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考试研究详情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评价工作研究

2024-01-17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评价工作研究

图片3.png

  

 

作者:杨君,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考命题、学科教育测量及评价研究,教育政策研究。

摘要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实践有显著的导向作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考试评价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既要为教育政策制定及改革决策提供建议,也要服务命题部门提高命题水平,并服务一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将教育测量理论与大数据技术结合,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相结合,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以及将分类设计和多元供给相结合。

关键词:高考改革;教育测量;考试评价;教学导向;学业质量水平

引用格式:杨君.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评价工作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01):68-72.
    2020年 6月 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就如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评价领域改革作了系统部署。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实践有显著的导向作用。目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教育教学的新情况都对考试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探索与新高考改革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方法,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试评价机制,关乎教育综合改革的平稳推进,关乎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对新时代考试评价工作的“两个导向”原则和“四个服务”的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试评价工作中“四个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供教育同行参考。

一、考试评价工作原则

1.目标导向

教学和考试作为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考试评价作为沟通一线教学和考试命题的重要渠道,与二者联系密切,也是促进教考良性互动的关键。
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锚定既定工作目标,逐步朝着目标方向不断前进,直至目标实现。考试评价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教学和考试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和考试互补共赢,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考试评价既要坚持正向引导,避免“考什么、教什么”的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也要强化育人导向,丰富评价维度,开展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评价,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直面问题,以问题解决为根本遵循,调动所有资源,集中全部力量,实现工作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圆满解决。
一是通过对考试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考试数据中蕴藏的教育教学信息,据此诊断学科教学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提高中学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服务于中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二是通过对各类考试考后统计数据的深入分析,开展试题质量和测评效果的评估,发现命题工作的不足,服务于命题质量的提升和命题工作改进,更好地发挥命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三是综合分析各类考试评价数据,丰富评价手段,纠正简单以成绩评绩效、以分数排名次等不良的评价方式。
    3.需求导向

考试评价工作应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回应并满足现实教育评价形势的需要,发挥其服务教学和命题需要的功能。
   《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在学校层面,强调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检测结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评价方面,提出建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要求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学生评价方面则要求坚决改变根据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唯分数”不良做法,要创新“五育并举”的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考试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3]两个文件的发布,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还是高中阶段的“育人方式改革”,都指向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工作,既要适应政策文件的育人要求,发挥科学的教学诊断作用,助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同时也应开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试题考查水平、成绩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升命题质量,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二、考试评价工作目标

1.服务教育政策制度及决策建议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形势,出现不同的问题,而改革推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各级各项教育改革方案出台,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起来,现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4],改革已经进入深入落实、具体推进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考试评价工作应深入研究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改革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并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跟踪研究教育改革政策实施的效果及面临的困境,提出政策调整和优化的具体思路;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应的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和政策参考。
    例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中“等级方案”的设定,“等级方案”与中学教学、高校招生以及考试命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关乎考试命题的公平性,又关乎高校招生的选拔性,也影响对基础教育的导向性,涉及高考本身的科学性,是本次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5]。此外,“等级方案”与考生成绩的总体分布、命题的总体难度及难度结构要求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考生的等级成绩和原始成绩,也因此极易引发社会舆论。为确保方案的科学可行,北京对历年理综、文综科目考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等级方案。一是设置合理的难度目标。一方面,等级考的试卷难度不宜比现行高考的难度更大,因为难度大则与其学业水平考试的属性不符,也不利于高考向学考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等级考的难度不宜过低,过低则区分效果差,与等级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进行录取的需求不符。二是结合北京的高考实测数据,选择与等级考的目标难度相近的难度数据进行分析,制定方案。依据历年实测数据制定方案有利于实现命题难度的平稳性和考生成绩分布的合理性,也利于实现考生等级转化分与原始成绩的基本相近,不会出现考生成绩的大范围“漂移”,也极大地降低考生原始分总成绩和等级转化成绩的排名错位风险,确保考试公平,同时也有利于北京卷命题保持特色,以平稳推进考试改革。
    2.服务命题部门提高命题水平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命题是考试的关键环节,命题技术水平高低、试题质量优劣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导向直接关系到教学育人的效果及改革的成效。教育评价工作服务命题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详细的考后数据统计和分析。基于考后数据分析试卷的总体考查及区分效果,评估考试是否达到测评目标,反思试题的缺陷和不足,促进命题质量提升,提升命题专业化水平。此外,通过将考后数据分析与学情调研相结合分析试题的教学导向及效果,提出针对命题策略的优化路径。以北京为例,考试评价部门通过对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进行全样本分析与评价研究形成研究报告,促进试题质量及命题技术水平提升。通过考试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结合命题立意及考查要求,形成试题的质量分析报告,明确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分析试题的选拔功能和区分效果,评估考试命题和招生录取要求的匹配度,提出试题难度及难度结构的优化策略,以提高命题服务于高校招生录取的效能。在加强数据分析的同时加强调研,通过日常的学情调研、考前的征求意见、考后的交流座谈等调研活动,了解教学现状和学生水平,提升命题的针对性。
    3.服务一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师是育人的具体实施者,一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乎育人的质量和效率。教育评价关乎教育方向,教育评价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教学质量提升。各级各类考试数据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通过考试数据分析可以对考生各学科知识、能力的水平做出客观判断,并对教学水平进行诊断,反馈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及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改进。
    北京的考试评价工作综合考生的作答数据和考后统计数据,形成考生水平评价报告。考生水平评价报告以全体考生的考试数据为基础,基于有利于课程改革实施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运用教育测量方法对全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学科专家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对教学现状的整体把握,依据课程标准,通过对考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客观表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教学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分析过程中,注重分层研究和个性化分析,既有对不同区县、不同学校的群体分析,也注重对考生分层,并研究不同层次考生的特点和差异。为使评价结果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分区域开展诸如调研、学术研讨、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将评价结果及理念传导到教学一线,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4.服务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是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要求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总体方案》中提出教育评价工作五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方法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为考生科目选考、职业规划乃至生涯发展提供参考。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评价工作一方面应基于考试数据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进行诊断,发现不足和短板,提出针对性培养建议;另一方面也应逐步探索完善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评价方法和机制,建立与“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试评价工作一方面要采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环节、各阶段的教学数据和考试数据,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学科专长等进行个性化评价;另一方面要按照选考方案,结合高校专业选考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化评价结果开展生涯规划指导,以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考试评价工作策略

1.教育评价理论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6]

考试评价的实施大致包括三个流程:评价数据的收集、数据分析并形成结果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大数据的运行则遵循数据生成、数据选取、信息挖掘和结果实时呈现的一般规律[7]。可见,考试评价过程符合大数据的运行一般规律,大数据技术可为教育评价提供评价思路的借鉴和相关方法技术的支持,提高评价效率。运用大数据技术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来研究教育评价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大数据的作用,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实践路径。
    首先,大数据时代智能教育环境的创设以及智能设备的使用产生并自动存储了各类教育活动中的海量教育数据。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在线教育系统的大量运用,以及各种信息化终端设备的普及等,教育数据呈指数级增长,教育领域也从数据相对贫乏变成了数据最丰富的领域。
    其次,教育评价工作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人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的复杂性使得教育评价工作极为复杂,且专业性要求极高。传统的教育评价工作常采用单向的因果关系思维和评价者的经验判断,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也制约了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发展。相较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大数据技术将思维从线性的因果关系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注重教育数据的信息挖掘和数据间相关关系的分析[8],发现过程中的问题、探索教育育人规律并预测发展趋势。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教育评价以基于数据信息挖掘及相关性分析形成的客观性解释为主要运行方式,既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又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使教育评价趋向精准化。

最后,教育评价专业化对教育评价的结果反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反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评价功能发挥的效果。运用大数据技术可实现教育评价结果的智能化、可视化和动态化呈现,教育评价结果反馈也实现了从粗略到精细、从延时到实时转化,结果反馈更加常态和及时[9],大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应用效果,有效支持科学的教育决策、改进教育活动、预测教育发展[10],有助于师生更好地改进教与学。

2. 考试评价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考试评价的目标是服务人才培养,反馈并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因此,考试评价理论研究需要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评价方法,验证教育评价理论。教学实践及育人理念的发展影响考试评价理念的更新,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策略的发展促进教育评价方法的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评价工作在促进教育发展中的效能。
    第一,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在评价实践中验证并丰富评价理论。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结合教育教学需要开展评价策略及方法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评价方法。
    第二,将教育评价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并反馈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将评价理论与教师的教相结合,反馈并改进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反馈并优化学习方法;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改进师生的互动机制。
    以走班教学为例,作为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走班教学的实施使得中学教学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模式走班教学的效果差异及对比研究、不同学科与不同课型的走班教学策略及相应的教学效果研究、走班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开展策略及评价研究等都是本轮改革中面临的全新课题,需要基于各类考试测评数据,结合改革实际开展相应的评价研究。
    3.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在传统教育评价实践中,评价者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即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每个教育阶段完成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效果,且主要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这也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综合使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是破解教育评价难题的重要手段。既评价最终学习结果,也考核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既评价在校学生的整体水平,也考核学校教学对学生的“加工能力”;既要科学做好基于考试数据的评价,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也要重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既重智育评价,也重德、劳、体、美育评价。
    首先,完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11]。一是强化过程评价,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从成长性角度评价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结果评价提供支撑,为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二是改进结果评价,要全面界定教育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要为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和教学策略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与信息支撑。
    其次,探索增值评价。在关注对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对评价对象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评估评价对象教育目标实现的增值效果。基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增值情况,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办学绩效进行评估。
    最后,健全综合评价。不再局限于对评价对象单一目标是否实现或具体标准是否达成进行评价,而是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教育要素的全面评价。以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4.将考试成绩与学业质量水平评价相结合
    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水平。各个核心素养不同要素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了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即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既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过程性命题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等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12]
    课程标准虽然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要求,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内容。对于如何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体现不同学业水平的考查,如何实现不同核心素养不同要素的不同学业水平的考查,如何将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获得的考试成绩对应学生的学业水平成就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这是科学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促使学业水平考试回到学业水平的本质属性,也是实现学业水平考试对教学的正向导向的前提。
    学业水平考试要回归学业水平属性,回归学业水平评价的独特价值,其核心在于通过考试测评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反应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则在于考试成绩的解释和评价工作,通过对试题的研究和评价工作,将考生的考试成绩与其学业水平相对应,通过考试成绩反映考生不同核心素养不同要素的学业质量水平,这也是发挥命题导向作用的基础工作。
    5.分类设计和多元供给相结合
    分类设计,多元供给,就是要对不同的评价目标提供不同的评价内容,对不同性质的考试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版本的评价报告,以提高评价工作服务教学考试命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撰写不同版本的评价报告

①服务命题,进行考后原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重点包括考生整体水平评价及具体试题的数据分析,撰写的数据分析报告仅供命题部门使用。
    ②导向教学,撰写的侧重于试题评价的评价报告,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各科整体命题理念、试题特色、能力考查特点的阐述;二是对部分典型试题和特色试题的详细试题分析,包括命题立意、能力考查特点、考后数据分析、由数据反映出的考生能力特点以及教学建议等。
   2)针对不同的考试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①对于高考科目(语数外),成绩呈现和使用均采用原始分,与以往类似。考后可公布原始分,相应试题的难度也可以公开,考试评价工作变化较小,可参照以往做法适当改进。
    ②对于等级考科目(选考六科),由于采用等级呈现成绩,使用等级转化分参与录取。为避免媒体对等级方案呈现成绩科学性、公平性的炒作,等级考不宜公布原始分;为避免因学科难度差异影响考生科目选考,避免社会舆论对试题难度的错误解读,导致选考群体的不稳定,增加命题的不确定性,也不宜公布选考科目的总体难度和各试题的难度(可公开部分典型及特色试题的难度)。
    ③对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合格性考试主要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合格性考试的评价重点在于通过评价发挥中学教学效果评估和质量监测功能。合格考成绩以“合格 /不合格”呈现,因此合格考的个性化评价意义不大,评价的关键在于通过不同群体(区县、学校)的考后数据(全卷数据、部分典型试题数据、不同难度试题数据)反映不同区县、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差异和学生能力水平差异。

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体方案》作为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考试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工作对育人的导向和诊断功能、对教育政策制定的参考和支撑作用,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聚焦育人目标,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不断探索并优化完善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图片4.png

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命题研究”(BHA180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刊登于《教学与管理》2024年第1期,文章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平台仅作分享交流使用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教学与管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