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9
鉴于我所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根据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2022年11月8日董事会会议决定,将“董事会”改为“理事会”,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故从2022年11月8日起,研究所的领导机构以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履行研究所章程对原董事会的全部规定,理事长履行章程所赋予董事长的全部权利、义务和责任。同时,根据研究所人员变动和相关规定,进行了理事、监事人员调整,现将人员调整结果公布如下:1、理事长 田益民 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所长、法人;2、理事 陈晨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系主任;3、理事 李广瑜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4、监事 刘雅娟 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职工代表。
2022-10-20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党支部经过党员大会讨论、党员提名等形式进行充分酝酿,初步产生了3名委员候选人。现将产生的支部委员候选人予以公示,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党时间学历拟任社团职务(原)工作单位及职务陈晨男1980.022000.05博士研究生董事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系主任、副教授李广瑜男1978.031999.12博士研究生董事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师、教授王霞女1993.072015.06硕士研究生学科秘书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学科秘书以上公示日期为2022年10月12日至2022年10月21日止,公示期间内,如对以上同志有异议,请向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党支部反映。联系方式:022-87433420办公室地点:天津师大八里台校区金桥2层6208室E-mail:tjeer@sina.cn
2022-10-20
根据《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章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文件要求,及研究所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经支部党员大会、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对田益民等3人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董事会负责人、1人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监事基本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10月12日至10月21日。 一、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董事会董事长人选 田益民,男,1963年5月生,汉族,天津市宝坻区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所长,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董事会董事长。二、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董事会董事人选1、陈晨,男,1980年2月生,汉族,湖南长沙浏阳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系主任、副教授,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董事会董事。2、李广瑜,男,1978年3月生,汉族,江苏沛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董事会董事。三、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监事人选刘雅娟,女,1973年12月生,汉族,天津市宝坻区人,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职工代表,拟任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监事。 公示期间,如对上述拟任人选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办公室反映。个人应写明提出异议的依据、真实姓名及联系电话。匿名异议和逾期不予受理。联系方式:022-87433420办公室地点:天津师大八里台校区金桥2层6208室E-mail:tjeer@sina.cn
2022-09-0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教师厅函〔202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校长队伍,在充分总结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简称“双名计划”)。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培养目标 “双名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健全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培养对象 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和校园长,以及教师发展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并指导一线实践的教研员。具体条件见培养方案(附件1)。 三、培养内容与方式 “双名计划”每一集中培养周期为三年,按照“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与个性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具体见培养方案(附件1)。 四、工作要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面落实选、育、管、用的主体责任,做好“双名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要严格按照条件和程序选好培养对象,把好政治关、质量关,真正遴选出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发展潜力的教师和校长。 (二)要将培养对象纳入本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统筹管理,给予其名师名校长等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相应的待遇和支持政策,在课题立项等方面对培养对象予以重点支持。要指导市县和所在学校为培养对象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中央财政通过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照每位培养对象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予以经费支持,分3年拨付基地。地方要配套专项经费,支持培养对象的学习研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教育帮扶、工作室建设等,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四)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结合实际制定专门政策,为培养对象提供平台和锻炼机会,支持保障名师名校长在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和办学治校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要建立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有规划地开展省、市、县级名师名校长培养,做好省、市、县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与国家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衔接。 五、具体工作安排 (一)推荐培养对象。符合条件的教师校长提出申请并填写申报材料,申报人所在单位进行审核推荐,逐级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分配的名额(附件2)确定推荐对象。公示无异议后,于2022年8月31日前将推荐人选汇总表(附件3)、推荐人选申报表(附件4)报送到相应项目办。 (二)推荐培养基地。符合条件的单位填写培养基地申报书(附件5),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于2022年8月31日前报送相应项目办。原则上,每个省份推荐的单位总计不超过1个。教育部直属单位、直属高校直接报送项目办,每单位(校)总计不超过1个。 (三)联系方式 1.教师项目办:“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北京师范大学) 联系人:夏澜、罗容海;电话:010-58805366。电子邮箱:xmb@gpjh.cn;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座1412室;邮编:100082。 2.校长项目办:“国培计划”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联系人:王毅、于维涛;电话:010-69249610、69267305;电子邮箱:xzgpgc@naea.edu.cn;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邮编:102627。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联系人:鲁春秀;电话:010-66096310;电子邮箱:fzc@moe.edu.cn。 附件1 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含幼儿园园长,下同)培养,就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简称“双名计划”)培养工作制定方案如下。一、培养任务2022年—2025年,依托30家左右高水平的培养基地,对300名左右的中小学教师校长进行为期三年的集中培养,帮助教师校长进一步凝练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办学治校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支持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教师校长发展。二、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应具有以下条件:(一)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教育理想、深厚的教育情怀、高尚的师德师风,教学或办学业绩突出,育人成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是“四有”好老师的楷模典范。(二)为省级名师名校长、省级骨干教师校长等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长期在中小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和学校管理工作,初步形成教育教学和办学治校的理念和风格,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开展课题研究、编著专著或教材等,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三)具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或特级教师称号,其中教师年龄不超过48周岁,校长担任正职时间累计5年以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特别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或政府奖励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三、培养基地(一)承担“双名计划”培养任务的培养基地需具备以下条件:1.承担过中小学教师校长国家级培训项目或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项目3年以上,具有丰富的教师校长培训经验。 2.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高水平的专兼结合专家团队,具有整合优质培训资源的能力,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养培训领域有较高知名度。(二)教育部组织专家通过资格审查、答辩等进行综合评审,确定培养基地。(三)每个基地负责培养的教师校长通过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各地的推荐对象自主填报意向基地,各基地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和考察。根据答辩结果,各基地对推荐对象进行差额评审,确定培养对象。组织首轮次未达成意向的推荐对象和基地进行双向调剂。经调剂仍未能确定基地的推荐对象,不列为培养对象,不参与培养工作。四、培养内容与方式(一)基地承担名师名校长培养的主要任务1.基地为每位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配备理论和实践双导师,搭建深度研修、思想引领和实践创新平台。2.基地每年组织学员开展累计不少于2个月的集中深度研学,线上线下结合指导培养对象针对基础教育改革、教书育人实践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交流、论坛等方式为培养对象搭建平台,凝练教育理念、教学风格。组织培养对象通过专业指导、示范教学、跨区域研修等多种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乡村教育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是培养的重要环节1.以工作室为载体,探索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引领带动机制,营造名师名校长与区域内骨干教师校长团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带动区域内教师校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2.工作室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名师名校长所在学校(单位)的教育主管部门建设,基地提供专业指导。工作室一般由学校(单位)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相关机构管理。工作室成员遴选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充分考虑区域和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年龄层次等因素,应有一定的跨市、县成员,青年教师应占一定比例。3.培养对象结业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为其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提供支持。(三)承担教育帮扶任务是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支持、基地统筹,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培养对象建立实践点。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吸纳实践点的教师校长参加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通过驻校支教、线上联合教研、课题共研等方式,发挥名师名校长引领作用,助力培养对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怀。(四)将数字化融入名师名校长培养的全过程1.突出前瞻性、前沿性,加强名师名校长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培养,使其成长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引领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2.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名师名校长建立线上工作室,吸纳全国教师参加,开展远程备课、线上教研,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名师名校长通过线上工作室上传资源、开展教研、直播等,计入教师工作量,具体按照地方和学校规定执行。五、管理与考核(一)基地要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创新培养方式,加强新冠肺炎疫情下混合式研修方式的研究,强化教育实践,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绩效管理机制,保证“双名计划”培养质量。(二)培养对象要明确研修目标任务与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师德师风修养,拓展知识视野,深化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胆探索课堂教学、人才培养、学校管理模式,聚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出经验、出资源、出成果。要强化融合数字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高度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成,持续提升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双引领能力。(三)对培养对象的考核,由各基地会同相关省份教育行政部门负责。1. 过程考核。各基地应制定评价指标和管理办法,督促指导培养对象按照培养方案和导师指导完成研修活动,对研修过程进行动态调控和监督。2. 结业考核。培养对象在集中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本个人专著。公开出版凸显教育专长和风格的专著或形成成熟的书稿。一项课题研究。在研修期间,申报一项省级以上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工作,形成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一篇期刊论文。结合教育教学研究实际,研修期间撰写至少1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场学术报告。在省级以上高水平学术会议或论坛至少作一场学术报告。一个优秀团队。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引入优秀教师和校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带动一批教师成长发展。一项教育帮扶。通过对口支援、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在省域或全国范围内参与教育帮扶,积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批数字资源。结合学习研修、团队教研等生成一批优质的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发布。一份专业发展报告。培养期间注重阶段性总结,培养周期届满时,形成总结性的专业发展报告。其中,课题研究、优秀团队、数字资源、专业发展报告等4项任务为必选任务,另从其余4项中结合实际自主选择至少两项。完成总计不少于6项任务方可结业。(四)培养对象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行为,或非组织原因脱离教师、教研、校长岗位,未经本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跨省调动工作的,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教育部备案,予以退出“双名计划”。(五)对基地的考核由教育部负责。各基地每年对照培养任务完成情况,提交年度总结报告;培养周期届满,形成总体培养工作报告。教育部结合各基地培养工作情况、培养成效,对基地进行跟踪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对基地进行动态调整。附件2 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推荐名额分配表省份名师名校长北京66天津33河北55山西55内蒙古44辽宁33吉林55黑龙江33上海55江苏66浙江44安徽33福建66江西66山东66河南66湖北66湖南66广东55广西55海南44重庆55四川66贵州55云南55西藏44陕西66甘肃44青海33宁夏33新疆4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合计150150附件3 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推荐人选汇总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序号申报类型(名师/名校长)姓名单位及职务联系方式附件4 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推荐人选申报表申 报 类 型:□名师 □名校长姓 名: 任 教 学 科: (仅名师填写) 所 在 单 位: 所 在 省 份: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8月填 表 说 明 1. 本表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每位申请人填写一张表。申请人填写的内容,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 3.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一、基本情况姓 名性别民族照片出生年月年龄政治面貌学历学位所学专业毕业院校任现职起始时间专业技术职务移动电话联系地址邮 编主要工作经历起止时间工作单位职务或岗位所获荣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或政府奖励)时间颁授部门荣誉称号名称二、申报条件1.参加中小学教师或校长国家级培训的经历起止时间培训单位培训项目2.主持的省级以上重大教改实验项目或研究课题情况项目(课题)名称立项时间完成情况3.个人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奖励情况奖励名称及等级获奖时间署名位次4.个人教育科学研究情况论文、著作、课题名称出版、发表时间出版社、期刊名称或鉴定部门三、个人陈述1.阐述本人的教育理念,实践创新、教书育人成效及产生的影响2.请围绕思想引领、实践指导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阐述教育家型教师校长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四、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就支持推荐对象专业发展、发挥作用,及培养后继续支持名师或名校长发展提出明确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就支持推荐对象专业发展、发挥作用,及培养后继续支持名师或名校长发展提出明确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就纳入本省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支持推荐对象专业发展、发挥作用,及培养后继续支持名师或名校长发展提出明确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系人:联系电话:附件5 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基地申报书 申 报 类 型:□名师培养基地□名校长培养基地申 报 单 位: (单位公章) 申 报 学 科: (申报名师培养基地填写) 负 责 人: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8月一、基本情况执行部门执行负责 人姓名职务职称电话手机电子邮箱相关培训经验 (近5年来承担中小学教师、校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的情况) 首席专家姓名职务职称单位研究专长电话手机电子邮箱培训专长主要社会兼职导师团队(理论导师不少于6位,实践导师不少于6位)姓 名职务/职称专业工作单位研究专长和学科领域类型(理论、实践)二、培养方案(可另附页)1.培养方案整体设计2.培养资源整合和导师队伍组建3.培养期间为学员开展学术交流、高峰论坛、发表学术著作、搭建展示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的条件和措施4.上述各项未涉及但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三、申报单位意见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地方单位填写) (盖章) 年 月 日
2022-08-31
天津市教育两委最新通知!近日,市教育两委印发通知,就我市教育系统做好2022年秋季“开学季”系列活动进行部署。关于组织2022秋季“开学季”系列活动的通知各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中职学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及市委市政府相关通知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喜迎党的二十大,现就做好2022年秋季开学季系列活动,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活动内容(一)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收看内容1.“绘就生态新画卷 献礼党的二十大”开学第一课电视节目。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为促进学生全方位、沉浸式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动体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自觉做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践行者。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承办录制“绘就生态新画卷 献礼党的二十大”开学第一课,请全市大中小学(含中职)组织学生收看。(收看方式附后,下同)2.“笃思明辨论天下 青春喜迎二十大”天津市2022年度大中学生思政辩论赛总决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自觉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坚定“四个自信”,喜迎二十大,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天津职业大学和天津市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天津财经大学)承办,天津市大中学生思政辩论赛历时3个月,经过选拔赛、校际对抗赛、分组淘汰赛的层层选拔,决赛内容更是精彩纷呈,请全市大中小学(含中职)组织学生收看。3.思政课电视节目《信仰的力量》(第二季)。市教育两委主办、天津市学校思政课新媒体中心(天津财经大学)承办的《信仰的力量》节目,由全市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知名教师主讲,围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用新方式新创意新思路来展现大思政课,四期节目“坚定信念铸忠诚”“初心如炬 征程如虹”“大运河,流淌千年的诗和远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请全市大中小学(含中职)组织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收看。4.研学示范课《同学去哪里》(第三季)。为引导大中小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习近平总书记忠诚坚定的拥戴者、追随者,自觉从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增长智慧,增强信心,用青春唱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积极营造喜迎二十大的浓厚氛围,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育人中心(天津工业大学)承办主题为“循着伟大的足迹”——第三季《同学去哪里》研学实践示范课,在思政名师的带领下,大中小学生代表前往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浙江安吉进行生动研学,请全市大中小学(含中职)组织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收看。(二)高校学生收看内容1.电视思政课《学习时间》(大学生讲思政课第一季)。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市教育两委录制了《学习时间》电视思政课,播出后广大师生反响良好,近期将播出全新系列——大学生讲思政课(第一季),请各高校组织学生收看。2.阳光校园示范课。为指导学生保持阳光心态,在校园生活中营造正能量的氛围,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承办录制阳光校园示范课:《阳光心态 照亮人生》,请各高校组织学生收看。3.爱家成长示范课。为深入推进家校共育,通过对大学精神的诠释,引导大学生有效规划人生,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承办录制爱家成长示范课:《大学的精神——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请各高校组织学生收看。(三)各区中小学(含中职)学生及家长收看内容1.阳光成长示范课。为引导中小学生适应开学节奏,尤其是新生适应问题,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承办录制阳光成长示范课:《开启新旅程,收获心成长》,请各区中小学(含中职)组织学生收看。2.亲子成长示范课。为指导和帮助家长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承办录制亲子成长示范课:《学习促进法 依法带好娃》,请各区中小学(含中职)组织学生家长收看。(四)大中小学(含中职)教师收看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示范课:为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学生、家长及教师自身压力的认知和情绪的管理,由市教育两委主办、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承办录制《管理情绪,走向健康》,请大中小学(含中职)组织教师收看(此课程仅面向教师播出)。2.学校家庭教育教师培训示范课:为促进教师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方法,学会如何借力家庭教育,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市教育两委录制了《规律》,请大中小学(含中职)组织教师收看(此课程仅面向教师播出)。二、收看方式(一)通过电视及手机端收看1.“绘就生态新画卷 献礼党的二十大”开学第一课,节目将于9月1日(周四)18:30在天津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T6)和“津云”同步播出(可回放)。2.“笃思明辨论天下 青春喜迎二十大”——天津市大中学生思政辩论赛中学组总决赛,中学组决赛将于9月10日(周六)早上8:30播出,大学组决赛将于10月30日(周日)早上8:30播出,在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T6)和“津云”同步播出(可回放)。3.《信仰的力量》第二季共四期,分别于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和9月25日早8:20在天津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4.《同学去哪里》第三季共四期,于9月20日在“津云”播出。5.《学习时间》本科院校组9月3日(周六)早上8:30分,高职院校组9月4日(周日)早上8:30分,在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T6)播出。(二)通过云思政方式收看1.电视机顶盒:打开天津IPTV电视机顶盒,按遥控器数字键“5566”,进入思政专区,上述节目内容(除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课程)直播、点播随时观看。2.央广网:直播后,可通过央广网天津频道“津门网络大思政”平台(http://www.cnr.cn/tj/rdzht/dsz/)头条专题区“开学第一课”专题内,随时点击观看上述节目内容(除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课程)。(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课程通过百度网盘链接收看三、相关要求1.坚持正确方向。各区教育局、各学校要在认真参加全市开学季系列活动基础上,广泛开展本区、本校的开学季活动。在组织活动中要严把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把活动与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坚定“四个自信”。2.加强组织发动。各区教育局、各中小学校(含中职)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将“绘就生态新画卷 献礼党的二十大”开学第一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在学生开学后的第一节课,统一安排集体收看“开学第一课”。各学校要广泛通过主题班会、团队会、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团辅、专题家长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一步深化教育内容,吸引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有条件的学校,尽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并在9月30日前完成观看(除大学组思政辩论赛)。3.材料报送要求。请各单位在认真收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的观后感征集展示活动。为便于宣传,学生观后感以第1人称撰写,题目要体现出收看具体课程名称,并注明学校、班级、学生姓名等信息,每篇不超过800字。请各区教育局、各高校每节课程择优选取2篇优秀观后感(市直属中小学校、各区中职学校,统一由所在辖区教育局报送),同时也可将各区、各高校好的经验做法、工作总结、有关活动高清图片(标记清楚活动时间和内容)等电子材料,于10月10日之前通过电子邮箱deyu@tjfsu.edu.cn报送至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