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考试研究详情

2023年全国甲卷42题(命题立意)

2023-09-25

【试题研究】鲍鹭滨,潘志良:2023年全国甲卷42题(命题立意)

12.png


42题:材料:

13.png

7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时代背景】

国家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国家记忆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意识”“无意识”积累形成的,承载着国家的历史和回忆,是对国家历史和国家文化的记忆建构,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历史、文化等的“记忆”。”具有生成的集体性、印记的民族性、情感的共鸣性和价值的导向性等重要特征。

中央电视台重点创新节目《国家记忆》,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

——参考知网百科

【原典出处】毛泽东现代诗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原典出处】2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14.png

  【原典出处】(节选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主要成就,表格整理转载了浙江省泰顺县育才高级中学潘志良老师的成果,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15.png

16.png


【试题解析】(特征整理自鲍鹭滨史料汇编中国现代史上中下卷)

涉及教材知识点

三年巩固新政权、恢复经济时期(1949-195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第一届政协会议;开国大典;土地改革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棉白之战”;中苏建交和同盟缔约、抗美援朝;工商业调整等

四年建立新制度、发展经济时期(1953-1956)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和第二届政协会议;54年先发;三大民主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双百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主要时代特征(材料源自黄建忠、王永健老师编著《中外通史读本》,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整体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的重要七年;也是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现代化的准备和全面启动时期。

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成熟,从“一边倒”方针发展为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经济上,由多种经济成为并存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启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起步。

材料呈现:(节选重大)

1.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国家记忆

材料一(开国大典)

17.png

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广场上,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二十八年的光辉历程。

原来,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28响礼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起,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奋斗,才使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开国大典。从此咱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兴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毛泽东语)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高中历史教研组主编:《中学历史史料阅读与情境设问·中国史》,第294页

材料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材料二 (土地改革)新中国土地改革大事年表:

1、建国前,老解放区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进行了土地改革。

2、1949年冬至1950年春只在华北的城市近郊及河南部分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其他广大农村地区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进行准备,主要是: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建立政权基础。

3、1950年2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征收公粮的指示》,提出不同地区分批实行土地改革的具体部署。

4、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并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5、1952年冬、1953年春,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广大新解放区如期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原文节选:

18.png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 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四条  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第三章 土地的分配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第十一条 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之。但区或县农民协会得在各乡或等于乡的各行政村之间,作某些必要的调剂。

第二十四条 华侨所有的土地和房屋,应本照顾侨胞利益的原则,由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或省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一般原则,另定适当办法处理之。

第三十五条 本法适用于一般农村,不适用于大城市的郊区。大城市郊区的土地改革办法,另定之。

第三十六条 本法不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但在汉人占多数地区零散居住的少数民族住户,在当地土地改革时,应依本法与汉人同等待遇。

第三十九条 本法公布后,各省人民政府应依本法所定原则及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当地土地改革实施办法,提请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批准施行,并呈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备案。

土改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属于农民,从而有了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生产的可能。经过土改后,一部分地区,主要是土地改革完成较早的地区,比较普遍地组织互助组,以解决耕畜、农具、劳力不足的困难。

粮食由1949年的2774亿斤提高到1952年的3088亿斤,增加了42.8%,年均增长12.6%,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出11.3%。棉花由1499年的889万担提高到1529年的2607万担,增加193.4%,年均增长43.1%,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出53.6%。

——孙瑞鸢: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动因、政策和成就——对《剑桥中国史》第14卷有关部分的评析

土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大变革。它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直接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土地改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农村稳定发展为工业化免去了后顾之忧。土地改革运动同时还唤醒、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农民在经济上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被废除,成为了平等的、更具独立人格的人,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人际关系,根本动摇了农村的封建思想观念。土地改革过程中政府广泛动员农民参与运动的同时更强调有序的领导,培养了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组织城市知识分子到农村参与土改,这些举措无形中扩大了城乡交流,党内外知识分子频繁往来于农村与城市,给农村带去了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科技知识。

——佘君:《土地改革的现代化透视》

    材料解析: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材料三(抗美援朝)

19.png

20.png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此一战,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经此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历来秉持“亲仁善邻”的理念。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只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够迎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解析: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数十万为国捐躯或者负伤的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材料四(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21.png

1954年日内瓦会议分两部分交叉进行:第一部分从426日至615日,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第二部分从58日至721日,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前,中央估计,会议要在朝鲜问题上取得进展已很困难,因为朝鲜战争在三八线停下来是反映了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的现状。(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这种力量对比,在停战后的九个月没有产生多少变化。会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印度支那问题。假如印度支那战争能够停火,假如能够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那么美国再也不能在亚洲找到制造战争借口的地方了。(参见中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基于这种估计,中国代表团的谈判对策是:在朝鲜问题上坚决主张全面和平解决,争到最后应在承认维持南北朝鲜现状,分期撤退外国军队和恢复南北朝鲜交通贸易等问题上谋求解决办法,以建立初步的和平局面;对印度支那问题,则要力争不使日内瓦会议开得无结果而散,即使不能达成任何协议,也要使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谈判不致完全中断,形成边谈边打的局而,以增加法国内部的困难和法美间的矛盾,而有利于印度支那人民解放斗争的开展。(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155页。)由于美国伙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代表进行阻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未达成任何协议。但是由于周恩来的杰出的外交才能,中国的真诚的和平愿望与和解精神得到了世界上更多国家的了解,美国在战后的外交舞台上首次陷入了尴尬境地。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开国创业(19491956)》

经过周恩来的努力,越、中、苏三国协同步调,法国又作出让步,终于打破了在划分集结区问题上越南主张分界线划在北纬16度、法国主张划在北纬18度的僵局,把分界线划在北纬17度。7月20日,也就是孟戴斯-弗朗斯向法国公民许愿期限的最后一天,除了美国,出席会议的所有国家达成了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最后协议。次日,会议公布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和《印度支那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印度支那全境实现停火,为了维护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驻扎在三国境内的外国军队必须一律撤出。7月22日,印度支那三国交战各方下令停火,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也挫败了美国对印度支那进行武装干涉的阴谋。日内瓦会议基本达到了中国预定的目标,维护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949-1956)》

1955年4月18日,29个亚非国家的340名代表齐集万隆,亚非会议隆重开幕。万隆会议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美国极力阻挠、破坏会议的召开,挑拨亚非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而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又互不相同,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进行了艰苦的工作。正如中国在会前所预料的,有些国家代表对中国存有疑虑,表示程度不同的不信任,甚至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指责中国没有宗教自由,怀疑中国对邻国实行“颠覆”活动等等。——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949-1956)》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中国代表团这种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态度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赞扬,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解析:(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万隆会议)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材料五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从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共五年,代表人数一共一千二百多名,一共举行了五次会议,都在首都北京召开。其中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国务院,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其他四次会议于1955年至1958年每年各举行一次。

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恰当地照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历史特点,照顾到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这就使得我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一切国家机关能够更广泛更巩固地团结全国人民,胜利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

材料解析: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2. 建设成就的国家记忆

材料一

23.png

在经济建设开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号召过学习苏联,但它坚持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五计划”的建设,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援助,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果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24.png

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全面高速增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指导思想明确,计划具有科学性,所以取得了很大成功,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到1957年底,“一五”规定的各项指标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基本建设来说,完成基本建设总额550亿元。特别是对156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建设,为后来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材料解析: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涉及教材知识点

全面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56-66

“多快好省”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右倾”运动(庐山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调整(七千人大会);中苏交恶和第二次建交高潮;50—60年代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革命”;“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等;计划时代人们的“票证生活”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66-76)

“五一六通知”;上海“一月风暴”和“二月逆流”;红卫兵和上山下乡;九一三事件(林彪坠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70年代周恩来和邓小平的经济政策调整;70年代“工农兵学员;袁隆平杂交水稻成就;粉碎四人帮等。

主要时代特征(材料源自黄建忠、王永健老师编著《中外通史读本》,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基本特征“探索性”。受苏联模式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既有成就,更有挫折、教训。

政治上:中共八大提出关于主要矛盾等富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正确思想,但不久“左”倾错误占主导,转向强调阶级斗争;“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外交方面经历了60年代的困局到70年代的重大突破。

经济上:成就与失误并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等运动严重影响了现代化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人们的着装体现了浓郁的时代特色。

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教育深受政治运动影响。

1.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国家记忆

    材料一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25.png

2758(2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大会,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垠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图为被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的乔冠华部长的笑)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三):十年风雨(1966-1976)》

    材料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的“破冰”握手

26.png

中国乒乓球队访美,在美国掀起一片高潮,不只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而且促进了美国朝野更倾向丁与中国进行政府之间和民间团体之间的交往,形成巨大推动力,推动美国政府加快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毛泽东、周恩来把国际体育交往作为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重视和灵活应用。他们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眼观五洲风云,高瞻远瞩,通过国际体育活动这个极佳的桥梁,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建立和发展友谊。推动了地球的小球时刻没有停止转动,在周恩来告诉中国乒乓球队。要准备到美国去的同时,也同意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之后尼克松总统、田中首相等相继访华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这是中美两国的伟大创造。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乒乓球外交在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中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乒乓外交不仅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而且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序曲。(右图为尼克松访华主动和周恩来握手)

——摘编自吴学文、王俊彦著:《世界杰出外交家周恩来——“乒乓外交与中美、中日关系》

材料解析: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2.建设成就的国家记忆

材料一 1956—1976年的建设成就

27.png

1966年与1956年相比,按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65元增加到254元,即增长53.9%;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02.4%,国民收入增长57.8%,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4.4%。10年中,建成投资限额以上的大中型项目1413个。

原材料和设备的自给率提高,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从60%以上提高到90%以上。建立起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工业布局有所改善,广大内地和边疆的各省、自治区建起不同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1956—1966年,全国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1300公里,铁路货运量增加123.3%。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4倍。1957—1965年,内河航运拥有的轮驳船增加1.9倍。扩建了沿海主要港口。

1966—1976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有所扩大,经济国力有所增强。1976年社会总产值达到5433亿元,比1966年的3062亿元增加了92.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36亿元,比1966年的2534亿元增长了99.1%;国民收入达到2427亿元,比1966年的1586亿元增长了62.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8%、7.1%和4.9%。国民收入中农业所占比重,1966年为43.6%,1976年降低到41%;工业所占比重由38.2%上升到43.3%。工业化的程度有所提高。   

工业方面,兴建了一批大型企业,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成和在建的大型企业有:大庆、胜利、大港油田,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顶山、芙蓉山,山东兖州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站,攀枝花、酒泉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等等。197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58亿元,比1966年的1624亿元增长125%,年均增长8.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有提高。1967年钢产量达到2046万吨,原煤4.83亿吨,石油8716万吨,棉纱196万吨,化纤14.61万吨水泥4670万吨,农用化肥524万吨,发电量2031亿度,分别比1966年增长33.6%、91.7%、5倍、25%、86.2%、131.8%、117.4%和146.2%。……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和成昆线、湘黔线等铁路线相继动工。1976年建成全长1700多公里的中同轴1800路载波波通讯干线和联通全国20多省市的微波通讯干线。北京、上海各建一座卫星地面站。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材料二(两弹一星)

1957—1966年间科技人员增加1倍多。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果。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原子弹和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原子弹和导弹的国家之一。1966年爆炸中国第一颗氢弹、1969年进行地下核试验,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年研制成功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3月3日发射一颗科学实验卫星,1975年11月26日收回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收回卫星的国家。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许多领域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邓小平有一段名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编自司德鹏主编,国防科工委两弹一星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自主创新永攀高峰》

材料解析: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材料三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8.png

六十年代初,袁隆平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先例,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这是国际上从1917年有人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以来一直没有研究成功的课题。袁隆平从大田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转育成第一代雄性不育系材料,写出了《水稻的雄性不育》一文。当时,有人断言,开展这项研究是对遗传学的无知。袁隆平没有理会,仍坚持不懈,进行研究。他通过对470多对不同品种测交,在1968年筛选出有保持能力的青小金一号,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不料,这一年5月,他培育出的青小金一号稻秧苗,夜间被人全部拔光。他四处搜寻,在一口深水井里发现了一些残苗。他不顾春寒水冷,立即下井寻摸。井窄水深,潜不到底,他又赶紧用水泵把井水抽干。沉入井底的秧苗早已腐烂,只有浮在水面的五株秧苗还有生机。他用这几株残苗南繁北育,结果,转育成南广粘不育材料。此后,他又同研究组成员一起,从与华南野生稻亲缘较近的东南亚高产品种中找到了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的重大突破,前后共花了10年时间。从1976年起,籼型杂交水稻开始小面积种植、推广。到19805月,全国累计播种面积达2亿5千多万亩,增产粮食260多亿斤,平均亩产一般比其他良种增加100斤以上。

——摘自《籼型杂交水稻的主要培育者——袁隆平》,《种子世界》1983年第3期(来源:中国知网)

材料四(劳模精神)

热爱祖国,就是一切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国家事业为使命,以报效祖国为职责。

无私奉献,就是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无怨无悔,勇于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贡献才智和力量,甚至生命。

自力更生,其核心和灵魂是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自力更生是独立自主的具体表现。

艰苦奋斗,就是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

大力协同,从宏观上说就是党的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大协作,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从微观上说,是胸怀全局、同舟共济、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使命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勇于登攀,说到底就是一种勇往直前、刻苦攻关、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

——摘编自司德鹏主编,国防科工委两弹一星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自主创新永攀高峰》

材料解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先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点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涉及教材知识点

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1978-1992

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十六字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发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浦东新区)

外交:中美正式建交

思想文化科技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三个面向方针、九年义务教育等);科技事业的发展(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863”计划、火炬计划等)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时期(1992-2019

政治: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村民选举制度等)

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

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思想文化科技教育……

主要时代特征(材料源自黄建忠、王永健老师编著《中外通史读本》,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政治上,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发展,逐渐从僵化体制转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调整外交战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开创对外和平友好的新局面。

经济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逐渐从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科技文化领域由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文化科教事业全面发展。

  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国家记忆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9.png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这是经济现代化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契机。这次会议决定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获得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保持必要的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为此,必须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方法实行认真的改革;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必须加强科学和教育工作。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道路。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材料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的红手印

30.png

这场农村改革的烈火,从安徽等地开始点燃起来。安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200亿斤左右,再加上价格因素,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1978年,全省又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直到9月还没有下雨,许多河道断流,粮食严重减产。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在过于集中,在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抑制和损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公社在这年秋天种麦时,因为天太旱种不下去,悄悄地将集体的绝大部分土地实行“包产到户”,结果麦子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增产1435万斤,受到周围不少村的仿效。这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口农民,决定实行大包干。大包干的做法是:农户承包集体的土地后,由生产队和农户签订合同:在保证按合同交够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的前提下,剩下的全部归承包农户所有,剩多剩少都如此。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上图为小岗村18户分田单干的红手印)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解析: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材料三(经济特区)深圳的腾飞

31.png

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广东地接港澳,又是重要侨乡,一直有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传统,实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东省和交通部给李先念和国务院写报告,联合提出:交通部驻香港的招商局在广东省邻近香港的宝安县蛇口人民公社建立工业开发区,“既能利用国内较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又便于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原材料。”李先念同意在蛇口兴办工业开发区,以后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一部分。

1979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向邓小平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一设想。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委托谷牧主持,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把四处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并总结试办的经验,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经济特区的建设。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民所作的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这样,“经济特区”便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包括: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成分可以让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更大些,对外商投资和特区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给予优惠政策,简化出入境手续,改革劳动工资制度,赋予经济特区政府有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到1982年,起步最早的深圳,已从一个人口稀少、工业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同外商签约1600多项,投入资金17亿港元,引进大、小设备1.5万多套,并同内地联合兴办100多家企业。

20世纪80到90年代深圳这个前沿小镇成为中国市场力量的试验场。作为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经济特区,深圳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企业家及各类人才,那些不安于现状、梦想着创造更辉煌未来的人们纷纷奔向深圳。在过去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人口不足3万人的小渔村转变为拥有超过1400万居民,增长速度全国第一的中国大城市。曾经充斥着危险的人口外逃之路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为一盏耀眼的商贸明灯。

——摘编自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罗纳德·哈里·科斯 王宁 徐尧 李哲民 译:《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材料解析: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材料四(南方谈话)

32.png

1992 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毅然以88岁高龄再次南下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列重要谈话。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打破计划体制的思想束缚,改革开放进程中又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解析: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材料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3.png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中国的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2010年的9.8%,并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国的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分别增长了4.9倍和4.7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两倍多。2001年中国人均年收入是800美元,到2009年已增长到2500美元,并有2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中国在这十年里吸引了约7000多亿美元外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已在华开展业务。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贸易量10%”。

——引自2011年1月2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出席--个题为“中国对全球贸易和增长的影响”的分论坛时所作的讲话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这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必将对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通过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可以更直接、便捷、充分地吸收借鉴入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加速和推动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二,通过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加速基于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推动政府职能的战略性转变。

第三,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为中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经贸环境,有利于协调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扩大我国产品的出口。

第四,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可以推动和加速中国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升级,进而参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五,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可以进-步推动中国立法与司法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既符合国情又与世贸组织规则相衔接的涉外法律体系。

——摘编自郭德宏 王海光 韩钢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990~2002)》卷五世纪新篇》

材料解析: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材料六(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4.png

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港、澳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正式确立。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解析: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完成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材料七(海军建设)“辽宁号”、“山东号”

35.png

什么是强大海军呢?就目前而言,就是能够听党指挥、制衡强敌、制胜“台独”、震慑周边、捍卫海权的海军。

200812 月,人民海军派遣了一支舰队前往索马里海域进行援助。这是我国组织海上作战部队进行的第一次海外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同样是中国海军第一次保护公海重要运输路线的安全。截至目前,中国海军舰队已完成各项突出任务,包括确保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海外访问、非传统安全演习、多边联合海军演习等,从近海走向远海。

今天的人民海军不仅是海洋权益的捍卫者,并且正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人民海军历经磨难,逐步强大,载着国家与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向前,迎接新时代的各项挑战,为国家与世界和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海军建设在邓小平“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的海军”、江泽民“建设祖国的海上长城”和胡锦涛“加快海军转型建设”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下水为标志,中国海军在实践上已跻身世界海军建设的先进行列,也标志着中国海军建设逐步走进新时代。

——摘编自吕萌《党建设强大海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6.png

材料解析: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1. 建设成就的国家记忆

    材料(蛟龙号、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

37.png

1992年起步。1999年发射第一艘神舟飞船,到2003年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再到神舟十号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短短20多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顺利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的里程碑性节点。

神舟一号,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1999年11月20日发射。

神舟二号,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2001年1月10日发射。

神舟三号,首次装载了模拟人,2002年3月25日发射。

神舟四号,达到可以载人的程度,2002年12月30日发射。

神舟五号,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发射。

神舟六号,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发射。

神舟七号,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2008年9月25日发射。

天宫一号,安装对接口的太空实验舱,2011年9月29日发射。

神舟八号,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

神舟九号,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

神舟十号,开展短期(15天)有人照管的载人飞船,为建造空间站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积累和验证,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进行航天员太空中期驻留实验,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

——摘编自王吉星编著:《航空航天装备》,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第218-219页

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阶段分为“绕”“落”“回”。

第一步,绕月工程。以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任务为标志,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步,以探月卫星“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卫星发射任务为标志,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至2020年前,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摘编自王吉星编著:《航空航天装备》,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4月第1版,第219-220

材料解析: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2.9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 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命题立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  10  18 日)

诚如构建“国家记忆”的重要性,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本题以“国家记忆”为中心,全景视域辐射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的重大剪影。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几个时期重大史事的掌握同时,强调了重大史事在新中国建设征程中的深远影响。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意义的会议,如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等;一类是标志性的重大政治、军事、外交史事,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颁布、日内外会议和万隆会议、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等;一类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调整,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辟经济特区等;一类是重要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如袁隆平、各个时期的劳动模范;一类是各个时期的建设成就,如“两弹一星”、港珠澳大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学生依据题干要求,以以上一个具体视角为切入点,展开对这则“国家记忆”的阐释。阐释要紧扣国家意志,体现时代主题,讲好中国好故事。

本题开放度适中,视角范围广,学生有一定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时空观念上引导学生对新中国的伟大建设征程形成清晰的认知,在历史解释中强调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在家国情怀下激发学生发奋读书,报效祖国的正确价值取向。整体而言,本题凸显国家意志,立意高远,彰显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宗旨,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作答。

【答案范例】

示例一

观点: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论述:无私奉献,就是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无怨无悔,勇于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贡献才智和力量,甚至生命。艰苦奋斗,就是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

建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党和人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建设奇迹,也涌现出了不少各条行业战线上可歌可泣的劳模人物。如大庆铁人王进喜,在石油战线上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正是千万王进喜这样的祖国石油工人,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热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为祖国的工业建设添砖加瓦。又如数十年如一日在农业战线上的袁隆平,默默耕耘,艰苦实践,终于成功实践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技术,为我国乃至于世界粮食生产都作出了不朽的杰出贡献。

小结:正是这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才有共和国璀璨的今日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示例二

观点:两弹一星彰显新中国筚路蓝缕、斩荆披棘的奋斗记忆。

论述:1956年,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两极对峙和大国强权政治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动荡,为应对核威慑,中国先后于1964年和1967年成功爆炸原子弹和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的成功试制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它维护了国家安全,提升了国际地位,提振了民族自信,在新中国的科技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意义,其研制过程涌现出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体现了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综上,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铭刻着新中国的奋斗记忆。

【参考书目】

黄建忠、王永健老师编著:《中外通史读本》,鹭江出版社。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开国创业(1949~195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949-1956)》,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9月。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郭笑文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十年风雨(1966-197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吴学文、王俊彦著:《世界杰出外交家周恩来——“乒乓外交”与中美、中日关系》》,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3月。

司德鹏主编,国防科工委“两弹一星”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自主创新永攀高峰》,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英] 罗纳德·哈里·科斯 王宁著 徐尧 李哲民 译:《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1月。

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世纪新篇(1990~2002)》,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王

吉星编著:《航空航天装备》,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文章来源:本文选自《历史论文悦读分享》,本栏目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文中所涉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