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考试研究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概念与路径

2023-08-22

钟秉林 王新凤:中国式现代化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概念与路径

图片2.png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8期第1—10页。

作 者


图片8.png

钟秉林,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图片9.png

王新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摘 要:现代化是指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或者结果。考试招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体现了教育治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以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实现了教育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这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持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应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处理好科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教育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治理现代化;考试招生制度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部署,《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于2014年发布,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促进科学选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作出重要尝试,在实现既定改革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政策溢出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重要路径,这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考试招生领域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

  1 概念释义

  1.1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从词义的角度来讲,现代化指成为现代的过程,也可以指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特征;从理论涵义上来讲,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传统经济、社会、政治、文明向现代经济、社会、政治、文明转变的过程及其变化;从政策含义上来讲,在不同国家和领域现代化有着不同的政策含义,但总体上是指推进现代化的各种战略和政策措施[1]。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2]

  各国现代化路径与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中国亦如是。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特殊性在于其具有中国国情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为我国包括教育在内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基本遵循,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性增长也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教育的民主性与公平性、教育的终身性与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与社会性、教育的个性性与创造性等特征[5]。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6]

  1.2 治理现代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有力地冲击着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国家治理制度和制度能力的现代性逐步增长的过程和结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和政府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有关现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从国家控制、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理念变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推动各项教育制度日益完善,实现教育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在教育治理体系的框架下,增强按照各项制度治教的本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管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10]。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体上制约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3 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概念出发,可以将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界定为考试招生制度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学者提出高考制度现代化是指高考制度现代性不断增长、扩展及实现的历史过程,包括高考制度理念、技术与形态的现代化,其根本任务是服务与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实现高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高考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因此必须理顺高考制度与政治、教育、文化的关系[12]。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在适应国家、社会、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变革与创新,因此未来高考现代化的变革也要从国家、社会及教育三重关键维度上加以考量[13]。全力推进高考改革,构筑适应新时代的现代化考试,就需要准确定位高考核心功能,科学构建“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框架[14]。同时,需要意识到,效率、科学与公平是驱动高考制度持续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据此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5]。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过程就是追求现代性的过程。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也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不仅关系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也关系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目标实现。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不仅是教育领域内的事,有学者提出探讨高考制度现代化必须把高考制度置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背景和框架中加以考虑[15]。应该在国家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视野中探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问题。

  2 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的路径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体现了我国治理理念的转变、治理程序的规范,推进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构了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治理理念的转变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公平优先、科学选才、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改革过程体现出价值性、民生性、协同性的国家治理理念。
  首先,注重价值性。从单一的工具性转向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治理理念的重要转变。工具性是指人作为某种实践目的的工具性作用,价值性是指对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既重视学生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重视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报考志愿等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学生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系统性地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逐步由注重智育评价的人才选拔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载体转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16]。当然,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因为过于强调学生的选择性,也产生了学生趋易避难的功利化选科倾向,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学加强了对学生选科的引导,努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价值统一,体现高考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其次,坚持民生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彰显了国家治理的民生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作为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构成[9],这都体现了民生性的治理理念。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公平优先,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着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公平和城乡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考被赋予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功能,不仅促进个体向上社会流动、实现阶层跃升,也通过实施招生协作计划、专项计划等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扶贫攻坚战略,体现出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治理路径。
  最后,强调协同性。协同性是判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和达成善治的重要途径[17]。新高考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18],体现出协同性治理理念。协同性治理是要解决因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而形成的碎片化治理困境问题[19],妥善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构建多元主体的国家治理结构。考试招生制度作为一项高利害性、高关注度的制度,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管理部门、利益相关群体,利益冲突和矛盾众多,仅教育系统内部也涉及不同教育阶段和部门,迫切需要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强整体性、协同性治理。新高考改革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过程体现了协同性治理理念,力图优化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妥善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协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促进教考招衔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
  2.2 治理体系的完善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的规范化[20]。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治理手段的制度化、治理程序的法制化推动了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首先是治理手段的制度化。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21]。针对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学生功利化选科等现象,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部分省份启动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引导高校合理限制选考科目和学生合理选科。高考改革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完善。同时,经过慎重政策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取消过时或者无效的政策,如高考加分政策尽管在维护教育公平、弥补统一高考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0],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失范现象损害教育公平。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清理规范高考加分,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还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部分加分政策逐步缩减、取消的过程体现了考试招生制度的规范化。
  治理现代化还包括治理程序的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规范教育管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4]。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诚信制度,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提高考试招生程序的法治化、规范化。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全面从严治考、全面从严治招,制定出台《高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持续强化信息公开,配合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招生规范管理,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法制化,为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治理能力的提升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一种良性的治理文化,提高治理的效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构基础教育教学生态,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促进教考招衔接,以及高中教育、考试招生、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首先,高中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高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高中特色化、多样化、信息化发展,重构了基础教育教学生态,提高了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性。其一,为适应新高考选考制度,改革省份的高中学校实行不同程度的选课走班模式,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可以实现全员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可能会实行套餐制的选课走班,这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行政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授课方式的改变在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和选课需求的同时,弱化了行政班级的功能,拓展了学生学习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其二,新高考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要求和管理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仅学生的选科偏好就会引发教师队伍结构性的变化,要求进一步增加教师编制;改革还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提出新要求,需要加强高中教师培训和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配备、培养、培训;高中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其三,为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教学资源与学生选课需求的匹配,高中学校逐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排课、信息录入、学生发展测评等,提高了高中教育信息化程度。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均已建立省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22]。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程度作出了贡献。
  其次,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倒逼高校招生与育人模式变革、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高校招生与培养部门及高校与高中的协作,增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其一,新高考实施统一高考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等多种招生模式,要求高校招生部门提高专业能力。综合评价招生包括校测环节,如何提高校测笔试和面试命题能力,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同时还要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证招生录取的公平性,这些工作对高校招生部门和各院系都是不小的挑战。其二,新高考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招生录取,尤其是实行“专业(类)+学校”“院校专业组”等专业导向的志愿填报方式,倒逼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冷门专业或者招生不景气的专业可能面临因生源不足而逐步萎缩的状况。其三,在选科模式下,新高考生源质量、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文理分科模式下形成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提出挑战,高等学校亟须调整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四,新高考推进了高校内部治理模式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开放性。新高考模式下需要高校招生部门与培养部门共同研究提出专业限选科目要求,共同组织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高校招生和培养部门的协作。同时,高校为了获得优质生源,也需要加强与高中学校的协作,共同加强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加强高中生源基地建设,提前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等。
  最后,考试招生治理能力的提升。新高考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在考试命题等方面探索简政放权,以考试招生专业能力提升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国家和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命题队伍建设,提升命题能力;加强国家题库建设,建成具有征集试题、研磨审校和统计分析等多功能、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为高考命题提供高水平现代化技术支撑[16]。同时,全国范围形成了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的考试命题权力分配格局。《实施意见》提出,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18]。据此,选择性考试科目均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命题,推动改革省份加强命题队伍和命题能力建设。新高考实施中,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已逐步增加至28个。
  2.4 治理格局的重构
  治理现代化是治理格局的重构。教育治理新格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征,旨在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进而实现多元共治[23]。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首先,坚持政府主导。1952年,我国确立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奠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8]这明确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定位。教育部牵头制定《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协同各部门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同时充分发挥试点省份的示范效应,借鉴试点省份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院制定本省份的改革方案,完善选考指引、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等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指导中学教学和高校招生,保障改革稳妥进行。
  其次,坚持学校自主。学校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新高考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与中学的协同发展,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协调改革。高校和中学在新高考实施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应对新高考改革的挑战,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例,为应对新高考的挑战,高中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主题活动,进行相关师资培训,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满足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发展指导需求。此外,高校如何设置选考科目,如何应对生源知识结构多元化和生源质量差异大的挑战,如何凸显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如何保障综合评价招生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24]。高校在具体分析生源的实际构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暑期补课、分层教学、优化培养方案、适当放开转专业等针对性措施,并在应对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选考科目前置引导、大类招生、生源培育、增强特色等改善招生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布局[25]。凡是积极应对新高考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校,其改革的获得感更强,也对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和更广泛社会参与提出新的要求,如《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等文件的出台就是对学校有关诉求的及时回应。
  最后,吸纳社会参与。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加强了专业精英、各利益相关群体和社会媒体的参与。在政策制定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多方利益群体的参与。改革启动前,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针对15个省份开展调研,形成指导意见草案[26],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借助专家论证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政策执行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院加强政策解读,模拟志愿填报,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舆情事件,支持和指导后续省份因地制宜调整改革方案。同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资源建设,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政策评估方面,形成官方评估、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评估模式,由高校等非官方机构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对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与数据成为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决策参考。广泛社会参与能够促进考试招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也要避免因过度社会参与而给教育生态带来负面效应。

  3 改革经验与未来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也终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作出新贡献。回顾8年多来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并展望未来方向,可以得出5点经验与启示。
  第一,坚持统一高考制度,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过程必须正视中国人口规模、分布与发展趋势与特点,完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基于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统一高考制度不动摇。统一高考制度是相对公平、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绝大多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在人口规模巨大和分布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坚持统一高考制度不动摇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同时,要正视各地人口分布、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设计高考改革方案,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处理好人才选拔科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导向,继续实施专项计划、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高校招生补偿政策,完善异地高考政策,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薄弱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时,也要意识到,效率、科学、公平是促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支撑作用,重视人才选拔的效率,唯其如此,才能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选拔出各类急需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良好价值风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社会良好价值风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这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技术的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应进一步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注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使考试内容改革成为铸魂育人的有效途径和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风向标。另一方面,随着考试手段越来越信息化、技术化、智能化,也要彰显技术的教育价值,扭转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注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创造性、批判性、个性化,强调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
  第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需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新发展理念融入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一是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中应将新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现有知识体系,将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国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素养。二是应加快新能源等领域的紧缺人才选拔和培养,完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三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生命个体、群体、教育生态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关键支撑。
  第五,以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探索重塑教育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当前人类与自然面临巨大安全风险的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应该引导重塑人类社会的价值和目标,以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公开考试的国家。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是适应本国国情、具有民族性的,因此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也将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模式与经验参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新征程中,坚持考试招生制度的中国特色、促进考试招生制度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的新探索,也将为推动教育重塑人类社会的价值和目标、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

  面向未来,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下,如何统筹考试招生制度的工具性和价值性,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三者的统一,如何在多元共治的格局下,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衔接,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加强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何在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的背景下,防止因政策叠加而产生过度执行、无效执行等新问题,所有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文转载于《中国考试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