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S
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道德与法治回顾

2022-05-1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义教新课标(2022版)系列公益讲座—道德与法治回顾道德与法治课标组组长韩震教授:《道德与法治2022年版课程标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建设实践,它有很多的突破和亮点。首先,这是第一次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来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一次尝试。第二,这次课程标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展开的,建构课程按照孩子成长的阶段进行了阶梯性刻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建构了评价的标准和要求。第三,这次课程标准按照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基本要求组织课程,以孩子逐渐扩展的社会生活作为暗线,以孩子在成长中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的内容。按照一些主要的主题建构课程,让课程基于现实、基于社会、基于学生生活来呈现,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按照学生的成长阶段、身心特征选择教学内容。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材的编写,更需要一线教师最后一公里的教学才能完成,希望各位老师认真研读新课标,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和教学实践意识。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前言

2022-05-11

前  言自1955年教育部发出中国第一道减负令至今,已出台十几个全国性的减负文件。仅2018年,教育部就出台关于减负的6个红头文件,可以说是最严减负年。曾任天津市蓟州区杨家楼中学校长的刘树武创立了“双成合作教学”,倡导 “用成功的德育拉动智育的成功”,主张“浸润心灵”,要求教师助学生“树理想、强自信、养习惯”,为学生幸福度过一生奠基。《科学减负提质指导》一书,在提出教师应该做到“十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经验,又强调如果要把减负提质落地,亟须教师做好“十二研”。曾任中小学校长的叶福元参与了高效课堂研究和减负提质对策研究,多次担任区域教师培训主讲人;郝进平校长有着多年中小学校管理经历,以“四环节”课堂模式研究助推科学减负提质;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灵芝在语文阅读教学和教师自我发展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三位同志为《科学减负提质指导》一书的“十给”“十二研”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历经二十余月成稿的《科学减负提质指导》,既是在国家提倡教育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也是教师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遵从手册。该书主要从教师的层面,以鲜活的教育案例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行了问题剖析与对策探讨,是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教学和管理经验的精心梳理和再思考。《科学减负提质指导》从“理想”“尊重”入题,强调老师“要给”和“怎样给”学生自信、毅力、习惯、兴趣、方法、质疑、积淀和高效。这“十给”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会让学生积极、乐观、主动地应对来自学习的挑战和压力。“十二研”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法宝”,精心研读课标,进而做到读懂、读通、用好,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十二研”之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四环节”是科学减负提质的关键所在;做好沟通、家访、惩戒、表扬、批评研究是科学减负提质的根本保证;研究说课、评课是教师做好科学减负提质的内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减负提质工作,从自身做起,实实在在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因出处来源未能及时找到,个别参考书目未逐一列出,敬请谅解。作者简介:刘树武,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科教先进校长、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人气魅力校长,天津市蓟州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双成教育”的创建者。《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等论文先后在《人民教育》、《德育研究》、《天津教育》、《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主持国家级《构建“一体化”学校德育机制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主编《初中学生英语阅读》,主持编著《减负提质科学指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掌握幸福度过一生的本领,培养出老师自己崇拜的学生。潜心研究教育减负提质,全力推进高效课堂。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一

2022-05-11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一——给学生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是对某事物臻于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理想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苏格拉底曾说过,“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则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事实证明,学生只要有理想,有确定的人生规划和向往追求,学习就会有目标、有动力、有激情、有效率,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自如。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是对人、事、物一定价值或作用的主观体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世界观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辅相成,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走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着世界观。要想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必须加强“三观”教育。既要帮他们弄清楚“三观”的辩证关系,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三观”。在培养学生“三观”的过程中,应按“思想引领、规划人生、活动助力”三步走。在三步走的过程中又需要各有渗透,决不能仅仅靠思政课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应贯穿于全科教师工作的全过程。1.人生观的培养。人生观——直白一点说,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们应教育学生成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成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强化思想引领,只知传授知识、不知思想引领的教师算不上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些学校以“培养出多少出国留学生”为炫耀的资本,试问你培养的学生用了国家多少教育资源,他们出国后为外国服务,能说是你教育得好吗?这就是思想引领出了问题,但要想引领好学生思想,老师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应该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生活去践行,一定会有大的收获。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美国政府疫情防控不力,百姓怨声载道。美国政府对待疫情的态度、做法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个是资本利益至上,一个是人民生命至上。本质上,这也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1946年8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时,提出“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审时度势,分析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朝鲜战争的未来走向,大胆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打得在停战书上签字。经典战役铸成经典战争,印证了毛主席的经典论断。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受西方思想的侵蚀,把学生领偏,使其成为崇洋媚外之人。国家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受西方思想的侵蚀,甚至成为外国反华势力的帮凶与走狗,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过去一个时期,国内有一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去国外继续深造,大多留在了国外,并加入了外籍,为西方国家服务。有人说,我们的大学成了为国外培养人才的摇篮,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折射出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流失的人才达到了近30万人。面对这沉重的代价、惨痛的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我们是不是有些失职,我们不学习、不警醒,行吗?其三,学习时事,以便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自2020年1月23日上午10点起,全国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战“疫”,中央果断决策“武汉封城”。习近平同志指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各地陆续掀起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热潮,抗疫物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武汉;白衣天使为援鄂踊跃报名,争当逆行者;人民解放军更是奋勇向前。疫情就是命令,责任就是担当。逆行志愿者蜂拥而上,为抗击疫情献出自己的力量。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突显中国速度。“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抗疫工作中的最强音。这些时事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体会到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个个奋不顾身的共产党员形象,更让我们受到深刻教育。青年学生在学习这些人物事迹后也会深受感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奉献社会的主动性更强,相信他们当中今后也会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时事的学习和亲身感知,会让每一个人都更加深爱我们的祖国。2.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价值观与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水平、目标追求、阶级观点有着密切关系。比如:两个人都想买杯子,一个人想买设计精美、漂亮的杯子;另一个人却想“只要能喝水就行”。这就是两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或者说价值观不同,一个是从美观的角度思考,一个是从实用的角度思考,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是,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人生的方向和状态。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正确,或者什么样的价值观能让我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和社会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指向就不同。正确的价值观起积极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消极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可讲述的典型案例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血青年踊跃报名跨过鸭绿江,打击侵略者。再有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充分体现了青年人心向祖国、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二是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设计。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是主战场,学科是主战线,课堂是主阵地,学科专业教育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这里讲的专业教育是专业素质教育,它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为载体,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为目的,引导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备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献身的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备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补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在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内容,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熏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当今社会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多,学生不仅需要面临学习压力和学业的竞争,还需要面临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挑战。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迎接严峻的挑战。据报道,中国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事实上,学生表现出的许多心理问题,并非思想政治问题,也不能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简单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是不能奏效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超常的爱心和耐心,认真研究青年人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也学会怎样面对失败和挫折。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注意发挥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此外,不仅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等教育,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三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此阶段是将培养方案转换成学生能接受的形式,教育方式应更加多样化。比如,针对学生喜欢参与各类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聆听形势报告、收看教育影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举办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这些集体活动无疑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事物都是变化着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持续发挥答疑、解惑作用,遇到学生有新的要求或新的问题时,要及时纠错、及时引导。总之,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抓住学生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学生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打牢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手段,才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世界观的培养。既然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那么学生在老师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其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在培养学生“三观”的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推进,着力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糊涂、老师糊涂,不见教育效果的局面出现。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后,必然会树立起远大理想。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就理想谈理想,那样会显得太空洞,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导致理想教育缺失的问题根源,往往就在于此。二、教育学生站稳立场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阶级立场是立足于一定阶级,反映这个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根本态度。阶级立场不同,理想不可能一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科学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性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党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随时警醒自己为党育人、为人民育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1.强化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主要来自学习,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并用政治理论分析研究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升政治觉悟、政治素养。2.强化对学生的责任教育。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自身责任。这里所说的责任,绝不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责任,而是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学生责任的培养应注意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社会、学校、家庭着眼,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天马行空,应开展好相应的集体活动,让责任教育有抓手,让责任教育在实践中感悟,切不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3.强化文化教育。这里所说的文化,既有学科知识文化,又有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这些文化教育应通过积累和活动来完成,在达到一定厚度后升华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党中央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每个中国人都应深信不疑。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造成文化认同扭曲,是极其悲哀的。4.强化意志教育。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共产主义信念。革命先烈江姐、夏明翰、赵一曼等,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受得住敌人的残忍酷刑。正是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才为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才有如此坚强的意志。具备坚强的意志,是做好一切革命工作的保证。理想信念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真正从小处抓起,不要眼睛紧紧盯着成绩,不要违背教育规律,不要再用“教育倒挂”的措辞来推脱责任。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务必要把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

网站——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语文回顾

2022-05-0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义教新课标(2022版)系列公益讲座—语文回顾【附】讲座逐字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在2022年4月正式颁布,即将在2022年的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对于这一版课标有一些重要问题,我们需要讨论一下。 01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课标目录对比我们先来对比一下2011年版和2022年版两版课标的目录。从目录的对比当中,我们能够发现2022年版课标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这一版课标里边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二,这一版课标里边新增加了课程内容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这一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大变化。 第三,这一版课标里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这是这么多年来在我们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 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022022年版课标中的5个变化按照课标前言中的总括,这一版课标修订主要有5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第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下面我就从这5个方面展开,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22年版。 方向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1.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 这一次的课标修订,我们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 这些内容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都有体现。老师们在阅读课标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样的一种育人导向。比如说,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应该说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这一次育人导向一个最典型的表现。 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四个学段目标的结束部分都有一段文字标识这一个学段在育人导向上的具体要求。比如说第一学段: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我们在研读这些地方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也要关注如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这样5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在这5个方面当中,其中前3个方面分别具体阐释了这些主题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载体形式。 经过这样的一个讨论过程,我们就逐渐明确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22年版当中,我们在育人导向方面,从素养型的目标到各个部分的强化,凸显了育人导向的特征。 2. 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在目标的定位上,2022年版的课标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一版课标的总目标一共有九条,覆盖了五个方面。其中第一条目标是关于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后边的8条目标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相关要求,这样从总目标构建了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1)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边我们可以提炼出来这样四组动词,第一组是感受与热爱,第二组是继承与弘扬,第三组是关注与参与,第四组是了解与借鉴。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里边,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2)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四个方面当中的核心内容。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 在这里边我想我们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第一组是语感和经验,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语感丰富,语感逐渐敏感的过程当中,让自己的语言经验变得丰富,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第二组名词是意识和能力,发展这样的一种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有自觉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内涵和情感,要感受的是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的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三组就可以视为我们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3)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我们更关注思维能力的若干方面,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会关注到语言的思维表现,语言里边的思维逻辑,通过思维和语言的互动关系,应该说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共生共长的。 (4)义务教育语言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最后一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绪,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这里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审美经验。学生的审美经验是在他不断的审美活动当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的良好载体。第二个方面是审美能力,他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第三个方面是他的审美观念,学生的经验和能力都要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去进行发展和提升。 当然,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三者也是一个循环互动,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的这几个方面跟普通高中提出来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区别。 同样在构建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我们把它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样四个方面。对比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能够看到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期待培养的核心素养相对宽一些,涵盖的内容广一些,更强调学生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普通高中阶段,我们关注的内容更为专一些,更强调学科内在的逻辑规律,强调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科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为下一阶段的深造奠定基础。所以,在这样两组素养型课程目标的对照下,我们能看到核心素养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变化的第二个方面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下图呈现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发生的变化。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当中,并没有课程内容的出现,采用的是阶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样5个内容领域呈现了阶段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2011年版,采用的是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形式,在学段目标下面,依然按照5大内容领域呈现了学习内容,在这两版课标当中还没有具体的或者说独立的课程内容的出现。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6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应该说是研究的进步,也是实践的进步。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按照这样三个层面,三个类别呈现了6个学习任务群,这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有内在的关系,而且这6个学习任务群的最终呈现能够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1个变革的历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清晰的对于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才能够明确地架构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上图整体呈现了我们语文课程内容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首先是用单篇阅读,以文本为纲的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在单篇阅读的时候很多知识是碎片化的,于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由老师开始探索单元整体阅读,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 我们的教科书编写也采用单元编写这样的一个形式,不管是单篇阅读还是单元阅读,学习的主体都放在阅读上,这是由教材的编选形式和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这种课程内容选择的行为决定的。因为依循文选型教材的特质,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而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多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沟通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共同实现学生语言经验和语言能力的这样的一个发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 如果我们单纯的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任务的,但是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都是这样的一种倾向,在长期以来老师们的探索也没有跳出用单元来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样的一个桎梏。从这样的一个单元阅读或者叫阅读单元走向学习单元,迫切需要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应该说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引导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也是更好地实现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的关键的一环。这一次课标修订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可能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受到读经讲经这样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非常习惯于用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是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按照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过程来推进语文学习。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刚才我们讨论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刚才说的4种学习活动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推进的过程。 学生要学习演讲,并不是先学了一组演讲词,在这组演讲词当中抽取出演讲词撰写的一般标准和一般规则,然后就按照这个规则和标准去撰写演讲词,很可能是他先生发出了要写演讲词这样的一个愿望,然后意识到写演讲词需要关注演讲的目的和对象,自己的观点的树立和目的和对象有关,怎样去关注目的和对象,他就去阅读了一组演讲词,了解到观点、目的、对象之间的观点,然后他又发现他阅读的这些演讲词里边都用了一种结构强化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他可能就会去想我的观点如何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通过研读不同的演讲词的结构体式,去确立自己的一个结构方式。然后在诵读和复课名家的演讲词的过程当中,他逐渐意识到这些演讲词在语言运用上有共同的规律,这些共同的规律强化了观点,增强了感情,于是他又重新去朗读自己已经拟定好的演讲词的初稿,通过不断地朗读去修订自己的演讲词。 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活动的愿望是自主发生的,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愿望,他通过调派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于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这样的4种语文实践活动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他可能会以阅读与鉴赏为起点,通过阅读与鉴赏来实现自己梳理探究后达到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目的。学生可以在这4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以任意一个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也可以以任意一个活动为中心,通过这个活动来有机地组织其他的三类活动。 这4个语文实践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取决于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的目标。这样我们就从一个单纯的阅读单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学习业务群在整体特点上体现为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样三个特点:   1.情境性 我们先来看情境性,应该说情境性的提法跟这几年老师们在一线教学的实践有密切的关联,大家通过研究,通过实践逐渐明确了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对于知识建构的重要的作用。我们重点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1)首先,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更加关注把人类共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静态的知识传授带着老师的一厢情愿的味道,好像我们把这些知识完整的讲给了学生,他就掌握了这个知识,就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去运用知识。我们知道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和情境互动的结果,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学生在情境当中有了学习知识的愿望,当他调派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的时候,难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他就有了学习新知识的这样的一种愿望。新旧知识的一种碰撞融合,从打破原有的平衡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平衡,它就优化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也丰富了知识结构。 (2)第二,情境具有动员学习的功能。学生在情境当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而且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产生真实的角色感,这种真实的角色感带动真实的工作历程,以及在学习成果的真实运用情境当中,让他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所以情境有利于学生用投入的状态进入学习进程当中。 (3)第三,情境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语文学习活动源自生活,为了生活,这些源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文学文化以及跨学科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回归语言运用的真实的场景,能够让他看到语言运用和生活的真实的关联,从而打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关系。 (4)第四,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面对未来社会生活,要求学生能够有在复杂情境当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这样的一个能力,它能够去辨识情境的特征,根据情境特征,采用相关的或者说合宜的一些应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情境学习力和应变力。所以说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的背景下面,情境性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特征。 2. 实践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践性,义教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当中表现出来的。学生要跟语言进行碰撞,要用语言在用语言的过程中去学语言,学语言和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学语言和用语言的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语言运用的妙处,发现语言运用更多的需要自己关注的地方,从而丰富他的语言运用的经验,在丰富经验的过程当中实现语言品质的提升。 3. 综合性 第三个特点是综合性,这是跟语文学习的特征跟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这样的一个特征密不可分的,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所以学习任务群追求的是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的追求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 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当中,去梳理探究社会语言运用的一般规范,去发现作家作品个性化的语言运用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修正着对自己语言运用规范的这样的一个认识,逐渐探寻着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所以语言的积累梳理,语言的阅读鉴赏以及表达交流,这都是密不可分的。从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上说,它们是一个整体,从核心素养4个方面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整体。因此要强调这种综合性,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来说,我们追求两个方向,第一是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期待能够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和自我和他人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在这条主线当中融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一种融入、贯通、循环互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发展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这样可以逐渐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能够改变这种主点的解析和逐项的训练。 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任务为载体的,我们在强调这个任务的时候,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典型任务,这个任务要能够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比如说从大量的语言材料当中去发现语言现象,这些重复出现的材料就是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当中去抽取语言运用的规律,借助语言运用规律再去收集观察这些语言材料,能够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典型思想方法,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要遵循着典型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那些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次课标修订的过程当中,我们主张用课程内容的变化来带动教与学的变革,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首先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边,我们把学习情境分成了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和学科认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边,我们分成了日常生活、文学文化体验和跨学科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情境就比较宽,也比较灵活,符合这一次课标修订,我们强调学科之间融通这样的一个特点,也能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特征。 2. 第二是要有统整的学习主题。要围绕着一个单元的内容,或者说一组课程内容去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确定同等性的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情境,围绕这个学习情境来设定一组相关的学习任务,进而匹配合宜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情境成为推动或者动员学生学习的一个内驱力和外驱力,让学习主题成为同等整个学习进程的一个核心内容。 3. 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的典型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进程当中的具体过程,为学生提出了学习成果的具体要求。在设计典型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希望老师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在学习工具的支持下了解学习的目的,梳理学习的过程,明确学习的成果标准,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能够在这种完整的学习过程当中形成完整的思想认识,形成完整的学科学习思想方法。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来说,学习任务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谈到每个学习任务群都谈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它的设置意图,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的阐释。 第二个方面是学习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共有4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这样6个学习任务群,所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时候,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是分4个学段去呈现的。 第三个方面是教学提示,内涵阐释,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学习情境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学习资源的调派,这5个方面对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做了细致的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里边都已经有了教学要求,在整个课标里边的课程实施部分也提到了教学建议,那个时候的教学建议就是一个宏观上的原则上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关注宏观的教学建议,了解理念上的要求,具体到每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要去研读每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通过这些教学提示学习内容和内涵阐释的具体的指向,去分析在这张课件上呈现的5个基本要素,从而明确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现的目标、选择的内容,采用的方法以及评价方案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匹配,来完成我们的教学设计。从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关系来说,我想我们需要做一点说明。 6个学习任务群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关系,不是说某个学习任务群对着某个核心素养,应该说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整体对应核心素养的发展,它是一个整体对应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它的育人功能,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侧重,应该说都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但是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它的特殊功能和独特的价值有所不同。6个学习任务群是整体推进和侧重发展相结合这样的1个关系。老师们在解读这6个学习任务群的时候,也不能把它单纯的解读成并列关系,并不是说6个学习任务群要穷尽,并且把语文课程内容做成边缘清晰的这样的1个建议,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期待的是相互交叉渗透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我们以两个学习任务群来讨论: 比如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在单独的一组课程内容的时候,重点指向学生思维能力、思维经验、思维品质这样的一种发展,它是集中一段时间关注这一类这样的一种素养方面的一个发展。 但是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当中,我们一样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提出质疑,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能够组织学生在信息的对比当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当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在所有学习用群当中,并不是只有思辨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承担的这样一个任务,换一个角度也是一样的。比如说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我们在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当中,要关注实用性文本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文本类型,但是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过程中也一样,会遇到实用类的阅读和实用性文本的写作。学生在文学创意写作过程当中可能要有一个朗诵会,他要组织朗诵会就要写一个节目单,节目单,包括朗诵会过程过程中那些节目的串词就是典型的实用类的文本。学生要在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当中,意识到这样的一些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任务群,就是语言文字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有单独的学习内容,在这一段时间里边单独集中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当中,都要为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积累材料,提出问题奠定基础。换句话说,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要渗透在所有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当中,它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学习当中一个小小的伴随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说应用群当中有大量的成语出现,我们做了一点成语的积累和梳理,也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当中单独的有一个相对于时间比较长,3-4课时或4-5课时这样的一个集中的学习内容,也可能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集中一段时间来解决一个主题问题。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并不是说6个学习任务群是平列的,也不是说他们要在分类上把课程内容严格的切分为若干个板块,他们之间是交叉渗透的,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特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和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我用上图来说明,普通高中必修阶段7个学习任务群和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对应关系。我想这种对应关系也能够体现出两个阶段素养型目标的这样的一个差异。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宽泛和灵活,尤其是跨学科学习。在普通高中阶段我们更为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我们可能要对比一下,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跨学科学习,非常宽;到了普通高中阶段叫当代文化参与,希望学生能够集中一个社会现象一个问题来展开研究,做出研究成果。这是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和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 关注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内部结构,在每个学习任务群内部分为三个主要的板块,这三个主要的板块呈现了课程内容的完整要素,在学习内容部分呈现了4个学段的学习进阶的要求,这是学习任务群内部结构的一种完善。 第二个我们要关注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是交叉渗透的关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第三个方面我们还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体现出来的这种阶段性、连续性,应该说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已经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也是我们国家语文课程内容发展的一个进步,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程。 方向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1. 学业质量研制思路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思路,大概包括这样5个阶段。 首先是前期准备,前期准备我们主要梳理了国际上的学业质量的一些文献资料,国际上重要考试的一些测评框架,以及前期的课程文件当中对于学业质量的一些调研和反思的资料。 接下来我们按照情境、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能力表现做了初步的描述。 在初步描述之后做了检验修订,印制了一批测试题目,开展了实证性的研究,根据实证性研究的数据,进一步去准确科学地划分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 进而面向社会,面向更多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征求意见。 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 这就是老师们现在看到的学业质量,由这样的一个研制思路呈现出来的结果。 2. 学业质量的基本框架学业质量的基本框架从大的框架来说,要关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还包括识字与写字。 第二个方面是语文学习情境,是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三个情境。 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的整合当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表现。比如阅读与鉴赏要关注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表达与交流要关注陈述与叙述、描述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梳理与探究要关注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组合发现与再造。这些应该是学生学业表现的一些观察点,是他的关键行为表现,也是我们重要的观察点。 在这一次学业质量做测评命制测试工具的时候,我们就是用这样的一个测评框架去命制工具的。应该说每一个测试工具都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若干个方面。我们采用大题组综合性的方法去测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也采用这种方法去描述学生的学业质量。 3.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阅读学业质量的时候,我希望老师们能够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关注完整描述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老师们看到的学业质量,在每一个学段的学业质量里边,都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学习这三大主要的情境去描述的。我们描述的是学生在这三种情境当中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收益探究、表达与交流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时,应该呈现出来的关键的学业表现。 所以我们在看学业表现的时候,它是一个完整性的表现,这种完整性的表现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评价和测量的要求。 在完整性的表现里边,老师们可以看到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的学习当中的表现,用来做过程性评价的标准;也可以去看他在不同学段结束时候要达到的学业水平,用来做总结性评价、命题开发测试工具的基本依据。 第三个方面,我们清晰地刻画了语文学业发展的一个进阶水平。 在这个进阶过程当中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这样的一种积极变化。 下面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学段当中截取出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文学文化体验当中,他能够做到的口语交际的一种水平。在四个学段我们看一看它的进阶,看一看情感、态度、品质这样一种变化。第一学段: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用礼貌用语回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第二学段: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能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清楚的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学段: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倾听,抓住要点并做简要转述,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第四学段: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请大家注意,在第一学段是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有明显的对象要求。 在第二学段“乐于在班级活动中展示”,这个对象就比较宽泛了,但这个时候主要是展示说清楚就行。 在第三阶段“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当中的发表观点”,就要求能够听清楚别人的观点,根据他人的观点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在现场生成自己的观点。 第四学段“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情感态度就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要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观点要是明确的,而且还得有理有据,说的过程中要有条有理,这就是一个进阶发展这样一个过程。 学业进阶通常是围绕着一个内容领域来描述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表现,不同阶段的表现是扣住一个概念去描述的。老师们在看学业质量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要求的进阶发展。除了这四个方面之外,我还希望老师在看学业质量的时候,要特别去关注对于学生语言经验结构化水平的描述。在这一次讨论学业质量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要观察记录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要评价他语言材料的整合水平。包括学生是否树立了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意识,养成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学生是否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初步发现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这样几个方面。 比如在四个学段里边,我们都对识字积累语言材料做了相关的要求。 第一学段: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 第二学段: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 第三学段:有自觉识字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自己的推断。 第四学段:有探究汉字规律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意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 学生语言经验的结构化水平,不仅包括他做什么,还包括他在什么情境下做,最终做出来的成果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在这四个学段的描述当中,大家就能够关注到我们对于学生语言经验结构化水平的观察和分析,对于这种水平的一个刻画。 在学业质量阶段,老师们能够看到这些特点、能够读懂学业质量,并且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用好学业质量,是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重要一个方面。 读懂学业质量的这几个方面,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用好学业质量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面的相关要求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方向四:增强了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在课程实施部分能够有比较突出的体现。 1. 核心素养 我们先来看教学建议,这一次的修订分4条,提出教学建议,相对于前边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这里的教学建议更加原则性,更加上位。在目标确定方面提出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写文章的目的是要阐明道理,读文章的目的是要理解这个道理,我们在语文学习当中写和读,包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梳理和探究,都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借助这个道理促进自己的发展,这是我们讨论以文化人这样的一个育人导向在目标定位上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从内容选择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我想整体规划是针对碎片化、零散化线性推进来说的,我们的整主要指的是学习过程的整,学习内容的整,在学习上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且这个整是在情境中的这样的一种整,所以整体规划是我们落实课程理念的重要的一环。 第三个方面是从活动设计的角度去说的,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刚才在解释学习任务群的时候,已经讨论了学习情境的重要作用,也讨论了学习情境的类型,学习情境和实践性紧密相关,要在学习情境当中设定典型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凸显重要的实践内容,并且落实实践性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是根据时代要求提出来的一个教学建议,就是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这一次的教学建议上有两点重要的突破,一点是明确了典型的学习任务,是未来语文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的落实的载体。第二是提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2. 评价建议 这一次的评价建议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在过程性评价部分明确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和作业评价建议,在这一个评价里边要求大家关注评价的内容,关注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应该说学生本人更有发言权,所以在评价主体上要凸显学生主体的作用。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说学生主体,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在评价当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建议里边,凸显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求老师们关注学生的反思性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自我评价实现的自我调整,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提出了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和命题要求三个方面的建议。 在这个方面主要是希望考试评价能够体现学科规律,能够突出问题导向,还要强调可操作性。我想这些方面的要求老师们要细致研读,并且在综合性的评价工具的开发,包括阶段性的评价工具的开发里边,要去尝试实践落实。 3. 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评的一体化里边,我想提这样一个建议。老师们首先要去阅读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提示里边提出的评价要求,要根据评价要求拟定评价的观察要点,根据评价的观察要点去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比较好地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我下面举一个例子,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方面提出了评价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根据这样的1个教学提示,我们可以拟定6个观察要点。第一,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分析表达效果。第二,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情境与目的,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式。第三,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书信短信链条,能够格式规范完整清晰地传递信息。第四,能够有目的地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第五,能够区分不同文体样式的实用场景,根据场景选择,继续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第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关注文本间的关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在选定了这些观察要点之后,我们在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的设定上,要能够落实这些观察要点,或者说落实这些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曾经有过把谁介绍给谁这样的一个教材上的协作活动设计,我们把这个活动按照观察要点去设计,恐怕可以设计出8个活动的主要环节。第一,选择你要介绍的对象,这是要落实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第二,选择你要介绍的事物。第三,列出介绍事物的特点。第四,询问介绍的对象你还想知道什么?应该说到这一条都在落实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在关注交际对象情境和目的,这样我们就把观察点的1和2做了比较好的落实。第五,根据询问结果补充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列出内容提纲。第六,根据介绍对象的要求和说明目的,完成有目的的说明。第七,再去询问介绍对象,你觉得哪里没有看明白。第八,根据询问结果调整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或者说明语言。第五到第八,这4项小的学习活动主要落实的是第四点,有目的地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每一个学习活动可以落实若干个观察要点,不是一一对应的落实,是整体的对应落实,通过若干个学习活动可以比较全面的覆盖这些观察要点,由此体现出教学评的一体化。 4. 教材编写建议 在教材编写建议这个部分提出了比较多的要求,把这些要求归纳提炼一下,可以有这5个方面的思考。第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续红色血脉。 第二,要积极探索教科书编写体例与组织方式,在现在其实是一件蛮难的事情。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组织方式,要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去编写,是需要创造性的。 第三,努力变革语文教科书的学习活动设计。刚才我们已经谈到文选式的教科书必然带来一些教学上的局限,要突破文选式教科书这样的一个局限,就要把教科书上以选文为中心,转向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设计上,我们还要突出把活动设计这种形式化的设计,转化成典型任务的设计,能够实现选文中心向活动中心的一个转化,能够实现活动形式向典型任务这样的一个转化,我想在教科书编写上就能比较好地去落实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第四,要高度重视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问题,这里边的政治导向,文字兼美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五要探索突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恐怕就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选文的呈现方式,因为现在我们是所有的学生用一套教科书,用统编版的教科书,我们教科书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就非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覆盖的学段多,时间长,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排布就非常重要。 在这一次课程内容里边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样新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在教科书当中的体现就非常的重要。在教科书编写上,我想有这么多导向的问题,也有这么多难点的问题,亟待我们的研究实践和突破。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提了4条建议,首先是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第二是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的类型。第三是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第四,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的活动。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想有这么三点或者说三个概念,我们需要特别去关注。第一个是关于资源建设共同体,我们现在说共建共享,首先得知道谁来建谁来想,资源建设是多方整合的,需要教师、学校、社区整个社会来做,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样的一个系统的工作,而且在共建的过程当中还要共享我们国家是三级课程体系,不同级别的课程在推进过程中提供的资源要能够实现互通。 第二个是动态的资源观念,我们要知道教学资源或者叫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一切的因素条件,这些因素和条件是在变化当中需要重组重构的,我们要有一个动态的资源观念。 第三个是就学校来说,我们要关注的是有特色系统化的资源系统,有特色可能是区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资源类型,也可能是文化特色,比如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革命文化,不管是哪一种特色,都要做系统化的呈现,让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系统化的形式来促进语文课程的整体的发展。 5.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最后是关于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这一次在实施建议上面新增的内容,可见国家对于这项工作和这项内容的重视提出了8点建议。一是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二是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三是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四是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五是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六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七是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八是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这8条建议共同指向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突出了三个核心理念,第一个是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个是问题导向,聚焦问题解决的理念。第三是研训一体这样的一个理念。也期待老师们能够在研读课标的过程当中,树立专业素养终身发展的意识,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种专业资源的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的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规划。 方向五:加强了学段衔接主要变化的第五个方面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在课标内容的呈现上,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呈现了不同学段的衔接。首先是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是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的。第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衔接,分3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均贯穿4个学段。第三个方面体现的是课程目标在义教和高中方面的衔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各学段合理提高要求,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我想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贯通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也可以从完整贯通的体系当中去思考我们的教与学的行为,找到我们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的落点和方向。 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工作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理解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全面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END -来源:研修网公众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04-3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 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 “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修订原则(一) 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二)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 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 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三、主要变化(一)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 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 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 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目录—、培养目标 二、基本原则三、课程设置四、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 五、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 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一、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有理想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2. 有本领       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 表现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3.有担当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 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 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基本原则       为落实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打好共同基础,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3.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4.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5.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三、课程设置1. 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国家课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       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确定开发主体。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 强化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 个性化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2. 科目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 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关科目开设要求说明如下。       历史、地理在初中阶段开设,实行“五四"学制的地区,可从六年级开设地理。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 生物学)。初中阶段若选择开设科学,需统筹科学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内容。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一至九年级开 展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       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 设。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见表1。表1  课程类别与科目设置类别科目年级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一至九年级语文一至九年级数学_至九年级外语三至九年级历史、地理七至九年级科学一至六年级物理、化学、生物学(或科学)七至九年级信息科技三至八年级体育与健康一至九年级艺术一至九年级劳动一至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至九年级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说明:本表按“六三”学制安排,“五四”学制可参考确定。3. 教学时间       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 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 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 每周34课时,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9522。小学每课时按40分钟计 算,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见表2。表2      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年级九年 总课时 (比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国家 课程道德与法治6% 〜8%语文20%〜22%数学13%〜15%外语6%〜8%历史、地理3% 〜4%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学(或科学)8%〜10%信息科技1% 〜3%体育与健康10%〜11%艺术9%〜11%劳动14%〜18%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周课时262630303030343434新授课总课时91091010501050105010501190119011229522       说明:本表按“六三”学制安排,“五四”学制可参考确定。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保证九年总时长不增加的情况下,明确各科 目在各学段的周课时上下限,体现学段差异。学校在保证周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       有关科目的教学时间具体要求:书法在三至六年级语文中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班团队活动原 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地方课程不超过九年总课时的3% (使用地 方课程课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外语的,不超过4%);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可统筹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四、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1. 课程标准编制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法治、国家安全、 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教育内容,反映科技进步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义务教 育培养目标,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 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设计拓展内容,供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不作统一考试要求。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强化情感价值体验,提出素养导向、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体现正确的学业质量观,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具体表现,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查,建立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       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注重幼小衔接,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不同课程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根据各自课程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       课程标准编制要适应“六三”学制、“五四”学制的相关要求。2. 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须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精选素材, 确保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创新体例,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探索数字教材建设。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五、课程实施1. 科学规划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三类课程的实施,科学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 施办法要准确落实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指导地方课程建设,明确校本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严把政治关、科学关;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条件保障。在明确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为学校课程改革保留空间。省级义 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督导的重要依据。       学校依据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本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整体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适当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 活动课时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鼓励将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统筹各门课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注重统一规范与因校制宜相结合,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将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育人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对学 校开展教育督导的重要依据。2. 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 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 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3. 改进教育评价       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 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严格遵守评价的伦理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       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加强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一学一评”有机衔接。 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 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4. 强化专业支持       加强培训。明确国家、地方、学校的培训职责,建立健全培训工作体系。学校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培训,定期开展校本研修。       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撑。明晰教研工作定位,深入研究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推介课程改革优秀经验,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改进教学。增强 教研供给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实现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教育教学环节全覆盖,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各类各项教研活动发挥应有的服务、引领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和学 生之中,了解和把握各方对教研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利用多种技术和 手段,丰富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注重提供个别化指导服务。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机构的专业力量,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为课程改革提供指导。5. 健全实施机制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 建设地方课程、规范校本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课程实施安排、资源建设与利用等,指导督促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相关要求。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实施过程的检查指导,提供课程实施必要保障条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健全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制订相关考核、奖惩等措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开展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开设情况、课程标准落实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和课程改革推进情况,重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教育要求,特别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情况。国务院教育行政部 门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国家级监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 关专业机构实施省级监测,并协助完成国家级监测相关工作。       开展课程实施督导,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义务教育课程保障情况、学校课程开设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督查,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结果作为评价课程实施质量的参考指标,强化反馈指导,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