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研究
EXAM SCIENTIFIC RESEARCHS
任子朝:新高考十年数学科考试内容改革:成就、挑战与转向

2024-07-11

原创 任子朝 中国考试 2024年07月08日 15:30 北京引用格式:任子朝. 新高考十年数学科考试内容改革: 成就、挑战与转向[J]. 中国考试, 2024(7): 11-18.作 者任子朝,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研究员。摘 要:新高考启动十年来,数学科贯彻高考内容改革要求,在考查目标、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试题形式、试卷结构、难度调控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加强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考查,进一步增强学科育人功能,提升人才选拔质量。面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等新要求,针对学生能力水平差异较大、试题难度的年度间波动等挑战,应进一步完善考试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查策略,研究适合不同地区学生的卷种、题型和试卷结构,科学调控难度,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关键词:高考内容改革;新高考;数学考试;能力考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制度在改革探索中不断前进。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高考现代化改革指明了方向[1]。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以下简称新高考)。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期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3]。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来,高考数学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考试内容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探索、持续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学科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4],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了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数学科统一考试体系;重建考试目标,创建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考查框架,开发研制新题型和新的试卷结构,制定适合全体考生的难度和区分度设置方案;加强对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考查,发挥了良好的区分和选拔功能,有力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性、综合性人才培养[5]。数学高考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体现其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助力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助推素质教育发展[6-7]。在新高考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对数学科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不分文理科后全体考生使用相同试卷,学生数学水平差异较大;三是试题难度存在年度间波动,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面对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高考数学科须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完善考试目标,研究命制差异化卷种,开发适合不同地区学生的题型和试卷结构,科学控制试卷难度,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主动服务于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一、贯彻高考改革要求,创建统一考试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8]。高考数学科通过加强对理性思维、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考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等方面发挥积极功效,助力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一)重建学科考查目标和命题原则依据《实施意见》“高考不分文理科”的要求和“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内容改革要求[2],数学科构建了不分文理科的统一考试体系和考试目标,创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科素养考查框架,包括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四部分;提炼总结了数学科关键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五种能力。根据学科考查目标,精选课程内容,构建了新的知识考查体系。新体系突出主干内容,增加应用性内容,将课程标准中分散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按数学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形成更加符合命题操作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构建不分文理科的新考核体系。同时,数学科制定了命题原则,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重点考查知识结构和具体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强化方法性、应用性、知识性内容考查,淡化特殊解题技巧。数学科还加强了对基本原理和通用思想方法运用能力的考查,实现以知识内容为载体考查思想方法的目的[9]。在考查过程中,尤其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考查,降低对运算量、运算技巧的要求,增加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现实生活、数学文化等素材作为试题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二)突出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考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10],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考数学科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创设新颖的试题情境、题目条件和设问方式,突出素养和能力考查,展现思维过程、甄别思维品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为加强核心素养考查,数学科开发研制了多项选择题、结构不良试题和新定义试题等多种题型。多项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多于一个,部分答对得部分分数,每题得分分为三个或四个层次,相对于单项选择题非对即错的单一设置,对数学思维的考查更加深入,对考生的区分更加精细[11]。结构不良试题并不是试题本身有错误,而是问题条件或数据存在部分缺失或冗余,需要考生补充缺失条件或剔除冗余条件才能顺利解题[12]。结构不良试题具有较好的开放性,突破了传统数学试题条件确定的固化模式,无论在试题条件还是解题过程上都更加多元、灵活,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解答此类试题,学生需要进行自主的创造性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条件或选择解题过程。结构不良试题更加深入地考查了数学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和高中教学更加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新定义试题通过新定义一个数学对象或数学运算,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设置试题。该题型形式新颖,考查功能显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通过新定义创设数学新语境和话语体系;通过新情境搭建试题框架,创设解题条件;通过新设问设置思维梯度,逐步深入,准确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解题过程展现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过程,实现对分析、推理、判断、论述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新高考中的新题型更加灵活和富于变化,考查的不是应试训练效果,不是固化套路,而是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真正选拔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同时降低了机械刷题和套路训练的收益,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题海战术的作用[13]。引导高中数学教与学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于教学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14]。为加强对思维能力和思维过程的考查,数学新课标卷对全卷题量进行了调整,试题总数由过去的22题减少到19题,同时增加了多项选择题的单题分值和解答题的总分值,解答题分为13分、15分、17分三个档次,总分由70分增加到77分,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过程和解答步骤的赋分。全卷题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创建学科化考查要求和实施策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特质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3]。为此,数学科在考查实践中总结了四点具有学科特点的考查要求和实施策略。一是强调基础性,通过全面系统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通过考查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强调通性通法,淡化特殊解题技巧。二是强调综合性,突出数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考查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从整体上建构数学知识框架。三是强调应用性,即广泛选取各领域素材和案例,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创设试题情境,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原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搭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体现数学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彰显情境中的人文精神与德育导向。四是强调创新性,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有一定跨度和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优化试卷难度结构与文理分科时期的理科考生群体相比,不分文理科后,考生群体数学水平差异扩大、平均水平有所降低。据此,数学科确定了新的试卷难度预期和难度结构。新卷种采取“文起理落”的难度结构布局,入手题难度以过去文科试卷的起始题为参照基准,压轴题则以过去理科试卷的末题为参照,制定了“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15]。所谓“低起点”,即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起始题降低难度要求、加宽入口,面向全体学生。“多层次”则是指试卷在中档题部分增加分值比例和难度设计的梯度,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多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高落差”是在压轴题部分突出综合性、创新性,加强思维能力考查,强化对高水平学生的区分和选拔。新的难度结构符合新高考不分文理科的考试特点,确保数学试卷整体难度与学生水平相适应,使基础扎实的学生能入手做题,循序渐进,得到基本分数;同时为高水平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使其能在考查高阶思维、综合能力的试题中充分展示真实水平,从而使数学试卷发挥良好的区分和选拔功能。十年来,高考数学命题贯彻落实考试内容改革要求,锐意改革探索,深入考查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强化素养导向,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发挥数学科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作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潜质的培养,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助推素质教育发展。二、研究新问题,直面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等战略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和考试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此外,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的提升,以及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科命题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考生群体数学水平差异扩大高考文理分科时期,文理科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全卷得分率的差异约为15%,即以150分记,文科学生平均分低于理科学生约23分[16]。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后,同一省级区域内学生使用相同的数学试卷,不同学生群体的水平差异依然存在,甚至有扩大趋势。例如,在实行“3+1+2”高考科目设置的省份,选考物理科目的学生与选考历史科目的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相差25分以上[17]。实际上,偏文或偏理的学生在思维方式、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理科学生擅长条分缕析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文科学生则更擅长辩证思维、形象思维。这些差异在数学考试中有所表现,不分文理科后,偏文学生的得分优势有所降低。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教育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地域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显著差别。尽管高考统考科目设计了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卷种,但使用同一卷种的不同省份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学生水平也有差异。因此,如何使高考数学试卷适合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当地的高中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相衔接,与各地考生的普遍水平相适应,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二)试题难度存在年度间波动问题2020年,山东和海南两省新高考首考落地,统考科目首次使用新高考全国卷。后陆续有其他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实现新高考落地,数学科试卷难度较同期全国甲卷理科试卷略高,但新高考连续几年的难度一致性系数较低[18]。造成试题难度在不同年度间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实施新高考的省份数量逐年增加,过渡时期各卷种考生的群体变化很大,不同群体的数学水平也不稳定,难以依据前一年的考生水平和统计数据准确预估当年试卷的难度,造成试卷难度水平与考生群体水平一致性降低。二是高考命题加强创新力度,一些靠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提高成绩的考生面对新高考考查内容和要求的变化不再游刃有余。近年来,为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命题加强了反刷题、反套路的力度,开发了新题型,调整了试卷结构和试题排列顺序[19]。同时,命题思路、试题设问也进一步创新。面对这些创新试题和没有见过的题型,有时只是试题考查内容在排列顺序上的调整,都会有学生反映解题没有思路、思维受阻,感到试题过难。因此,题型、思路的创新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试题的难度,造成试题难度年度间的波动。三是中学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倾向,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试题即使难度不大,如果以前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现成的题型和模式可以套用,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四是一些非考试因素的影响。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学正常教学、学生学习和复习备考都造成了很大影响,长期网上教学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普遍不够扎实,数学方法掌握不系统,能力和素养培养和训练不到位,较疫情前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有所下降。同时,一些适应性测试只能在线上进行,命题人员不能深入一线调研,了解教学、学习情况,也影响了命题人员对考生真实水平的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试卷难度与考生水平的不匹配。高考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会影响对学生的区分选拔效果,偏难试题还会导向基础教育超前、超量、超难教学,引发社会焦虑。(三)考试对中学教学的有效导向有待提升在新高考推进过程中,部分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等问题进一步暴露,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为强化高考的选拔功能,数学科于2022年开发了函数值比较大小的题型,本意是要求学生构造新的函数,研究导函数的正负,确定函数的单调性,从而通过函数不等式对函数值进行比较,考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0]。随后一些学校在教学中教授各种函数的泰勒展开式,通过拓展教学范围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超前学的不良导向[21]。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新颖的情境载体考查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或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基本方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作答时依靠的并不是自主思考形成的稳健的逻辑推导,而是通过记忆、模仿或机械练习拼接成的脆弱的推理过程。因此,需要进一步协调试题对学生的选拔要求和对中学教学的正向引导功能,进一步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学教学真正通过强化素养、增强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功能有待加强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统筹发展战略,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2]。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8]新高考实施后,数学作为唯一一门理科性质的统考科目,在服务人才选拔、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高考数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考查价值,积极面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拔尖创新人才造就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三、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改革路径203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8]。高考数学应进一步认清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以为党育人、为国选才为根本宗旨,加强基础性研究,探索改革路径,主动服务于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造就。(一)完善考试目标和命题原则,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数学科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依据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高中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确立数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研究完善数学科的考查目标和总体设计,加强价值引领,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突出对理性思维、创新精神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数学科考试本身应优化命题设计,持续增强试题的探索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情境,独立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探究数学结果或规律,通过自主探索、论证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早日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二)开发新题型,加强对中学教学的正确引导首先,数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应加强对考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根据能力考查要求,进一步创新题型设计,加强新题型的研究、开发和测试,研制有助于实现新高考考试目标的题型。值得注意的是,新题型应该具有数学特点,能够深入考查高阶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现考查和区分的功能。其次,新题型研发和使用要尊重教育规律,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学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最后,新题型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兼顾计算机评卷的要求,在经过试测和统计分析后,选取考查效果良好的题型在正式考试中使用。具体而言,针对新高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要求,数学科有必要加强以下四类题型的开发和试验。一是逻辑题,即在生产和生活中选取情境,以日常生活语言叙述题目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合理逻辑推理后做出判断,主要考查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更现实、更真切地考查推理、论证、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数据分析题,即给出一些材料和背景以及相关数据,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和数据,提取信息,根据试题给出的情境和数据等,应用统计学原理,自主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结论并解决问题。数据分析题不同于普通的逻辑推理题,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数据做出判断,同样的数据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结论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确定的,只要是满足要求的一种结论即可。此类题型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三是判断题,即给出关于一个问题的几种结论或者几种解题方法,要求学生判断哪种结论或解法正确,哪种解法错误,并说明理由。四是举例题,即首先给出题干,其中包括题设的结论、性质和要求等条件,要求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进而结合对抽象条件的理解,构造符合题干要求的结论或具体的实例。(三)深入研究考生群体水平,开发、设计新卷种目前大部分省份实行“3+1+2”的新高考科目设置。首先,数学科应以考生群体为研究主体,分物理科目组和历史科目组研究两组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方面的差异。其次,在考试内容上,一方面可在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五个主题中研究学生表现的差异;另一方面还应分别比较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五种能力方面的差异。最后,研究不同地域之间考生的差异,特别是边远省区、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和学生的特殊性,准确掌握各地教情、学情、考情,有针对性地设计考试内容、考查形式和试题难度,开发、研究、设计新卷种,供不同改革进度、不同教育水平的省份选择使用。具体到试卷设计,应稳妥确定不同卷种的设计理念、难度定位及使用省份,因地制宜探索难度设计目标、原则及可行性,制订有针对性的考查方案。(四)增强考查针对性,研究差异化的试卷结构2024年高考,数学科启用新的试卷结构,主要是通过实证方法深入研究新试卷结构的考查效果,同时跟进研究整体考试效度,为进一步深化数学科考试内容改革提供实证基础和改革建议。根据不同卷种的设计理念和考查要求,突破以往各卷种统一的结构,研究差异化试卷结构。随着更多省份将在2025年实现新高考首考落地,数学科应依据卷种使用省份的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试卷结构,更适切于使用省份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思维特点,在实现区分选拔功能的同时,更好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差异化的试卷结构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不同。一是考试内容范围方面,根据使用地区的中学教学、学生学习等实际情况精选考试内容,构成有效的知识考查结构。二是题型方面,选配适合当地学生思维特点的题型,充分发挥每种题型的考查功能。三是题量方面,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确定题量,让多数学生能够在考试时间内完成作答,力求发挥每道试题的考查功效。有针对性的卷种和差异化的试卷结构二者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使高考试卷能够更加符合使用省份的教育实际,引导当地教学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深度学习的空间,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提质增效[23]。(五)研究难度调控措施,有效控制难度波动我国高考由于高利害性和敏感性,不能通过考前试测预先掌握试题难度实测数据。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命题人员预估试题难度、调控难度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要加强对高考难度分析理论的研究,实现难度的合理调控,优化试卷难度结构和试题难度设计,形成科学的高考难度调控措施[24]。第一,要充分了解考试当年各地域的教情、学情、考情,分析统计数据,并应用大数据进行模拟分析,确定各卷种的难度设计目标。第二,要加强对命题人员的培训,使其科学准确地进行预估,并形成对试题、试卷难度行之有效的预估方法。第三,以设计难度为目标,对预估难度进行对比和评估,计算预估难度误差,调整试题的叙述、计算数据、计算量、推理过程,如此多次反复,试题修改定型后再次进行评估,确保预估难度符合设计难度。第四,考后得到实测难度数据后,与预估难度比较,分析预估难度和实测难度的差距,形成预估难度调整办法。第五,在后续命题中利用统计结果调整预估难度、校准预估难度,形成合理的测量难度预估、调控与校准机制。同时,还要研究改善感受难度、印象难度的命题方法和策略。总之,难度预估与调控的最终目标是保证难度平稳、梯度科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考试心态,助力学生稳定发挥,让努力的学生能得分,让优秀的学生得高分,提高学生的作答获得感。四、结语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途径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高考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选拔效果与培养质量,关系到人才队伍的发展水平。高考数学要通过不断深化内容改革,加强对命题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努力发挥学科特点,实现选拔更加科学、公平,同时还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参考文献略。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十三 ——培养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

2024-07-11

考试就像龙卷风,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卷起哪些知识点。为了避免在考场上抓耳挠腮,很多学生不得不“考前抱佛脚”,开启疯狂考前复习模式。然而,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复习,往往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考后迅速遗忘。想要摆脱这种困境,根据艾宾浩斯(H.Ebbinghaus)遗忘规律,及时的阶段复习,既有利于扫清学习障碍、克服记忆衰退,也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一、告别“被动学习”,制定专属复习计划很多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认为这就是学习的全部。然而,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很难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制定一份合理的复习计划,可以帮助你摆脱“被动学习”的怪圈。1. 明确复习目标不要漫无目的地翻书,根据本阶段学习内容和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先确定本次复习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点,还是攻克重难点?2. 规划时间安排阶段复习可以分为日复习、周复习、月复习和大考前复习。日复习:根据每天的学习内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简短的回顾,巩固所学知识、避免知识的遗忘;利用自习课、晚自修的时间对当天各学科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对学习的疑难点查漏补缺,然后完成作业。做到先复习,后作业,按照考试要求完成作业。 周复习:利用周末的时间,根据复习内容和目标,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首先,对各学科本周学习内容通过研读教材、整理并完善笔记、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对一周学习进行系统复习,巩固所学、查漏补缺、攻克难点;其次,翻阅错题本,重做典型错题,必要时自己补充与典型错题类似的题目巩固训练;最后,完成作业。月复习和大考前复习:首先,系统回顾前一段所学知识,检查有无知识遗漏或遗忘,做到基础知识无盲区;其次,建构本月或本次大考前所学知识思维导图,明确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再次,翻阅前一阶段的作业、试卷和错题本,确保“纠错”全覆盖;最后,做一套阶段性的检测试卷。3. 选择复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尝试思维导图、错题本等方法,提高复习效率。二、告别“死记硬背”,理解是记忆的捷径“死记硬背”是很多学生在复习阶段的通病,但这种方法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容易遗忘。想要真正掌握知识,理解才是关键。试着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记得更牢固。1. 抓住知识主线不要孤立地记忆每个知识点,试着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2. 善用图表和例子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直观的图表、思维导图或生动实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3. 尝试讲解给别人听将知识点、解题方法、奇思妙想等讲解给别人听,不仅能检验你的掌握程度,还能在与学伴的思维碰撞中加深你的理,。三、告别“孤军奋战”,和同学一起组建学习小组复习阶段,一个人埋头苦读,难免感到枯燥和迷茫。和同学一起组队学习,可以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还能在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1. 组建学习小组: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互相监督执行。2. 及时进行讨论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定期或随时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答疑惑。3. 互相模拟考试:在复习的后期,可以进行模拟考试,互相批改试卷,查漏补缺。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等到考前才开始抱佛脚。从现在开始,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你就能在考场上更加从容自信!(作者:杨希发,男,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生物学全国卷试题评析(附问卷调查)

2024-06-12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6-08 13:33 北京 2024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包括全国甲卷和新课标卷共两套。高考生物命题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注重发挥科学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高考生物继续保持近年的命题风格,立足学科特征,精心选取素材、创设情境,注重衔接课程改革,保持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充分考虑学情变化,加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更好地发挥高考育人选才的功能,助力新高考改革平稳实施。一 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考生物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立足学科考查内容,在生态学的考查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课标卷第33题以厦门筼筜湖为主题,考查水质评价中监测氮元素的原因、红树植物碳中和的生理过程、鸟类等消费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关键作用等,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思考作答过程中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特质,使之成为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行动者。全国甲卷第31题以濒危物种鸟类B的保护为例,展现保护过程中发现极少量野生个体、人工繁育、野外放飞并逐步扩大种群数量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濒危物种的生物学意义,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自觉。 二 突出实验探究能力考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鲜明特征,是科技攻关的基本能力要求。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程序、分析实验结果等多个方面,高考生物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全国甲卷第30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蛋白质抗原片段可出现在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考查学生运用基本实验方法与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新课标卷第32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血液样品中的HIV病毒,该问题可以选取多种方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考空间,其中一种方案可以考虑选用学生熟悉的PCR技术,该技术简便快捷、特异性高,常用于遗传物质检验。全国甲卷第38题以基因工程表达目的蛋白为背景,考查质粒载体的双酶切、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等关键环节的原理和目的,让学生在解决科学探究常见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研究严谨求实的鲜明特征,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倡导解决实际问题高考生物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从学科本质的考查出发,评价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达成以考促学的目的。新课标卷第34题给出“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产量高”的果蔬类农作物生产育种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遗传杂交的方法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以解决特定品质产品的高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中领会到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全国甲卷第37题围绕合理使用消毒液以减少传染病的主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细菌计数、涂布平板、实验结果分析等探究过程中的要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主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应用导向。 四 加强学科基础考查,促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高考生物持续加大对学科主干基础内容的考查力度,多维度切入考查必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兼具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加强对必备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全国甲卷第3题围绕重要植物激素的运输方式、作用模式等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模式的理解深度和认知广度。新课标卷第3题围绕消化吸收过程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考查自主神经对消化机能的调节、条件反射的建立基础、胃液中消化酶的特殊理化条件以及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过程,多维度关联考查消化吸收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夯实学生的生物学基础。 高考生物试题在考查学科必备知识的基础之上,注重试题呈现形式的创新,促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新课标卷第5题以PCR产物电泳结果图形式显示杂交实验中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要求学生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并转化得出各种带型对应的基因型,再据此分析相关遗传学问题,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的关键能力,以及运用遗传规律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附问卷调查)

2024-06-12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6-08 13:27 北京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等要求融入试题,优化试卷设计,突出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中学课堂提质增效。试卷风格、结构、题型题量保持稳定,推动考试内容改革稳步前行。一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培养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1  传承爱国主义红色基因,深化“五史”考查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历史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文综全国甲卷第30题以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创设情境,展现中国共产党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调动社会各阶层支持抗日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育爱国精神。文综新课标卷第44题以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展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奋斗历程,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间的内在联系。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文综全国甲卷第45题以北魏时期冯太后的教育改革为背景,呈现了冯太后作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尊崇华夏制度文化,并通过其推行儒学、设立郡学、编写《劝戒歌》向鲜卑人传播中原文化等举措,再现了鲜卑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考查学生对鲜卑民族华夏文化认同形成意义的认识,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大一统传统,启发他们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文综全国甲卷第26题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依托明代中期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的现象创设情境,展现士人以守正不守旧的创新精神,回应民众对日用知识的急迫需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动力。 二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考查要求设计 1  创新试题设问方式,凸显关键能力考查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设计设问方式,考查学生调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文综全国甲卷第42题通过呈现学者关于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变迁的示意图,构建多视角、多层面的问题任务,涉及的必备知识较为丰富,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合理阐释的综合能力。 2 优化试题情境设置,突出思维品质要求 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强调对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文综全国甲卷第27题以清代小说的刊印传播和被禁为素材,通过创设生动且对比强烈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清朝统治者在借鉴和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控制的历史史实;文综新课标卷第28题围绕清代农业租佃关系创设情境,借佃户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生动鲜活。学生需从封建制度、土地生产方式、赋税制度变革等多个维度,理解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思考。 三进一步加强教考衔接,确保考试内容改革平稳实施 1  对接高中课程标准,落实素养考查目标 高考历史试题始终坚持依标施考、以考促教,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文综新课标卷第27题考查史料实证,学生需在对宋金关系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辨析题目中的多种类型史料,选取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引导学生培养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的实证能力;第29题以清末编练新军为背景,呈现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在地域、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需结合清末新政、新军、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作答,落实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2  强化基础主干考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历史学科主体框架和本质内核的重要内容。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强高考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文综新课标卷第31题描述了16、17世纪多条海上航线的开辟活动,涉及美洲、亚洲、菲律宾群岛、荷兰、太平洋等多地区,学生需熟练掌握“地圆说”、新航路开辟、世界殖民体系等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及影响;第34题通过呈现十月革命前在俄国主要城市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地位的变化,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基本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3  注重呈现新内容特点,推动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注重呈现高中课标新要求,强化核心素养考查,关注新增教学内容。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新增知识点“早期中华文明”,学生需熟练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从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特定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共性等角度作答;第30题以早期波斯帝国的经济现象为切入点,选取地租征收的真实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早期西亚北非文明、波斯帝国等相关知识作答。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评析(附问卷调查)

2024-06-12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6-08 13:03 北京2024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选试题素材弘扬爱国主义,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试题命制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加强教考衔接,有效落实高考改革理念。试题命制过程中加强问题设计,考查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 一 精选试题情境,弘扬爱国主义,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1. 选取中华传统文化成果,增强文化自信高考化学试题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选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融入试题,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历程中,文房四宝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文明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新课标卷第7题选取文房四宝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笔墨纸砚中有关化学成分的辨析能力,使学生在感受化学学科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2. 选取我国最新科研成果,厚植爱国情怀 试题选取我国科学家做出的领先研究成果作为素材,在展现我国化学领域突出成就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新课标卷第11题以我国科学家研制的一种生物相容性纳米催化剂药物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物质结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全国甲卷第9题以我国化学工作者开发的聚乳酸催化转化为情境,考查有机物的命名、同分异构体、高分子转化与合成等知识内容。这些试题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相关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选取化学学科应用成果,体现学科价值 化学在材料、生命、环境、能源与信息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甲卷第7题以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为主线,以不同时期的典型能源为代表,既考查物质组成、能量与物质转化等基本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让考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能源发展方向,了解发展清洁新能源的必然性,激发学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 遵循课程标准,加强考教衔接,落实高考改革理念 1. 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引导教学回归基础 高考化学试题精心设置问题,在考查化学核心知识、基础实验和基本原理的同时,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学科关键能力,引导教学回归基础。新课标卷第9题涉及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该实验来源于教材,是学生相对熟悉的情境,但得出正确答案需要从反应原理、操作规范、产物检验、仪器使用等方面深入思考。鼓励学生理性学习,注重在基础知识上进一步思考,而非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2. 加强新老课标衔接,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化学全国甲卷和新课标卷均依据相应版本的课标命制,确保考查内容在课标要求的范围之内,有助于新老课标衔接,稳妥推进高考改革。全国甲卷第36题和新课标卷第30题分别以药物白藜芦醇和除草剂四氟咯草胺的合成路线为素材,考查学生利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两题命制时严格依标设计考查内容,新课标卷第30题依据新课标(2017年版),因该版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手性碳”概念,所以在试题设计时未给出“手性碳”的定义,直接要求学生辨别“手性碳”;而全国甲卷第36题依据老课标(实验版),因该版课标对“手性碳”的概念未作要求,所以在考查相关内容时提供“手性碳”的定义。 3. 保持风格基本稳定,关心学生答题感受 高考化学试题关心学生答题感受,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考查方式和设问角度,避免“偏难繁怪”试题,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水平。全国甲卷第7题和新课标卷第7题均为化学与生活类试题,考查方式为学生所熟悉,考查的核心知识来源于教材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考查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全国甲卷第8题和新课标卷第10题均针对离子方程式进行考查,离子方程式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使用学生熟悉方式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活泼性变化规律、溶液酸碱性、物质溶解性及沉淀转化等知识点。 三 深化综合考查,突出科学教育,注重人才选拔培养 1. 提供数据现象证据,考查归纳推理与论证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索归纳与论证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向学生渗透科学思维。全国甲卷第13题和新课标卷第13题均提供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数据图,学生需要分析出各数据曲线所代表的微粒种类,考查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归纳论证的能力。全国甲卷第10题给出四瓶无色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图,学生需要分析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信息,经过逻辑推导和探索归纳得出各无色溶液所代表的物质种类并加以论证。 2. 丰富试题呈现形式,考查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对于化学研究至关重要。高考化学试题提供多种图表形式的信息,深入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全国甲卷第28题以化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甲烷转化为载体,借助浓度时间图像和催化反应机理等方式提供信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理解所给信息,根据图文综合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应用。设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全面考查考生对反应原理领域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深入化学学科本质,考查辩证思维与探究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探究能力,选拔具有研究潜质的学生,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课标卷第8题选取点击化学合成法合成聚硫酸酯的作为素材,从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出发设计问题,在考查聚合反应途径、聚合物稳定性等有机化学必备知识的同时,综合考查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推理、迁移创新的科学思维。该方法是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发的一种高效合成反应,对学生了解科学前沿,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