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九

2022-07-05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九

——给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宋代学者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应具备六大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是这样表述的: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经常性的质疑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具备质疑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老师不能仅仅关注授业——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要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如何解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师敢于质疑

一位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一生。老师的言谈举止、处事风格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熏染。例如:老师的书法好,学生写字一般都会漂亮;老师管理规范,学生一般都会规矩。而老师善于质疑,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学界泰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曾对居民身份证的用词、用字及表达意思提出质疑:一是对于身份证正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提出“到底是居民还是公民”的质疑。大家也清楚,“居民”和“公民”意思截然不同,外国人在中国居住也可称之为居民,但他不是中国公民,国家不会给他发身份证。所以,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二是背面“出生”意思表达不准确,因其还可以理解为“出生日期、出生地点、出生家庭”等,所以应明确写清“出生日期”。三是背面最后一行“公民身份号码”也不准确,应为“公民身份证号码”,因为身份本身没有号码。

大家天天使用身份证却没有人提出质疑,实际上,问题就在大家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老师先要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教材提出质疑,经过专家审核后,往往老师是正确的。老师质疑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材料质疑,也就是我们教学用的书籍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老师对教材、教学参考、教辅材料、报纸期刊等提出质疑达8500多处,发表相关论文8500多篇。二是对问题质疑,即对试题中提出的问题和答案质疑。三是对工作与生活实际质疑,即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借助经验和思考,对一些现象提出质疑。当然,老师的质疑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这也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多读书、多看报,应博览群书,不要只读一些与自己所教学科专业相关的书籍。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只有多读书,你的言谈举止才能有书卷味,你的气质才能与众不同,你的质疑路径才会更宽。

二、老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个善于质疑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师指导学生质疑也是需要用心思考、讲究方法的。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老师在质疑的恰当环节,要提醒学生有质疑意识,要多问“为什么”“是吗”?还要顺便介绍自己是怎么提出的问题。二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任何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要善于肯定学生的做法,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质疑是需要自信的,敢于质疑也是自信心强的表现。三是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提出自己见解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不要揪住错误不放,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大大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可能从此扼杀一位创新型人才。学生提出质疑时的心理是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老师应该沿着学生的心理轨迹前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对与错。即使学生是错误的,也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做法大力表扬,鼓励其下次再次质疑,顺便帮学生分析错误出在哪里,这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引领和诱导。四是老师设置问题。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某个知识点、某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或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五是善于捕捉问题。有的人对所接触到的任何事情都能提出问题,这是由看问题的角度和自己的阅历决定的。老师应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阅历对所接触的事物进行分析对比,遇有疑问当即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多读书,多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农场里的一棵苹果树下休息。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他的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妈妈,妈妈也不能解释。当他长大并成为物理学家后,对“苹果落地”现象深入研究,最终创建了万有引力理论。

三、给学生留有“疑地”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只顾一味地讲解。如果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又怎么能提出问题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这样就实现了一带一、一带多的目的。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别人的疑问,激发其质疑的欲望。一旦学生有跃跃欲试的质疑冲动,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杭州五年级学生马思齐非常喜欢《西游记》,不但看了《西游记》电视剧多次,还通读了这本书。之后,她结合自己的常识和理解发现: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去西天取经走过很多地方,到了不少国家,可是他们这一路吃的饭却基本没有变化。针对这一发现她想,各地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唐僧师徒怎么可能到哪里都吃几乎一样的饭呢?《西游记》诞生这么长时间,几乎没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拍电视剧时,那么多编剧、导演也没有注意到,恐怕连作者吴承恩本人都没有想到。然而,这一漏洞却被五年级学生马思齐发现了,这是小学生挑战专家的典型案例。

有质疑才有求知的欲望,有质疑才有发展,有质疑才有创新。良好的质疑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有“每读必问”的意识,养成“不质疑不读书”的习惯,这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更高境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