导致高考所有科目的成绩无效,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涉嫌犯罪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在高考中组织作弊,属于《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的犯罪。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如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将认定为考试作弊。考试过程中使用手机等设备拍摄试题、答题卡等,通过QQ、微信及其他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传播试题及答案,均涉嫌犯罪,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八 考试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考生作答时要沉着冷静,规范书写,确保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同时按照要求在指定位置正确填涂信息、在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草稿纸上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将是无效的,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要在答卷(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笔并停止答题。九 网上关于高考的信息很多,如何辨别真伪?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互联网平台开展了“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请考生和家长认准官方网站、官方账号,涉高考信息以官方发布的为准,不要相信各类非官方宣传及承诺,以免上当受骗。同时,不要相信所谓的“命题专家”的言论,更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所谓的“猜题”和“押题”上,切勿相信涉及钱财的相关信息。请考生和家长弘扬正能量,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风清气正、温馨和谐的考试环境,共同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十 考后应如何查分及填报志愿?考后,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均会公布高考成绩发布时间及官方查询的渠道,请考生和家长关注相关权威发布信息。为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阳光高考”平台将面向考生开放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志愿推荐、选科指导、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同时,教育部将组织各地各高校举办“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活动,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报考咨询服务,解答相关问题。各地招生考试机构还将组织实施系列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活动,提供志愿填报政策培训、志愿填报指导材料、线上直播咨询活动、电视或电台政策宣讲等。各高校也将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生宣传咨询服务,请考生和家长关注。考生和家长如还有其他具体问题 ,可向当地的招生考试机构及学校咨询。排版编辑 | 张锦文章来源 | 微言教育

教育部发通知了,“2024高考护航行动”这样开展

2024-05-30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4-05-28 21:16 天津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联合网信、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多家互联网平台,深入开展“2024高考护航行动”。通知要求,要全力做好考生综合服务保障、考试招生宣传引导、志愿填报咨询、优化考试环境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考生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据悉,2024年高考期间,各地教育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举措,为考生提供考试期间出行、食宿、医疗卫生、噪音治理等多方面服务保障,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充分体现对考生的关心关怀。持续开展“清理涉考虚假公众账号”“点亮涉考官方机构网络标识”“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多个专项行动,积极营造良好考试环境。考后,各地将积极开展志愿填报服务,在组织实施“六个一”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活动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并完善志愿填报参考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贴近学生的方式,围绕考生和家长关心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就业前景等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志愿填报咨询活动,不断强化服务覆盖面和吸引力。转自:微言教育内容转载 | 秦川内容审核 | 王松岭 梁媛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自权威媒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教育部发通知了,“2024高考护航行动”这样开展

2024-05-29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4-05-28 21:16 天津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联合网信、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多家互联网平台,深入开展“2024高考护航行动”。通知要求,要全力做好考生综合服务保障、考试招生宣传引导、志愿填报咨询、优化考试环境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考生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据悉,2024年高考期间,各地教育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举措,为考生提供考试期间出行、食宿、医疗卫生、噪音治理等多方面服务保障,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充分体现对考生的关心关怀。持续开展“清理涉考虚假公众账号”“点亮涉考官方机构网络标识”“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多个专项行动,积极营造良好考试环境。考后,各地将积极开展志愿填报服务,在组织实施“六个一”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活动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并完善志愿填报参考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贴近学生的方式,围绕考生和家长关心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就业前景等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志愿填报咨询活动,不断强化服务覆盖面和吸引力。转自:微言教育内容转载 | 秦川内容审核 | 王松岭 梁媛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自权威媒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新高考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05-27

2024年5月25日,由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联合举办“新高考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袁振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王辉,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测量分会理事长张敏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边新灿等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余位新高考改革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新高考改革与发展问题。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全海教授致辞,代表厦门大学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对新高考改革的科学研究与未来展望是助力教育事业长足进步的重要之举。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底蕴深厚,长期关注考试制度与考试政策、中国考试史、考试基本理论研究,特别是高考改革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面对新高考改革的时代命题,始终站在研究前沿,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理论观点与建议。希望考试研究中心能够继续发光发热,为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振天教授致辞表示,考试研究一直是厦门大学教育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刘海峰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在科举史、教育史,特别是高考的社会学研究方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在新时代,高考改革应致力于从短期目标向长期目标、外在目标向内在目标、接受目标向创新目标、被动目标向主动目标的转变,选拔多样化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刘海峰教授致辞表示,高考改革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是全国高考研究的重镇,在高考制度、高考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全面的成果,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教育考试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为新高考改革的完善贡献专业智慧和力量。在主旨报告环节,袁振国教授在题为《谈谈高考招生的“一参考”》的报告中指出,高考改革应从“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核心目标出发,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的参考价值,进一步提升高校招生能力。王辉研究员作了题为《新时代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实践》的报告,从改革背景、制度建设与实施成效、问题与挑战回溯了近十年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并明确未来改革需要在强化改革配套和保障措施、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健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营造良好改革环境持续发力。         刘海峰教授作了题为《新高考改革是一次影响广泛的革新》的报告,从“为什么要进行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的三个阶段与推进成效”、“新高考的未来展望与改进”三个方面对新高考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陈志文总编在《从教育强国建设看新高考改革的深化与完善》的报告中全面、深刻反思了当前高考综合改革对理工科人才选拔和培养带来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完善高考改革的六点思考。主旨报告分别由《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曾伟编审、《江苏高教》编辑部主编沈广斌编审主持。在大会报告环节,张敏强教授指出新高考改革需要推进考试理论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大数据条件下的试题试卷参数计算以及考生的能力分类模式的计算分析方法,对高考的试题试卷评价及对高考改革中的命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评价工具。边新灿教授对新高考综合评价三重境界的形成、发展前景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长聘副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从及时录取机制到平行录取机制的改革,有效地减少了合理妒忌的程度(另外还有落榜和复读的数量),从而提高了匹配的稳定。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教授指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变革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并分析了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互动效应,提出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的政策建议。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希伟教授就新高考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发表了深刻见解。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教授基于英国A Level选考制度的运行经验,强调需要精细化使用选考科目,从“分数至上”转向“专业匹配”。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中心主任胡向东教授回溯了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改革的十年进展,以体育单招统考建设为例,进一步提出了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改革趋势的三点思考。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木洲研究员指出,台湾高校通过多元化入学管道、多面向综合评价、多资料参采录取引导学生素质发展。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覃红霞教授构建了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个人努力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示新高考背景下,新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阶层差异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会报告分别由《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林岚主任、《大学教育科学》主编蒋家琼教授主持。在小组报告环节,众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高考改革与发展”主题,聚焦“新高考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新高考改革成效与改进”“新高考改革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高考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考改革”“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其他议题”等具体问题展开广泛研讨。三个小组报告分别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吴根洲教授、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陈兴德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高小立编审主持,共有24位学者发表了有关新高考改革的论文报告。5月24日、25日晚上,曾伟、沈广斌、林岚、蒋家琼、高小立等五位嘉宾还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师生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主编有约”系列讲座,反响热烈。闭幕式上,刘海峰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高考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国之重器”,本次研讨会聚焦于新高考改革,在新高考改革实施十年的关键节点上,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深入交流、相互激荡,为总结新高考改革十年的经验与挑战,进一步完善新高考改革,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强国建设探寻新的思路和方向。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这次“新高考改革与发展研讨会”非常成功,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盛会。(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供稿)(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中国考试》公众号,转载旨在分享与交流,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文章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填报策略】2024年高考咨询Q&A——考生最关心的60个问题集锦(三)

2024-05-24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4-05-21 13:35 天津1.志愿填报,考生要做哪些准备?答:第一步 熟悉政策。考生家长对于本省的高考政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政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重要政策当年是否有变化。像常识、动态、公示、政策……例如考生家长起码要知道所在省份有几个批次志愿,每个批次需要填报几所志愿学校,可以报考几个专业等等。第二步 收集信息。信息和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大致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及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第三步 准确定位。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来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第四步 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还要做好“知彼”的工作。“知彼”的过程就是除了政策法规之外,还有弄清各个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往年在本省的提档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特长、就业及深造情况等等。第五步 初选志愿。“初选志愿”是结合自己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四两步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应该已有方向了。这时,考生可以大致划定一些在本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认真阅读招生章程,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选择和自己兴趣、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第六步 模拟填报。“模拟填报”就是根据本省、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的呈现出来,做一遍真实的模拟。高考志愿都是在网上填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予补报。每年在志愿填报中出现的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比比皆是,再加上网络系统繁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模拟有备无患。2.如何使用填报志愿的参考材料?答:首先仔细查阅省招办下发的高校招生计划。认真研读报考院校当年招生章程,其中特别是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然后参考省招办发布的填报志愿手册或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等资料,结合考生成绩位次和各类别总分(或综合分)一分一段表,认真分析近三年招生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了解你所报考批次的招生录取相关办法和规定,知晓自己所在类别的志愿设置和投档录取规则。收集分析多种信息,做好填报志愿前的功课。3.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答:一是以成绩为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去向。二是院校综合情况。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三是考虑兴趣爱好、专业就业等因素。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四是结合身体等条件。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要求。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五是注意志愿之间梯度的问题,建议高、中、低搭配填报,较为合理,避免退档风险。4.新高考模式下,专业平行志愿填报有哪些参考策略?答:填报高考志愿方法很多,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这里简单谈一谈志愿填报策略:第一步,准确定位,注意梯度。志愿填报的是否合理,把握好定位和志愿梯度非常重要。考生应根据自己所在本省的位次和分数段统计表、各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等资料,选择不同梯次的院校专业组,专业类(专业+院校),坚持“冲、稳、保”的原则。第二步,根据个人意愿,综合考虑院校性质、地域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喜欢程度等因素,从高到低排列,正式确定志愿。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特别重视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第三步,尽量填报服从专业调剂(院校专业组)。由于平行志愿的录取投档规则是进行一轮投档,如果考生所填报专业不能满足录取条件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时,会被退档,只得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服从专业调剂可增加录取机会,但也要考虑,专业组内的所有专业是否可以接受。第四步,考生一定要认真研读高校招生章程,高校对于录取专业的具体要求都会在章程中明确。如录取规则,是分数优先,志愿优先还是专业级差,另外对于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都会有具体要求。第五步,查看自己的体检结论,结合《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避开受限专业,减少退档几率。5.新高考模式下,专业报考要注意什么?答:新高考中由于考生选考科目不同,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选专业前应尽早了解所在省市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如果你已有了心仪的院校,可以从学校入手。如果以专业为目标来划定院校范围,则要注意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选考要求。另外,有些专业培养与多个科目关联度都高,高校在可选科目中指定多个选考科目,要求为考生“均须选考”的情况也需要注意。如果你没有目标院校或专业,在选择时,可以多参考“不限选考科目”的院校专业,扩大自己的专业选择面。由于高校的院系及专业(类)调整等因素,实际招生高校和招生专业(类)也可能会调整变化,考生要以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及院校招生章程为准。6.考生没有被高校录取原因有哪些?答:考生未被录取原因主要有:总分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不够所报专业分数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所报专业相关科目分数低;外语语种受限;身体不合格等。7.如何避免高分低录甚至落榜?答:应坚持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2)所填志愿拉开档次;(3)冷门与热门学校专业相结合;(4)省内与省外院校相结合;(5)避开体检结果所限专业;(6)各批次学校志愿、专业志愿填满,尽量服从专业调剂;(7)认真研读院校招生章程。8.如何报考“三大专项计划”?答:报考国家专项计划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考试。根据各省招办要求填报志愿。报考地方专项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考试。具体报名要求、录取办法、填报志愿方式考生可详细阅读各省招生考试单位下发的地方专项计划相关规定。报考高校专项计划考生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考试,并在4月25日前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高校专项计划报名系统”完成报名申请。9.怎样了解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答: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农村范围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申请相关专项计划的考生,可根据各省市招办发布的相关规定,查看具体实施区域。10.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考生第二年还能报专项计划吗?答: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11.优师计划的志愿如何填报?答:报考优师计划的考生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高考。优师计划列入各省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填报志愿及投档录取规则按各省批次志愿设置和投档录取办法执行。12.色弱、色盲考生适宜选报哪些专业?答:除《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高校招生章程规定限制报考的专业外,色弱、色盲者都可以报考,如哲学、法律、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秘、数学、历史、教育学、英语、新闻、汉语言等。具体选报专业可咨询有意报考的高校。13.哪些院校及专业有身高方面的限制?答:对身高有限制的院校或专业:一般是军事院校、公安院校、飞行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体育类专业等。具体要求请查看院校当年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