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S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04-3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审核情况

2022-04-3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审核情况课程张教材研究所所长  张国华为确保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质量和水平,提升课程育人价值,根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安排,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于2021年4月至12月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开展了系列审议审核,进行严格把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审议审核原则一是严把思想政治关。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审核,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教育要求,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二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检视课程修订体现的改革方向,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坚持以审议促修订。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过程的指导,在重要的工作环节和时间节点,对阶段性成果开展审议,及时反馈,强化审议专家和修订专家的交流研讨,共同提升修订质量。二、审议审核过程一是开展预审和正式审议。为保证修订质量,加强专业把关,2021年4月至8月,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对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先后进行了预审和正式审议。在强化方向引领的同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进行专项审核把关。二是开展专项核查。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组织各审议组深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会议精神的有关修改内容进行了专项核查。三是审核通过。2021年12月,国家教材委委员审核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三、审议审核结论审议审核认为,本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课程改革优秀传统,在育人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课程方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描绘时代新人画像,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二)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秉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强化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地理课程构建了以人类地球家园为主线,以认识全球和区域为知识基础,以地理实践和地理工具贯穿其中的内容框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加强了对共通性素养的培育。(三)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凸显。汲取历次课程修订经验,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劳动课程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数学课程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其独特育人价值。(四)课程实施指导进一步强化。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学校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场地、硬件、软件、材料和工具等支持与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在应用情境中评价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活动中实现素养提升。外语课程充分发挥教学提示的作用,挖掘单元育人价值,通过语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作出全方位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情况

2022-04-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情况教育部教材局局长  田慧生一、修订的主要背景1.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2.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这些都要求必须深教育部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3.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二、修订的主要思路1.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增强课程思想性。2.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3.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三、修订的主要过程经历了组建队伍、总体设计、调研论证、组织修订、开展测试、征求意见等环节。一是组建队伍,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二是总体设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三是调研论证,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把握国内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四是组织修订,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按照先修课程方案、再修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分项、分段推进修订工作。五是开展测试,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近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六是征求意见,分别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2021年4月至12月,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审议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四、修订的主要变化1.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2.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颁布后的主要工作安排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各省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全面启动相关教材修订工作,为学校教学提供有效支持。四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课程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8-06-09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1. 教师教育课程理念。 在探讨教师教育课程理论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在综合分析现代教育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与教育发展趋势探讨教师教育课程理念问题。研究者特别重视从国外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中获得启示。 概括教育课程理念研究成果,可发现其特点如下:一是新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应是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平衡,师范性与学术性融合。2008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专业标准, 都非常注重结合实践的教学和教育实践本身。各国都通过强调实践来纠正过去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另外,追求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也是现代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如戴伟芬系统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一百多年以来的思想流变后,认为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演变过程是教育者关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不断抉择的过程,到20 世纪 80 年代以教师认知为中心,在专业取向和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指导下,探寻师范性和学术性的融合。二是教师教育课程尊重多元文化,体现多元文化特色。有研究者指出,随着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凸显,中小学教育更需要擅长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师。在美国,针对现实中孤立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其低效问题,提倡设置基于全球观培养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使教师具有广泛的多元文化知识基础、态度,形成持续跨文化教学能力。三是尊重学生差异,增加课程的包容性。孔繁成考察了当今英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后指出,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多样化学习诉求提供服务是英国等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 2. 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首要解决的问题,而目标则是直接指导课程体系及内容建构的依据,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确立怎样的目标也成为研究者探讨的热题。首先,研究者探讨了建立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原则。 吴锋民认为要从坚持专业化为导向、坚持能力导向和坚持实践导向三个方面来明确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许多研究者认为,课程目标的全面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则。有研究者指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看,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必须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整合。其次,许多研究者力图从教师素养和专业化发展需求方面构建起教师教育目标体系。如侯蓉提出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应包括:①教育信念与责任,即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要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②教育知识与技能: 一是要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要具有开展教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要发展自我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了解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等三个方面。③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体验,即要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该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综观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研究,可将已有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 1. 现有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研究者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类型过于单一,教育实践薄弱,课时不足、地位不高,专业信念与责任关注不够,专业技能课程欠重视等是存在的主要课程结构性问题。如有调查显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公共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学分比例达到了 80%,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不足20%,从而导致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得不到保障,使得师范的特色不强,不能体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王艳玲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忽视实践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价值。 2. 在理念与目标导向下提出调整课程结构体系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如增加课程类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增加其教育教学时数;重视教师道德与心理教育,设置必要的职业道德课和职业心理健康课程;专业技能课必须保证一定的时数,并建立相应考评制度。张传燧等课题组的成员指出国际教师 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有:①教育类课程门类多,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大;②课程设置开放灵活;③课程设置紧密中小学实际,注重实用性;④课程设置中教育实践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特点将是今后在建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张泽洪曾指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调整课程结构,可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科学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大类;其次要增设特色课程;第三是优化教育课程,主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即将现有教育类课程与课程标准建议的课程模块进行内容的充分整合,课程模块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机构的调整来实现。 二、后继及展望 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的深入研究。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如何实施课程标准,或说如何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怎样落实“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等课程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这些理论怎样转变为课程行为;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应该怎样加强教师教育中的教师培训;应该如何结合课程理论、课程目标及结构内容体系来改变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等。 2.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修改和完善研究。 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并非完美无缺,而且课程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适应当前的教师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这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其一是要继续深入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加强教师知识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理论为导向,对课程标准进行完善,提高其科学性;其二是要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标准”,增强其实践性,保持时代性。 文章转自(有删减):郭平,谢丹.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高教研究,2013(01):86-89.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18-06-02

摘要:核心素养体现了个体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调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表现,体现了学科知识育人的价值所在。针对语文研究性课程进行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的分析,既可以调整学习目标,又关系到学习内容的重新构建,创新探究方式。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分析语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对于学科的本质以及教育对象有本质的认识。本文主要对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且研究了语文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于语文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一、核心素养概念阐述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本世纪初提出的。核心素养具体指的是学生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应具备的有利于其终生发展并且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主要指的是个人修养方面,社会关爱,爱国情怀以及自身的协同合作精神,创新发展精神。在教学方面,核心素养对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变教学为教育,对于课程内容有清晰的把握,抓住教学关键,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核心素养,将素质教育具体化,有利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方面。二是共通素养,主要指学生自身的优秀品质。三是自我发展素养,具体指学生个人心智成熟程度。 二、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确定需要根据当今时代以及社会对于语文学科的具体要求所决定。新课程标准修订,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的主要部分。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对于基本语文知识的掌握。包括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文学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二是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文字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正确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四是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以及研究力。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具体制定。学生年龄较小时,核心素养偏向于学科化。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便更加具体。 三、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于语文课程以及教学现象的正确认识,探讨并解决语文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语文课程与实施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如下。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过度依赖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降,独立思考空间较小,难以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过度依赖,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阅读,阅读资源不足,教师在读书方法上对于学生的引导不足。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过度依赖,教师采用陈旧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过度依赖。对于文本进行精讲精练,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学生整体意识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过度依赖,学生课下的阅读空间过少,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量的扩展。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2)语文课程结构与价值问题 语文课程中的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以及语文活动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语文文本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功能。语文活动具体指的是什么,语言运用知识的有效性如何体现,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何扩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读书习惯如何提高?如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培养,体现核心素养的真正价值?在语文研究性课堂中如何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等。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从核心素养角度分析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语文课程需要在核心素养作为理论基础对当前的问题进行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于语文核心素养有较为根本的认识。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制定的语文研究性课程目标,需要更加切合语文的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师生均需要正确认识语文文本,语文知识,学生个人能力语文素养之间的联系。综合考虑多种情境,将语文的言语活动与情境联系起来。语文的文学素养,依靠语文言语活动产生。因此言语活动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成功掌握语文知识。言语活动作为学生自己对于语文的体验活动,实践活动,其方式可以多样化。多样化的研究型语文课程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真正魅力,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真正的理解。 (2)语文课程系统的重建要解决语文教学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对于语文课程系统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重新构建。蔡健以核心素养为根本要求,提出语文课程可分为如下几类。语文基本理论课程,语文教学规划实施课程,语文教学案例研究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技能课程;语文教育史论,语文教育名著导读,语文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语文教师名师研究等。本文中针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在研究性课程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的实践案例以及历史文献对于问题进行根本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深化学生认识,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实践课程中。与此同时,需要保证课堂的开放性,动态性,引导学生对于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进行思考。 (3)转变教师角色 语文研究性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研究课题中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语文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在这种特点之下,教师需要从课程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引导者,示范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研究,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引起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语文课程虽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语文概念体系以及语文内容范畴,但是,课程的针对性不足,实践性不足,面对教学改革的新浪潮难以适应。缺乏对于课程问题本身的敏感度,未能彰显语文课程的根本价值。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十分重要。单独展现语文研究性课程,可以有效彰显语文教学的课程价值。 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语文研究型课程内容开发以作品鉴赏为研究内容。   作品鉴赏所用作品,包括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可以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以及影视作品进行研究欣赏。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鉴赏性,欣赏比较性阅读以及专题阅读等模式,帮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等做深度的探究。如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文章可以研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雨巷》、《蒹葭》做比较阅读;古典诗歌中的景情关系以及《水浒传》中的侠文化等等。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可以对常见观点进行质疑、否定以及批判。让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养成阅读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教材作为研究内容。教材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精心编排和整理的。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不同的时代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雷雨》中谁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杀手;《林黛玉进贾府》中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等。借助教材作为研究型课程内容,可以避免研究内容的盲目性。在巩固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同时掌握语文研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将语文知识作为设计研究内容。汉语作为我国的特色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将语文知识作为研究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汉语特色,感受语言的美丽,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有趣的教学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一些难以记识的文言古字,可以采用“五行玄机”方法有规律的记识。对对联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撰写春联。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以文化背景作为研究内容。特色的文化背景指的是乡土文化以及校本文化。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可以安排学生以家乡为主题,通过网络、典籍查找以及实地走访等方法,对家乡文化进行探究。在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对于家乡的自豪感。以齐市为例,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古文化典籍,对乡土文化进行探究。齐市是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可以以齐市的鹤文化以及旅游文化进行探究。以时事热点作为研究内容。作为学生,不仅要对书本知识有所掌握,还需要关心家事,国事,拓宽自己的眼界,将时事热点引入研究范畴,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时事热点作为研究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其多角度分辨问题的能力。 六、教师在研究型教学课堂中具体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内心,激发深层学习兴趣成功教学的秘诀在于兴趣。建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从学生的内心做起,才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要实现研究型课堂教学,前提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课堂学习为“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觉理解与领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这是一篇在中外演讲史上都文采斐然的篇章。学习演讲辞,侧重拓展运用。在中学阶段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力,提高演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所以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备课, 将理性的学习寓于感性的引导之中。比如课堂问题的设置: 文章前两段中“一百年前”与“一百年后”语言的运用很有冲击力,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文章中对斗争方式和斗争决心的表述类似于《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对请愿的深沉反思,你的体会是什么?比如,课外辅助材料的运用:给学生们观看作者演讲的现场画面,把精彩语段的英文翻译教给他们,让学生们感受文化、激情是没有国界的。再比如,课上用激发的语言“挑逗”学生: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文章最后六个自然段,让“自由之声”在六班响起!五班的同学们,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下生活的很没有人权,如果要你来维护中国人的尊严,你会怎样激情的表达?等等方式,意图都在于燃烧起学生的情感热度,最大限度的贴近文章情境和作者灵魂。 (2)以合作探究为主,打造自主发展的生态课堂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主要目的。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安排教学前测, 针对学生自主阅读后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高效的备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体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中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时,我发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在读一些课外文言文段落的时候,读不懂就放弃了,而我在讲解的时候,学生能够仔细听认真思考的也很少。所以,很多文言阅读训练就这样流于形式。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阅读分析中来。所以,我尝试给学生分组,每组 5 人左右,由一名同学主要负责翻译,而其他同学帮助他解决难点,并对一些问题来进行讨论。一节课的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相对于之前的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参与度很明显提高了许多。很多学生由以前的看不懂也不听转变成开始看,认真听,而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促使他们在主观上开始认真阅读。学生之间的学习性讨论与交流,更利于他们对于问题的发掘及探讨,相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交流,虽然学习时间会长一些,但是,创造出来的学习机会确是更多。 (3)发展学生能力品质,生成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引导者身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一味的以“教”为主。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用课外资料,弥补学生阅历较浅的缺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体验学习中的乐趣。教师需要把握课程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连贯教学思路,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学生发展,还要帮助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以及个人能力,践行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七、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材的改革为教师拓展了教学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局限于教材的情况。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实践应用,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以及问题的设置缺乏深度。在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的基础下,进行语文研究课程的探究,可以整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校的课程发展。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设置教学目的,重新建设教学体系,完善教学系统,可以让师生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以及评价管理者。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本要求的语文研究性课程的开展,可以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引领教学的发展。 文章转自:陈芳,王涤菲,孙景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黑河学刊,2018(0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