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
高考试题评价|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助力育人方式改革——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2年第7期第20—24页。作者: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摘 要: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考查关键能力,正向引导高中英语教学,助力育人方式改革。试卷结构和难度保持稳定,加强教考衔接,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巩固高考综合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关键词:高考;新高考;高考命题;高考英语;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高考评价体系;教考衔接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有4套,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 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坚持“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总原则,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和复习备考实际,深化基础性,考查关键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工作,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1 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科育人功能2022年高考英语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聚焦铸魂育人。试卷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培养核心素养。1.1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2022年全国卷所选语篇弘扬爱国主义,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 2022年全国甲卷语法填空语篇介绍1位眼部残疾人士徒步穿越古丝绸之路并沿途做环保的经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全国乙卷语法填空语篇介绍联合国设立中国茶文化节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展示中国茶文化;新高考Ⅰ卷语法填空语篇报道中国设立大熊猫保护国家公园的情况,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这些语篇和情境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以浸润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1.2 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夯实全面发展基础 2022年全国卷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3大主题选材,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机融合,夯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方面,2022年全国甲卷听力部分包含对1位短跑运动员的采访材料;全国乙卷短文改错题选取自行车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环保的内容;新高考Ⅰ卷听力部分选取在运动俱乐部的讲话,阅读部分选取如何找到合适的健身伙伴的语篇;新高考Ⅱ卷阅读部分选取运动促进心脏健康的语篇,写作部分选取1名残疾学生积极参加跑步比赛的语篇。这些材料和语篇旨在引导学生提高运动意识,保持身心健康。 在美育方面,2022年全国甲卷听力部分选取1位艺术鉴赏家谈论自己经历的材料,阅读部分选取介绍英国卡迪夫市艺术剧院的语篇;全国乙卷阅读部分选取介绍苏格兰画家Henry Raeburn画展信息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在劳动教育方面,2022年全国卷中的语篇包含山区支教、烹饪、做家务等信息和元素,涉及多样化的工作场景,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劳动精神。1.3 关注时代发展,引导培养核心素养2022年高考英语命题通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主题的语篇,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育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构建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 2022年全国卷通过选取禁止开车使用手机、悉尼新旧文化冲突、新媒体对家庭教育和生活的影响、英国征收糖税的起因及效果等具有探讨性和思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取高科技无人机在铁路交通中的应用、鹦鹉识别物体形状的实验、人类语言发展的研究及与捉迷藏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实验等语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兴趣;通过选取关爱养老院老人的研究项目、勇救坠楼儿童、修复父子亲情关系等语篇,倡导友好互助、彼此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弘扬正能量。2 考查学科关键能力,服务“双减”政策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考查内容的范围和要求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深化基础性,注重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创新试题情境,增强试题开放性,引导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服务落实“双减”政策,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2.1 强化基础,注重能力2022年高考英语命题对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在牢固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导进一步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2.1.1 深化基础性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要特别关注语言知识的表意功能[1]。语言知识是学生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在真实、地道的语境中考查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使用的题型包括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等。这些题型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语篇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关注具体语境中不同词语、句子与整个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法、句法及语篇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部分重视考查语篇层次的文本精细阅读,尤其强调对重要细节信息和关键信息的理解和推断能力。深化基础性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遵循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基础语言知识,了解基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深入学习和理解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养成一定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2.1.2 注重关键能力考查 2022年高考英语命题注重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尤其是强化对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部分通过精选语篇材料,精心设计试题,进一步强化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写作部分书面表达试题包括信件、邮件、通知等应用文写作,也包括根据要点或图表写短文等。新高考试卷还增设阅读1篇300字以上的短文后续写2段文字的题型,对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写作部分要求考生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运用一定的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注重学科关键能力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不同的英语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2.2 创新情境,强化思维2022年高考英语命题在听力、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等各部分根据所选素材创新试题情境,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减少死记硬背。 2.2.1 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 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进一步完善试题的情境设计,在听力、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等部分根据所选素材创设不同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努力丰富题型设计和设问方式。同时,优化书面表达试题的考查形式,除常见的邮件形式外,增设读图表写短文和根据提纲要点写短文的形式。全国甲卷要求考生以6月8日世界海洋日为主题,根据要点写1篇短文参加学校征文比赛;全国乙卷设置的情境是学校英文报正在开展以Learning English Beyond the Classroom为题的讨论,要求考生阅读1个有关学生英语学习活动情况的图表,使用图表中的调查结果写1篇短文投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这道试题鼓励学生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达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目的。新高考Ⅰ卷、Ⅱ卷应用文写作设置的情境是以校广播站英语节目Talk and Talk负责人的身份给外教Caroline写邮件,邀请她做1次访谈。这些精心设计的试题情境均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写作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 2.2.2 加强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考查 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通过设置推理性、诠释性和评判性问题来考查。全国卷阅读理解部分有50%以上的试题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阅读理解能力。从主题来看,阅读理解部分选取如何避免食物浪费的讨论、悉尼新旧文化冲突、新媒体对家庭教育和生活的影响、英国征收糖税政策的起因和效果等语篇,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启发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深入思考语篇的主旨要义和思想内涵。在题目设置上,全国甲卷第27题要求考生选择1个能准确表达语篇主旨的标题;全国乙卷第35题要求考生对糖税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推断;新高考Ⅰ卷第35题要求考生推断文中人物Steven Moran的观点。这类试题需要考生充分调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根据语篇内容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归纳和概括作出回答。这类试题能够启发考生在分析理解文章观点、作者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过程中,思考中外文化异同,养成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3 稳定试卷结构和难度,巩固高考改革成果2022年高考英语命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各地考生群体能力水平和复习备考情况的前提下,保持试卷结构稳定,合理控制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稳步提升试题质量,巩固高考综合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3.1 试卷结构保持稳定,正向引导中学英语教学 各套试卷结构保持稳定,包含听力、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4个部分;试卷各部分所考查的语言能力也保持相对稳定。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对话或独白,需要运用交际语言知识和会话原则,基于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进行作答;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基于语篇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语篇主旨要义和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能够根据所读内容作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语言运用部分考查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写作部分考查考生基于一定情境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理解试题任务要求,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撰写征稿和邮件等不同文体的短文。 2022年使用新高考英语全国卷的省份增至10个,试卷结构进一步巩固。根据各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新旧课程标准的情况,全国卷精准匹配不同省份高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和考生水平,助力高考内容改革,进一步巩固高考综合改革成果。3.2 试卷难度设计合理,有利于充分发挥考生水平各套试卷所采用语篇材料的难度水平呈明显的阶梯性分布,材料难度与考生水平匹配。题目类型多样,考查要点覆盖全面,各难度层级试题搭配合理,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考生作答时易于入手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有利于不同语言能力的考生充分发挥自己水平,顺利完成考试。 在材料难度方面,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注意话题选择的适恰度和语篇的文本难度。在话题方面,听力部分的录音材料既包含学生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如外出就餐、学习安排、选购礼物等,也包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如公司搬家、艺术鉴赏、运动员经历、电视演员采访等;阅读部分既有内容相对简单的广告通知等非连续性文本,也有中等难度的语篇,如退休后去南极旅行、到西部山区支教、如何避免食物浪费、禁止开车使用手机的讨论等篇章,还有较高难度的科普议论性语篇,如无人机在铁路交通中的应用、悉尼新旧文化冲突、捉迷藏的儿童心理实验研究、征收糖税的起因和效果、人类语言发展的研究及运动促进心脏健康的研究等。在语篇文本难度方面,在保留原作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对涉及过多文化背景、超纲词汇或长难句的语篇进行删除和修改,使文本行文流畅、表意清楚。在写作部分,书面表达和短文续写所设置的情境均贴近考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情节简单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听力和阅读部分均采用单项选择题,能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覆盖考查要点,作答和阅卷方便,可以确保较高的阅卷信度,有助于保障考试公平。语言运用部分和写作部分均采用半主观试题或主观试题,考生根据所设定的问题情境按要求完成书面写作任务,能够考查考生对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检验作答是否涵盖全部要点,意义表达是否准确得体。写作部分制定了较详细的评分标准,通过阅卷员培训和阅卷质量监控,可以较好地保证阅卷信度,确保高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4 正向引导高中教学,助力育人方式改革2022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通过考试内容改革正向引导中学英语教学,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4.1 引导教学提质增效高考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学和评价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考查。中学英语教学要按照高考综合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重点加强对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语言表达及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理解性技能为例,高考英语注重考查推断、归纳和概括等高阶阅读理解能力;全国卷中的短文续写题型对考生的语篇把控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及创新思维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变化旨在引导中学英语教学关注和重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全国卷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创设各种不同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基于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评价,既是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养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引导中学英语教学回归教材,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4.2 助力育人方式改革2022年高考英语命题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通过考试内容改革加强教考衔接,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高考英语不断吸收语言测试的研究成果,根据高校选才的需要和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状况,适时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基于长期的命题经验,高考英语已形成较为详细、完备的关于听说读写4项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系,通过选取适当的语篇、设置真实的情境,深入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应当深入贯彻落实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以立徳树人成效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尊重英语教育和学习规律,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养成融入日常教学,坚持不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2023-03-13
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问题、目标与实现路径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3期第43—51页。作 者何丽华,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规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目标,价值规范素养体现于价值认同水平。要实现高水平的价值规范认同,需要克服教条遵循教材造成知识对象虚化的问题、盲目遵从标准答案造成学生思维能动空间被窄化的问题和过于注重成绩造成试题设计偏离生活实践的问题。要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从价值规范、知识创新和情感沟通3方面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改革的目标追求。价值规范目标的实现既要借助于知识创新开阔价值规范认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基础,又要借助于情感沟通找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价值规范认同方法。基于上述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的路径是:一要通过挖掘价值规范中的榜样示范要素,实现宏观价值的个性表达;二要聚焦那些冲突性的问题情境,践行开放探究式的试题设计理念;三要重视生活逻辑的情感塑造作用,正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仅有是非对错之分,还有立场和角色的差别,学生对价值规范的认同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四要制定可操作性的评分标准,以落实试题设计新理念。关键词:义务教育新课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评价改革;考试改革;试题命制长期以来,受考试选拔功能的影响,义务教育遵循的是以标准答案、统编教材和考试成绩为核心的理念,试图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价值规范素养状况。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有以下新理念:一是坚持创新导向。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改革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更体现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相关的知识创新能力,实现更为深刻、真诚的价值规范认同。二是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这种理念强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课程学习的基础,以学生自身经验可以比拟的元素来理解课程学习的内容,避免课程学习的抽象性、空洞性。三是强调核心素养的情感维度。价值规范的本质是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无论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均体现了对特定价值对象的情感[1]。新课标的这些理念为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提供了方向和框架。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规范是其核心理念和基本目标,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传统义务教育课程试题设计在追求统一的价值规范素养要求与学生复杂多样的价值规范素养状况之间的矛盾。故此,本文力图揭示这种矛盾的具体问题表现,找到提高价值规范素养评价水平的有效路径。1 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考试设计中,教材本位、标准答案和成绩量化是追求价值规范统一性的重要体现,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需要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情感倾向基础,限制了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1.1 过于强调遵循教材,虚化学生的知识体验对象单纯遵循教材的试题设计方式把考试内容限制在教材范围内,无法全面有效地回应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削弱了学生知识学习的生活经验基础,虚化了学生的知识体验对象。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施教的主要依据,也是试题设计的重要内容来源,但教材内容具有框架性和间接性,对它的准确把握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对于教材所呈现的根本未曾经历过的知识理解图景,学生很难有效自主建构出知识理解的准确意境。实际上,人的知识学习是在极为开阔、复杂的情境之中逐渐完成的,这种情境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情境,而这种情境是有效学习的重要经验基础,尤其是对于知识、经验水平都比较欠缺的少年儿童。亲身经历过的情境更具有问题带入感,能收获更好的知识学习效果,更有助于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也就是说,统编教材只是众多问题情境中的一种,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人的所有经历,这就带来一个困境: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情境,该如何促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有效理解?比如:在引用一些历史名人的道德故事来说明养成某种特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时,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那些自身经历难以比拟的情境?那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年代久远的历史故事、抽象宏观的价值叙事,如何让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真切、准确地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因此,遵循教材设计试题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方面存在局限,这种局限集中体现在学生无法把具有宏观性、分散性和框架性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极具个性化、聚焦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无法让试题具有个人经验、经历可以比拟的元素,这很容易造成为了答题而答题,这种答题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并无太大关联。没有一定经历、经验支持的回答显得言不由衷,教材应该以引导学生过好当下生活为直接目的[3]。实际上,任何有效的知识学习都是对自身经历、经验、情感等方面进行经常性反思后再通过自身个性体现出来的,过于脱离个人经历、经验的知识理解会变得抽象乏力,从而无法向学生真实、生动地说明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对于倾向于感性与形象理解的学生而言,只有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才能突破抽象知识给问题理解带来的限制。1.2 过于强调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动空间标准答案式的试题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遵循标准答案的问题理解,容易形成标准答案在知识理解中的绝对权威,由此窄化学生的思维能动空间。为考试试题制定标准答案、以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为依据判卷评分在试题设计中司空见惯。这种做法便捷高效,但容易导致毫无个性的标准答案思维,不利于知识创新。尽管经过几十年素质教育改革,标准答案被“参考答案”所替代,而且也明确要尊重学生多样化、创新性的知识理解,不能用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试题解答作一刀切的评价;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为了便捷高效地进行评分,参考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仍会被视为标准答案,试卷评分者仍有某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偏好,参考答案比其他更为多样化的理解仍具有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和权威性,标准答案思维仍继续支配着试题设计的整体思路。实际上,考试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手段,并非目的[4]。标准答案思维最大的悖论在于它无法反映和回答现实的复杂多样性,它对这种复杂多样性进行了整体划一的剪裁,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不完全来源于课程学习,还会受到课程学习之外某种先在性认知框架的影响。这种认知框架凝聚着学生对生活的经历、体验和个性化思考,尤其是当这种认知框架已经沉淀为一种坚定的知识信念和价值信仰时,试图用标准答案否定学生的多样性问题理解,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试题合理性和考试正当性的认知,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人们往往倾向于建立对信念或信仰对象的强势维护心理,这是对自我认同的深刻渴望,也意味着学生倾向于作出符合自己认知偏好的试题解答。实际上,在考试过程中,学生都在竭力寻找标准答案,以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这就会出现问题理解千篇一律的问题。考试成绩是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并实质性地影响着一个人求学、就业、晋升等关键机会[5]。作为理性的行为人,学生在明知“答错”题目不利于获得好成绩的情况下,会隐藏自己的认知偏好,尽力向标准答案靠拢。这样一来,尽管学生不认可标准答案,但为了避免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是会表现出符合标准答案的问题理解。这种虚假认同和虚伪人格不利于完成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这种虚假所呈现出来的试题答案根本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真实理解水平。1.3 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偏离学生的生活实践基础试题设计注重考试成绩,使得那些容易被量化的学习和课程内容成为试题设计的来源,忽视了学生价值规范素养培养的生活实践基础。试题设计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素养培养状况,但在现实中,这种目的的实现面临一个困境,即所有的课程学习环节都要通过量化来应付各种检查、考核或评估。能否顺利通过这些考核直接关系到相应部门、人员的利益,课程考核的量化操作成为支配他们工作的首要因素。在这种量化机制中,学生所有的能力素养都必须能被“看得见”“摸得着”,那些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的因素或环节则被忽视。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赋予相应的分数,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种典型的能力量化行为。考试的目的不是培训机械的应试者,而是培养心身健全的人[6]。但在这里,试题设计已超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功能,考试成绩成为各种评优评奖、升学求职、考核评估等的评价指标。在刻意追求考试成绩的过程中,学生格外注重应试技巧和方法,使考试本身变成了目的,凸显出学生对试题设计功能认知的错位。在考试成绩成为人们竞争核心资源的重要条件下,考试成绩具有明显的人格塑造性,这种人格塑造是围绕考试能力所形成的一种社会评价机制,即那些考试成绩好的人被认为更优秀,更容易获得稀缺性的竞争机会和资源,而那些成绩不好的人则处于下风。事实上,考试是静止的、片面的,无法对一个不断成长着的人作出客观有效的评价,无法全面准确地揭示其发展状况和趋势。围绕考试成绩进行的试题设计以是否有利于量化学生的能力素养为前提,倾向于选择那些最易于量化的学习内容作为试题来源;而那些难以量化的学习内容的考试价值却得不到充分挖掘和体现,造成试题设计在内容上不平衡、在效果上不客观的弊端。试题设计的终极使命应是服务于学生终身需要的能力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任何短视、功利的目的。这些能力素养的培养以现实生活为重要基础,这就要求突出试题设计在学生适应生活、建构生活意义过程中的作用。显然,追求量化目标的试题设计无法真实反映生活的需求和样貌,因而也失去了建构生活意义的本真目的。2 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的目标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的首要目标是检验学生价值规范的培养状况。要实现这一目标,尚有赖于知识创新所开拓出来的开阔理论视角、正确实践方向及情感沟通对特定价值规范的情感倾向的支持。基于这一认识,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的目标追求主要涵盖价值规范、知识创新和情感沟通3个方面。2.1 价值规范价值规范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规范的深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的核心目标,其他目标都服务于该目标。对于个人建构生活意义,价值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它提供了理解生活的明确认知倾向;对于实现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任务,价值规范更是至关重要,它提供了集体情感和社会团结的强大精神支撑。要通过对试题的作答情况有效检验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已经实现了对特定价值规范的认同,还需要具备一个重要前提,即要把特定的价值规范放在一个开放、竞争、自由的开阔思维空间。通过与其他不同价值的观点争鸣、情感沟通与理性思辨来明确一种更为深刻、可靠的规范认同结构,而不是把价值规范视为一种先入为主的立场或结论,要求学生对这种结论进行理所当然的论证。显然,理想的规范认同效果是心身一致的真诚认同,而不是迫于某种外在压力所表现出来的虚假一致。这种认同需要在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通过与其他价值的对比、反思和领悟而进行有效建构。2.2 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人们通过思维创造实现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革新或突破,达到有效认识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活动。知识创新具有明显的主体意识性,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知识创新的根本特征是质疑批判性,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创新。这意味着知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价值规范,因为价值规范追求的是价值认同,而不是质疑。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所追求的知识创新不是没有规范意识的知识创新,而在于通过知识创新挖掘、开拓出更为科学有效的价值规范理论和方法。在竞争性价值格局中,价值规范认同的培养必须回应2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当今大众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主体意识增强。“个人主体性”是人类生活的价值规范基础,任何价值规范都必须经过主体的严格审视后才可能被认可[7]。在这种条件下,单纯的价值灌输很难起到显著效果,价值规范必须经得起生活经验、知识逻辑和情感认知规律的考验。另一方面,知识创新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价值基础,所谓的“价值中立”是很难做到的。知识创新终究要服务于人的目的和需求,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人是一种追求价值和意义的动物。如果没有意义感,知识创新这种思维活动就很难体现出人之为人的诸多特质和属性。与此同时,没有价值规范中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价值内容的要求,就不是真正的知识创新,因为这种所谓的“知识创新”极有可能形成对执政党、国家价值和民族情感的负面解构,使得文化主体性、民族特色性和制度先进性失去其存在的正当性,使得知识创新的意义荡然无存。2.3 情感沟通情感沟通目标在于通过激发学生对价值规范的积极性情感,促进学生的价值规范认同。与具有客观普遍性的经验常识和知识逻辑相比,人的情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价值倾向,具有很强的主观偏好性。尽管在很多时候情感会排斥逻辑和经验,但它在培养人对特定价值规范的认同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情感沟通目标要求试题设计能实现试题设计者、试题作答者和试题评价者之间的情感共识性。实际上,人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它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之上,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人,彼此之间更容易收获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人际信任。这种信任是促进价值规范认同目标实现的基本心理条件,因为人们倾向于相信并愿意听从自己信任的人。要成功建立这种信任、实现良好的情感沟通效果,需要在试题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和实现人的一些基本价值和基本情感。在基本价值、基本情感方面人们往往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如在“国”与“家”的关系问题上,价值规范规定国家具有绝对的价值优先性。然而,这种价值优先性并非理所当然:一方面,爱国在很多时候并不像日常生活需求那样迫切,加之国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是经过多重中介间接体现出来的,这种作用混合着中介自身的利益立场、价值偏好和情感倾向,容易造成人们对国家体认的错位;另一方面,在直观感受层面,家庭是人们生活的直接依靠,比起对国家的情感,人们对家庭的情感更为自然。其启示在于:在围绕爱国主义进行试题设计时,不仅不能否定像家庭这样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情感,而且还要尊重和实现这些基本价值和基本情感,通过价值和情感延伸的方式来说明爱国的重要性,从而实现爱国与爱家的价值共识性和情感沟通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从爱国就必须功勋显赫这样高大上的视角来说明爱国的重要性,而要从实现一个更好的自我、过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视角去阐释爱国的重要性。这种试题设计能覆盖绝大多数人的经历,具有现实的可比拟性,容易实现爱国与爱家的情感沟通。情感沟通目标充分表明,考试评价是一种主体间的活动,评价结果应该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活动达成共识和理解的过程[8]。3 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目标的实现路径建立价值规范认同,需要一种形象的价值示范载体来实现宏观价值的个性表达。这种载体既要具备良好的价值忠诚度,又要能成为人们可以直接交往的对象,能够提供直接、生动的价值体验。与此同时,要找到那些最具冲突性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生活逻辑的情感塑造作用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规范认同。3.1 挖掘榜样示范要素,注重宏观价值的个性表达,提升学生价值规范的意识水平试题设计要实现促进价值规范认同的目的,就需要借助于一种形象的载体形式。这种载体形式要能够把价值规范中的宏伟价值叙事、抽象知识原则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日常逻辑、生活叙事。榜样就是这样一种载体形式,它能有效实现宏伟叙事与生活叙事之间的意义关联,试题设计要充分挖掘生动的榜样示范要素。这里的“榜样”既可以是公开表彰的英雄模范、道德楷模、先进人物,也可以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明星、偶像,还可以把学生自己做得好的方面视为一种榜样要素。要在一种公开讨论的思维空间中,通过与具体问题情境中各种角色、因素的互动,深刻揭示特定价值规范在成就榜样、建构人生意义方面的大众经验,由此实现宏伟价值与生活意义的生动链接。宏观、抽象的价值规范因榜样的形象演绎而变得生动,成为学生明确的意识对象。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更有效地遵循价值规范,如在针对爱国主义知识点进行试题设计时,要把国家的宏观价值形象通过英雄模范人物、道德楷模、优秀干部等榜样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榜样个体生命故事的展开是以国家为背景的,个体的生命叙事深嵌于国家的宏大叙事和历史结构之中,榜样以生动的个性形象说明爱国的价值优先性和情感正当性。当人们被榜样的高尚品格感动时,其实是被榜样背后那个伟大的国家力量所感动,这种感动是实现价值规范认同的重要前提。 例1: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军在作文里写道:“今年家里盖了新房,多亏了村支书王叔,他帮我们争取到了国家补助,还提供了很多帮助。每次我说谢谢,他总说:‘不用谢我,你真正要感谢的是国家,我只是代表国家在履行职责。’这一刻,我感觉国家就在我身边,她是那么可敬、可爱。” 请问:小军是怎样感受到国家就在身边的?根据你自己的经历,说说你是怎样感受到国家的可爱? 例1挖掘国家这种抽象宏观价值的个性表达视角,用案例引导学生从自身丰富多样的经历来揭示国家在场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关注那些最能凸显国家特质的榜样要素,在榜样身上聚焦性地体现国家的伟大,由此自然恰当地得出爱国的结论。3.2 创设冲突性问题情境,践行开放探究的理念,锻炼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试题设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没有问题情境的试题设计显得突兀,无法起到价值规范作用,但过于平铺的情境也无法起到明显的价值规范效应,只有冲突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是培养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冲突性问题情境中,无法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问题理解,因为对问题的理解是一个寻求问题最优解的开放探讨过程。每一种理解都会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都是问题最优解应该吸收的合理因素,这是锻炼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思维基础。 例2: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周末,小飞和爸爸逛超市,在排队结账的时候很多人抱怨结账速度太慢,有人还因此与收银员发生冲突。小飞发现,扫码付款的时候,因为光线原因,很多人要试很多次才扫上码,导致结账速度很慢。小飞回到家,把妈妈新买手机的包装盒改装成有凹槽的“扫码神器”,送给超市的收银员阿姨,大大提升了扫码效率,缓和了因结账速度慢造成的矛盾,受到超市员工和顾客的欢迎。 请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例举一个你曾经帮助他人的例子,谈谈要做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 该题考查的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知识点,旨在说明生活中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还需要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扫码神器”不仅体现了小飞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也体现了他在思考如何解决矛盾时所具有的创新能力。这说明,仅仅强调情感上、道德上的品德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思维方式、知识理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方能找到那个最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有些矛盾冲突仅靠道德调节是难以解决的,还有赖于问题本身的有效解决,而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思维创新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显然,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会千篇一律。由于在视角、经历、情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是问题的不同方面。这种结论可能与标准答案不一样,但也是问题理解的合理视角。可见,冲突性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能动空间。在这种空间里,试题设计不是教条地遵循教材,对问题理解的评价也不是用标准答案去衡量,而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探究式的试题设计能真正体现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3.3 融入生活叙事,体现生活主题,发挥生活逻辑的情感塑造作用生活叙事是指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回应生活困惑、建构生活意义为目标的问题叙述方式。生活叙事生动展现了人们在追求一种至善生活的过程中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倾向,揭示了蕴藏在这种观念和倾向背后关于生活本质、生活目的和生活规律的逻辑。生活叙事视角能把学生带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境中,这些情境反映了他们生活中的美好与困惑,是培养人特定情感倾向的重要经验基础[9]。在接触考试试题之前,学生就已经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了关于试题内容的初步认识,这种认识实质性地影响着学生的问题理解。如果试题设计逻辑与学生的生活逻辑相互冲突,就会造成学生认知分裂。真正令人信服的试题设计一定是能够有力回应生活并能为理解和创造生活提供观念指导的。过于远离生活的试题设计无法有效回应学生的生活困境与生命困惑,学生只有从认识生命、理解生活开始,才能迈向一个更为开阔的价值认同天地。这就要求试题设计逻辑与生活逻辑应具备一定的价值共识,避免出现试题逻辑否认生活逻辑的现象。要实现这2种逻辑的共识协调性,要注意以下2点:一是试题设计要能呈现典型的生活主题内容,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生活问题,并在具体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突出明确的情感导向性,用情感导向来促进学生对价值规范的有效理解和真诚认同;二是试题答案设计要尊重和实现生活逻辑中的核心价值关切和关键知识需求,这是实现试题设计者、试题作答者与试题评价者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方面。只有实现了有效的情感沟通,试题作答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才可能真实,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例3: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李叔是村里的蔬菜种植户,因卖菜占道经营、屡教不改被罚。他正在上初中的儿子小刚请求城管不要罚他爸爸,因为爸爸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 请问:小刚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是小刚,你会怎么做? 这道试题的答案似乎很明显,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占道经营违法当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这个试题让学生代入小刚的角色,即假设违法者是自己的至亲,是否还会毅然决然地要求“违法必究”?这就从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进入当事人的角色,角色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倾向和是非判断。角色代入把问题置于一个更为开阔、更为复杂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更为深刻、全面,而不再那么理所当然。在教科书中,善恶是非都是一目了然的,但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就可能因为很多因素而变得极为复杂。通过角色代入发现,小刚不合理请求的背后是对父亲深厚的亲情,爱家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要在尊重这种基本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做遵纪守法公民的重要性。这种对特定对象的偏爱是生活逻辑彰显的强烈情感倾向给人的问题理解造成的认知偏差,从而生动地说明现实中的人并不总是按照一些公认的价值规范来思考和行动,情感对人的问题认知和行为选择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3.4 优化评分原则,完善评分标准,落实试题设计新理念要真正落实好上述试题设计理念,评分是一个关键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分标准是此类试题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基于前述分析,此类试题可以从价值取向、情感表达、论证思路3个维度设计评分标准。价值取向维度从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道德规范3个方面来衡量,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分为价值取向鲜明、价值取向正确和价值取向模糊3个等级;情感表达维度从肯定性情感、否定性情感和争议性情感3个方面来衡量,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分为情感真挚感人、有情感偏好性和情感苍白无力3个等级;论证思路维度从问题意识、组织论证和认识结论3个方面来衡量,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分为逻辑层次感强、有逻辑层次性和逻辑结构混乱3个等级。3个维度中各等级的描述见表1。4 结束语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规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的基本目标,这种素养集中体现在学生对特定价值规范的认同水平上,而价值规范认同的有效培养无法通过统编教材、标准答案和成绩量化来实现,因为人对特定价值规范的认同是在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思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如果要认同的价值规范无法成为生活意义的建构要素,无法成为人们追求一种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基础,那么这种认同就是不牢靠的。同时,价值规范的认同需要借助于知识创新带来的开阔知识视野和逻辑论证力量方能找到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而榜样的价值示范、冲突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生活逻辑的情感塑造作用均属创新性的认同培养方法。实际上,再好的试题设计都得靠人去落实,如果试题命制者不能准确理解相应的试题设计理念,那么试题设计相应的功能就难以发挥,这同样也是问题的要害所在。参考文献:
2023-03-08
高考试题评价|创设情境 发挥育人作用 深化基础 考查核心素养——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3-06
高考试题评价|深化基础考查 加强教考衔接——2022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作者: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 要:2022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情境素材来源,加强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命题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增强综合性,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彰显学科特质,加强实验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增强高考育人功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关键词:高考;高考命题;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高考评价体系;教考衔接2022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有甲、乙2套试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命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育人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基础性,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充分考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积极衔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教考衔接;合理创设情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助力素质教育发展。1 拓展情境来源,凸显价值导向高考理科综合命题丰富情境来源,紧密围绕与学科相关的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充分体现自然科学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自然学科的育人功能。1.1 展现科技成果,增强社会责任试题展示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使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感受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全国乙卷第14题以航天员在我国空间站自由飘浮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失重本质的理解,体现新时代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科技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试题联系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全国甲卷第35题考查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展现我国化学新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全国乙卷第38题以疫情防控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核酸检测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和结果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意识。1.2 传达绿色理念,提升环保意识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受到了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影响。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是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则[1]。试题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向学生传达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全国乙卷第8题中呈现的二氧化碳固定及再利用的方法,有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思想。全国乙卷第28题通过呈现工业上硫化氢的不同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国乙卷第26题呈现铅膏回收的工艺流程,引导学生认识通过不同物质转化可变废为宝,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国甲卷第31题创设某林地动植物资源调查的情境,考查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等基本概念,以及群落中植物与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全国乙卷第37题以制糖废液的再利用、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工业产品为主题,考查微生物培养与发酵过程,要求学生分析制糖废液生产案例的意义,增强学生主动注重环境保护、废物循环利用的意愿。1.3 倡导体育健身,加强健康意识试题融入体育健康理念,强调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健康意识。全国甲卷第14题以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首钢滑雪大跳台为情境,将学科内容和体育活动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全国甲卷第8题辅酶Q10的性质和全国乙卷第36题药物合成的试题情境,均表现出化学研究成果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全国甲卷第1题以钙离子在人体中的吸收方式和生理作用为情境,展示晒太阳这一健康生活方式的生物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2 深化基础性,促进教考衔接高考理科综合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限定于学生所学内容设计试题,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增强综合性,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减少“机械刷题”获益[2],推动教学与考试的良性互动。2.1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试题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范围及学业质量要求,围绕主干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没有偏题怪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考有所得,引导教学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应教尽教;试题以提高学生作答表现为设计原则,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培养。 化学试题参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围绕“盐类水解的应用”“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等,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基于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全国甲卷第13题考查水解常数、酸性对铬酸根平衡的影响、醇及二价铁的性质。全国乙卷第10题考查糖的性质、氯溴碘性质递变规律等化学重要实验内容。 生物围绕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模块设计试题,考查内容范围及其理解程度均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并充分考虑学情变化,以提高考生的获得感。全国甲卷第4题考查有氧呼吸的反应场所、参与分子、反应产物,第29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主要产物,第30题考查胸腺和浆细胞的功能,第31题考查丰富度的概念。全国乙卷第1题考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第29题考查主动运输的判断依据,第31题考查选取样方时的注意事项。这些试题的考查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依标教学。2.2 深化基础性,引导减少“机械刷题”试题遵循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性考查,丰富学科主干内容考查的方式方法,注重对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本原性方法的考查,引导教学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上,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转变。 物理试题加强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对物理全局性、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将学生导向细枝末节知识的过度辨析、典型题套路和技巧的运用。同时,试题注重考查一些通用性的物理方法,引导减少“机械刷题”现象。全国乙卷第22题考查逐差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用,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基础。全国甲卷第18题设计带电粒子从静止开始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要求学生深刻把握电场力、洛伦兹力以及二者做功的特点。全国甲卷第21题以带电小球在电场力和重力作用下的运动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能量转化与守恒、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渗透等效的思想。全国乙卷第16题创新设问角度,要求学生判断小环从大环顶端下滑的过程中与其速率成正比的物理量,渗透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 高中化学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典型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高考化学选择题围绕这些基础内容,深入考查学生对离子方程式、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元素性质与周期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内容的理解,有效地鉴别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生物试题加强基本概念的考查,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全国甲卷第3题在分析植物矮生突变体矮生原因的情境中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方式;第30题以再次感染后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考查体液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的作用方式,以及抗体参与的病毒清除过程。全国乙卷第3题在选取肌肉痉挛治疗方法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突触传递基本过程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方式的特点;第30题在甲状腺激素作用方式的实验探究情境中考查甲状腺激素合成部位及其与碘元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2.3 增强综合性,助力教学提质增效 试题增强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掌握原理、内化方法,实现举一反三,助力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试题通过增强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考查的综合性。全国甲卷第20题设计含有电容器的电路中电磁感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导体棒在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动态变化,综合考查学生电路分析、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较高。全国甲卷第25题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一种测量微小电流的光点式检流计的工作原理,考查学生对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领悟实验设计中蕴含的物理思想,对信息整合、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的要求较高。 化学试题转变设问角度、变换考查方法,探索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理论与其他模块内容进行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基于性质、数据和现象等分析物质用途和反应产物。这种综合考查理念与课程改革理念同向同行,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全国甲卷第35题考查乙烯、四氟乙烯及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全国乙卷第35题考查碳的不同杂化形式对氯乙烷、氯乙烯、氯乙炔中碳氯键键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根据碘化银结构及性质推断其用途。这些考查方式融合物质结构对性质及其应用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建立宏观性质用途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助力“双减”落实。 生物试题加强综合性考查,引导学生注重知识整合与触类旁通,形成学科理论体系。全国甲卷第6题围绕自花传粉植物花色遗传,综合考查遗传基本规律在亲本产生的配子、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析中的运用。全国乙卷第29题围绕农作物根系对硝酸根离子的吸收,考查离子跨膜运输与有氧呼吸之间的关系。3 聚焦关键能力,助力素养发展高考理科综合命题立足学科本质,以信息处理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为突破口,进一步拓宽关键能力考查方式,引导教学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3.1 丰富信息载体,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图表具有简明扼要、信息丰富等多种优点,是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常用的信息载体。从图表中获取和转化出关键信息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前提,这种信息处理能力是高考理科综合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 物理试题通过呈现物理过程中关键物理量的信息,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全国乙卷第25题呈现了2个物块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弹性碰撞的速度-时间图像,要求学生从图像中提取2个物块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达到共同速度的大小和时刻,掌握速度-时间图像下的面积对应物块运动的位移等,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要求较高。 化学试题创新信息呈现方式,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认识化学基本规律,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中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全国乙卷第11题在元素性质周期律的典型考查方式基础上丰富了信息呈现形式,试题不仅提供了几种元素的结构及性质,还提供了这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热重曲线,考查学生整合并处理多种类型信息的能力。 生物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剥离图表信息及转化为解决问题要素的能力,引导教学注重培养读图的基本能力。全国甲卷第5题创设鱼苗在鱼池中生长的情境,要求学生分析该种群相关数量特征对应的曲线,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利用表格列出要点信息是生物学常用的实验分析方法,全国乙卷第4题将对酶P不同组分酶活性的探究条件及实验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展现,考查学生分析表格信息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3.2 彰显学科特质,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考查实验探究能力是高考理科综合的鲜明特征。试题紧密联系科学实践与概念学习,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查,引导教学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物理试题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和解释等方面加强设计,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切实提升实验能力。全国甲卷第22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实验器材,画出测量微安表内阻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全国甲卷第23题利用气垫导轨对弹性碰撞进行研究,展示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在形成结论部分,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乙卷第23题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原理图,探究待测电阻的伏安特性。全国甲卷第24题、第25题、全国乙卷第18题也以实验为背景,进一步凸显物理实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高中开足开好实验课,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化学在选择题考查必做实验的基础上,在非选择题中深入考查综合实验探究能力。全国甲卷第27题以硫化钠提纯为背景,考查学生基于实验目的,解析实验操作方法、选择合理仪器、阐释实验异常原因等方面的实验探究能力。全国乙卷第27题以二草酸合铜酸钾的制备为背景,考查学生基于实验目的,选取实验器材、选择加热方法、分析实验原理和解释实验现象等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试题紧密结合实验,进一步丰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方式和角度,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引导教学对实验的重视。全国甲卷第2题给出3种不同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形态变化的结果,要求学生分析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溶液浓度之间的差异,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第38题以利用胚胎工程保留优良品种为情境,考查精液保存、精子获能、囊胚培养等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关键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全国乙卷第37题以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最适浓度探究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思路,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3 强调学以致用,考查实践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得高考理科综合试题成为考查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阵地。试题加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考日常生活问题的习惯。 物理试题注重设计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学科素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全国乙卷第18题用智能手机测地磁场,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测量结果论证测量地点、y轴正方向的指向等,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全国甲卷第15题设计高速列车穿过隧道的情境,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化学试题注重在物质的转化流程中考查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全国甲卷第26题以菱锌矿为原料制备硫酸锌为背景,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剖析工业流程,根据物质转化的形式选用适宜的试剂、合理的反应条件及阐释加入试剂的目的等内容。全国乙卷第26题以废铅膏的回收利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回收操作步骤,应用元素基本性质、反应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方法解决流程的基本问题。 生物试题突出生物学科在农业生产中的独特价值,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国甲卷第32题以玉米的杂交育种为情境,考查人工传粉的具体做法,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第37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筛选菌株的生理特性选择合适的菌株以治理被石油污染的贫氮土壤,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乙卷第29题以探究农作物对硝酸根的吸收特征为情境,考查农业生产中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增产措施,考查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4 结束语2022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和综合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精选试题情境,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助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2年第7期第25—30页。
2023-03-06
考试题评价|加强教考衔接 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作者: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 要: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理想信念引领作用,生动展示时代新貌,全面融入体美劳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题助力落实“双减”政策,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优化情境设计,深化考查基础性及思维品质,引导课堂注重提质增效、教学减少机械刷题。试卷保持总体稳定,引领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关键词:高考;高考命题;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教考衔接 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有甲卷、乙卷2套,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 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推进立德树人落实落地。命题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发挥以考促学积极导向作用,服务“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生素养提升。通过对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稳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1 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推进立德树人走深走实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聚焦铸魂育人,引导学生认同核心价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1 彰显理想信念引领作用,培育时代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1]。高考试题通过精心选取素材,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国甲卷第40题,引用我国不同时期共产党员优秀代表的感人事迹和铮铮誓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前赴后继、奋斗牺牲的精神风貌,让青年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崇高、理想伟大、使命光荣。第30题通过抗战时期毛泽东、朱德对边区政府特点的阐述,启发学生认识边区抗日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民主主义特征,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进行的民主建设和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范例,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自信。 全国乙卷第29题是陈望道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社会新旧评判标准发生变化的阐述,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等成为许多人用以分析和评判事物的科学准绳,试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中国救亡图存的真理。第23题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0年来团结带领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创设情境,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2 生动展示时代新貌,引导增强“四个自信” 2022年文科综合试题通过选取学生有切身感受、富于时代气息的素材,创设鲜活、生动的试题情境,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全国乙卷第4~6题,通过展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依托当地特色的畜种牦牛养殖,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点的产业扶贫之路,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理解及人们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以活生生的案例增强学生对脱贫攻坚重大历史性成就的认同。全国甲卷第43题,关注陕西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之路。全国乙卷第39题,以近2年我国推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若干举措为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综合国力、改革和开放关系等维度,深刻领会这些举措对中国及世界的重要意义。1.3 坚持融入体美劳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2年文科综合命题注重“加强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引导学生全面成长”[2]。试题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学科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获得丰富体验,引导高中教学增强育人的综合性、拓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全国甲卷第47题,围绕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创设情境,彰显了古代医药学研究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第19题以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为背景,以运动健儿拼搏奋进、志愿者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以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盛况带动学生,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深刻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全面发展。 全国乙卷第25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第43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观景台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辩证分析观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提升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第20题通过展现我国不同时期的劳模风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认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40题以某小学创办“开心农场”开展“新劳动教育”试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2 突出强基固本考查要求,助力落实“双减”政策目标 2022年是纵深推进“双减”政策的关键之年,文科综合命题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坚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试题中深化对基础性内容的考查,引导学生夯实知识能力基础以强基,把握学科本原性思想方法以固本,增强考试与教学的有效衔接,引导高中课堂提高质量、减少学生机械刷题,助力“双减”政策目标实现。2.1 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考查,引导课堂注重提质增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主体框架和体现学科本质内核的重要内容。2022年文科综合试题通过强化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化高考的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提高课堂质量,增强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全国乙卷第9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义务教育课标所要求的“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的基本方法,判断风力、风向变化,为结合高中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问题提供支撑,强调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第26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能准确作答。第16题以社区构建“网格—楼栋—单元”分级负责治理组织架构服务社区居民的案例,考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民主权利等基础概念。全国甲卷第12题,以国家《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对生态产品的论述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概念理论内涵的深入理解。通过这类试题,引导学生透彻完整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学会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深入分析探究问题,形成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2.2 加强真实情境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2022年文科综合试题广泛选取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增强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 全国乙卷第38题,以当前我国PPI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驱动与CPI总体呈现“剪刀差”变化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并说明企业应对这种压力可采取的积极办法。该题从3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一是发现问题能力,即正确解读信息得出中小企业面临的利润空间缩小的经营压力;二是分析问题能力,即分析成因得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增加,难以通过下游产品价格提高而被消化的结论;三是解决问题能力,即经过系统思维得出控成本、提质量、促营销等方面的纾困办法。 全国甲卷第1~3题,设计我国某制造业企业进行跨国产业转移的生产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走出去”寻找优势区位的理解与认识。第7~8题,根据某区域百余年来的海岸线变化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利用科学证据判断历史上海岸线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2.3 注重考查思维品质,引导教学减少机械刷题 2022年文科综合命题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从不同角度发现与思考问题,引导高中教学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重复、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改变“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3],助力练习题、作业题减量提质,减少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 全国甲卷第42题,材料来自学者对20世纪特定时期欧美国家所呈现的发展维度的定义与论述,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提出自己对国家发展维度的见解。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归纳、总结和概括发现不同国家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得出合理结论。该题对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提出观点,宏观认识和把握历史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全国乙卷第42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事记载,要求学生自选角度发现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该题材料呈现、设问形式新颖,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性强,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论证得出合理而深刻的结论,问题设计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全国甲卷第37题第(4)小题,通过设置开放性设问,鼓励学生自行提出明确合理的科学观点并展开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在尊重科学规划与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激发思维活力。全国乙卷第37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3 着眼新旧课程过渡,确保改革稳步推进2022年的高考处于新旧课程衔接过渡时期,使用全国卷的一些省份是最后一年使用老课标、老教材,倾向于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还有一些省份仍将继续实行老课标、老教材模式的高考,备考策略有所不同。文科综合命题坚持稳中求进,既融入素养理念,又保持试题试卷的总体稳定,以考试内容改革引导高中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有序、稳步推进。 历史命题通过优化情境设计和丰富试题呈现形式,加强对学生信息加工、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进而在试题中融入和体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评价理念。全国甲卷第25题情境设计聚焦唐代中后期的皇族管理,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在作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取“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这一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将史实置于特定的时空尺度中进行历史解释,方能得出宦官权力依附皇权而存在、宦官权力的增强凸显了专制集权这一结论。全国甲卷第33题以17~18世纪不同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信息创设情境,考查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推理过程需要将所获信息置于欧洲殖民扩张的特定背景中,试题在能力考查的同时融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全国乙卷第24、27、33题分别呈现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明代后期江南兴建园林的风气、16世纪“法国意识”的萌发等试题情境,学生需要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以上举例旨在说明,只有进行理性思考和合理的史实解读,才能坚持唯物史观,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 地理命题注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素养的考查。全国甲卷第9~11题以“杭盖草原”的地形特征为线索,要求分析山地、和缓丘陵、平坦河谷对形成优质草原的作用,将区域组合价值、水循环原理、生物与环境关系融为一体,展示区域认知的独特视角;第44题利用美国某湖中多氯联苯污染物在鱼体内长期存留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提升地理实践力。全国乙卷第36题,借助以色列海水淡化的案例,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口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海水淡化厂的区位条件及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命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深化对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考查,体现素养培养理念和要求。全国乙卷21题以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重要发源地的某市滨江5.5公里江岸线的演变为素材设计问题,引导考生认识事物经过“扬弃”才能推陈出新、吐故纳新,从而启发学生树立辩证思维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全国甲卷第3题,以某校中学生在参加基层立法联系点举办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活动中,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备受鼓舞的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公民在参与立法过程中直接表达意见、建议是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筑牢法律的民意基础和提升立法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学生深刻领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积极意义,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发展公共参与素养。4 结束语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育人优势,有效增强考试育人功能,通过深化基础性内涵,优化情境性创设等方式达成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2套试卷难度总体适中,结构合理,区分度良好,既体现“双减”政策和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落实,发挥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导向,又有利于新旧课程的有效衔接与平稳过渡。参考文献: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2年第7期第3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