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研究
EXAM SCIENTIFIC RESEARCHS
高考冲刺复习的几点建议 (学生篇)

2022-04-29

高考冲刺复习的几点建议(学生篇)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各位高考备考的同学们大家好!2022年的高考越来越近了,而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同学们很长时间处于居家学习阶段,许多同学最近比较焦虑,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冲刺复习,提高备考的效率是学生、教师及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一、积极调整心态,克服焦虑心理    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一是不自信。同学们应该清楚,我们经过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到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全部的学习内容已经结束,通过上学期在校学习及前一阶段的线上学习,基本完成了第一轮的基础复习,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比较扎实,同学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开始冲刺复习;二是感觉越学越差,什么都不清楚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你真的不行了,而是进入了心理学上所称的“高原期”,这是每个备考学子基本都要经历的时期,就像马拉松运动员在30公里左右出现的疲劳期一样,只要咬牙坚持过去,就会“拨开云雾见彩虹”,感觉自己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上了一个档次,有豁然开朗之感;三是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知识有缺陷,从而慌了阵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完全不应该慌乱,而应该庆幸,在考前发现任何问题,都是好事,解决了就是知识掌握和能力水平的提升,都是最后取得高考成功的基石。二、夯实基础知识,理清知识脉络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理清知识脉络,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1.夯实基础知识。结合教材、笔记、平时作业、考试试卷等,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易错易混知识通过再回忆、思考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能够做到简单知识不出错。切记不可贪图难度而忽略所谓的“容易题”,每年高考之后都有不少同学甚至尖子生在容易题丢分,可谓教训惨痛。  2.理清知识脉络。通过高考第一轮的复习,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应该对各学科高考有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考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建议同学们在最后50多天的时间内,根据近几年高考试卷结构,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梳理,构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络图,这样可以把我们所学的海量的知识归纳出若干个知识板块,这时我们会发现海量的知识浓缩了,我们要复习知识之间的联系清楚了,复习效率会大大地提高。3.解决遗留问题。在冲刺复习阶段,建议同学们把错题本、各个时期的考试卷重新拿出来进行再处理,不要浏览答案,对错过的题目、尽管答案正确但没有绝对把握的题目,要把答案隐去重做,此时如果仍然存在问题或疑惑,可以通过查看改错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查阅资料、网上咨询多种方式,彻底解决;对这些问题,以后还要经常反复研究、加深理解,直到真正掌握为止。同学们要清楚,冲刺复习阶段,不是做的新题越多越好,题目是海量的、无法穷尽的。后期的关键是把已经发现的问题解决好,每张考过的试卷做到考后100分,对有些同学来说达到90分,你就一定能够取得高考的成功。三、搞好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同学们自己的模拟训练主要有以下种方式:作业限时模拟训练、新的模拟试卷模拟训练、老的模拟试卷重做模拟训练等。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进行模拟训练,训练后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这样既提高应试能力,又能及时发现知识掌握的缺陷,及时进行补救。四、处理好自主复习与作业的关系冲刺复习阶段有的老师也会布置相当数量的作业,建议同学们要处理好自主复习与作业的关系,既不陷入作业堆中,又能抽出一定的时间自我查漏补缺。冲刺阶段作业的原则是,做有价值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针对全班同学的,不见得适合每个同学,所以需要同学们对作业做出判断和遴选,我们的建议是“一做两不做”既“一做”:对涉及自己知识掌握薄弱点、易混点、应该会做还把握不大的题目,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存在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两不做”既:老熟题,一看就会的不做;难度超出自己的能力,怎么也做不对的不做,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备考、科学备考,不做无用功。同学们,高考还有30多天,希望同学们满怀必胜的信心,坚持科学备考的方法,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祝你们取的优异的成绩,将来报效伟大的祖国!               

2022年天津高考命题寄语

2022-04-27

  2022年天津高考命题寄语(来源:天津招考资讯网)2022年注定是被载入史册且令人难忘的一个年份。而这一年对于你们——亲爱的天津高三学子们,也会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你们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考。  遗憾的是,横行肆虐的新冠疫情使得你们无法正常地坐在自己的课桌前安心复习备考,而高考作为如此重要的人生大考又不可缺席,作为命题人,我们知晓你们怀揣的梦想和希冀,更理解你们心中的不安和焦虑。请相信,我们会在综合考量我市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去精心命制这份你们即将面对的试卷,让你们通过作答这份试卷充分展示出自己应有的风采。“明朝将解缆,叮嘱不曾离”,为助力举升你们的理想之帆,在这里,也送上我们的期望和叮咛:  ——多一分坚毅,自律自觉很重要。疫情影响下,你们的备考复习态势不同以往,离开了老师课堂上的敦促鞭策,你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时刻铭记自己确立的高考目标,努力去调动和振奋自己的精神状态;其次,在完成校方安排的线上复习内容的基础上,也要为自己制定好一份科学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这份计划既要详实周密也要贴合自身的学习特点;最后要做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地去执行自己的复习计划,强优势、补短板,让复习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并具备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事不预则废”,规划高考复习是筹谋人生发展的一次重要预演,更重要的是需要你们用汗水和智慧去努力实践自己的蓝图,在这一阶段中,“自律”肯定是谱就成功梦想的主旋律,而“坚毅”则无疑是主旋律的最佳和声。  ——多一分扎实,夯实基础很重要。2022年天津高考试卷命制工作一定会继续严格遵循《普通高考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着重考查你们对基本概念和知识、基础规律和技能的认知理解和熟练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会适当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不落窠臼,有所创新,试卷无疑会导入新的时代背景因素,试题情境会展现当今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面貌。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深入、牢固、扎实地吃透了教材,夯实了自身学科基础,形成内化于脑的学科能力,生发沉淀于心的学科素养,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静下心来找到自身认知结构中的对接点,你们就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应对高考的正确方法不是去机械地海量训练,而是要扎实地理解知识脉络,打牢学科根基,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学习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考命题始终坚持的原则方向。  ——多一分宽广,家国情怀很重要。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端口,你们是生逢其时的,因为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将亲身见证并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你们也是担负重任的,因为在通往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坎坷,而你们将是开辟这条道路的生力军。所以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而应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抱有报效祖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志向。你们需要及时关注当今社会发展动态,留意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了解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生态建设,把“小我”放入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时代画卷中,把实现个人梦想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做一个有朝气、有担当、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多一分沉稳,放松自信很重要。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是一次重要的人生大考,但优异的高考成绩绝不是拥有精彩人生的充要条件。大家应该在战略认识上高度重视高考,但在战术策略方面去秉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不要迷信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所谓“命题专家”的夸大宣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猜题”和“押题”上。“每临大事有静气”,希望大家保持平和心态,踏踏实实地认真复习,放松自信地迎接考试,只要把自己多年寒窗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地展示出来,做到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成功意义上的高考!  同学们,脚踏实地方可凝望星空,挥洒汗水才得春和景明。愿你们身心舒畅、胸有成竹地去迎接2022年高考。鹰击长空万里阔,不负青春奋发时,相信自己,你们的未来都将会璀璨而闪耀!

教科文摘|任春荣:如何有效反馈教育质量监测结果

2022-04-21

教科文摘|任春荣:如何有效反馈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地方教育质量监测旨在改进和提升本地教育教学质量,回答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政府管得怎么样等问题。而反馈就是将教育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结果分享给评价对象以及相关人员的一个过程,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说明促进反馈对象对评价内容的理解、纠正错误,制订下一步工作学习计划并实施。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监测设计存在缺陷、数据分析能力有限等原因,很多地方的反馈往往是开一次反馈会、给学校排排队,缺少交流互动以及跟进指导。在服务教学改进方面,反馈不看对象、不分层次,教师感到反馈信息用处不大;在服务地方教育决策方面,反馈信息与决策者的兴趣、政策重点不匹配。同时,还存在反馈报告可读性不强、反馈对象不知如何依据数据制订行动计划、反馈改进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反馈决定了监测工作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本文将从反馈是什么、反馈内容、反馈方法和原则,以及改善支持性要素的角度讨论如何做好监测结果的反馈,从而提高质量监测结果的使用效益。对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要有科学的认识反馈本质上是一个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信息分享过程,针对不同评价目标和反馈对象分享不同内容,是监测评价发挥影响力的起点。(一)从多元责任者角度认识反馈的目的和作用1. 反馈以促进学习为目的从测量科学性要求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应采取不同的测验设计,问责性测验要考虑评价的公平性,诊断性测验应注重问题的发现和改进。事实上,由于测验成本的限制,一个测验往往同时服务于诊断和问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对 28 个国家使用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改进政策工作情况进行评估之后,建议采取综合方法将评估和评估的所有组成部分——学生评估、教师评估、学校评估、学校领导评估和教育系统评估等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地方教育质量监测不承担选拔任务,不论问责定位还是诊断定位,各个层面责任者即使承担的具体责任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促进学生发展,监测工作中各领域的评价应围绕共同目标加强协同,增强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并降低评价负担。当问责占据了核心位置而诊断指导不足时,学校会产生避险行为,甚至一味追求成绩;当问责不足时,又易于导致改进动力不足。因此,反馈应平衡问责和诊断的分量,既应给评价对象一定压力,也应注意尺度,那些在外界帮助下也无法改进而只能带来沮丧、抵触情绪的内容没必要反馈。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判断和营造的氛围要具有教育性和建设性,让评价对象感到有收获并具有发展动力是反馈成功的标志。2. 反馈对象应包括所有相关群体传统反馈对象集中于校长和教师,但影响教育质量的责任者是多元的,有学生的学习职责、家庭的教育职责、教师的教育职责、学校和政府的管理职责、教研和教师进修机构的研究指导职责,等等。有些群体可能是反馈者也可能是反馈对象,向教育系统的不同参与者提供反馈,有助于形成合力,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因此,针对不同反馈对象要有不同的侧重。对教师来说,教师首先是反馈对象,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与标准或其他教师相比存在的优缺点,了解影响学生表现的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管理因素等,更重要的是与教师本人有关的因素,为教师提供依据,调整对当前学生的教育教学计划,与家长和同事共同制定干预措施或者下一届学生的教育教学计划。同时,教师也是反馈者,将监测结果反馈并解释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业标准中所处的位置,验证他们的努力并指导他们未来的行动。对于学校和政府来说,反馈是展示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和制订工作计划的依据来源,一方面判断教师教育教学绩效如何,另一方面判断学校和政府的投入与管理是否有效。监测结果对家长的反馈常被忽视,将家长屏蔽在外会加重其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氛围。对家长的反馈要注意从多方面解释监测结果及其含义,最后落脚于如何帮助学生。(二)从单向信息提供到互动共塑传统反馈方式中,反馈对象在反馈流程中是听众角色,信息呈一个单向传递态势。将反馈看作一个教学过程,反馈者与被反馈者之间缺乏互动就变成了满堂灌,如果反馈对象没有理解反馈信息的意义,觉得与自己无关,则不会采取相应的后续行动。在抽测方式下教师和学生难以将集体表现与个人表现联系起来,尤其需要加强反馈双方的互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所有参与评价的人都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强调通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进行对话和协商并逐步达成共识。单向的反馈责任全部由反馈者承担,而互动的反馈强调责任分担,从反馈者驱动到反馈对象驱动,反馈者不仅要考虑什么信息对反馈对象是重要的,还要考虑如何让反馈对象理解和参与,反馈对象也可以提出对反馈的信息需求和反馈判断的质询。对作为局内人的反馈对象来说,监测结果是其工作的显性化和规律探索,作为局外人的反馈者解释监测结果时应尊重反馈对象的意见。互动式反馈不是一次性的,互动过程中反馈对象可能不断挑战或丰富对监测结果的解释,也可能提出更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再进行反馈。由于教育质量监测缺乏个体层面的针对性,教师和学生的改进计划需要经过多次互动才能判断其是否合理。(三)反馈是评价发挥导向作用的关键环节监测评价最终要进行价值判断,反馈环节是价值传播的起点,反馈信息必然要表扬好的表现并批评存在的问题。依据标准和规范实施的评价反馈,其过程也是反馈对象学习和体验标准的良机。监测评价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如何反馈密切相关,反馈要报告分数但重点不在分数本身,而在于如何解释分数的含义以及依据分数采取的行动建议。如果反馈不当,则有误用或者加重滥用监测结果的风险,从而打击学校和教师积极性。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的缺陷、结果的简化、解释的不充分、背景信息的不准确或被忽视、仅仅依靠单一的衡量标准等,会降低结论的科学性。反馈阶段既要深入分析、反复核对不同来源提供的定量和定性数据,斟酌反馈信息有无歧义和滥用风险,也要引导公众和所有反馈对象客观公正看待监测结果。反馈内容的三个基本维度教育质量监测是对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体检,报告内容超出了以往学情检测的学业表现范畴,指向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观。(一)效率维度当前,教育质量监测效率反馈有四个方面是重点,一是学业成就水平,即学生对所测试学科的学习结果 ;二是达标情况,所测试学科有学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学生的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标准,多少学生达到合格标准、多少学生达到较高标准;三是进步情况,与同等起点的学生和学校相比进步幅度如何 ;四是发现学生学习时间和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但学业表现优秀的高效能学校。(二)教育质量维度教育质量维度是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课程标准和有关政策要求的情况反馈,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程度的评价。测量内容不仅包括语数英等文化学科考试,也包括体育、艺术、劳动等 ;测量维度应全面反映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科实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以此促进深度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发生,发展水平的划分应显示能力的等级。(三)公平维度教育质量监测不仅要反映总体发展水平,也要反映学生、学校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发展水平。教育公平情况的反馈是地方教育监测反馈的软肋和敏感点,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改进 :一是抽测样本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少数群体,确保少数群体的参与率,如流动儿童、贫困生、学困生、随班就读学生等 ;二是少数群体的成绩要单独报告,反映出与总体达标率、平均水平的差距 ;三是报告均值、优秀率时还要报告校内差异、校际差异,将后 20%、10% 的学生数据单独报告,等等。 有效反馈的方法和原则质量监测的诊断和问责作用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反馈有效。(一)反馈者与反馈对象要建立信任关系只有在反馈者与反馈对象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够顺利开展反馈、对话、计划、行动等环节的有效合作。反馈者首先要阐明反馈立场,讲明反馈的目的、意义和计划,解读评价标准和规范 ;然后说明反馈对象的亮点,鼓励其坚持,感谢其付出的努力;反馈内容和问题必须是有意义、能改进的,基于反馈对象所处现实环境指出其与标准、与同伴同行的差距。问题的提出要有客观依据,也要有同理心,从理性和感性上建立反馈者与被反馈对象的合作关系。(二)合理把握反馈的时间节点及时反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反馈等待时间过长,反馈对象不仅可能忘记了评价的内容,有问题不能及时改正,还会导致问题行为固化。反馈对象本身也有可能变化。虽然以改进宏观管理为直接目标的反馈受学生和教师变化的影响很小,但也可能错过了政策制定的最佳时间节点,降低了评价的效率。因此,监测和反馈的安排应考虑时间节点的效应,反馈之后要求反馈对象制订行动计划和时间表,并在下一轮监测反馈会议上点评反馈对象上一轮监测发现问题的改进情况。(三)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和校长、学生是核心反馈受众,信息传递要简单、直观、具体,要尽量用大众熟悉的语言表达,让没有统计基础的反馈对象容易理解,避免因追求统计的复杂性、创新性而忽略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反馈形式的选择也应考虑反馈对象的特点,可以对信息权限进行等级划分、对反馈内容加以分类,总体情况和普遍特征方面的内容可正式会议发布、集中反馈 ;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持续反馈效果更好 ;涉及具体单位和人员的敏感信息应个别反馈或内部反馈 ;需要宣传和引导的信息可由媒体公开发布,等等。反馈还应考虑最近发展区,即反馈对象面临的挑战刚好足以让他们保持专注和动力,但又不至于让他们不知所措、感觉太难而打退堂鼓。反馈者应帮助反馈对象确定下一步工作的切入点,帮助他们分析未来面临的挑战。反馈建议要考虑反馈对象的基础,如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习偏好调整建议,对教师和学校的反馈也是如此。同时,对政府的建议也应考虑当地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反馈对象即使问题表现相同也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反馈不能简单指出问题表现就结束,要分析背景因素并探索原因,将监测结果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政策或者行动建议。(四)反馈关键问题与影响因素面面俱到的反馈容易让反馈对象无所适从。一次大规模的质量监测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但反馈不能将其一一列举,可以采取逐步反馈策略,先反馈最重要的几个问题。同时,要指导反馈对象认识达到改进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对于能力和基础较好的反馈对象反馈问题可以多一些,对于基础薄弱的反馈对象虽然其问题更多但反馈问题不宜过多。反馈关键问题要有关系意识,即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关联的,从个体的、系统的内在外在因素多角度解释关键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学生的成绩为例,内在因素要看知识的衔接是否存在问题,外在看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不仅监测指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还有一些没有纳入监测的因素也可能影响指标表现,补充分析这些因素同样有助于提升工作计划的科学性。   反馈质量的支持性要素(一)提高反馈参与者的评价素养教师准备不足是有效使用监测结果的一个重要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增强大规模测评的可持续性应在职前和在职培训计划中帮助教师建立和获得更多关于学习评估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师在教学计划和实施中使用监测结果的能力,促进评价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教研员、督学、教育行政领导也是常见的反馈者,提高相关人员的测评素养,让其了解大规模测评技术有助于更好地解读监测结果和论断。(二)推动评价对象的深度参与质量监测应满足教育决策、学校管理和教学改进的需要,这是地方监测本身具有诊断和问责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监测评价的实施者和评价对象是解决问题的伙伴关系,按照互动共建的反馈原则,教师、各职能部门等评价对象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参与到监测工作中来。一方面,表达本职工作的信息需求,让监测能够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帮助评价设计者认识哪些因素和政策可能影响学生成绩,或更值得进入评价范围,明确各类因素的可控性。(三)加强监测反馈的组织协作评价和反馈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与投入等中观、宏观层面的效应往往需要将学生成绩与教育事业发展数据、教育经费数据、教师培训数据等进行链接分析。因此,整合使用不同部门的已有数据变得非常重要。有些地区为各部门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尽可能发现更多的学生和学校表现的解释变量,为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不同届别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为保障反馈能够有效评价教育质量的发展变化和政策影响,新官应尊重旧事,保障反映教育规律的基础性指标和测量方法在一定程度的稳定。应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分工和协作。督导部门全面负责反馈的统筹,把改进效果纳入职责考核范围并在下一轮的监测中进行检验;教研部门将教师培训与监测反馈结合起来,针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设立研究课题推动学校使用监测结果,都是值得尝试的做法。(四)丰富反馈所依据的有关标准提高反馈的效用还需要加强相关标准的研制,保障从设计、实施、评价、反馈到教学改进的科学性、一致性和连贯性,避免评价的变化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频繁改变。一是要研制和完善与课程标准相协调的学业表现标准。课程标准提供了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规范,学业表现标准是教育质量监测的能力测评基础,也是学生和学校水平划定的依据。二是根据本地情况和监测反馈内容设计多指标的预警和干预线,当某类学生或学校触碰预警线时就设定为需要帮助的对象,明确在什么程度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谁来负责。此外,国家层面亟须出台教育测量标准,为地方教育质量监测的设计、实施提供技术规范与指导。 来源|《人民教育》2022年第7期作者|任春荣(中国教科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21年全国高考试题评析

2021-12-10

聚焦铸魂育人,助力教育评价改革—2021年全国高考试题评析发布时间:2021-12-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开局之年。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考教衔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  2021年高考命题全面融入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党史内容,持续深化体、美、劳考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全面融入立德树人,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2021年高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入题,引导学生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文综全国甲卷第23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本质联系等哲学道理,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蕴含的哲学方法论和战略眼光。文综全国甲卷第40题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创新性的理论内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引领作用组织材料,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重大实践意义,增强“四个自信”。  强化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的考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综全国甲卷第29题通过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对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关系的论述,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发生的必然性,彰显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文综全国乙卷第20题以电影《夺冠》为背景,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到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学习领悟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发挥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语文试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学生体味、理解传统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语文全国乙卷和新高考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引导学生感悟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新高考II卷作文“写字与做人”,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写字”喻“做人”,引导学生对材料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英语全国甲卷作文以学校举办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为情境,要求学生写邮件给外国朋友了解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更吸引外国友人,浸润式的情境设置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2.巧妙结合党史内容,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2021年高考注重呈现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巧妙结合相关学科党史内容,通过试题用党史教育学生、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高考打造成助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文综全国乙卷第40题以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重要思想和关于进京“赶考”的谈话为材料,设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如何理解“两个务必”、青年如何在人生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密码,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文综全国乙卷第42题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部分重要会议,要求学生任选两次会议,分析其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原因,引导学生在作答过程中认识到,我们党从一个完全新式、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政党,纯洁初心和崇高信仰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奇迹的精神支柱。语文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将党的节日、党的歌曲、党的文学、革命烈士、时代榜样等学生所熟悉的主题巧妙融入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历史,启发他们从党史故事中深化对党的精神谱系的认识。  3.持续深化体美劳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高考各科在总结以往体美劳教育考查与引导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体美劳素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在考查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考查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机融合,自然呈现于试题当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试题通过优化素材选取和情境设置,加强对体育精神的培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语文新高考I卷作文素材节选自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通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表现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理综全国乙卷第24题以运动员拍篮球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动能、功等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了解体育中蕴含的科学规律,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通过挖掘和运用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加强对审美的考查引导,助力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语文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选取朱光潜和钱锺书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的两段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过程中得到审美熏陶和浸润。新高考II卷的语用题选取介绍齐白石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的材料,展现中国画化静为动、以意境取胜的特点,启发学生领会画家的艺术匠心。英语全国甲卷阅读试题通过选取风景艺术摄影大赛的两个作品,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艺术价值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涵养审美能力。  通过联系劳动的真实情境和考查劳动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文综全国甲卷第21题以“90后”钳工小曹扎根车间刻苦钻研,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先进事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价值。理综全国甲卷第32题以研究甜瓜性状遗传的特点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及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凸显科学理论在提高劳动效率、创新劳动方式中的价值。英语新高考I卷短文续写试题选取在母亲节为母亲做早饭的语篇,要求基于文章内容进行续写,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热爱劳动。  加强考教衔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高考命题注重与中学教学的衔接,进一步丰富基础性的内涵,拓展基础性考查的途径,凸显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助力中学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通过创新题型设计和考查方法,强调融会贯通,引导中学教学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通过真实情境的设计再现学科理论学习和生产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为促进终身发展努力学习。  1.深化基础性,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  2021年高考进一步深化基础性,突出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内容的考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引导学生重视对学科理论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与充分掌握,引导中学通过深化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教材。理综全国甲卷第1题以人体内有重要功能的酶、抗体、激素、核酸等化合物,考查学生对不同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的比较与综合。理综全国甲卷第23题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全国乙卷第23题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突出对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这些实验均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重要实验,通过考查引导中学教学做好基础性实验,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  历史试题对高中阶段历史概念的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概念定义,而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从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展开,通过情境创设融合概念要义,注意对同类概念的比较辨析和不同概念掌握程度的测量与评价。如文综全国乙卷第24题以分封制为主题考查唯物史观,学生须在准确理解分封制概念的基础上作答;第26题考查宋代四民社会结构,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特定时代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的掌握。  2.创新题型设计,引导教学注重融会贯通  2021年高考进一步优化试卷结构,创新题型设计,运用不同的情境呈现方式、试题设问方式,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增强试题的多样性、灵活性,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在基础知识深层次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进一步优化试卷结构,创设新题型,增强试题的多样性。在试卷结构上,语文学科的语用题全部取消了单题考查形式,配合材料设计成组问题,形成相互联系的考查内容,凸显了考查的实用性、整体性和针对性。在题型设计上,语文现代文阅读增加了主观性试题,且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如新高考II卷第5题,针对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的现象,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设问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要旨。英语学科拓宽应用文写作文体,更新试题呈现形式。全国乙卷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新高考I、II卷要求学生在英文报庆祝创刊十周年之际写一篇短文投稿,试题形式更加灵活,能够更好考查学生融会贯通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改进试题呈现形式,丰富试题设问方式,增强试题考查的灵活性。文综全国乙卷第44题,以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某风沙活动路段两侧的调查为材料,采用翔实的数据再现真实研究过程,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结论并进行论证,有效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克服了封闭式设问和唯一答案对学生思维的束缚。理综全国乙卷第35题考查NH_3、H_2O、PH_3空间结构和相应的键角关系,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键角以及中心原子杂化类型,而是给出空间结构图,要求学生根据物质结构理论进行分析。  3.构建真实试题情境,助力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2021年高考试题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学习探索情境和日常生活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实。  试题拓宽素材范围,广泛选取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试题情境。如数学全国乙卷文、理科第17题,以芯片生产中的刻蚀速率为原型,设计了概率统计的应用问题;全国甲卷理科第4题以社会普遍关注的青少年视力问题为背景设计试题。理综全国乙卷第7题以碳中和为情境,考查如何利用化学技术减少二氧化碳。  科学研究、科技进步也是重要的情境载体。数学新高考II卷第21题以微生物为背景,研究该微生物繁殖若干代后长期存在的条件或最终消亡的原因。试题情境取材于生命科学中的真实问题,有机融入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与思想方法。理综全国甲卷第18题以执行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椭圆形停泊轨道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8题以病原体快速检测的基本原理设计情境,考查PCR技术用于临床的病原菌检测的过程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全国乙卷第11题以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的月球土壤成分分析为背景,考查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  科学设计考试,发挥高考选才功能  高考命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科学设计考试内容,有效鉴别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发展潜能,为科学选才夯实基础。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紧密结合学科内容,强化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提升核心素养考查的有效性。在充分考虑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命题总体保持平稳,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  1.增强试题开放性,深入考查学生思维品质  2021年高考命题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求,创新开放性考查方式,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问题解决路径的差异性、答案的多样性等方面增强开放性,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挥空间,深入考查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对名篇名句默写试题进行创新,答案由唯一变为开放。学生既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进行作答,也可以从平时积累的古诗词中找到答案,考查的重点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比如,新高考II卷(新课标版)第17题第(3)小题以古代诗人受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为情境,学生答出含有“落木”的古典诗词中的任何一句均可。该题既兼顾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又给喜爱古诗词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作答空间。  数学学科通过引入结构不良试题等方式增强试题开放度。新高考II卷第14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函数性质的基础上从抽象到具体构建出一个函数,试题有多个答案,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国甲卷理科第18题给出三个条件,要求学生选取其中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并证明命题成立。该题共有三种不同的组合方案,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构建命题的方式,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向。  文综全国甲卷第42题引入“卫所”概念,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创设了包含政治、经济、民族、边防等多重要素在内的复杂情境,要求学生在明代疆域图中直接标示出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自主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答案具有开放性。全国乙卷第41题围绕希罗多德的《历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创设情境,设问分别从“史家”“史书”“史学”入手,采取开放式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将认识从对具体史实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全国乙卷第37题以巢湖西岸圩田区从种植庄稼转变为发展水产业为案例,呈现人湖关系协调发展两个不同的方案,要求选择其一作答,引导学生开放思路和视角。理综乙卷第29题要求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特殊的CO_2固定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思路,答案具有开放性,深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2.加强关键能力考查,有效鉴别学生发展潜质  关键能力是支撑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基础。2021年高考进一步深化对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提升关键能力考查的有效性。  试题通过图像、表格等方式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深入考查学生信息整理能力。如理综全国乙卷第28题巧妙地将两个反应平衡常数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绘制成线性关系图,要求学生由图中信息获取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内在关系。文综全国乙卷第25题给出西汉末和东汉中期不同地区的民户数量,要求学生分析数据变化所呈现的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新的合理判断和客观评价。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强化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如语文全国乙卷作文以“‘弓矢的’的智慧启示”为主题,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多角度思考这一主题给当代青年的启示。全国乙卷语用题给出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设计了一道补写试题和一道概述文段内容试题,都要求学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语境中思考,这样的方式很好地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全国乙卷要求学生以“Be smart online learners”为题写一篇发言稿,任务情境更加贴近真实生活,提升考查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性。  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的素材,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理综全国乙卷第6题,要求运用遗传规律判断多对等位基因杂合体测交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对学生逻辑推理的缜密性要求较高。全国乙卷第26题利用从炼铁高钛炉渣回收钛、铝、镁的真实工业生产工艺流程,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文综全国乙卷第47题引用不同时期史料和不同评价者对于五代时期“长乐老”冯道的评价,这些评价有自评,有他评,评价的角度和所持的标准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深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保持命题总体稳定,利于学生发挥水平  2021年高考命题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学情考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试题情境的新颖性、思维的层次性、计算的复杂性、设问的开放性,采取了更为科学、稳妥、细致的设计策略,各卷种命题风格、结构、题型、题量、难度与去年保持总体稳定,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有效检测学生的能力素养。  2021年高考命题深化基础性,创新题型设计,设置真实问题情境,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有助于高中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平稳推进。  作者: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1日第6版   版名:课程周刊·考试招生

2019年全国高考试题评析

2019-06-20

落实“五育并举” 提升育人功能—2019年全国高考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体现立德树人鲜明导向,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品质的考查和引导,集中反映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着力提升高考命题质量,彰显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凝聚学科德育合力,铸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作为青年的必备品质,鼓励他们在新时代广阔天地中奋发有为。2019年高考命题精选重点考查内容,拓展试题情境来源,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对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激励考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强化社会责任感,引导中学更加关注和加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2019年高考试题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材料,加强情境设计,感染触动学生,帮助考生筑牢精神底座、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考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如语文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文章提出文学艺术创造的原则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通过考生的阅读和问题解答,促使考生深入思考文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奉献人民,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投身于人民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等观点,引导考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又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29题以“革命”一词在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出现的频率为切入点,揭示出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2.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爱国精神就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为使试题素材更加贴近考生,贴近现实,使考生对青年与民族、国家、时代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高考试题重点选择能够反映共和国成立以来伟大建设成就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素材,激发考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如语文全国Ⅱ卷以武汉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作为阅读文本,理科数学全国Ⅱ卷第4题、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5题分别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和我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材料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为素材,展示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速度”“中国智慧”,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9题抓住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表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热情,教育青年将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思想政治全国Ⅳ卷第25题以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为材料,展示了一个家庭延续半个多世纪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启发考生领悟“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家国情怀,引导考生学习她们热爱家乡、对国忠诚,“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3.倡导明德修身,强化价值引领  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真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2019年高考命题紧紧把握住高利害考试育人效果明显、影响深远的特点,通过选材集中反映、情境强化引导、答案明确指向等方式,形成独特的考试德育范式,引导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如语文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奥运志愿者与单车猎人”,以志愿者对奥运服务和共享单车秩序的维护所做的工作,反映了青年在响应时代需要、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时展现的优秀品质,引导考生理性面对和积极解决问题与冲突,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展现邮车驾驶员、“时代楷模”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在白雪皑皑的“生命禁区”服务藏区邮路30年,给雪域高原的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希望,通过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引导考生学习其美多吉心系人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向上向善的品格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8题以《外商投资法》的制定为素材,考查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掌握,引导考生增强法治意识。  4.唱响奋斗青春,接续追梦圆梦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无奋斗不青春。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2019年高考试题通过对众多艰苦奋斗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激励考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激发他们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如语文全国Ⅱ卷作文通过“百年时空、三条线索、五个节点”的结构布局组织材料,展现出百余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让考生在“青春与祖国”的话题中,感悟新时代青年应当具备的勇于奋斗、乐于担当的精神风貌,继续谱写青春之歌。又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9题以河南省兰考县委继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为背景材料,一方面让考生认识到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使考生体会到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再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4题描述先秦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抵抗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突出了先民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  加强体美劳引导,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2019年高考命题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突出德与智的考查重心,合理引导体美劳教育,形成相关内容的渗透交融,助力实现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依托各学科考查目标、学科特点,依循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选取既能实现考查目标又结合学科内容的素材,加强对劳动观念、审美素养、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引导,提升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引导教育教学破除“唯智”的不良倾向,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1.创设劳动情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  肯定劳动价值、倡导劳动实践、颂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文化是重要的育人内容。2019年高考试题通过创设联系劳动的情境,弘扬劳动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例如,语文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文化、历史、实践3个层面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劳动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投身劳动。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1题以《数他劳动强》的年画设计情境,批判传统观念中轻视劳动、轻视工农、在劳动中讲究高低贵贱的错误观点,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英语全国Ⅱ卷选取一位年逾90岁的女士仍然坚持工作而获得“年度女性奖”的事迹为素材,传递积极工作的劳动观念。数学全国Ⅲ卷第16题展现工厂劳动实践场景,让考生思考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中的问题。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8题选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展现现代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体现科学技术进展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2.以美化人,助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在立德树人实现过程中更能内化于心,在促进考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高考试题发挥学科优势,借助文学文艺作品、古代诗歌诗词、中国传统艺术、国家地形地貌、优美物质生态等强化对审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增强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情趣。例如,语文全国Ⅰ卷“中国传统音乐”、全国Ⅱ卷“中国画”和“杜甫七律演进”、全国Ⅲ卷“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等试题,着力考查审美观念,引导考生理解认同理想信念之美、家国情怀之美、品格情操之美、天地万物之美;古诗鉴赏题营造惬意愉悦的审美情境,着力考查审美鉴赏能力,鼓励考生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7题描述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体现汉赋文辞的华丽和想象的瑰丽;全国Ⅲ卷第42题通过艺术作品《梯田》,栩栩如生地呈现当地农耕生活的风貌场景,形成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融合的美丽田园画卷,引导考生欣赏自然美、人文美,领悟人地和谐之美。英语全国Ⅲ卷以国外视角报道中国文化及中国美学对国际时尚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对国际时尚和设计发展的引领作用。数学全国Ⅰ卷第4题以著名雕塑“断臂维纳斯”为例,探讨人体形态之美。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6题以烘托节日气氛的焰色反应考查元素定性鉴定方法,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颜色变化之美。  3.运用体育背景素材,引导学生增强体育健康意识  2019年高考试题创设体育相关情境,增加现场感和代入感,增强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例如,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9题以冬奥会跳台滑雪项目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运动中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理科数学全国Ⅰ卷第15题、全国Ⅱ卷第18题分别以考生熟悉的篮球和乒乓球比赛为素材,考查考生应用概率知识解决体育相关问题的能力。英语全国Ⅱ卷作文设置考生为学校排球队队长的情境,要求考生写信告知队友近期的活动安排,在体育活动背景中考查书面表达能力。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7题将特殊地理条件与具体体育项目相结合,以室外人工滑雪场建设为例,分析体育项目开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考生对冬奥会项目的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7题以唐代良将郭子仪的事迹为素材,引导考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强身健体报效国家。  发挥高考的选才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2019年各科试题依据高考评价体系,以学科素养为抓手,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考查内容贯穿为有机结合的整体,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的协调统一,灵活运用基于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提升高考命题质量,切实发挥好高考在科学选拔人才和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1.以学科素养为考查中心,彰显“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  学科素养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为重要支撑和形成前提,是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组织必备知识,灵活运用关键能力,有效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通过对学科素养的考查,既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出考生核心价值的水平。2019年高考命题从学科素养的三个维度——思维方法、学习掌握和实践探索切入,抓住学科素养考查这个关键链接点,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  思维方法指的是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内在认知品质。语文学科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力图进行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法的考查。数学学科将理性思维作为考查重点,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深入、具体,每一道题的设计都强调对不同程度思维能力的考查。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2题以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的“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为材料,引导考生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理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6题要求对比分析不同碱、不同溶剂对合成反应的影响,进而归纳条件温和、试剂简单、转化率高的合成反应条件,对考生的科学推理要求较高。  学习掌握指的是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进行有效录入、编码、储存各种形式信息的综合品质。物理试题注重利用图像呈现丰富的物理信息,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要求考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建立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正确的物理图景。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1题利用物体加速度和弹簧压缩量之间关系的图像,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引用学者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6—8题提供小尺度森林铁路地图,引导中学对于地图的教学由学习地图知识转为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工具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探索指的是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维度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的选择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评价等,体现了这些学科重视实验的鲜明底色。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3题考查电流表改装实验中电阻的连接、电表的校准、问题的分析与排除等,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第28题以水与煤气的变换为载体,要求考生根据实验数据关系图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分析能量变化、判断反应机理、推测反应的影响因素;第29题要求验证植物在干旱逆境条件下气孔关闭的适应性表现的直接诱发因素,需要考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考查考生实验方案的制订能力。  2.灵活运用考查要求,实现科学选才与引导育人的协调统一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既是考查要求,也是命题方式。从考查要求上讲,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命题方式来说,试卷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既让学生有获得感,又引导学生打牢基础;同时,更要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试题,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没有市场,既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又引导学生注重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素养的提升。  强调基础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2019年高考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素养的考查,检验学生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性知识、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夯实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例如,语文试卷注重对阅读与写作基本能力的考查。数学学科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强调对主干内容的重点考查。外语试卷注重对听力、阅读和写作等基本语言能力的考查。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题考查真核生物物质合成的位置,要求考生掌握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全国Ⅲ卷第14题考查考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6题结合抗日战争和二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中国战区建立的原因和意义,强调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素养的考查。  创新性是高考评价体系重要的考查要求,是实现高考选拔的有效途径。2019年高考试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考生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例如,语文全国Ⅰ卷第9题要求考生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分析《理水》的基本特征,考生既可以以生活为参照去理解考查内容,又可以由考查内容延伸到对生活现象的反思,答题角度多样。理科综合全国Ⅰ卷和Ⅲ卷的第36题要求学生利用给出的合成方法,设计有机物的合成路线,体现对创新思维的考查;全国Ⅱ卷第31题创设测量生态系统生产量的实验情境,要求考生根据实验方案与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考查学生对新概念、新方法、新现象的理解以及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1题要求考生围绕《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和改编情况,独立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恰当方法进行论证,强调见解的独到性;全国Ⅱ卷第37题设置开放性任务,要求考生面对莫衷一是的新问题,能够围绕滑雪场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是2019年高考各学科命题的又一特色,各学科在考查中更加注重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以及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应用结合。例如,语文学科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与往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不限文体不同,2019年语文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Ⅱ卷作文“国家·青年”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家信、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全国Ⅲ卷作文试题“最后一节课”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毕业课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3套试卷的作文试题借此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对写作能力的考查,要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的所谓“高考体”。数学学科强调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问题来源广、应用领域多的特点,理科数学全国Ⅱ卷第4题,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学知识以及地月关系等天文知识,理科数学全国Ⅰ卷第21题涉及化学、生物和医学内容。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1题要求考生结合经济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史,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3.以稳为主,稳中有变,发挥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高考试题难度不但影响高校选拔,更对中学教学产生重要影响。2019年高考通过优化试题难度结构,确保学科试卷整体难度稳定。通过调整试卷结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布局方式,扩大试题素材来源,减少考生反复刷题、机械训练的收益,引导中学遵循教学规律。如,语文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顺序做了调整,由原来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变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更符合文本特点,更贴合考生的思维习惯。数学试卷在考查内容布局和考查难度上进行调整,打破过去压轴题的设计惯例;同时,创新试题设问形式,填空题从过去的一题一空变为一题两空,解答题分步设问、梯次递进,使问题层层深入,达到更加精确区分考生的目的。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反映化学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化工领域方面的新成果,大部分试题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编写,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真正融会贯通的学生脱颖而出。  2019年高考试题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充分体现立德树人鲜明导向,贯彻“五育并举”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切实发挥了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  作者: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3日第3版   版名:新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