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科学研究详情

大观念、大任务是理解和落实新课标的重中之重

2023-02-08

张卓玉:大观念、大任务是理解和落实新课标的重中之重 

2022-10-10 23:11

111.png

作者|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大观念、大任务是理解新课标、以及让课标落地的重中之重。近期,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张卓玉教授在一次分享中说道。本文梳理了讲座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新课标的两个预判;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大任务、大观念。现与大家分享如下:

01

两个预判

第一, 新课标的颁布,将引发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将会带来小学、初中阶段一场很深刻的教学改革。这场改革,具有 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总结过去四十年,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各种经验和教训; 启后——未来十年是我们从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的过渡阶段。一方面,要立足小康时代,总结和继承过去四十年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直面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迈开步子,走向现代化。此次课标的修订,是为了下一轮课标修订和真正意义上的高峰期奠定基础。这也意味着,未来十年,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将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之后,将会再次推进这一次的改革。

第二,对新课标的领悟,需要不断地 学习与反复地 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会引领未来10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要求教研员、教师、校长等,真正学习、领悟、落实新课标,需要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建议各地学校最好制定实施新课标的年度规划。

在这次课标修订的维度上,一是新课标体现了国家意志,强调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基于国际形势,各个课标专家组深度研究和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三是结合国内经验,充分吸收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教育经验。四是问题导向。此次课标也直面中小学领域存在的问题,通过课标的落实指导,达到如何解决。

在趋势上,强化了课标在教、学、评中的权威性 ,体现国家标准作用。

0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1) 修改了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素养目标。整个的育人目标指向核心素养,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为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提炼了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化学学科的素养目标——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

2)调整了课程内容。各学科都减少了一定比例的知识性 、技能性内容;各学科都增加了体现素养要求的能力内容,如实践能力;各学科都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占总课时10%

3)增加了学业质量、命题建议内容。学业质量是完成学业后的能力表现,成就表现,体现了国家标准要求,结果导向的理念,让未来教研、教学等,有标可依。命题建议上,提出了对中考命题、期中及期末命题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对考试工作的重视,以标命题的具体化。

4)突出了课程实施要求。提倡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

真实性——强化基于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的教学

实践性——强化做中学、用中学,而非先学后用,或学而不用

综合性——强化学科内、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03

大任务、大观念

这次课标修订,最本质、最核心的变化,也是未来一线老师最难把握的两个核心内容是大任务、大观念。

如果说核心素养是此次课标修订的灵魂,那么支撑核心素养这一灵魂的就是大观念,大任务。没有大观念、大任务,核心素养就是空的,就立不起来。也就是说,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围绕大观念大任务展开。大观念大任务是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中之重。

一图概括新课标的关键内容

112.png

大任务

课标中对于大任务的表述,不完全一样,但背后追求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比如,课标中和大任务有关系的表述如下: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性学习,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10%),学科项目,整本书阅读,活动建议,任务群,主题学习,深度学习。

1)什么是大任务

那么,什么是大任务?大任务为什么要突出

首先,构成大任务(项目)有5个要素,脱离这5个要素的大任务是不完整或存在问题的。

第一,任务形态上, 任务有完整的结构、必要的体量、真实的来源。

第二,任务对学生有吸引力、挑战性和适切性。

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给学生设计的任务,学生拿到手里后,是什么感觉。很有趣?很好玩?愿意和你一起做?还是感觉到很无聊、无可奈何?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有吸引力、挑战性和适切性。

第三,任务的解决蕴含知识、能力和学习。

原来是靠老师讲解,传递知识,靠课后做作业,来训练能力。现在是通过任务的完成,同时学到知识和能力。

第四,任务的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观念)。

在设计大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大观念。绝 不能仅仅满足了学生的考试。新时代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表现在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第五,任务的解决有社会进步意义,有助于培养责任感,满足成就感。

多年来,很多老师一味让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好知识,应付考试,但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他们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是否感受到了责任感和价值感?目前新课标的导向之一是让学生能够像专家一样学习和思考,而非仅仅是为了讨好老师、满足家长。

2)大任务思想的问题导向

第一, 解决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热情的问题。用大任务思想,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意义,培养学习的热情。

第二, 解决学生对知识缺乏感受、缺乏感情的问题。现在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学了好多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做题,至于他对所学的知识,有没有感情,是否热爱,是不知道的。比如问学生数学这门学科的思想是什么?学生压根没考虑过,但问到解题技巧,回答得头头是道。孩子们对他们学到的知识没有感觉,只能回答他们提的问题。而大任务思想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解决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我认为,做事能力是一种更上位的能力。大任务推进的教学,有利于至少10种做事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习如何设计活动计划,如何寻找学习资源,如何建立团队,如何领导与服从,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梳理与交流成果,如何吸纳他人意见,如何评价他人成果,如何推进成果的应用,如何反思与改进。

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培养。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上课听讲,下课做题。那么,学生的这些能力,有可能得到培养吗?因此,大任务思想的问题导向,力图解决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大任务思想的教育理念

第一, 触摸事实,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感受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感受力、思考力是空的,不可能存在。人的活力、灵感来源于鲜活的事实,脱离事实与感受,任何生命都要枯萎。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学生什么时候打瞌睡,什么时候萎靡不振?肯定是当接触一些抽象的东西。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到学生接触事实、观察体验的机会,没有学生会睡觉的。所以,学生负担过重,这句话要辩证来看,可能不是因为学生负担多,而是我们给的负担太无聊。如果我们给学生的任务,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见得学生会不愿意干。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给到学生的事情,毫无意义。

第二,以做事活动牵拉思维活动,避免为思维而思维现象。不能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割裂。而是要把思维活动、探究活动放在一个情境问题下,让学生感受到价值和意义,学生才能去探究、思考,否则,他会排斥,反感。

第三,关注学习成果,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真实应用。拯救学生的学习,一个办法就是学习感觉到结果是有价值的,而不是为了考试。一定要扭转学生学习是为了满足家长或老师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为了有意义。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大观念

虽然表述不一样,但背后都是一种价值追求。一定程度上讲,核心素养可以理解成一种更上位的大观念

比如,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提炼了九大观念——

概念1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概念2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概念4 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

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概念6 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概念7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概念8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概念9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

来源|中小学老师参考,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