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三

2022-08-02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三

——上课

 

班级授课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后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研究、归纳,终成体系。中国于清朝末期的1862年开始采用班级授课。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进步,班级授课也在不断创新完善,从最初相对呆板,到后来引进小组合作、多媒体等,使班级授课越来越富有内涵、越来越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弱点,比如学生个性化培养欠佳,学生主体容易被忽视,因老师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等。事实上,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上好课是关键,更要在“启”和“精”上下功夫。

一、落实一个“启”字

“启”,即启发式教学思想,由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老师们对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最熟悉的,可真正能运用自如的人恐怕不多。朱熹对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做出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也就是说,愤和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由此可见,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若思考一段时间仍然想不通,老师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老师就应该开导他,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

再后来,启发式教学演变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法——问答法,现在老师们通常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课堂容量大,效率似乎也很高,但有时也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个性也得到适当张扬。实际上,启发法式教学涉及时机把握的问题,学生不经过深思熟虑的“答”并不能真实体现启发成果。所以,老师们应该深刻理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真谛,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其真正达到“启发”的效果。

曾到一个区听过两节市级研讨课,讲的都是四年级语文——诗词诵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课异构”。

第一位老师开始上课,先用5分钟的时间复习上节课内容,顺便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诗词的诵读。老师读诗,学生欣赏;学生集体读,老师指导;学生个别读示范,老师讲诗的韵律(仄仄平平平仄仄),写诗时应注意什么;老师诵读示范,学生听;学生模仿诵读。铃响、下课,老师延长2分钟。

第二位老师开始上课,也利用5分钟的时间复习上节课内容,顺便引出新课——诗词的诵读。老师读诗,学生欣赏;接着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老师指导。老师还引用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学生竞相参与,积极性非常高。铃响、下课,收尾略显得有些仓促。

最后,市教研员点评这两节课时说,两位老师准备充分,讲解清楚,练习方法多,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据其观察,这两节课的优点虽有目共睹,但对照课标要求本节课应“让学生掌握诗词的诵读”的要求来说,仍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可能并没有清楚什么是诗词的诵读。因为第二位老师根本没有讲解,第一位老师虽然讲了,但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是一个启发式教学常见的蹩脚,表明对启发式教学研究不到位。第二,“仄仄平平平仄仄”,不应该是本节课应讲内容。第三,第二位老师安排的形式多样,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启发式教学没有体现出来,只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有一位老师教六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题目是: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这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新课导入时,老师设计了一道求平均数的问题——把720毫升的果汁倒满6个同样大的小杯,每个小杯可以装多少毫升?对此,学生们很快做出了解答。

然后,第二个问题出现——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进1个大杯里,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对此,学生还是很快解答出来。

再接着,老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现在要把这720毫升果汁同时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刚好都倒满,并且同时满足一个条件,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每个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分别是多少毫升?我们还能用720÷(6+1)计算吗?那么,应该怎样解答呢?我们一起讨论研究解答方法吧。

这位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和疑问,激发了学生解决困难的欲望,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好的启发式教学案例。

二、解决一个“精”字

突出“精准”讲授,可以实现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学好知识的目的。

(一)语言精

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讲好课的关键。针对某一知识,有的老师讲一遍学生就明白了,适当练习就掌握了;而有的老师讲完课后,学生给出的评价却是“越听越糊涂,还不如我们自己看一遍明白呢”;有的老师语言幽默,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越听越乏味;有的老师讲课云山雾罩、滔滔不绝,学生也听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老师要想讲好课,一定要让自己过好语言关,研究授课内容,组织精练语言,表达言简意赅,言辞风趣幽默。除了语言表达外,教师上课也离不开肢体语言。一位只会站着讲课而不适当搭配肢体语言的教师,是不可能上出精彩课程的。但是,教师的肢体语言必须不夸张、不猥琐、不做作,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精

一是案例选择精。老师上课时常常用案例说明一个问题,解释一个道理,表达一个含义,这就对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与授课内容匹配的案例一定会收到增值的效果,反之,一定误课、误导、误学,影响效果。所以,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务必在案例选择上下功夫,万万不可草率为之。

二是例题选择精。对于理科课程来说,除讲解课本中的例题外,常常需要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再添加一两道试题作为讲解的辅助。这个例题的选择必须非常典型,一般应是紧联授课内容、书本例题补充,万万不可随便找个题就讲解,否则很可能会干扰学生对例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三是巩固习题选择精。老师讲完课后,一般需要配备一些练习促进理解、强化掌握。这个练习选择要精,主要是针对性要强,也就是讲什么、练什么,不要盲目要求学生把刚刚学的知识迁移运用。这是因为,学生对刚刚学的知识尚未掌握牢固,立刻迁移运用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练习作业精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可是,当下很多老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感觉压力很大,非常反感。这样做,虽然会使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是细细分析,付出与回报并不匹配。学生的练习量到底应该怎样,需要我们去研究。实际上,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老师们应该科学布置练习,不应仅仅靠增大练习量提高成绩。如果学生做3道题能掌握,就绝不让学生做5道题,因为另外两道题就是不应有的负担。合理练习题量的确定,需要老师长时间的摸索、研究和积累。再有就是练习的频次,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老师应该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采取间隔时段的练习,这既可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当然,就毕业年级而言,竞技比赛前的集训式练习也是必要的,但即便如此,老师们也应当在“精练”上下功夫,那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升华效果。

总之,上课是每位老师的日常工作,但讲出一节漂亮的好课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师们应强化日常的积累,用心研究、用心去做,才能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