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一

2022-07-18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一

——研读课标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可以说,它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实事求是地讲,以前老师们对《课程标准》并不重视,有的知道,有的可能根本不知道,更谈不上使用和研读。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减负提质已势在必行,研读课标就是老师教学的必修课了。

一、为什么要研读课标

一位老师讲:“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没有研读过课标,只是凭经验教学,对教材哪一点都不肯放过,唯恐哪个知识漏掉了耽误学生。通过研读课标自己清楚了哪里该删、哪里该增,不仅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效率,学生也对学习任务更加明确,我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了。”

老师的这番话虽然道出了研读课标的重要性,但研读课标的意义不止于此,还应包括:

1.研读课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老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依据,就必须熟悉课标、研究课标。人在黑夜中行走,如果既没有指南针又不熟悉地理环境,只能看北斗星辨别方向。《课程标准》就是教学的“北斗星”。教学中,只有通过研读教材来理解课标,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才能突出目的性、针对性,让新课程改革落地生根。

2.研读课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上每一节课之前都需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要将学生带向哪里(目标问题);二是怎么样将学生带向那里(方法问题);三是怎样确定已将学生带向那里(评价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加之学生积极努力,课堂才可能高效。也只有将这三个环节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推进,老师的教学才能步入正确的轨迹,否则,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不会有高效率。

3.研读课标是多元化方法实施的需要。从课程标准到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2个变量就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所有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所有学生一个样。那么,如何在同一个标准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但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多元的方法来实现,这就要求老师学习、创新各具特色的方法来落实课标的要求。

二、怎样研读课标

研读课标应该从整体研读、精细研读、对比研读三个方面进行。

整体研读

要清楚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各学段分别有多少知识点。

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为一个学段,三、四年级为一个学段,五、六年级为一个学段,但在整体教学工作中,一至六年级又可划分为一个学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整体清楚小学3个学段的课程标准,仅以识字和写字、阅读为例:

(一)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在这样的标准下,完全清楚小学一至六年级需要认识的汉字数和会写汉字数,可以让老师心中有数,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学生认识3000个汉字,也已基本掌握了常用汉字。

(二)阅读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2.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2.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三个学段要求学生分别背诵优秀诗文50篇、50篇、60篇,累计背诵诗文160篇,累计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此标准下,老师既清楚整体要求,又清楚各个学段要求,可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授课,减少很多无效功,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精细研读

是要让学生清楚各知识点的目标要求,也就是需要掌握的程度,主要在于了解、理解、掌握、迁移运用等方面。

比如:七至九年级为一个学段,作为七年级语文教师,既要研学七年级的课标,也应研学整个学段的课标。应根据课标要求,清楚教学工作应落实到什么程度。

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老师一般只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在书写速度上关注不够。可从中高考试题的量上看,也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书写速度都有明确的要求。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需要老师平时组织学生培训。现在很多学生书写姿势、握笔方法都不正确,字也写得七扭八歪。这与作业量大有关,也与老师不做要求密不可分。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速度的要求,肯定是中考出题的依据。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培养好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阅读训练,既会有好的效果,还不会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时,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时,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3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一至六年级需背诵160篇,七至九年级需背诵80篇,九年级毕业累计应背诵240篇优秀诗文)。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表达方式方面力求有新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出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四)口语交际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的交流方式。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5.讲述见闻时,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时,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6.讨论问题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与他人共同讨论并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的大事,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并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或调查成果。在语文知识运用中,学会识别、纠正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注意拼写规则。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通过仔细研读课标,老师应清楚语文教学的各项要求,并在教学实际中得以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的分解落实定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对比研读

要把教材和课标进行对比,确定知识点和教学任务。教材是对课标的权威解释,是对课标知识点的重新布局。老师应对照课标搞清楚,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可以降低标准的。这样做,既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也有利于教学。

在做好以上“三个研读”的基础上还应突出一点,那就是最好把《课标》背下来。当然这是硬功夫,但只有对课标烂熟于心,备课、教学才会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才会高效备课、高效上课。

研读课标的过程中,可考虑用思维导图架构知识网络,即在大脑中形成知识体系网格,让每个知识点都单独呈现在网格中,闭上眼睛就能清晰梳理出所有知识。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思维导图,也就是在知识相对孤立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如果思维导图仅仅停留在单一知识架构上,就不能用来解决问题,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架构出清晰的路径。在教学工作实践中,老师们应进一步研究这个课题,因为思维导图的运用目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一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对减负提质将是一次革命性的推动。

三、课标研读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们在细心研读课标后会发现,课标讲得很清晰,要求很到位。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还是把握不准确,也不明白如何验证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课标要求。实际上,教师在研读课标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可操作的角度去构思教学工作的下一个环节。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韩彪老师对此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第一,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呈现心理动词。在物理学科课标中,一般是用“了解、认识、理解”等心理动词描述,不具有可操作性,如“理解密度的概念”。由于“理解”不具备可观测性,所以无法评价。但是如果将其分解为“能用密度概念解释具体事例,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把“理解”用“解释”和“计算”呈现,就具有了可观测性和可评价性。

某些心理动词,可对应分解为如下词语:

了解:再现、回忆、看懂、描述、说出、列举

认识:辨认、识别、表示、区分、比较、判断、引用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分类、归纳、计算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第二,用具体可描述的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比如,认识“分子的热运动”就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它包括分子的结构特征、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内能等。这几个部分,都可让学生分别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比如,“说出或描述分子的热运动”一题中的行为动词“说出”“描述”,与其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就可以用“通过观察氮气气体的扩散现象认识分子的运动”来呈现。

第四,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程度,并用相应的题目来评估(根据需要)。如:分子的热运动,要求学生100%掌握,可以用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和小测的方式来检测。

这些只是在老师们研读课标时的简单提醒,其中心要意就是实现教学高效。其实,研读课标还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老师们在工作过程中要倍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