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蒋凯, 王涛利. 求真精神还原科举制本来面目: 评刘海峰教授专著《正说科举》[J]. 中国考试, 2025(3): 101-104.
作 者
蒋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
王涛利,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
摘 要:刘海峰教授最新专著《正说科举》立足科举制废止120年的时代背景,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视角深刻剖析科举制的功过,有力澄清了与之相关的戏说和反说,是“大师写小书”的精品力作。该书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系统梳理大量史实资料,阐释科举制在人才选拔和公平竞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指出废止科举的必然性。该专著聚焦科举制以考促学、平等择优的选才精神,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各类考试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科举制;人才选拔;平等择优;教育评价改革
科举制是我国传统社会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然而,关于对科举制的评价却众说纷纭,有人赞誉有加,有人批判否定。2025年是科举制度废止120周年,刘海峰教授最新专著《正说科举》的出版恰逢其时,将科举制置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时空背景,从宏观视角和比较视野深刻剖析科举制的功过。该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还原科举制本来面目,是一部弘扬中国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特色的力作。 作为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在科举学、高考改革、高等教育史和高等教育理论等领域卓有建树。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知名期刊发表,并多次获得全国性重要学术奖励,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三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等等。自1992年刘海峰教授在第四届全国教育考试科研讨论会上报告《“科举学”刍议》一文[1]伊始,科举学作为一门跨学科交叉的学问逐渐萌芽、建立和发展,并开始走向专业化和体系化。在此过程中,刘海峰教授以极大的学术勇气明确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主张,并借助翔实的历史资料澄清与科举制有关的“戏说”和“反说”,令人耳目一新。通读全书,“为科举制平反”既是该书的核心观点,又是该书牢牢吸引读者的独特魅力所在。笔者试图从什么是为科举制平反、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如何为科举制平反三个议题进行讨论,以飨读者。 一、什么是为科举制平反 这个议题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厘清科举制的本质,二是阐明为科举制平反的含义。 对于前一问题,刘海峰教授《正说科举》一书指出,科举制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不属于专制体制,更不是愚民政策;仅凭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范进、孔乙己形象,就将科举制视作禁锢人民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恶制,并不符合史实[2]。事实上,科举考试同样选拔了诸如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张居正、韩愈、黄炎培和沈括这样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为才学之士提供了阶层流动的通道,平民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历朝历代借助科举考试选拔有才能的学子,其根源恰在于科举取士强调公平与学问,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科举考试以考促学、以评引风,在促进社会流动的同时还为中国文学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对衍生而来的文学思潮、文学创作和文学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刘海峰教授主张将科举视作一个含义丰富的中性词,而非阻碍社会发展、荼毒人性的贬义词,以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这种追根溯源、扎根历史情境的研究路径不落俗套,使该书突破了人云亦云的认知陷阱,书中提出的“让科举研究从激情批判走向理性判断”的重要主张发人深省。 对于后一问题,刘海峰教授在专著中指出,为科举制平反不是全盘肯定科举制,也不是反对废除科举制,而是主张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利弊[2]。面对有关科举制的多种观点,该书作者在系统梳理百余年科举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为科举制平反的观点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激进的一种观点否定废除科举,力主恢复科举制,如梁启超、孙中山;较为温和的一种观点认为科举制度可以不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度,如杜亚泉、胡适、钱穆;而相对客观中立的一种观点不否定废科举但肯定科举制度,强调立足不同时代背景看待科举制的存废,如顾颉刚、潘光旦和杨学为。刘海峰教授将自身的观点归属于第三种类型,并且在这部新著中分析了科举考试在促进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澄清了科举制在近代被废止的必然性。因为这些学者主张为科举制平反的对象并非“废止科举”这一历史事件,而是以考选才的科举制度。因此,刘海峰教授在书中提出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变化长时段评价科举制的主张,以纠正长久以来对科举制的偏见[2]。这一主张不仅体现了作者敢为人先的学术勇气,而且展现了他严谨求证的学术智慧。 二、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 首先,刘海峰教授在专著中指出了对科举制的诸多认识误区,如科举考试无法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科举考试缺乏公平性、科举导致官场腐败、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科举考试脱离实际等。但是,这些看似合理的批评实则经不起推敲。以科举制缺乏公平性为例,该书认为,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以公平客观的考试为核心,强调公平、公正、公开,更能够维护广大学子的合法权益和实现阶层流动。一方面,科举考试注重至公精神,通过弥封、誊录法和发还落卷等方式保障评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有效降低了非能力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干扰;另一方面,科举考试不以贵贱和出身取人,为众多考生提供了可比的标准,比其他人才选拔方式更为进步[2]。 其次,全面、客观地看待科举,是有史为据的必然和知古通今的反思。正如该书作者所强调的,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科举制,才能避免随波逐流、浅尝辄止,从而对科举制做出理性而全面的判断。在注重人情社会的国家实行考试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人情、关系、出身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助于维护客观公正的竞争秩序,促进社会流动和稳定。目前围绕我国教育考试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的一些争论,更是印证了科举考试在甄别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彰显了该书以史为鉴的学术价值。 再次,从世界范围看,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与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自信的现实背景紧密相关。刘海峰教授认为,科举考试虽然诞生于古代中国,但是其平等择优方式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或者说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2]。帝制时期的科举考试满足了官僚政治人才选拔需要,是中国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肯定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科举制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文化遗产。这种立足世界遗产传承和全球文明建构的治学理念提高了科举学研究的深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跨学科交流提供了新路径,对增强世界文明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对科举制的功过需要辩证地看待。围绕维护统一与压抑个性、贤能治国与做官为上、以考促学与僵化应试、普及文化与不重视科技、及第争先与累于科举等诸多议题,刘海峰教授秉承论从史出的治史态度,在书中进行了仔细辨明。例如,为直观地呈现科举竞争的激烈程度,该书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统计得出清代中期以后全国多数省份乡试录取率在1%左右的结论,有力地阐释了清代出现“人累科举”局面的原因,并客观地揭露了八股考试虚耗士子心力和阻碍创新思想的弊端[2],展现了作者勇于追求真理的学术担当。 三、如何为科举制平反 刘海峰教授的这部专著指出,应当拓宽学术视界,将科举制置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时空情境中进行全面考察[2]。 从横向维度看,可以将中国的科举制与东亚科举文化圈和英、法、美等国的文官考试相关联,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日本最早效仿中国实行科举考试,在公元7—8世纪之际引进隋唐律令制度,并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四科和医、针二科考查学生。韩国不仅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考试时间最长的国家,而且将科举考试视作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多次举办再现科举考试的纪念活动。越南则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考试的国家,甚至建立了和中国贡院相似的专用考试场地。科举制度在为这些东亚国家提供镜鉴的同时,为有关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本土化调适空间,有力地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和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就科举考试强调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本质精神而言,英、法、美等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1570—1870年间,涉及中国科举的英文文献多达120余种,足见西方国家对中国考试制度的好奇与关注。在系统梳理东西方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刘海峰教授总结道:科举制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可在某种程度上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这一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展现了作者在科举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极高的学术敏锐度。 从纵向维度看,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其时间跨度上至隋唐,下至明清。科举考试实行的编号、密封、监考和复查等方法仍沿用至今。以科举制为研究核心的科举学不仅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可以为当下各类考试和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有益参考,而且相关研究队伍素质过硬,重要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该书正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历史、文化价值、东西方影响、考试精神传承、人才选拔经验与教训等多个论题开展广泛研究的上乘之作,凸显了科举学在研究深度与广度方面的强劲潜力。尤其是在当前深化中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和优化高考改革治理环境的背景下,加强科举学研究对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例如,科举考试为维护平民考生合法权益而实行的官卷制度,是破解“寒门难出贵子”现实困境的重要参考路径,为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结束语 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教育考试研究,《正说科举》融汇了他在科举学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是科举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诚如作者所言,偏见比无知离真相更远。科举制的废止不是对科举制本身合理性的全盘否定,为科举制平反也不等同于否定废科举[4]。尽管科举制度距离我们已远,考试却依然是鲜活的存在。每年与高考相关的话题不仅牵动着广大考生的心,而且折射出社会对公平正义的维护与追求。那些对高考和应试教育的批判,亦折射出人们对构建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实现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美好期许。刘海峰教授的新著呼吁为科举制正名,其价值不仅是替那些被误解的沉默的大多数进士先辈发声,客观探讨科举考试的千秋功过,更是为推动科举研究、服务教育评价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历史借鉴,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