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黄俊兴. 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遵循、实践策略和主体培植[J]. 中国考试, 2024(5): 20-27.
作 者
黄俊兴,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
摘 要: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时代新人选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在命题实践中应注重落实五育并举与学科素养衔接统一、高中育人要求与高校选才需求衔接统一、服务选才与引导教学衔接统一,推动高考命题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和综合育人。为此,专业化考试机构要建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的命题机制,命题工作者须明确从出题者到育人者的职业角色定位,从公务性和专业性两个维度强化身份认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素质,扎实做好高考命题工作。
关键词:高考命题;立德树人;理念遵循;实践策略;主体培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赋予高考命题改革的根本任务,通过“选拔什么人”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做出时代回应,需要结合理论、政策、实践等多个层面统筹构建、协同实施。本文从实践维度出发,阐述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遵循、实践策略和主体培植,以期在提升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探索高考命题改革的可行路径。
一、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遵循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高考内容改革是一项政策性、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科学的理论指导[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方向和道路[3],为回答好高考命题“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个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其中蕴含的教育理论和工作方法,需要在推动高考命题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
第一,深刻把握高考命题“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价值方向。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意识形态上鲜明的政治性,强调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高考命题实践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4]。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就是要坚持党对命题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讲政治贯穿高考命题工作全过程,确保试题意识形态正确导向,维护高考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是做好高考命题的根本保证。
第二,深刻把握高考命题育人为本的人民立场。立场是决定观点、方法等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立足这一立场思考高考命题,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归宿,充分发挥高考命题选拔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实现高考命题全员育人(面向每一位高考生)、全要素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过程育人(贯穿衔接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试题彰显五育结合、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促进教育转向全面育人、综合育人。
第三,深刻把握高考命题价值引领的使命要求。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考试标准、融入试题设计,是高考的重要历史使命[2]。高考命题要通过命题要求和试卷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可运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考查要求,为命题人员提供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学科、进入考场、渗入试题的桥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凝心聚魂。
(二)以时代新人选育为根本目标
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全新育人范式的高度凝练与集中概括,创造性地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问题[5]。从素质构成、精神风貌和使命作用三个维度全面立体地把握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6],对高考命题工作具有指导和引领意义。
第一,从时代新人的素质构成来看,高考命题应突出素养立意,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时代新人所具有的素质,应结合新时代的实际人才需要加以把握。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等品质以及身心健康、劳动素质、审美素养等素质,都应该成为时代新人的素质构成内容。高考命题要坚持素养立意,通过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考查内容,对时代新人的价值、素养、能力、知识要求进行全面描述和刻画[7],将真正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学生选拔出来,使高考成为有效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桥梁。
第二,从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来看,高考命题应强化使命意识,服务为党育人、为国选才。时代新人概念的提出,重点不在于强调素质构成的变化,而在于阐释人的精神风貌。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构成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8]。高考命题工作应全面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时代新人成长需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考查,防止德育与智育的割裂以及唯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让具备正确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意志品质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第三,从时代新人的使命作用来看,高考命题应加强目标意识,服务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成效在根本上也要见之于人的实践活动[9]。高考命题要聚焦于时代新人培育目标,探索德智体美劳在试题建构中的融合,切实发挥试题的育人价值,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引领学生感悟时代伟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向同行,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第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指道德认知、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还是一个人理想、信念和信仰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中国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思想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德”的新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0]。这一融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为一体的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同时也确立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遵循和内在意蕴。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的关键时期。相比于教育的其他环节,高考在价值引领方面有其特殊性,即它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命运的高利害考试。对于参加者来说,必须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以争取考试竞争中的优势。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价值引导,稍有不慎就会适得其反[11]。高考命题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独特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中,通过试题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牢人生信仰、涵养人民情怀、加强人格修养、夯实人文素养。
第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高考命题围绕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将其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以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兼顾学科特点、发挥育人特长的同时,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追求与价值共识转化为试题命制的价值内核,引导新时代青年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试题设计应以情境创设为依托,以情境载体串联命题考查的价值线、知识线和能力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与知识能力融为有机整体[1],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志气底蕴,从而在情感态度上深化正确的道德认知,更加坚定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美德;在实践行动上强化良好的道德养成,更加自觉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德的浸润与涵育中成长成才,最终成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
(一)落实五育并举与学科素养的衔接统一,推动实现全面育人
试题作为考试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是考试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载体和必经之路[12]。特定的问题情境是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情境载体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的不断优化和加强,是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方向。试题命制应注重情境创设,体现考查内容的价值性、真实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强化问题情境的价值立场。在命题过程中,各学科应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和前沿科技成果,选取能够展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优异成绩、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的素材,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一方面,经过加工或抽象化的问题情境,要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规律,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创设融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情境,引导学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第二,强化学科育人功能。高考试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多维度、多层次、多面向的,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评价他们在真实、生活化的情境中面对具体任务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情境创设应科学设计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课程教学的拟真化情境,强化与复杂世界的紧密耦合[13],从复杂多样的生产生活实际中抽取素材信息,再现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实现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之间的互融互通,进而实现高考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真实情境类试题要既能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思考学科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使学科育人功能得以强化。
第三,强化试题任务的育人导向。命题可设置多层次作答任务,一方面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从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作答任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在引导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上下功夫。试题应注重契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供充足的思考与发挥空间,引导其领会体美劳教育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全面发展。
(二)落实高中育人要求与高校选才需求的衔接统一,推动实现过程育人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枢纽,高考命题发挥着检验高中育人成效与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双重作用。高考命题中应体现“双高”衔接融合,以实施新高考的省份为例,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建立人才选拔需求与高中学情教情双向衔接机制,通过试题命制,将高中育人目标与高校人才需求相联系,解决人才选拔评价问题。第二,研制体现“双高”选才育人衔接的课程评价体系,组织高校命题专家和部分优秀高中教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研制自主命题各学科课程评价体系,制订科学的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确保其既能满足党和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又充分反映本省高中教育教学实际,在命题中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科学命制助力高校人才选拔和高中落实“双减”政策的高考试题,一是不断优化各科试卷难度结构,合理安排难易试题的分值和题量,实现对不同水平考生的合理区分;二是注重对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三是突出对必备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增强高考与中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助力落实“双减”目标,发挥好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
(三)落实服务选才与引导教学衔接统一,推动实现综合育人
学评融合趋势下,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14],已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考试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高考命题要通过考试内容改革,在服务选才的同时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引导重塑教育生态,确保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相统一。
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7]。高考命题要加强试题与课程标准、国家审定教材的衔接,引导高中转变教学理念,认识依标教学的重要性,促进“教—学—评”一体化。通过高考命题改革,引导一线教学在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始终以是否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判断标准。教育考试机构要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从命题指导思想、命题依据、命题原则和试卷特色等方面,对高考命题工作进行评价,深入做好试题评析,从试题立意、情境设置、设问和作答等角度,阐释命题思路、考查内容和解题方法等,进一步发挥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中学教师应主动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等,把握命题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理解命题思路、领会命题意图、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质量和水平要求、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三、培植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高考命题队伍
高水平的命题队伍是高考试题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人才基础、智力支撑和关键主体[1]。高考命题队伍的培植过程是从明确角色定位、强化身份认同到提升能力素质的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过程,是从培植什么样的高考命题工作者到怎么样培植高考命题工作者的立体建构过程。
(一)命题工作者职业角色定位:从出题者到育人者
命题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指命题工作者在工作场景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包含行为、社会地位、角色期待等内容。按照社会学观点,角色表明了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其对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角色期待规范了角色行为,角色期待越明确具体,角色清晰度就越高,角色扮演者就越有章可循[15]。高考命题工作者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主体,试题质量是命题者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高考命题工作者具有独特的身份地位和工作职责,其工作内容承载着党和国家、考生和家长、社会公众及广大考生的期望。随着高考试题逐步由考试评价工具转变为全面育人载体,命题工作者的角色期待也从单纯的出题人转变为育人者。
作为育人者,高考命题工作者除了担任考试项目和命题事务的管理者、学科命题方案及试题命制的负责者、命题管理及质量标准的实施者、命题安全保密的直接责任人等角色之外,还应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忠实拥护者、高考内容改革的一线参与者、立德树人的坚定践行者、科学选才的重要服务者、基础教育教学的正向引导者、学科融合育人的探索推动者等。因此,政治素质可靠、道德品行优良、命题价值导向正确应成为遴选高考命题人员的首要标准。教育考试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和建立与高考命题工作者角色定位相符的行为规范,包括政治行为、业务行为、职业道德、廉政行为、工作秩序、保密行为、语言行为等,对命题工作者严格依规管理。
(二)命题工作者身份认同建构:“双重性、三阶段”的增强与交融
身份是个体或群体的标志或独有品质,身份认同既包括对个体特质和属性的确定,也包括对个体和群体关系的认同;既包括自我认同,也包括外界认同。高考命题人员的身份呈现出公务与专业双重性并存的特点。公务性指高考的政治属性,要求命题职责的履行必须以服务考生和院校需求为旨归,以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为最大诉求。专业性指从事高考命题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公务性承载着身份的价值内涵和应然之义,专业性是公务性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二者互为支撑、互相补充,共同影响高考命题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命题工作者本人及外界对其身份的双重性需给予同样的关注和重视,身份认同才能准确形成,否则将出现自我身份认知偏差,从而影响高考命题的实际效果。
命题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建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体在命题培训、实战锻炼和入闱动员的程序与仪式中觉知的自我身份;第二阶段是在命题闱点内外的工作生活中萌生的情感连接与感性归属;第三阶段是在更加深入的命题实践与集体交流研讨过程中,个体对命题工作群体的价值追求与群体共识的理性认同。身份二重性随着这三个阶段的递进逐步增强和交融。在此过程中,除命题工作者个人认识的深化、个体知识的增加、个人经历的发展等之外,团队信念、环境氛围、组织支持等也是影响其身份认同构建的显著因素。其中,团队信念指高考命题人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牵引,怀有高质量完成命题任务的共同愿景;环境氛围指高考命题闱点内外对命题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的建构与融洽和谐、沟通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组织支持指高考命题工作组织者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调动命题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为命题工作开展和团队成长进步提供动力。以上三个目标的达成都应以高考命题组织文化的培育为抓手,凝练高考命题战线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凝聚精神力量、加强行业自律,在命题过程中强化对职业身份的双重认同,实现对高考育人共同价值的思想共识和行为自觉。此外,社会评价对高考命题工作者自我认同的影响不容忽视。高考命题作为指挥棒、风向标,对教学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必然产生直接影响;反之,学生、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及社会各方对高考试题的意见反馈,是命题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也是职业获得感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社会应尊重命题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教学一线应重视高考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使高考的全面育人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工作者应主动听取社会各方对工作有益的意见建议,在各方期待中进一步认清身份使命,坚定职业操守。
(三)命题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同向发力
高考命题是一场联动战,命题队伍的构建涉及多元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命题人员派出单位等,共同构成责任明晰、协同运作的工作共同体。为有效提升命题工作者的职业胜任力,必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既需要教育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从宏观层面整体规划、建章立制,也需要命题人员派出单位和考试机构在中观层面积极承担、有力推动,还需要命题人员从微观个体层面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职业能力建设。
一是在宏观层面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支持考试招生工作,教育部出台了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和学科秘书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积极跟进,结合实际情况先后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办法。在具备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相关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做好高考命题人员育、选、管、用全链条的顶层设计,凝聚各方合力,完善细化命题工作激励措施和待遇保障制度,让奖惩办法有据可依,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督导检查,确保合适的、优秀的命题人员选得出、留得住。
二是在中观层面建立健全组织选培机制。有关学校和单位应切实履行选派高考命题人员和落实待遇保障的职责,考试机构要精心设计和构建目标清晰、形式多样、内容具体的高考命题能力培训体系,为命题人员提供丰富优质的培训资源,并注意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厚植命题人员的职业责任感。
三是在微观层面建立健全个体内在激励机制。命题工作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主发展作为角色完善和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多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成长,在命题管理、命题内容、命题质量、命题安全等方面根据时代要求和形势需要不断提高水平。首先,要不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最新发展,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到深化于学、内化于心、转化于题,上承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之期待,下接本地教情学情考情实际。其次,要以互促共进、以老带新的方式实现命题工作人才梯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使命题工作者在高考命题实践中获得更多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
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高考命题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通过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把考试测评技术和教育教学规律统一起来,把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发挥高考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走出一条以德引领、以智为基、体美劳强力呼应的考试内容改革之路[16]。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其实践探索的长期性与艰巨性。面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高考命题内涵理解和期待的差异,命题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实施路径,响应国家政策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核心关切,更好发挥高考命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