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S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再分析

2023-11-20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再分析——以数学单元设计为例 邓艳红         我在公众号2022年7月20号的文章中以一位英语教师的课时教案为例分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思路,由于看到太多“形式化”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所以基于近期看到的一位数学教师发表的案例,再写一篇。     案例.数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大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概念,学会区分和识别各个数位,如“万”、“亿”等,并理解各数位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技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操作大数的基础。 2.操作大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正确读写大数,如何比较大数的大小,以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这些技能不仅是大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技能。  3.使用计算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让他们理解计算器的作用和限制,并掌握正确使用计算器的方法。4.培养数感:通过揭示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数位顺序表,从而进一步发展数感。同时,通过类比推理和反思评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5.体验数学的应用:让学生体验大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探索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达成评价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1.形式化测试: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学生对大数的基本概念、数位顺序表、大数的读写和比较、大数的四则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展示他们的数学技能,如读写大数、比较大数的大小、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等。  3.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和策略。  4.个人反思: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对大数的理解和使用。综上,通过以上几种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分析:  (一)“单元目标”设计的分析  优点:全面、比较具体   缺陷:(1)单元目标未以学生的“学习结果”表述。“帮助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激发他们...”不是规范的目标表达方式。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培养”“激发”等教学行为,学生最终“能做什么”。所以目标语句要以学生为主语的句子表达。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达问题,而关乎着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关乎是否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2)有的目标落脚点不明。目标2“掌握如何正确读写大数,如何比较大数的大小,以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并没有精准地将目标表达出来。目标尽量要用陈述句表述。   (3)目标中有概念间关系混乱之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归在目标4“培养数感”之下是不科学的。《22版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可见,“数感”仍倾向于“经验”层面,而未上升为“思维”,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属于比“思维”低的层级。但从概念关系上讲,它与“逻辑思维”属于并列关系的两个概念。   (4)各目标间关联尚需明确。例如,目标4“培养数感”虽然指出了目标实现的“条件,即”“通过揭示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数位顺序表,从而进一步发展数感”,但与目标1“认识大数”和目标2“操作大数”是何关系呢?再如目标5“体验数学的应用”是单独一部分内容的目标,还是在“认识大数”、“操作大数”“使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等其他目标中也应体会“大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呢?        (二)“达成评价”设计的分析     优点:评价途径多样,每条途径有明确的评价目标   缺陷:   (1)出现不科学的概念,如“形式化测试”。   (2)未表明评价时机。例如“测试”“个人反思”是在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还是每课时都进行?“测试”是否包括课堂上的练习与课后作业?   (3)未表明评价的内容。例如:“读写大数”包括数位上不出现零和出现零的数,尤其是出现零的数的读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些具体的“评价内容点”未指明。 (4)缺乏表现性评价的指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和“个人反思”既是教学方式,也可以被作为表现性评价的途径,但是,如果需要将它们视为“评价”,那就需要设计评价指标,即,当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个人反思”中的学习“表现”,教师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以什么方式“评价”、呈现出怎样的评价结果呢?当然,真要采用表现性评价,还必须考虑评价实施的可行性(教师既要教学又要关注并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在大班额下操作有很大难度)。建议: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1.借鉴甚至复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发布的“基础性作业”中的“单元作业目标”。(由教育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高质量基础性作业体系建设项目组设计)该单元包括的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这种图还不成其为“结构图”,只是排列图):“单元作业目标”如下: (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2)认识自然数,理解和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每个数位上数的意义,能说出数的组成。 (3)能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会进行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4)会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知道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利用发现的简单规律推算并解决问题。 (6)能根据具体素材,通过想象推理解释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了解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能简单运用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用好数学的自信。2. 对照《22版课标》,明确新变化、新要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础性作业的”的“单元作业目标”应该是《22版课标》发布之前完成的,所以还应对照新课标的变化修订完善。《22版课标》涉及本单元的阐述并不多。在“四、课程内容”之“(一)数与代数”“第二学段(3〜4年级)”中,可以找到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话语以下几处,而红色部分是“单元作业目标”未明确的:【内容要求】的“数与运算”主题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数量关系”主题之(2)“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两个主题最后一条概括性要求分别是“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学业要求】“数与运算”主题中“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数量关系”主题中“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常见数量关系,感悟利用常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教学提示】“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数的认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整数的抽象过程,知道大数的意义和四位一级的表示方法,建立数感......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单位,进一步感悟十进制计数法(*这里虽然在谈小数的学习,但也表明了本单元十进制计数法与小数学习的关系)。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3. 在《22版课标》指导下,完善修订出“单元教学目标”。由于“单元作业目标”前四条都关乎“数感”、“应用意识”,这两个“核心素养表现”若加在每一条后面则过于啰嗦,因此,汇总为一条后再分解,而其余两条目标调整序号层级。最终,关照了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大数的认识”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可以表述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大数和操作大数,形成数感和应用意识。① 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十进制计数法。② 理解和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四位一级的表示方法,知道每个数位上数的意义,能说出数的组成。③ 能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会进行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④ 会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知道算盘表示数的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利用发现的简单规律推算并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3)能根据具体素材,通过想象推理解释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增强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关于评价的设计  对于数学来说,通过学生完成练习题(含考试题)的结果来评价目标达成度,这是最常用、最高效的评价方式。“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基础性作业”和教科书中的练习题,都是为教师提供的设计评价的样板,也是教师们设计细化的课时目标的参照。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性作业”和教科书的练习题,我们应该能认识到:细致分解目标既是确定目标的完成,也是设计评价的开始,二者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其实,课程与教学理论中,“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概念的提出(区别于aim/goal)以及目标相关理论(如拉尔夫·泰勒的“目标原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都源于对评价的研究和评价改进的实践需求。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不是在“教案”上简单增加一栏,而是要求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到底通过哪些学习任务(内容与方式)让学生产生目标行为,让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这些目标行为,从而证明预期目标正在达成。下面以本单元目标之一“能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为例,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基础性作业”为样板(*也可以分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来探讨这一目标的评价设计。“能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仅是简单的一句(甚至可以说是半句)目标语,但在本单元所设计的6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中占用2个课时,并设计了9道作业题。这些作业题包括:   根据计数器的显示(数位上不出现零、其中1个数位上或多个相邻或不相邻的数位上出现零),能正确读出数,并写出读法。(见下图 *若截图看不清,请直接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查阅)(2)根据计数器的显示(数位上不出现零、其中1个数位上或多个相邻或不相邻的数位上出现零),能正确写出数。能说出数的组成。      (3)根据给出的数(数位上不出现零、其中1个数位上或多个相邻或不相邻的数位上出现零),能正确读出数并写出读法。(读写互换)       (4)将生活情境中的大数写出来(读写互换)       (5)根据数的组成,写出数,写出其读法。(*合并见下图)      (6)能根据零的不同读法(读一个零、读两个零、读三个零、零不读)识别数、组出数、写出数。   (7)根据数位要求和零的读法要求,补充正确的零的个数。(*合并见下图)(8)对读法和写法进行判断、分析。可见,以上8种行为在解释着什么叫万以上数的“正确读写”,至少产生以上8种行为才能评价出学生是否达成了“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这一目标。所以,要设计评价,必须在“单元教学目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目标,而这些细化的目标既可作为“课时教学目标”的主体部分,也是评价任务(或作业任务)设计的具体依据。至此,回头再看看案例中的“达成评价”部分,显然那些话语是空洞的,无法指引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无法在教学结束后去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就是在细化目标,反之,逐步深入地细化目标也就开始了评价的设计。二者是“一体”的两面!当然,在细化目标之后,评价任务的具体内容还需要选择确定,但无非是选哪个数(数字0~9的组合)、用什么呈现数(如图片?计数器?数轴?中文表达的数?阿拉伯数字?含在文字情境中的数?)、以何种作业任务(如填空?连线?文字阐述?等)来最终形成一道道练习题。评价的设计除了设计出一一对应目标的作业任务,还要设计出(至少要思考)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与×?等级?分数?评语?)、不同反馈对象的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如,对学生反馈时,表扬和批评?改错或放任?讲评或个辅?)至于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在大班额的课堂上,教师自己要实施对每一位学生关于学习兴趣、自信心、思维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等方面表现是非常难的,许多教师课堂上采用的为小组争分的方式只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还不能称其为“评价”。所谓的“评价”应是面向每一位学生,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的判断。当然,教师可以设计出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表现性评价”工具,教学管理者也可以设计出一些表现性评价表,协助和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以便全面落实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本文分享于《邓艳红得教育干货》,版权归属原作者,作者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一节优质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供教师参考)

2023-11-08

一节优质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供教师参考)中国教育评价  发表于北京PART.01评价标准一、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10分)二、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5分)三、语言流利,表达顺畅、有感染力、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语言语调标准)(10分)四、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20分)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15分)六、在教学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15分)七、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10分)八、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10分)九、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5分)十、时间分布合理。(5分)PART.02细则解读01.仪表端庄,教态自然这一要求基本都能做到,可以说是给分项,但优质课的级别越高,要求也越高。什么是教态?教态是老师的态度和体态的总称,教态是老师自身形象的体现,教态包括五项内容:1.表情,2.眼神,3.手势,4.站立和走姿,5.服饰。① 表情——恰当地运用表情表达老师的感情及对学生的意愿,如友好、期望、赞许以及友善的批评等。表情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② 眼神——眼神要平等、和蔼、亲切。多与全体学生的目光接触,千万不要只看好学生,或考试成绩在班级前十五名的学生,更不要不看学生。目光不宜移动过快。③ 手势——手势有助说话,表达教师的思维,手势应舒展自如,切忌机械单一。④ 站立、走姿——走路、站立的姿势应端庄大方,移动应缓慢,站立的姿势和位置选择恰当,相对固定,必要时应走到学生中间,与同学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听清发音,但正面退回讲台,不要单脚站立或倚墙、靠窗。⑤ 服饰——服饰要整洁、大方;不戴不适当的饰物,如护身符、教徒饰物,不要油头粉面,不要过分化妆有失儒雅。02. 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课题来。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参评者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下八种:1.相关话题导入;2.复习提问导入;3.故事导入;4.悬念导入;5.直观导入;6.讨论导入;7.类比导入;8.社会热点问题导入。① 相关话题导入。在特定的情况下,师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中进入课题。比如,从学生所熟悉的偶像开始进入课题。② 复习提问导入。用问题做链条,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并导入新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参评者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也符合也子的“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论。大家都会做但不一定都做得好,这种方法使用的关键在于怎么设问。对所学内容进行设问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创设的问题要有悬念,悬念度越高,学生的大脑思维量越大。学生的精力也越集中,学的效果才越好,但也要注意问题创设的层次和链条。③ 故事导入。一个生动的感人的故事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材中的故事很多,可以从中选出最有吸引力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④ 悬念导入。教材中短剧、故事、传记等体裁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是学生最关心的,电视连续剧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从而提高收视率的,这类体裁的阅读文章,完全可以根据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来设置悬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⑤ 直观导入。利用教材的插图、彩页或者根据课本内容自制一些图片和幻灯片,直接进入课题,当然这种课题必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课题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兴趣才能被激活。⑥ 讨论导入。提出一个与课题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出课题。⑦ 类比导入。通过挖掘课本内容的相同点,相似点以及差异导入新课,此种方法多用于理科教学。⑧ 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有利于矫正青少年学生不正确的社会观点和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思辨中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点。03.语言流利,表达顺畅、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普通话是汉族的共同语,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全国的通用的语言。这项要求是针对教师使用语言提出来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是知识传授的载体,作为传授载体它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规范性,普通话的规范指的是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这项规定或规范中的“流利”、“顺畅”就是对普通话熟练程度的表述。如果你是语文老师,你的普通话熟练程度至少应该是二级甲等。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度极强,恰当的语言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可以提升人的品质。品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04.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何为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用知识形成的建构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知识的形成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或者叫做三个区域:A:知识的已知区;B:知识的最近发展区;C知识的未知区,知识的已知和未知大家都很清楚,那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指某一学科的某一章节的知识还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在大脑记忆中稳定下来,有些定理或公式的应用还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你不懂得这个知识形成的分布图,你就找不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这里所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如果我们在知识形成的三个阶段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和非重点,那我们的授课率最多是总有效率的33%。如果明白了知识形成的分布图,我们授课时将我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那我们的授课效率至少是总有效率的66%,要想提高授课效率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界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下列方法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界定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①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熟练程度,通过提问时的表情也能了解学生对某项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学生我们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② 作业批改:批改作业要记录学生的正误率,一般来讲,错误率超过了30%知识,必须重新讲授,在 批改中获得的信息一般比较准确。③ 面批面改:面批面改的学生的面一般比较窄,要达到全部面批面改在农村教育现实中是做不到的,我们对哪些学生要面批面改呢?A、经常粗心大意的,B、做作业不规范的,C、有抄袭历史的,D、课堂情绪不高的,E、成绩急剧下降的,F、因不明原因而学习不好的。④ 课下交谈:利用课余时间对某些不放心的学生进行“直访”,面对面交谈,从他最感兴趣的领域谈起最后引入到主题来,这种说话比较轻松,了解的问题也比较真实,也能帮助你界定授课重点和难点。⑤ 对大小检测的成绩进行分类排队,对试卷的正误率进行详细统计,详细的正误率能清楚地说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未知区。这五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你界定B区和C区。05.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在一些发达地区多媒体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在使用时必须遵循“辅助教学手段”这个原则,不能将一节课全部制成一个45分钟的VCD片,按顺序开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取消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消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可以不使用多媒体,如果一定要使用,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多媒体中的内容必须是知识最近发展区和知识未知区的内容,一般不支持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和进行复习。不使用多媒体也不会影响你的授课档次。06.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关注“双基”,老师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要从单纯的关注知识与技术目标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属于一种知识灌输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堂灌。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注重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特别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专家说,教师教书的最终目的和境界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一个观念,过去评讲我们是“以教评教”,主要看老师教的怎么样,素质如何?现在我们评课必须“以学评教”,主要看老师怎样指导学生学。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的“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悱”是郁闷,想说说不出来,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你举了一个角而学生推不出其他三个角来,你就不要重复了。因而,我们不难看出,灌输性教学法减少了学生的思维量,缩短了思维曲线,断送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灌、练、问”发展仍旧是以教为中心,都背离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论的原则。长期下去,学习习惯了被动学习,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评课时:一要看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的设计。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让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掌握规律;这是认知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二要看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引而不发,自寻答案,悬念在悬着的时候学生才有欲望,点悟要讲究火候,补充要充分,修正要及时,引申要恰当。三要看教师的学法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应是整体的,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它总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两个系统,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对学生起着定向、强化、促进和保证作用,解决“想学”和爱学的问题,操作系统是学生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径,解决“会学”和“学会”的问题,二者是车之两轮,缺一不可。07.课堂气氛活跃,互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双边活动中常见的几种模式:1.问答型模式:分层次设计问题,A级,B级和C级,问题深度和难度要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提出的问题要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激活课堂气氛。2.齐答型模式: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全班学生踊跃齐答,一呼百应。齐答与个别回答要交替使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一部分较好的学生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师才能获得真实信息的反馈。3.表演型模式: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练,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到黑板演算试题,并讲出思维过程.08.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1.注意状态: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发言者(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看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2.参与状态: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是否自学进行练习(听、说、读、写);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指点帮助别人或标新立异)。3.交往状态: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时是否言语得体;看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4.思维状态: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善于以自己语言说明;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展示争论;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5.情绪状态:通过捕捉学生细微表情变化去分析评价;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6.生成状态:是否全面投入学习;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确有信心;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新的问题。09.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1.侧身写字,边写边移动,目光不时地与学生交流。2.黑板分主、副区,以讲台为参照物,右边为主区,左边为副区,右边的板书内容一直保留在课终,不能随意擦掉,左边为副区,为解释主区内容,须在副区内画图,解例题可以一边用一边擦掉。10.时间分布合理重点、难点所占存的时间应该不少于总时间的1/2。PART.03结束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基础教育导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不重视起来。(声明:文章来源《光明社教育家》,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反思什么?怎么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

2023-10-25

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关于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应着重反思哪些关键点?要从反思中总结和获得些什么?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课后反思的“五必须”教学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该反思点什么呢?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对教师而言,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  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感到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  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写出新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特别是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同期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2课后反思的七条路径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1、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确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核心素养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所以,核心素养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我与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3、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  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灌”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5、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体验、感悟、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7、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文遴选于校长论坛尊公众号,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教师成长什么是第一位的?听听于漪怎么说

2023-09-25

教师成长什么是第一位的?听听于漪怎么说作者|于漪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人民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01教师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我做了一辈子语文教师,所以我一看到“语文”就特别兴奋。过去我读过《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所著,我读了很多遍。这一次,我读了《经典常谈》中陈文忠教授所作的导读,介绍了此书写作、阅读的背景和历史,感到非常受教育。读书对于人的精神成长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教师。教师读书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什么叫教师?老百姓认为,教师就是读书人,就是读书先生。可见,读书对于教师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摆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扎实的学识,而扎实的学识与读书紧密相关。  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稍微反思,就深感惭愧。因为早年求学,读书没有高人指点,主要靠自己摸索,几乎全凭兴趣爱好,无计划、无目的地翻阅。  “语文教师小丛书”的《出版说明》里就引了张之洞先生的话:“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这段话非常好。读书是有门的,是有路的,随便读读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是得门而入,就会事半功倍,终身有用的。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读书应该寻找一条正确的路,到底读什么书?年轻教师需要好好考虑。02书读到什么程度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我之所以后来还能够改行教语文,说实话还是因为在中学、大学里读过一点书。  我是一个小说迷,可以整夜不睡来看《战争与和平》。那个时候想看这本书很难,因为没有钱买书,我借到了以后便很仔细认真地读,我满脑子都在想小说中怎么栩栩如生地刻画打仗的场面,特别是图库索夫的形象。又比如读《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开头的那几句,作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语句,了不起。  做了教师之后,深感自己读得太少,处处捉襟见肘,正如《礼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在这种自反自强的心情下,我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成长的、光荣的荆棘路。  我的读书座右铭是西汉刘向说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好像是药,善于读书了就可以治疗愚蠢、愚昧、愚笨。我书既读得不多,又不善读,故而至今未能“脱愚”。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只要跟教我的老师比,我就无比汗颜。教我高中的国文老师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满腹经纶,教课娴熟洒脱而不拘泥,许多经典古文背诵如流,问不倒他。他连写作文评语都有文化含量,妙笔轻点,就能使文章归题。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读书学习,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的。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在灵魂,在精神世界的状况。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下相当程度取决于他的精神世界的丰满还是贫瘠。  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意义非凡。教师自己不躬身勤读,腹有诗书,志在高远,怎么挑得起对学生“三塑造”的重任?教师应该是读书人,是文化人,书读到什么程度,身上就会有怎样的气质,工作就会有怎样的气象。 我从教已60多年,一个甲子了,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仍然会感到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在教课时,有时候因为对这个问题钻研得很深所以能够一语中的,学生一下子就开朗了;有时候自己有一点含糊,总觉得好像没有讲清楚,讲过来讲过去,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教课的水平,就需要多读经典,多积累相关知识。 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教师心中没有太阳,怎么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  我联想到杜甫研究专家冯至先生,他同时也研究歌德的十四行诗,并且自己创作十四行诗。他曾经讲道,要使自己狭小的心有一个大的宇宙。这个是很了不起的。 对于教师而言,心中除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宇宙,首先要有学生。我记得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什么叫好人?好人就是碰到事情了,有60%想着别人的人。其实教师何止是60%,而是心中有70%、80%,甚至90%都想到学生了,教师都是大好人。  但是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生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水涨船才高。所以说读经典其实是寻找智慧的源泉、人生的价值。我们教师是读书人,读书要伴随人一辈子。 什么是语文?语文跟其他学科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是直指人生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人所独有的,读书是人特有的神圣权利,读书才能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之理。所以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对人的作用。  所以语文教师读经典,首先要从热爱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开始。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根。03教师要读“磨脑子”的书多读一些经典那么,读什么书?要真正读一点“磨脑子”的书,读一点经典。书是文字产品,其实质是人的历史和灵魂。读书,要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身影,就是读许许多多的人生。读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就能够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每个人只有一生,要迎接各种挑战,克服众多困难,读书能从多种多样人生正反经验中获得启迪,获得智慧。尤其是哲学元典,如《周易》《论语》《道德经》,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起读,会增添一点理解,降低一点难度。  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多接触,多思考,突然明白哲学并不奥妙,并非不可捉摸。哲学就是跟你谈心,谈大问题,谈宇宙,谈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狭小的心会变得开阔起来。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生在世,一辈子都活在价值取向的选择当中。  经典活在时间的深处;价值追求,在文字海洋中奔腾。读经典,实际也就在读当下,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出一个清醒的头脑,辨世事人情,育生命自觉,克服自卑、琐细、无知、狂妄。当我读到经典的某些语段时,常有精神腾云的震撼与喜悦。 如《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至圣先贤这种建设理想社会的高远志向,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令人由衷地敬佩,真是高山仰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睿智、民族精神、天下视野的宝贵基因,正在当今时代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地发展。想到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想到“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 经典,助你贯通古今,增添人生的厚度,激励教育工作的担当。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十一

2023-09-21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十一——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近年来,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话题很热,尤其是“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长对该话题的态度也是两极分化:有的家长反映学生作业多、负担重,常常熬夜很晚才能完成作业,学生和家长不堪重负;相反,有的家长指责学校不留或少留作业,导致学生练习强度低,学习效果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客观地说,经过多年课程改革的洗礼,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小学1—2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各年级安排精选过的高质量作业,已成为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呢?我曾经观察与了解了很多学生在做作业时的状态:有的学生做作业时专心致志,很快就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可有的学生做作业时磨磨蹭蹭,写一会玩一会,一会儿又查阅资料,做作业的效率极低,别的学生10分钟能完成的任务他30分钟也完不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呢?1.强化学生的作业意识。要求学生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当天的作业,不完成作业不去玩。这个习惯养成的背后是老师要求、家长监督,双方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决定性的。2.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监督学生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复不断地抓,直至养成习惯。3.给孩子作业方法的指导。提高作业效率,以下几点非常关键,落实的好,可以很好地减少做作业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一是,认真听课。鼓励学生认真听课和练习,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提问,在课堂上学扎实。二是,先复习,后做作业。在完成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扫清学习障碍后再完成作业。三是,考试标准作业。完成复习后,按照考试标准完成作业:不翻书、不查阅资料、限时完成,不会的题目暂时搁置,待其他作业完成后通过查看笔记、资料等方式完成。遇到实在不会的记录下来,回学校后请教同学或老师。四是,检查作业。家长要求学生自查,有错误及时修改。有条件的家长复查,有疑问的让学生解释,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看似小事,但关系学生的未来,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监督、提醒、纠正学生,加强家校沟通与协调,是家长的重要义务与责任。这个习惯养成的好,学生终生受益;养成不好,会使学生养成干事拖沓、墨迹、不专心等坏习惯,影响其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