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聚焦铸魂育人功能 着力思维品质提升: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4(7): 97-102.
摘 要: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命题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五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创新设问方式、情境设计,突出对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引导,服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质量提升。坚持依标命题,强调考查内容与课程标准相一致,考查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实际相对接,助推课程改革平稳实施。 关键词: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立德树人;人才选拔;考教衔接 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卷种包括全国甲卷和新课标卷。两套试卷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引领,彰显学科育人功能。试题强化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提升学科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加强考教衔接,准确把握新课标新增内容考查要求,助力课程改革平稳实施。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思想根基 高考考查的内容和倡导的价值,必须反映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文科综合试题突出正确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怀,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成长为自立自强、爱党爱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使命。文科综合命题立足学科知识,结合时代重大主题和社会生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 新课标卷第39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重大主题,选取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文化功能等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邃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自觉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努力成长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时代新人。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的新概念,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体现。全国甲卷第40题以某市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学教育进校园等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系统优化方法等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问题的能力。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国甲卷第23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论述为题材,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相结合的维度设置选项,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价值的主体的道理。 (二)突出“五史”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来源,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文科综合试题通过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历史时段的重要历史主题,结合学生所学,考查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与建设历程等内容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全国甲卷第30题以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为历史情境,呈现根据地某区各阶层的人口规模、粮食收入、公粮占总收入比重以及人均负担等关键信息,展现中国共产党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调动社会各阶层支持抗日,在边区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在边区采取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过程和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新中国史是一部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新课标卷第44题以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步入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英明决策下,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该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需要从历史发展的长期过程来认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进而感悟新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性意义。此外,学生还需要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角度,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增强“四个自信”。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文科综合试题展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史实和新时代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全国甲卷第45题以北魏时期冯太后的教育改革为背景,呈现了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尊崇华夏制度文化,并通过推行儒学、设立郡学、编写《劝戒歌》向鲜卑人传播中原文化等举措,再现了鲜卑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考查学生对鲜卑民族华夏认同形成意义的认识,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大一统传统,启发他们认同和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 全国甲卷第39题,以我国西部某民族自治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素材,要求学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概括提炼该自治州经验。试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感受党领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从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1]。 全国甲卷第26题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这一现象来设置问题情境,依托于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控制的松弛、科举制度的推动,思想界开始出现儒学的世俗化运动的知识背景,以历史学科必备知识“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为考查内容。试题以明代的儒学思想为考查点,把儒学思想的新变化置于明代中期以后经济社会转型这一大的背景中,以士人对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提炼和传播为切入点,使儒学思想的变化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以回应民众急剧增加的对日用知识的需求,展现了明代士人守正不守旧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历史自信,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所在。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有形空间载体。新课标卷第1~3题,以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以及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服务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升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文科综合试题坚持内容改革方向,加强对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突出对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考查引导,努力发挥考试在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升中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考试内容,夯实知识基础 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综合命题突出基础性考查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培育学生发展潜能。 新课标卷第31题描述了16、17世纪多条海上航线的开辟活动,涉及美洲、亚洲、荷兰、太平洋等多地区,学生需熟练掌握“地圆说”、新航路开辟、世界殖民体系等基本概念,才能联系全球视野下新航路开辟引发的货币全球性流动、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等知识,理解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及其影响。新课标卷第34题通过呈现十月革命前俄国主要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地位的变化,考查学生对俄国二月革命前后形势变化这一基本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全国甲卷第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农垦系统某农场为案例,考查学生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经济地理主干知识,对农业生产案例进行现象解释、原因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 (二)创新试题设计,加强关键能力考查 “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高考命题提出的明确要求[3]。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命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创新设问方式,着力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全国甲卷第42题是任务驱动型全开放试题,依据学者关于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变迁的示意图设计情境,构建多视角、多层面问题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发散思维,充分调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该题意在考查学生观察历史、思考历史、阐释历史的综合能力。全国甲卷第9~11题,以青藏高原东缘黄河源区为背景,以沉积剖面中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河流、地形、地质、气温、冰川等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探索兴趣。 (三)注重情境构建,突出思维品质要求 试题情境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4],情境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任务的安排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5],强调情境在教、学、评中的基础性作用。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增强情境的综合性和探究性,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提炼并形成具有新意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培育提升思维品质。 新课标卷第23题结合公交客流量与票价之间的关系这一社会生活话题构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现实问题的逻辑认知,进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标卷第39题第(2)问,要求学生分析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在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用变化发展、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进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新课标卷第36题,以日本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构建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功能疏解与再集聚的情境,既考查学生对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因素的理解,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考教衔接,助推改革平稳实施 2024年是高中新旧课程标准并行的最后一年,确保平稳过渡是命题的重要目标。文科综合基于新旧课标的两个卷种,命题时注意区分新、旧课标的差别,既在考查内容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突出主干内容的融会贯通,又在考查要求上与学业质量要求和教学实际对接。 (一)反映课程标准要求,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坚持依标施考、以考促教是平稳推进高考内容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文科综合新课标卷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丰富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的内涵和实施路径,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覆盖,落实素养考查要求,确保平稳衔接。 新课标卷第29题以清末新政中的编练新军为背景,围绕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对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设置情境。新军军官来源在地域、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素养。新课标卷第41题,以法律上的相邻关系纠纷为情境,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抗辩事由为分析对象,考查学生的信息提炼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立足法律学科知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权利行使有边界、损害他人利益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则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新课标卷第37题,案例涵盖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将高中自然地理主要内容融入一个情境,将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凝练成五个典型的地理问题,与新课标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新课标注重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要求。 (二)合理安排考查内容,主动适应教育教学实际 2024年新课标卷试题注重呈现学科新内容,增强必修、选择性必修模块间的联系,既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考查目标、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又考虑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确保新课程高考平稳推进,助力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新课标卷第6~8题,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为原型设置试题情境,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植被分布为切入点,引入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土壤发育两项高中课标新增内容,进而以水-土-气-生关系为纽带,诠释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既响应了新课标新增的内容要求,又兼顾了中学教学实际。通过对课标内容合理搭配,在考查主干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充分的区域认知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前提,为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提供了抓手。 新课标卷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稳慎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等新增模块内容的考查,按照着重考查基本内容、注重思想观念引导、合理设置能力要求等原则,构建适当问题情境和任务目标,力争试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吻合,从而既发挥合理的区分功能,又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从而增强教与学的信心。 (三)保持难度总体稳定,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试题难度反映了试题试卷与相应考生群体学业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6],难度越是与学生群体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就越能提高考试的有效性。全国范围学情教情调研发现,2024届高中毕业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能力发展不及预期。文科综合命题力求试题难易程度和能力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以更好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助力课堂教学提升质量和效果。 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保持题型题量、阅读量稳定,力求减少学生因卷种变化、题型变化等引发的焦虑情绪。为提高人才选拔的效度,试卷合理配置不同难度层次试题,避免出现试题过于简单或“偏难怪”等现象。两套试卷整体难度保持平稳,但在不同题型、同一题目不同小问中,难度有所差异。在提升学生答题获得感的同时,试题难度的层次性有所提高,保证对不同水平学生的科学选拔。 新课标卷第42题第(1)问,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即可作答,该题考查学生提取、比较、分析和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得分;第(2)问则增加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认识到古代中西方发展道路的差异。 全国甲卷第36题,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产业发展及销售”为主线,围绕该国托奎拉草帽产业发展中逐步经历的自然地理基础、销售限制因素、产业初创面临的问题、扩大出口措施等问题,设置四个环环相扣、难度逐步递增的问题,根据设问精心组织材料,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等关键能力的同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撑,保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据可依。 总体而言,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才培养选拔,引导教学提质增效,以考试内容改革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的平稳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