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二

2022-07-25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二

——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应做的必要准备,“备课”一词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大家都知道,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布置学生预习。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网上备课一时兴起,无纸化办公也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网上搜集信息成为当下教师备课的首选。有的学校虽然要求教师手写教案,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搜集信息,直接抄在教案上,这种使用未经自己加工的教案的现象屡见不鲜,势必造成低效授课,影响教学质量。事实上,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先进,在教学中如何使“传道、授业、解惑”精致、高效,使备课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都是老师们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深入思考。

一、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上课游刃有余,讲者洒脱、听者享受,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讲解中、训练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可以说,这是每位老师梦寐以求的。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达到这一程度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历史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请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1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仅如此,我讲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是对教师备课、素养、气质、能力等积累的诠释,积累的是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思维的挖潜、适时的激励等。所以,老师应该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博览群书、增长阅历,让自己在备课时信手拈来,在上课时得心应手。

一位物理老师讲过,每一个物理现象一定缘于一个原理,每个原理一定可以解释多个物理现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数不尽的物理现象,老师们应善于捕捉这些现象,再用原理进行解释,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这,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

让我们来看以下两个例子:

现象1:夏天雷雨过后,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

对应的原理:因为在闪电时,空气发生化学变化,空气中部分氧气变成了臭氧,而少量的臭氧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现象2:为什么对着大山喊一声就会出现回声,而在普通的房间内说话,听起来感觉比室外说话声音大?电影院的墙壁为什么要做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对应的原理:回声是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但是如果回声和原声的间隔时间小于0.1秒,那么人就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也就是说,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要有17米,人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普通房间长宽均小于这个距离,因而产生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分辨出来,但它加强了原声,因此听起来声音比室外大。但是对着大山喊的时候,距离超过了17米,因此能听到回声。电影院的墙做得凹凸不平,能使各个反射面产生的回声互相抵消,使影片的音效更好。

可是,现在有些老师每天忙于事务,难以静下心来读书、看报,很难谈得上知识积累。但正确的榜样也不乏其人,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课就很受学生欢迎。有学生说:“有一种快乐是陈果讲课,另一种快乐是听陈果讲课。”这一语概括了她受欢迎的程度和讲课时的自如洒脱。可想而知,她一定是善学、善思之人。因为若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就谈不上需要时的提取。大家想一想,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又有哪一位不是业务骨干、教学精英呢?老师们,坐下来读读书吧,让我们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成为值得社会、学生、家长尊重的群体。

二、静下心、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媒介。随着“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备考之风渐弱,老师们应转变观念,在思考教什么、怎么教问题时,重点围绕“育”字做文章。

首先,应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做到备得“准”,有的放矢。如果老师备课时不研究课标,教材中有什么教什么,这样的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教到什么程度,学生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几个层次应该到什么程度,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最关键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

笔者曾经到一所重点校听一节高三复习课。整节课下来,老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很认真也积极配合,大多听课老师都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老师的精彩讲解、严谨的推理笔者也是倍感佩服。评完课,大家就闲聊起来,笔者说:“有三个问题想和你探讨一下。”这位老师很热情地说:“什么问题?您说。”我说:“感觉知识A你讲得很细致,知识B你只一带而过,知识C你用了大约3分多钟的时间,不知你是怎么考虑的?”这个老师很实在:“我没怎么考虑,平时就这样讲,我已经教6年高三了,也熟悉了。”我反问道:“你研究过《课程标准》吗?”他说:“还真没有,平常没怎么看过,就是用教材教,用练习讲,会有问题吗?”我说:“你研究一下《课程标准》吧,这三个知识点,我认为你还没有弄清课标要求。”听了我的话,这位老师的脸一下就红了,当天晚上就打来电话深表歉意,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研读课标。

其次,应研究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做到心里“明”。备课时,很多老师把重点、难点混淆,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重点是从知识的角度确定的,而难点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确定的,一味地把重点当作难点,把难点当作重点,缺乏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了解是不可行的。只有对教材研究得透、对学生了解得透,才能确定好重点和难点。

再次,应研究拆解难点,把“难”容易化,把“繁”简单化,做到备得“透”。只有老师备课由“透”到“精”,才能把课讲得明白,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掌握牢固。

最后,应研究“育”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德育”,要做到育“心”。“育”,必须做到因人而育、因时而育、因地而育、因教材而育。要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故事,也就是知识形成、发现的过程及提炼与完善知识过程中科学家付出的艰辛。比如,科学家为什么不畏艰苦地工作,科学知识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与影响等。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都是我们最好的教材。用好这些“教材以外的教材”,会潜移默化地达到“育”的效果,“传道”也自然会水到渠成。

三、躬下身、研学生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特点、接受能力等,才能更好地“备学生”。一味地给学生布置作业,上课讲练习,学生机械地记答案,无助于挖掘潜能、开发智力。由于作业太多,学生都是机械地去做而不去思考,何谈高效?何谈掌握知识?靠大作业量提高成绩,老师不用心备课,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负责任,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贬低,是对教师威信的伤害。老师应利用考试、小测、口头问答、解释说明等,以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知识底数,确定授课的讲解度,即讲到什么层次,就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善于利用谈话、座谈、班会和向家长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根据心理学所讲的“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实际接触,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老师们一定要拿起心理学的“武器”,结合教学实践,仔细品读心理学的真谛,围绕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备课。我们应该摒弃那些违背科学、违背学生意愿的教学行为,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技能迈向更高层次。

四、沉下心、研教法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事实上,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因为单一方法的运用极为少见,很多时候都需要各种方法的穿插运用、交叉为之,切不可生搬硬套、僵硬死板。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再次,所有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方法,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习惯于讲授法和练习法的运用,但必须要注意的是,一味地讲授,只会突出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练习,虽然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务必遵从实际教学内容,必须与核心素养结合起来,切莫为“求关注、赶时髦”而流于形式,应力求遵从教学原则,体现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