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S
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 ——义教新课标下阅读教学设计的新走向

2024-05-27

作者:余丽华【摘 要】阅读能力的实质是阅读思维力。若将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外显的言语表达活动,使思维可见,便可找到教与学的着力点。阅读教学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以外化阅读的表达为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就扭住了“牛鼻子”,相信这会成为也应该成为阅读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关键词】阅读表达力;抓手;阅读教学设计;新走向阅读能力是阅读领域首要的课程目标。阅读能力的实质是阅读思维力,而思维具有内隐的特点。一直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想什么、怎么想、想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不甚清楚的;对学生应该想什么和怎么想开去,也着力不足、不当或不知如何着力。这些是影响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在对学习任务群的阐述中,多以言语表达行为作为阅读的手段;在学业质量标准中,更是用大量表示言语表达行为的动词来描述阅读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将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外显的表达活动,那么,学生的所思所想就清晰可见了,也就找到了教与学的着力点,而最佳的转化工具非语言文字莫属。运用语言文字外化阅读思考过程与结果的能力,便是“阅读表达力”。阅读教学中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我们认为这将会成为也应该成为阅读教学设计的新走向。 一、教学目标:落脚于外化阅读的表达一般来说,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有三个。第一,上位的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后者义教新课标中改为“学段要求”。课程目标为确定下位的具体教学目标提供了大方向。阅读教学不能偏离培养阅读能力这个方向,因为这是国家课程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第二,教材内容、教学价值与编写意图。阅读教学,必须把握原始文本的内容与特点,及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潜在价值,同时要兼顾文本进入教材成为课文后编者所赋予它的功能。如单元训练重点、统编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等。第三,学生身心特点、已有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等。课程目标和教材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保持不变,学情则因地、因时、因校、因班而变,要动态把握。因此,第一、第二条是相对稳定的依据。     以下是发表于某期刊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教学目标[1]:     1.默读课文,了解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2.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借助查阅的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述教学目标比较严格地按照前两条依据确定,体现在:既充分考量了以写人为中心的叙事文本的特点及教学价值,又顾及了本单元阅读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关于阅读,我们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此外还要“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刻画了为国献身的英雄形象,颂扬了英雄的品质,上述教学目标准确把握了课文内容及特点、教材编写意图,同时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学段要求高度吻合,也符合上位课程目标的方向。     下位的具体教学目标从来都是选择教学内容和采用教学策略的“指南针”。根据义教新课标有关阅读的学习任务群的阐述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精神,反思上述教学目标的设计,会发现一些缺陷。表达中的“了解”“关注”“体会”“理解”等都是内隐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往往难以找到推动其发生、发展的着力点,至于学生思维到了哪里、目标是否达成更是不得而知,评价措施无的放矢,教学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指南针”的功能。若将外显的言语表达行为作为目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能圈画出最能体现董存瑞精神品质的描写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运用借助资料和其他思考方法仔细品读,说出或写出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2.能就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说出或写出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好处。“圈画”“说出”“写出”都是口头或书面的言语表达行为,学生思维到了哪里、目标是否达成,变得可见、可测,同时易于转化为可见、可测的表达行为,这就为确定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从概念关系看,“阅读表达力”与表达力是种属概念,培养“阅读表达力”自然有助于提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设计目标,主要意图在于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表达力”的实质就是外化的阅读思维力。             二、任务与活动:着手于外化阅读的表达关于“任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义教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了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并赋予其新的内涵:组织化、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是优化或升级的课程内容。以“任务”称之,隐含着做的意思,学习主体完成课程层面的“任务”要在“做”中学习,要付诸实践。具体到有关阅读的学习任务群,义教新课标多以言语表达行为作为阅读手段,其中的“做”或“实践”,尽管与思维密不可分,但必须将其可视化。课堂层面的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也与此同理。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为例,课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并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1.布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董存瑞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用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学到的方法,思考董存瑞是一个具有什么精神品质的战士,在语句旁边写下批注。     学习任务二:圈画出描写董存瑞动作、神态、语言最精彩的语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尝试学习     (1)出示句子: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2)汇报思考过程和批注成果     【预设一】联系上下文: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董存瑞主动要求炸暗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于担当的战士。     【预设二】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从“瞪着”“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反映出的董存瑞内心所想,可以看出董存瑞是一个仇恨敌人的战士。     【预设三】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董存瑞的神情,感受到他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董存瑞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 小结阅读思考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四】“迸射出仇恨的火花”,“迸射出”比“流露出”“闪着”“点燃”等更有力度,更能体现董存瑞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 小结:品味词句妙处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3. 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三: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在学习单上写下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学习活动:     (1)圈画、思考、动笔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口头交流,教师组织评价     小结:除了运用学习任务一中涉及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三又运用了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进一步感悟到董存瑞是一个忠于革命、机智灵活、坚忍顽强的战士。     (4)阅读补充资料,谈谈从中感悟到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预设】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战士。     (5)总结全课     4.课后拓展学习     学习任务四:课后从阅读材料《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中,挑出写人的文章,运用从《十六年前的回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学过、用过的思考方法,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学习单上写下思考过程与结果以及自己读后的感想,并与同学分享交流。上述任务及活动安排,由扶到放,层层推进。学习任务由教学目标细化而来,其中的关键动词“圈画、思考、批注、写下、汇报、交流”等,除“思考”表示内隐性的思维活动外,其他都表示口头或书面表达行为。当然其内核也是思维活动,是在表达中见思维,学生想什么、怎么想、想到什么程度,都清清楚楚。这些关键动词可成为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教学的着力点。           三、课堂评价:聚焦于外化阅读的表达在不同时期,中小学日常课堂评价取向和形式各不相同。以谈话法为主的课堂,师生频繁地我问你答,对学生的每一个反应,要瞬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新世纪语文课改浪潮中,评价包括日常课堂评价,始终是改革的一个着力点,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是走出一个误区却又陷入另一个误区。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阅读课上,许多教师对随机灵动、即兴发挥、话语优美的课堂评价推崇备至,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你个性的发言是木,挺拔参天”[4]。如此极端的例子或许不多,但有此倾向的评价却司空见惯。曾有学界前辈批评,有人将课堂当作展示才华和语言修养的秀场。     上述课堂评价“乱花迷人眼”,实际上反映的是执教者不知评什么、怎么评和依据什么评,寻根究底是不知为什么评。日常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直接目的则是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因而,日常课堂评价必须与教学目标呼应,与具体学习任务对应,还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5]。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的课堂,提前设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必须分别呼应、对应外化阅读的表达,共同形成全课的焦点。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的评价量表(见表1、表2)。 上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聚焦于外化阅读的表达,分别与本课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呼应,一目了然。这样也落实了义教新课标的评价建议“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6]。学习任务从教学目标中细化而来,外化阅读的表达既是所教,也是所学,教完全服务于学,确保了教与学的一体化,当评价又聚焦于外化阅读的表达时,便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     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聚焦于外化阅读的表达,使评价从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因为它关注的正是阅读的关键能力。这种评价也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不追求标准答案,但关注学习者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要求学习结果是一个“作品”,或完成一个论证,对学生的“作品”、论证或表现的评价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7]。义教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中以表示言语表达行为的动词来描述阅读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已经将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与做法引进其中,上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就是对表现性评价的具体运用。            四、反馈矫正:完善外化阅读的表达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并非一次学习旅程的终点。评价有多种功能,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其主要功能是诊断、反馈、激励,以促进学习的改进和完善。达到或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才能宣告本次学习旅程的终结和下次学习之旅的开启。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的课堂,若未能使外化阅读的表达接近完善,其学习之旅就不可能完满。     对照评价量表中的评价标准,可以发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现在到达的所在”,但这还不够,学习改进和完善的实现,还要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师生都必须知道“现在到达的所在”与“最后要去的所在”,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因此,与评价量表同等重要的是,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学生不仅要从评价量表自我发现,也要从教师那里获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其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以及继续去往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的课堂,教师必须努力全面掌握全体学生外化阅读表达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知晓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和完善等。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要求教学策略与之相匹配。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表达自己阅读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其中书面形式的表达,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学生将学习成果写在学习单上。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各有特点和优势,不能互相替代。实际上,书面语言更能促进语言系统向高层次发展。小学生入学之后,口头语言的发展虽然不可忽略,但必须以发展书面语言为主。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单上进行书面表达还有更重要的作用。课堂上的发言者寥寥,不少学生是并未真正参与学习的旁观者。让学生在学习单上进行书面表达,能倒逼每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实际参与者。此外,学习单上的书面表达在双向反馈上也具有突出的优势。     其一,收集的学生表现更全面。让学生口头表达,发言人数太少,不利于教师“收集”“整理”和“记录”全体学生的典型表现。虽然可采用同桌或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表达,但教师同样难以收集到全体学生表达的情况,无法给予更多的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单上进行书面表达,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果都能得到展示,便于教师收集到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照量表进行评价。     其二,收集的表现更可靠。口头表达转瞬即逝,即使是一对一地倾听学生发言,也难免存在疏漏。而学习单上的表达不受时空限制,便于看清学生是怎么思考的,有怎样的结果,优缺点是什么,不仅直观而且可以反复阅读,保证了反馈的学习情况的可靠性,使评价更到位,学生获得的反馈更精准。     其三,便于学生反复斟酌修改。留在学习单上的表达,便于学生依据反馈反复斟酌修改,做到用词更准确,思路更清晰,逻辑性更强,能促进表达质量的提高,也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义教新课标以外化阅读的表达为阅读手段和阅读学业成就表现,“阅读表达力”已悄然向我们走来。义教新课标下,阅读教学设计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思路。以“阅读表达力”培养为抓手,可切实、高质量地提高阅读的关键能力,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新走向。     参考文献:     [1]朱增明,方成.聚焦方法析形象 创设情境悟品质——六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2(10).     [2][3][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12,48,48.     [4]周一贯.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J].人民教育,2005(20).     [7]Judith Arter & Jay McTighe.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俞丽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学院附属小学)[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2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END(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语文建设》公众号,转载旨在分享与交流,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文章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实践探究:以“校园蔬菜种植”项目为例

2024-05-20

原创 王玉新 班主任杂志 2024-04-16 08:03 北京《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由此可见,劳动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的的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理念高度契合。因此,我们通过开展“校园蔬菜种植”项目,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构建项目式劳动课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问题导入,确定项目——激发劳动实践热情 开启项目式学习,需要从一个既能吸引学生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入手。据此构思的项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投身于长期的探究中,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分析项目成果。在设计劳动项目时,我们的驱动性问题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且感兴趣的问题。校园里,一块杂草丛生的土地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有学生提议将这块空地改造成菜地。这个想法迅速得到了全班学生的响应。于是,我与学生们按照角色导向的设计思路,共同设计了驱动性问题。我引导学生们思考:“作为______(角色),针对______(目标和受众),我们如何______(完成一项任务或制作一件作品)?” 由此,我们确定了驱动性问题:“作为菜农,我们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好吃、好看又健康的蔬菜?”这样有趣、有价值、有挑战性的角色扮演式劳动实践任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拆解任务,开展探究——深化劳动价值体认为了更好地达成任务目标,我带领学生对项目化学习成果进行分解,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子任务,从而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探究。学生围绕项目成果“种出好吃、好看又健康的蔬菜”,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合理密植等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分解了三个以成果为导向的子任务:“调查梳理信息,制定蔬菜种植规划”“收集查阅资料,绘制蔬菜养护手册”“认真观察记录,建立蔬菜成长档案”。在这些子任务的引领下,学生们将逐步展开项目式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并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项目式学习评价量表,他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劳动价值观。子任务1:调查梳理信息,制定蔬菜种植规划围绕这一子任务,学生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这片空地适合种植哪些蔬菜,哪些蔬菜品种易于种植且适合当前季节,栽培的蔬菜需要种子还是幼苗,等等。为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并与家长一同辅助他们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接着,各小组运用问卷调查、资料收集、走访有种植经验的长辈等多种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小组都制定了种植规划与安排,以保障菜品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制定科学的种植规划,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认识到,劳动并非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融入智力因素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在劳力上劳心”,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价值。在这一阶段,主要评价学生能否运用调查结果制定种植计划。为此,我们采用“蔬菜种植规划表评价单”(见表1)这一学习支架,通过具体的评价指向和细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探究。同时,借助评价表能够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培养其专心致志、认真负责等良好的劳动品质。蔬菜种植规划表评价单 表1子任务2:收集查阅资料,绘制蔬菜养护手册在完成蔬菜种植规划后,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对蔬菜进行养护。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翻阅书籍和文献,获取关于蔬菜养护的知识,并以“了解蔬菜种植要点”为出发点,结合所种植的蔬菜品种,开始设计蔬菜养护手册。学生们首先认真记录收集到的蔬菜养护基本信息,如光照需求、水分管理、施肥方法等,以便在后续的实践中进行运用。同时,我引导他们重点关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蔬菜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形态和养护方法。最后,各组围绕本组将要培育的蔬菜种类,绘制了条理清晰、内容科学、富有创意的蔬菜养护手册。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劳动的主体意识,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蔬菜种植中的劳动智慧。这一阶段主要评价学生能否绘制出一份内容详实的蔬菜养护手册。为此,我们采用“蔬菜养护手册评价表”(见表2),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劳动项目实践中的难点和困惑进行前置预设,引导学生立足本项目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劳动实践更加丰富多彩。蔬菜养护手册评价表 表2  子任务3:认真观察记录,建立蔬菜成长档案蔬菜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学生们的精心照料,而这份照料的基础则在于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我和学生们一起记录每天的劳动情况和蔬菜的生长变化,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记录指导。如,提醒他们认真观察蔬菜的叶片形态、花朵姿态,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或不同时间进行观察。我鼓励学生用画笔绘出“蔬菜宝宝”每一次的成长,或使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蔬菜的成长过程,将观察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感受诉诸文字,还可以通过植物自传的方式记录它的成长,让每一篇记录都充满童真与趣味。蔬菜成长档案的制作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的支架。通过记录每天的劳动流程和蔬菜的生长情况,学生们能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监控、调整、反思和评价,从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在每天的记录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劳动精神。这一阶段主要评价学生能否与伙伴互助协作,共同完成劳动流程记录,并通过图画和文字清晰地呈现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蔬菜成长档案评价表”(见表3),我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劳动成果与收获,在责任担当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从而获得劳动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蔬菜成长档案评价表 表3 学科融合,探究实践——助力劳动素养提升 劳动教育并不是学科之外的附加品,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立足劳动课程标准,我们整合各学科课程,使学习、创造与劳动三者紧密相连,共同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美术课上,种植园成了学生们的写生场地。老师指导学生从构图技巧、色彩搭配、创意运用等方面创作《蔬菜的微观世界》绘画作品,设计蔬菜售卖摊位的宣传牌。学生们一起观察、描绘和欣赏所种植的蔬菜,从独特的形状到丰富的纹理,从鲜亮的色彩到迷人的光泽,在绘画中表达审美感知,用艺术的视角欣赏劳动美。科学课上,种植园成了学生们的探究课堂。老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植物对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将不同的土壤分别装进烧杯中,观察土壤的特点及其对蔬菜的影响,感受植物生长的奥秘。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增强了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测量株距、计算菜苗成活率、测量种植地面积、绘制蔬菜数量统计图等。学生们在劳动中感悟数学的魅力,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将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转化为文字,通过写作记录劳动的快乐和成长,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劳动课上,学生们认识并使用劳动工具,一起到种植园中拔草、除虫、浇水,让劳动真实发生……   跨学科融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手脑并用、创新实践的劳动教育环境,不仅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还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实现知行合一。 成果展示,品味成长——内化劳动素养生成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种植实践,学生们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小白菜翠绿欲滴,水萝卜探头探脑,莴苣笔直如剑,西葫芦藏身在宽大的绿叶下……这份成果,让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豪与喜悦。我组织了一次集体采摘,鼓励他们带着这份收获的喜悦与家人分享,并在班级群里留下这温馨的瞬间。当晚,班级群内热闹非凡,我看到厨房中一个个忙碌的小小背影,一幅幅家庭聚餐的画面温暖呈现,餐桌上西葫芦炒鸡蛋、莴苣炒肉丝、清炒小白菜和凉拌水萝卜香气四溢。劳动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收获的幸福,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家庭责任感。我们还在校园内举办了一场蔬菜展销会,将第二次集中采摘的蔬菜进行义卖。 学生们的摊位设在校园长廊,长廊两侧贴满了他们亲手绘制的蔬菜画作和蔬菜成长日记。他们化身“小小销售员”,卖力吆喝,现场气氛热闹非凡。不一会儿,所有的蔬菜都被抢购一空。孩子们将所得收入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劳动涵养美好品德。这次劳动实践后,我们在班级中举行了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民主投票评选“劳动楷模”,全程参与劳动的学生都被评为“劳动小达人”,评价表总分排名前三的小组则被评为“最优劳动小组”。我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见证学生们的成长。这一刻,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他们在劳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和意义。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力劳动。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特点,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项目式学习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标,让劳动教育走向情景化、项目化和品质化。栏目:工作笔谈作者:王玉新 北京市昌平区燕丹学校责编:师婧璇(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班主任》杂志公众号,转载旨在分享与交流,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文章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薛二勇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2024-05-13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推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本质在于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设施等要素的优化组合,目标在于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着力点在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手段技术、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教师教学方式改进上下功夫。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但也要因地、因校、因生制宜,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的知识基础上下功夫,掌握专门深入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在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认识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汲取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并将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深厚的知识学养育人。此外,教师还要在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尤其是要不断提升教育政策素养、家庭教育素养、融合教育素养和国家安全教育素养等。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政策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消解职业发展的日常性困惑;教师需要具备家庭教育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家校协作走向深度;教师需要具备融合教育素养,以更有效地应对班级中部分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真正践行“全纳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具备国家安全教育素养,并通过多学科协同推进,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和能力。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新责任与新使命。二是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涵养素养、提高能力。首先,学校要探索建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互作用的良性机制,在学生完成基本学习内容、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给予其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其次,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在多学科分科式的知识学习、能力培育进程中,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既可以基于传统学科的学习推进项目式学习,也可以基于综合活动、运用多领域知识技术推进项目式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再次,学校可以根据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灵活科学地创设不同的学习空间,配置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学习资源。如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教育,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通过开展体验式学习、具身式学习,实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如学校可通过研学旅行、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方式促使学生将身心体悟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认知、发展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革新上下功夫。教育与数字化、人工智能的结合,必然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的基础动力。首先,在传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应用化的要求和标准,以优化其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例如: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不断开拓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平台和内容,优化和拓展中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后服务的数字资源,供全国中小学使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和本校情况,创设区域性、校际性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此推进资源的在地化运用。其次,在基础教育领域建设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传统教师和人工智能教师并行推进教育教学开展。可通过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教师,将简单重复、标准化的知识内容通过人工智能教师传授,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也可以通过标准化推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后,运用人工智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和治理,将能够标准化实施的教育评价转化为依托技术来推进,实现对学生学习和管理效果的快速监测和反馈改进。四是在教育评价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准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航向。首先,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评价指标和导向,在传统的体质监测、体育考试之外,建立包括自评、他评和外部抽评的评价制度,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创设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可在各育之中选取关键指标,建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估程序,并对学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程度进行评价,以此作为学校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评估内容。再次,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可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统合化评价,析出其中的关键目标,采用可测评方式进行评价,以此来评价学生是否在学习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学科学习结束之后,掌握了其中的关键核心素养。最后,分学段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进行评价,以此来监测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结束之后是否具备了相关的关键能力以及其程度和水平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有新的教育发展理念,也要有革新性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更要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创设基础教育发展全要素优化的体制机制,如此,才能有效支撑和快速推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作者: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小学管理》杂志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谈高三历史专题的立体化复习 ——以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及世界为例

2024-05-13

  教材是平面化的叙述,而高考是立体化的考查,对此我们一线教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不妨从一道高考题来说起。      2019年全国卷一第41题考查了1950—1980年中国、美国、苏联、日本四国钢产量变化表,答题要求是让考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这道题看似考查的是钢铁产量,实际是从宏观角度考查考生分析和解释1950—1980年四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这道题其实考查的知识并不难,但考生几乎很少通过立体化的方式去整合各国历史的演变,只是从章节的方式去认识。这就导致了这道题得分不是很高。      那么针对高考考查的这类问题该如何突破呢?针对高考立体化的考查,我们其实应该有立体化的复习。比如高考题中涉及的高频考点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我就设置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专题: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及世界。      设置原因:学生习惯于教材的每章每节的内容,但不会整合教材,缺乏对教材立体化的整合。      设置方式: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安排给小组,让小组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整合教材知识,搜集相关的高考题,并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讲解,教师随时跟进,抓住学生讲解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去及时解决。      设置内容:第一部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政治形势,该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的外交和冷战的第二阶段苏攻美守阶段;第二部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该部分主要介绍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形成,美国1972年经济危机,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等;第三部分 影响美国经济因素的原因,该部分主要讲影响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缓慢的原因有:越南战争、经济滞胀、1972年美国经济危机等的影响。     反思:学生总结专题的过程就是换了一个视角,把几本教材的内容按照专题主线重新进行整合。在总结完该专题后,学生再去分析考查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及其世界的相关高考题就变得异常清晰。当然,该专题只是一个视角,我们还可以总结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及其世界,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及其世界等。如此一来,学生再应对2019年卷一的1950—1980年中、美、苏、日四国经济发展原因剖析方面的题就会变得游刃有余。                         作者: 山西介休十中 郭龙飞                               2024年3月24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历史论文悦读分享》公众号,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文中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

跨学科学习的命题与评价设计框架

2024-05-13

作者:刘浏跨学科学习和评价的合理性,是跨学科学习开展过程中,师生能够提振信心,继续前行的保障。通过命题和评价,师生更明确跨学科学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具体说来,跨学科学习的命题和评价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之间的关系。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是侧重学习者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取各学科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提升技能、培养能里和塑造价值观。通常情况下,学习目标是具体、明确的,直接指向学习的内容和预期成果,因为是着眼于未来要达成的状态,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具有前瞻性,激励者学习者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评价目标是为了衡量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判断学习者是否达到特定的标准或要求。评价目标往往与特定的评估准则或指标相关联,用于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或定性的判断。评价目标具有总结性和鉴定性的特点,是对已经完成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和指引,而评价目标是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依据。评价目标又小于学习目标,并不是所有的跨学科学习都需要评价。根据跨学科的独特性,命题与评价要特别关注学习者是否在学习中形成对跨学科理解。二、跨学科学习的评价需要根据目标和功能而定。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有知识型、实践型、概念型。根据目标的类型,采取相应的评价类型。跨学科学习目标如果是知识型的,更多采取的是笔试评价。让知识型目标导向的跨学科学习的命题,加入来自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的情境,学生作答情况也体现了学习评价。实践型和概念型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更加注重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供深入的跨学科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跨学科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跨学科领域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在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跨学科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并不断改进。三、实践型与概念性的学习评价一般是嵌入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评价。评价要与学习相结合,也就是说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希望学生展现怎样的能力,要有明确的期待。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跨学科学习的载体时,就需要同时明确主要的评价任务、情境、评分规则。在进行跨学科学习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学习表现,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架和资源,表现期望、评价任务和评分规则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好比是建立跨学科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洄读会写》公众号,版权属于原作者,文章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