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研究
EXAM SCIENTIFIC RESEARCHS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⑩

2022-10-24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⑩中国考试 2022-09-26 11:15 发表于北京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思想政治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摘要 在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共同推进背景下,思想政治科考试承担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重要功能。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推动考试内容改革,思想政治科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4个方面的考查内容,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4个维度的考查要求,设置3类试题情境落实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思想政治科考查框架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正文 1 研究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了我国高考历史上最深刻、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落实《实施意见》提出的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16年启动高考评价体系研制,明确提出构建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的评价体系框架。这个评价体系框架,为构建思想政治学科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体系提供了基本参照。  2017年1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提出“要注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衔接,推动‘教’‘考’‘招’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变化有:一是凝练了各个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二是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针对上述3个方面都作出了学科化的阐释和规定。要在高考命题中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和评价要求,迫切需要构建新的命题框架。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六个下功夫”成为确定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和价值导向的基本遵循。  上述教育改革措施的稳步实施,要求思想政治科加快推动考试内容改革。思想政治科考试必须立足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参照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构建包含学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的框架体系,满足高考综合改革对考试命题的要求,形成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有利条件。 2 思想政治科考试的功能定位   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科考试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着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增强社会认知和实践参与能力。高考思想政治科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成就和进程,发展和培育学科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突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晰考试服务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基本职能,以及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这个核心功能,充分体现了考试评价的方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思想政治科考试以这一核心功能为统领,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和引导放在首位,体现考试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二是按照科学、公平、规范的要求,以科学的方法确定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命制难度适宜、区分度良好的试题,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切实发挥服务选才的基本功能;三是立足学科素养的培育和关键能力的塑造,通过试题反映考试的价值追求和取向,引导考生注重品格、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从而发挥考试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3 思想政治科考查内容 思想政治科的考查内容,是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4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在构建“四层”考查内容体系中,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坚持学科素养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各要素对实现考试目标的不同作用,共同形成发展和培育学科素养的合力。 3.1 核心价值   思想政治科的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掌握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形成学科素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它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在学科中起着价值引导作用的最基本最持久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科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是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立什么样的学科核心价值,直接决定着学科德育的方向,影响德育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科考试着眼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树立奋斗精神、劳动观念和健康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培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学科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社会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思想政治科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完成各种任务活动时所展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结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等院校人才选拔要求,同时考虑这些要求在考试中可实现的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包括以下6个方面。3.2.1 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  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是政治方向上的素养要求,包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必须把培养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政治立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科考试的首要任务。把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放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首位,是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考试价值引领作用的体现。3.2.2 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  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直面人生,奋发向上,坚忍不拔,刚健有为;具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成才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把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3.2.3 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  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是思想路线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坚持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客观地观察社会现象,全面认识、理性对待并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思想路线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遵循的最根本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只有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功,这是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中强调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对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把握社会规律的能力,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误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2.4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是价值观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据客观条件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个人层面来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成就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中强调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3.2.5 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是法治意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在社会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中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宪法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3.2.6 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  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是社会责任方面的素养要求,包括: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又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遵循既定的规则。尤其在参与公共事务,如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过程中,有序的参与和承担相应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把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体现了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凝练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述,二者的精神实质是内在一致的,它们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3.3 关键能力   思想政治科的关键能力,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情境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所必备的能力,是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石。依据认知科学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成果,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在充分总结多年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维度的能力目标框架。  1)辨识与判断。辨识与判断在认知领域属于基础层次,是指知识记忆基础上的再认再现和简单迁移。思想政治科要求:辨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判断其性质,概括其特点,并与学科的理论和观点相印证。发展辨识与判断能力,要求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面对具体事物、现象时,能够分辨其属性、类别和特征。  2)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思想政治科要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综合形成整体性认识。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和任务,使认识深化;通过综合,可以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为问题解决打下基础。  3)推理与论证。推理与论证能力包含推理、论证2个能力分项。逻辑学上,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论证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思想政治科要求: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得出正确结论,避免推理错误;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恰当的论据,对观点、论断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和阐释。发展推理与论证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思维,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可以用来检查和发现逻辑错误,辨别是非。  4)探究与建构。探究与建构是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运用学科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形成问题答案或者新结论的过程。思想政治科要求: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研究问题,提炼和形成具有新意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可行的思路、对策和方法,具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建构能力在认知层次上是较高水平的要求。  5)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指通过批判性思维方法对一定的事实、现象、观点等进行价值判断和综合评价。它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要在慎思明辨的基础上,理性深刻地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有说服力的价值判断,它要求综合内在与外在的各种要素,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思想政治科要求:以建设性批判的态度,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进行独立思考,批驳错误观点,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评价。反思与评价属于认知领域的高层次要求。  上述学科关键能力体现学科特色,属于学科化的特殊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学科认知活动中所必需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语言文字表达等一般能力。二者共同形成学科能力的整体性要求。 3.4 必备知识   思想政治科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以及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生活,开展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须运用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确定,覆盖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核心概念、主要原理、基本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等。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科考试必备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个必修模块,以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具体考查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各模块一致。 4 思想政治科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着重反映的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对未来发展所需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各类高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思想政治科基于高考评价“四翼”要求,结合课程的性质和选择性考试的特点,从人才选拔和试题命制2个维度落实“四翼”要求。  1)基础性。要求学生掌握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终身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试命题要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2)综合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考试命题突出考查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能力的综合运用,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能力的复合性,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发展复合能力。  3)应用性。要求学生能够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公共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考试命题要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代主题,培养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创新性。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质疑,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考试命题要增强情境与设问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翼”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考试命题与试题分布的总体要求。每一道题目并非都与每一个具体要求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往往包含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为了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对试题情境和设问的精心设计,使得试题在体现其他要求的同时,突出考查某一要求。 5 思想政治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用于引导问题、刺激应试者作答反应和完成特定任务的背景与依托,是测试和反映应试者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载体。为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必须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新颖性、简明性、丰富性、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实现考查目标要求。第一,新颖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在形式上要体现创新特色,在内容上具有原创性、时效性特点,不能使用已经出现过的试题和失去时效的素材。第二,简明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材料的文字表述等要简洁平实清晰,语义准确无歧义,符合语法规范,内在的逻辑关系清楚。第三,丰富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要包含引导设问的必要且充分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延展性和可解释性,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取向。第四,真实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要符合逻辑真实和事实真实的要求,选择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现象,真实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真实可靠的人物活动,要避免使用主观臆造的自然现象、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统计数据、认识活动等作为情境材料,杜绝使用有悖事实和常理的材料搭建情境。第五,典型性,是指构建试题情境的材料要有较大代表性和影响力,有利于实现考查目标。  根据思想政治科的性质和课程内容的范围,思想政治科的试题情境应当来源于广阔的、纷繁复杂的、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象、事件、问题及论述、报告、政策措施等。这些情境,除了可独立用于相应内容模块的设问与作答,也可用于其他课程模块的设问与作答。  为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必须构建复杂程度不等的问题情境。根据情境的复杂程度,思想政治科的试题情境可分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简单情境是指表现内容不复杂、呈现形式比较单一、测试目标比较单一的情境,一般用于选择题;一般情境是指表现内容或呈现形式较简单但情境复杂、测试目标比较单一的情境,一般用于需要补充性、注释性场景设计的试题;复杂情境是指反映的内容层次较多、呈现的形式比较多元、具有测试目标的综合性、需要深入解读的情境,一般用于材料性非选择题。 6 结束语   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科的考试定位发生变化,相应的考试构念、考试内容、考试要求都要发生变化。本研究提出思想政治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的框架体系,意在为思想政治科考试命题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框架体系的科学性,如何把考查内容有机融入试题,如何在试题中充分反映各项考查要求,都需要在命题实践中加以回答,并接受考试实践的检验。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71—77页。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⑨

2022-10-24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⑨中国考试 2022-09-26 11:15 发表于北京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摘要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全面推进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探索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科的改革实施路径,科学构建地理科考试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内容,促进地理科考试评价方式的转变,提升地理科考试质量,促进高中地理育人方式改革。 正文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即高校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学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为保证地理科考试顺利实施,需要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1 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考试内容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为深化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形式指明了方向。《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涵盖了功能定位、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框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探索建构地理科考试评价的实施路径,从而为地理科命题提供支撑。 2 地理科考试的功能定位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内容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个领域,不仅要解释过去发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确定地理科考试的核心功能应立足学科属性,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3方面考虑,体现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担当,努力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切实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地理科考试应彰显学科育人价值,发挥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第一,在考查内容层面,应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坚定道路自信,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学会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事象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以及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第二,在社会需求层面,应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第三,在学生发展层面,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主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地理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评价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同时,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依据,还具有选拔性,应发挥服务选才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地理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使学生养成运用地理学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思维习惯,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地理科考试还应发挥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促进教学内容优化。通过设置不同情境的试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以致用,同时帮助教师开阔选材视野、丰富认知视角,不断调整和改进地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使地理科考试成为助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 地理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突破以往考试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框架,丰富了对考查目标的认识。地理科考试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地理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考试特点,构建“四层”考查内容,其中:核心价值与学科素养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核心素养考查的方向;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决定核心素养考查的高度。 3.1 核心价值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途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体系。  地理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与《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人地协调观”一致。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3.2 学科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地理科考查的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其中:区域认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其表达方式。 3.3 关键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地理科考查的关键能力应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其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指发现地理科考试中文字、图表、数据等蕴含的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而加工地理信息,解读相关地理信息的含义,准确、快速、全面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描述地理事物是指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阐释地理事物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能够说明和解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指综合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方法,根据试题的情境材料论证地理问题,对地理现象与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观点。 3.4 必备知识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由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都是地理科考试中的必备知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载体,也应作为地理科考试必然要涉及的必备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新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有利于教、学、考的一致性,但也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国家对学生培养的需求,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考查,可探索依据任务主题进行抽样,实现从知识点抽样过渡到任务抽样。 4 地理科考查要求   地理科考试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引导高中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业质量的概念,并依据不同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地理课程标准》还规定,选择性考试地理科目应符合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在实际命题中,既不能任意拔高相应水平的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相应水平的要求。 4.1 基础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考查要求强调基础扎实,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地理科考试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立足于地理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铺垫性设计和引导性探索,为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奠定坚固牢靠的知识能力基础,发挥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桥梁”作用。 4.2 综合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综合性”考查要求强调融会贯通,强调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的联系,强调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网络。地理科考试增强综合性,不仅是知识内容的综合,更是各种地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地理试题应加强多维信息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立足考点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要求学生从“共同体”的角度,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综合认识与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做到触类旁通。 4.3 应用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应用性”考查要求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地理科考试聚焦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够紧密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地理试题设计要坚持应用导向,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事象与地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现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4.4 创新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创新性”考查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惯性束缚,大胆创新。地理试题应加强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考查,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地理试题选材与设计既要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认知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又要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表达独特的见解。 5 地理科考查载体   情境是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围绕一定主题加以设置,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情境创设影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现,关系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实现,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地理试题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结合学科实际,地理试题情境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 5.1 生活实践情境   按照现实生活中地理事象及其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应用。可将学科内容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着力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5.2 学习探索情境   学习探索情境有2个不同层面的设计方向:其一是以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并可规避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着力体现基础性的考查要求;其二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间接渗透着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着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综上所述,新时代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探索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科实施路径,必须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作出适合纸笔考试实际的学科化研究。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地理科考试的核心功能,在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方面作出具体描述,有利于促进地理科考试由“知识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转变,以提升地理科考试质量,助力高中地理育人方式改革。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65—70页。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⑧

2022-10-24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⑧中国考试 2022-09-26 11:15 发表于北京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摘要 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以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理论框架为依据,明确高考历史科作为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功能定位,确定历史科在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方面的考查内容,提出历史科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方面的考查要求,设计历史科的考查载体。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对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发展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正文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高考是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一方面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引导中学教学,助力培养合格人才。基于这一总体改革任务,高考必须深化内容改革,探索构建评价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研究制定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命题标准,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 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最系统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即“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高考评价体系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先期平台。  从2016年起,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探索构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这是基于国家人才战略的选拔要求而构建的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操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在这一体系中,“一核”是核心功能,“四层”和“四翼”是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共同构成实现高考评价功能的理论体系。各学科内容改革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实现形式,因此,研制与设计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是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的重要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体现在高考升学上,由简单的上大学并为就业做好准备提升为上好大学并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考的人才选拔要求必须确保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并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因此培养目标必然要从原来的只选拔少部分学生向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层次区分而转变。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部门从事历史教育与研究,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选拔要求是研究学科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的重要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即高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历史课程标准》还提出学业质量要求,为高中的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因此,《历史课程标准》是确定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的重要依据。2 历史科考试的功能定位高考是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科目如何设置、高考考查什么内容,既对为高校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多样化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对基础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反拨和导向作用。历史学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塑造学生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考综合改革后,历史科的定位发生变化,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实行“3+3”的新高考方案中,历史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6门或7门科目中的1门,以等级分计入总成绩;在广东等8个省份实行“3+1+2”的新高考方案中,学生必须从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科目考试,并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历史科的考试功能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2.1 立德树人历史科考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探求真相,崇尚美好,增强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2 服务选才历史科考试通过科学设计试题,选拔符合国家和高等教育需要的优秀人才:一是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二是具有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学生;三是具有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优秀品格和创新意识的学生。2.3 引导教学历史科考试立足于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二是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三是促进检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四是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合理减轻学生负担。3 历史科考查内容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依此设计,同时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实际和考试评价规律,科学构建历史科考试的“四层”考查内容。 3.1 核心价值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历史作为具有独特育人价值的学科,无论是高校人才选拔需求还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历史科考试的核心价值应在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核心价值下,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理性思维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历史科考试应该聚焦于能够使学生表现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情境,体现高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3.2 学科素养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水平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同时考虑这些要求在纸笔考试中可测量的程度,提出历史科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6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考查学生掌握和辨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历史的本质。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时空尺度,理解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空信息;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鉴别和辨析,去伪存真,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与归纳,从而提出历史认识和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方法与能力,考查学生整理和辨析史料,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与目的,区分不同史料的价值,分析与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运用可靠史料论证问题,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理解;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历史理解是指对历史事物的准确把握,是认识历史的基础,考查学生概述历史事物,提炼历史叙述的要点,了解历史文本中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历史价值观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真实历史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正确价值取向,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以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3.3 关键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所必须培养的、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项关键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历史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最终得出历史结论。这些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历史教学着力培养的、历史考试着重考查的能力,尤其是历史探究能力集中反映了高考内容改革的亮点,反映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反映了国家选才意志,也是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区别于合格性考试的最大特点。  在高考历史科评价体系中,学科素养是考查理念和总体要求,是关键能力的理论基础;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细化,是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在命题实践中,学科素养发挥统领作用,关键能力是具体的考核目标,是实现学科素养考查目标的手段和媒介。 3.4 必备知识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历史科甄选必备知识的原则是有利于高考与课程标准的衔接,有利于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有利于考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体系。《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这4个主题分别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讲授。历史科考试的知识体系对《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分类,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例如,在政治体制部分,必修课内容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等,选择性必修课内容有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历史科考试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组成完整的政治体制系列知识。4 历史科考查要求高考评价体系确立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历史科考试根据学科特点,细化共同要求,制定学科化的考试要求,体现继承与发展的理念,体现鲜明的学科特点和时代性。  基础性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试题注重考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文明成果、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线索,考查基础的学科方法、能力、素养。  综合性体现在历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历史知识体系的内部联系,强调历史各分支内容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历史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体现在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借鉴;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  创新性体现在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发掘;对已有的历史观点、方法与历史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新结论;运用创新思维,利用历史学知识和方法回应现实问题。5 历史科考查载体试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模式和背景环境,包括与题目内容相关的文化、环境、活动等,是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载体。情境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果试题情境取材于实际现象或已经发生的事实,那么情境就是现实的、客观的;如果试题情境源自学科知识,那么情境就是抽象的、学科化的。情境化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精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试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历史科试题情境可以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简单情境是指对历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构成单一,问题指向是显性的,方法和路径是再认再现的,作答指向是材料和已有知识的对应;综合情境是对素材的理解、分析、整合与论述,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多样,问题指向是显性和多维度的,方法和路径需要比较、概括和说明,作答指向需要叙述和论证;复杂情境是指对素材的解释、辨析、探究与实证,其材料的信息构成复杂,问题指向是多维度和多层级的,方法和路径需要分析和论证,作答指向需要现实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学业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科试题情境按照素材又可以分为4类:一是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二是生活情境,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三是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四是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历史科的试题情境是学科前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是科学性和专业特色的高度体现,是教育功能和测量功能的高度统一。情境的各种类型既可以各自独立呈现,也可以复合呈现,复合呈现具有综合性特点。历史科试题的情境对历史教学具有引导意义,是历史科评价的必要依据和重要标准。6 结束语在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历史科作为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改革的专业化、学术化、规范化水平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还将对历史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反拨作用。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贯彻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明确了历史科的功能定位、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促进历史科考试实现由“知识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转变,有效提升历史科考试质量,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59—64页。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⑦

2022-10-24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⑦中国考试 2022-09-23 13:45 发表于北京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摘要 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在明确新高考生物科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确定考查知识与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创新、责任与担当4类学科素养,考查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4种关键能力,提出具有学科特点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通过设置3类试题情境落实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措施的具体化,有助于高中生物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推进,有助于生物科育人功能的实现。 正文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综合改革启动,生物科考试将由统一高考科目变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科考试功能定位的转变,需要重新审视考试内容,对其进行改革。  为科学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为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下,生物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确定了“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高考评价体系对于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生物科考试的功能定位   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中,生物科属于选择性考试科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考”)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体现学生的选择性,凸显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特征;选考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是高考统一录取的依据之一。基于此,生物科考试应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试题应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适当的难度。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应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关照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高中教学实际。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蕴含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些特有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过程。高考设置生物科考试,旨在引导学生习得生物学知识,获取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和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热爱和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生物科考试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的4个层面既有递进关系又相互关联,其中:核心价值为引领,学科素养是导向,关键能力为考查重点,必备知识为基础。 2.1 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生物科考试依托学科内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弘扬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选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才。生物科考试旨在基于学科特质,引导考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和热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系统的视角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遵循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客观认识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2.2 学科素养   生物学科素养作为考查内容,是将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的架构赋予生物学的学科特色,渗透新课标核心素养内容与目标的有机融合。生物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物学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新高考生物科考查的学科素养与高考评价体系、《生物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对接情况如表1所示。新高考生物科考查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知识与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创新、责任与担当4个方面,是对生物学科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考查,体现系统性。知识与观念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后所形成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认识和观念,包括系统观,物质、能量和信息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调节观,适应与进化观,生态观等。  科学思维是思维方法的呈现,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式,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基于事实、证据,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格。科学思维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求实的态度、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和判断、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建立模型、批判性思维等。  探究与创新是实践探索素养方面的体现。探究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生物学问题、形成猜想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或完成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还包括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进行观察、提问、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创新是指能针对生物学现象与事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或作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创新还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方法。探究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探究的高级表现。  责任与担当是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具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责任意识,也包括积极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 2.3 关键能力   生物科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支撑高水平人才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生物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涵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关键思维等维度。在《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4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中:“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观点;“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能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侧重于实验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是指能够理性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担当和责任感。现行高考生物科能力考查目标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结合现行高考生物科对能力考查的积累和凝练,基于学科素养发展、价值塑造的现实要求,反映新课程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时代性、传承性、学科特性,将新高考生物科关键能力确立为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新高考生物科关键能力与高考评价体系、现行高考生物科能力目标的关系如图1所示。理解能力要求深入了解必备知识的内涵并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将单一、零散的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作为能力培养与素养发展的基石。在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下,对知识的输出提出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从生物学视角获取关键信息、解释生物学现象、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或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达。这是对现行高考生物科理解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的延续和提升,也是对学科素养发展的铺垫。  实验探究能力是生物学自然科学属性的鲜明体现。通过对《生物课程标准》、中学教学实际、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充分考量,提出学生要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即在对所学实验的实践和学习后,能够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如分析问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或作出解释,掌握科学探究的整个流程。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理念的体现,反映了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生产实践等情境中的问题。  创新能力的提出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生产实践等情境中的问题,能够运用知识、经验、获取的相应信息,提出新解释、新方法、新思路或得出新结论;或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 2.4 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新高考生物科必备知识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参照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对知识内容的要求选取。 3 生物科考查要求   根据国家需要的人才特征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新高考生物科基于学科特点,明确学科化考查要求,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4个维度,对考生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进行考查。这4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有交叉和递进。 3.1 基础性   基础性考查要求是最基本的。试题围绕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及相互联系的理解进行设计,要求考生:用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作出解释或进行推理、判断;理解所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能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并能运用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对必备知识、理解能力层级的考查体现基础性。 3.2 综合性   综合性考查要求相对较高。要求考生:在给定条件下,综合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问题;能够关注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与机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群生物之间的关系,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人与其他生物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或探究。对必备知识、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可体现综合性;此外,综合性考查要求的体现,既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也有问题情境的复杂性。 3.3 应用性   应用性强调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考生自觉地从生物学视角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等情境中的问题。例如:依据艾滋病病毒致病的机理对艾滋病进行预防;利用遗传学理论或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抗倒伏的作物品种,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面对新的任务情境(如实验情境),能够借鉴、应用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3.4 创新性   创新性要求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或设问方式,使考生能在新颖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完成探究性或开放性的任务;能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现象作出新解释;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能够综合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中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体现创新性。 4 生物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实现考查目标的载体,其合理创设能有效激发考生思考作答。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生物学试题的任务情境包括3类: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 4.1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或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生物学相关现象或问题。例如:光能通过绿色植物转化为支撑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能;设施农业、施肥、浇水等栽培措施与植物生长发育、产量的关系;细胞、染色体、DNA模型构建;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的生物变异;生物个体的来源和延续;不同疾病(含遗传病)的表现和可能的病因;劳动或运动时对机体水分、盐分的调节;动物机体遇到刺激后的反射;营养物质、激素、抗生素等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分布和调查方法等。利用这些熟悉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作为试题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热爱自然、崇尚科学的意识。 4.2 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科考试的重要内容。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情境主要来自于真实的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进行知识迁移设定的情境或提出的问题。例如: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探究实验,提出实验材料的替代、实验结果分析等新情境;对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根据细菌转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建立其与现代基因工程概念的关联;根据遗传学普适性规律,对生产实践中的特定品种需求提出研究方案;对于动植物的性状作出预测,对某些人类遗传病的发病作出预判,对其预防提出合理的建议;根据“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对生态修复提出合理建议。利用这些学生学习过的现象或问题作为试题情境,在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3 生命科学史情境   生命科学史述说生物学科发展的脉络轨迹,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独特的社会价值。生命科学史也是一部人类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例如:DNA双螺旋的发现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在认识自然的历程中迈出重要的一步;基因工程的建立实现定向改造生物学特性的目标,可通过DNA重组和定向编辑技术使生物体获得新的遗传特性,提高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生物医药中的工作效率。用生命科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试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学会继承、借鉴和创新。   新高考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广泛汲取多方意见,融合了生物学科研工作者、高校生物学教学工作者、《生物课程标准》研制者、生物学教材编写和审定者、教育评价与测量研究者、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命题教师等相关群体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命制相应配套测试卷进行试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新高考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目标达成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高考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贯彻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有助于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53—58页。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⑥

2022-10-18

精彩回顾 |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系列文章⑥中国考试 2022-09-23 13:45 发表于北京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摘要 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化学科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化学科的功能定位,确定考查化学观念、思维方法、实践探索、态度责任4项学科素养,将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确定为化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出基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的情境化考查思路。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将促进化学科考试评价理念的转变,推动高中化学育人方式改革。 正文    高考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局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内容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首先明确“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探索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上,化学科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探索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提高化学科考试命题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从学科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1 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理论基础   高考评价体系是指导高考命题的实践体系,“四层”规定命题内容,“四翼”保障命题水平,它将有力促进高考内容改革以及命题质量的提升。《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内容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为各学科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化学课程标准》,参考大学化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体系。根据化学科的学科特点,在考查内容上:要展示化学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合成新分子和创造新物质,是与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核心科学;要展现化学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体现化学对人类的经济发展、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考查要求不仅体现化学科学在于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研究,更是体现在化学科学对新物质的创造及在解决关系人类福祉的关键问题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开发与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 2 化学科考试的功能定位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即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学生。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不论是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实行“3+3”的新高考方案中,还是在广东等8个省份实行“3+1+2”的新高考方案中,化学科都是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其考试成绩以不同方式计入高考总分。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化学科考试的功能和定位发生了明显变化。 结合化学科特点,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化学科的考试功能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梳理。  化学科考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化学科考试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增强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发挥学科选人育人功能,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化学科考试必须坚持服务选才。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生产环保、实验探索、科学研究,在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综合素质,测评学生学科素质的水平,从而为高等院校选拔符合要求的合格学生。  化学科考试必须坚持引导教学。化学科考试的考试内容、形式和结果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育教学的形式等,通过内容设置、能力考查和形式创新,促进基础教育化学教学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引导教学主要从4个方面发力:一是强化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综合全面地考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化学基础知识,促进学生从整体认识化学学科,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二是通过对实验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推动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三是通过对学科能力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缜密性和系统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四是通过提供新反应、新装置、新成果、新技术,考查学生提取、加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化学科考查内容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科学构建“四层”考查内容。 3.1 核心价值   化学科的核心价值可从学科社会价值、学科本质价值和学科育人价值3个方面进行构建。考试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教学发挥着相同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考试中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火药使用、传统中药等古代科技文明和近现代化学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的了解,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要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大贡献,让学生秉承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传递化学学科的价值。化学科学的重大贡献是科学家付出大量的科学研究而实现的,因此要向学生展现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以及严谨求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展示化学在新理论的创立、新材料的研制、新药物的合成、新能源的开发等方面的巨大成果,让学生体会化学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激发学习化学、进行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是化学科的社会价值,认识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贡献是学科本质价值的体现,渗透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科育人价值在精神品质方面的体现。 3.2 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的构建视角基于以下3个方面:从化学科学本质探寻学科素养,从高考评价体系细化学科素养,从《化学课程标准》继承学科素养。化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包括“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和“为什么研究”3个方面,对应化学教学的“学什么”“怎么学”和“为什么学”3个方面。在继承《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高考化学科的学科素养细化为化学观念、思维方法、实践探索和态度责任。化学学科素养与化学科学研究本质、化学教育教学的关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学什么”对应化学观念,“怎么学”对应思维方法和实践探索,“为什么学”对应态度责任。《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这5个方面素养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反映了化学学科研究的本质和特性,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体现了部分学科本质和主要的思维方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更多地显现了重要的思维方法,三者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方法,因此可以尝试把学科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再梳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和操作方面激励实践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从态度责任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学科素养与《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应关系见图2。其中:“化学观念”对应《化学课程标准》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关于学科观念的内容;“思维方法”整合了《化学课程标准》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有关思想方法的内容;“实践探索”对应《化学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态度责任”对应《化学课程标准》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素养是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的具体化,是《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再现。3.3 关键能力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梳理能力要求关键词,结合教育测量学能力目标,将化学的关键能力归结为如图3所示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这些关键能力是学业要求的综合化表现,是学科素养在特定形式下的具体内涵和技能表现。高考评价体系将关键能力划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高考化学科确定的4种关键能力是高考评价体系设定的关键能力群的学科化体现。理解与辨析能力属于高中评价体系中的知识获取能力群,既包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又包括获取陌生的知识和信息。分析与推测能力是知识的抽象理论到具体应用,包括判断物质结构、分析物质性质、预测反应现象和推断反应结果。归纳与论证能力是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的要求,包括识别有效证据、科学推理论证、处理转化数据和归纳总结规律。分析与推测能力以及归纳与论证能力是高考评价体系中思维认知能力群在化学学科的具体表现。探究与创新能力与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中的设计探究方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完全一致,包括设计探究方案、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及评价探究方案。 3.4 必备知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以及物质转化的一门科学。必备知识主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将必备知识分为如图4所示的化学语言与概念、物质结构与性质、反应变化与规律、物质转化与应用、实验原理与方法。化学语言与概念包括的元素符号和方程式等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要素,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内容,是使用化学专业术语的基础。实验原理与方法是化学必备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反应变化与规律主要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重点是物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物质转化与应用将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整合,内容包括典型无机物的性质、系列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物质结构与性质、反应变化与规律涵盖了中学化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和反应原理,以这2个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分析和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必备知识是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精细的分类和系统的整合,更是全面地反映基础教育层面的化学知识体系。 4 化学科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质教育应达成的内容表现与形式表现,是高考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的基本维度。它既回答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下高考“怎么考”的问题,又回答了在高考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四翼”考查要求,一方面体现高校人才选拔中对学生素质评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学业质量达标水平、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水平以及高中素质教育发展水平作出解析。化学科要体现“四翼”考查要求,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科“四翼”考查要求的具体内涵详见图5。其中基础性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4个方面。设计考查基础性内容,是为凸显知识内容在培养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从而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应用性和综合性从考查要求上看,是对基础性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从应用性的本意来看,要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要求在学科素养的引导下,使用合适的思维方法和关键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阐释社会中有关化学的热点问题,解答实验中的疑问;因此,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体现了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动态和全面的评价。  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包括4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科内综合,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适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二是学科间综合,选取能源、材料、环境、医药和信息科学中有关化学问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学科交叉综合问题;三是方法综合,试题要考查多种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四是形式综合,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多个知识内容要求、多方面的能力和立体化的素养水平。  创新性的内涵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思维创新4个方面,是在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的基础上,开拓考查思路,选取新物质、新方法、新理论等情境,以新颖的形式呈现问题,体现化学学科创新特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根据化学科的创新成果特征,将高考化学科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分为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设计物质合成或分离路线,阐释机理或总结规律等。新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问题,设计新路线,开发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5 化学科考查载体   试题情境是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载体,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情境的教学和考试命题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及考试领域落实核心素养和测评学科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形式。情境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事实,以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为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呈现试题信息的载体。根据化学学科特征、中学化学知识内容范围及《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情境建议,借鉴国际考试PISA关于情境分类的思路,把握粗细合理、包容并蓄的基本原则,对化学科试题有关情境进行归类,将目前高中有关化学考试的情境分为日常生活情境、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索情境、实验探索情境和化学史料情境。 5.1 日常生活情景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对于来源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根据其功能划分为食物营养、合成药物、常见材料和能量转化设备。这些生活中的情境展现化学学科应用价值,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有元素方面的也有原理方面的。根据日常生活情境编制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利用基本概念和原理阐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和应用化学的兴趣。 5.2 生产环保情境   生产环保情境,从物质来源的方式或工业目的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利用、生产条件优化、废物回收利用和毒害物质处理。自然资源利用情境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矿石、石油、煤等为原料进行筛选、分离、提纯和转化的生产过程。生产条件优化情境是以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为指导优化生产条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研究过程。废物回收利用和毒害物质处理情境是指将废弃物质进行回收以及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的物质的过程,其考查思路与物质生产制造和生产条件优化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起始的物质来源和工业目的。生产环保情境呈现工业生产或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5.3 学术探索情境   学术探索情境为公开刊物上的最新化学学科前沿成果,该类素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部分内容对应中学化学知识内容。在考试中选取适宜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试题情境素材,可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锤炼学生的学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学术探索情境包括最新合成方法、新颖功能物质和新型催化技术。最新合成方法是指对于已经可以制备的化合物采用新方法或新技术进行合成,对应的物质多数是有机物,其基本特征是绿色、经济、高选择性,而且更加高效和环境友好,该类情境既能考查创新思维,又体现态度责任维度的学科素养。新颖功能物质,主要是指新型复合材料或新型催化剂的结构,该情境主要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对于某些已经工业化的化学反应,采用新型的催化技术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该类情境主要考查推理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判断反应历程和机理以及反应的转化率等。 5.4 实验探究情境   中学阶段的实验包括2个方面:一是基本操作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研究打基础;二是研究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提升实验探究能力。根据实验考查目的的不同,可将实验情境分为3类:确定某种物质的组成或性质,属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情境;在实验室中利用常见药品制取目标物质并进行分离、提纯的实验,属于物质制备与纯化情境;研究温度、浓度、压强等不同条件对物质性质或反应的影响,属于探究实验情境。 5.5 化学史料情境   已有成熟理论中蕴藏着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研究过程,可以激发创新灵感,开拓研究思路。对于考试而言,在试题中展现已有理论或成果使用的仪器、方法和研究数据,就是真实再现已有理论的发现或成果的研发过程。利用这些真实的数据及研究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地考查已有理论,而是还原到理论创立的真实过程中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考查载体的情境,最关键的是素材的真实性,试题情境最好取材于真实的文献资料、生产生活实际,要有丰富的数据作为支撑。情境的选择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要包含引导设问的必要且充分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内容拓展性和可解释性,要体现出情境素材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及思维方法和态度责任等学科素养导向功能。在情境的呈现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化学的内容及试题的考查要求,确保试题情境的文字表述、图表呈现等简洁平实清晰,语义准确无歧义,符合学科规范,内在逻辑关系清楚。   综上,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要以高考评价体系总体框架为指导,参照《化学课程标准》,构建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的框架体系,促进化学科考试评价理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化学科考试的选拔水平,推动高中化学育人方式改革。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45—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