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高效课堂的构建及其策略

2018-05-28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领域。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关注和

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日常生活的休息和必要的身体锻炼,构建学习共同体,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的内在条件。通过教师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以“为学而教”理念的变革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的外在条件。建构高效课堂需创新“为学而教”的课堂理念,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不仅是一种应然的课堂,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选择。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分别对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教师“为学而教”,学生合作学习,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建构高效课堂的主要条件

佐藤学教授在分析日本课堂教学的现状时认为,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课堂能实现学生的学习权;二是单靠教师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而没有把课堂创建为学习型的共同体。与此相对照,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之十分类似,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关注不够,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和行动;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为教而教”仍然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理念与方法,在“为学而教”方面尚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和实探索。当前,建构高效课堂需注重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两个方面。

(一)内在条件:以“学习共同体”为依托保障学生学习权

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既是“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又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内在条件。其中,学生的态度与兴趣是保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内因,只有学生的态度与兴趣的充分展示,学习共同体才能真正成为温馨与舒适的家园。传统的课堂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场所,这种课堂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而缺乏生命的活力与气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掌握,久而久之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高效课堂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共同体,而且是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反过来,教师专业的提高与发展又可以推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蕴含着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而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开来,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活动。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充满趣味。在课堂里,学生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受到爱和温暖过程。在学习共同体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主动地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更为高效,这是关乎教学活动成败的内在因素。

从目前国际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对此,佐藤学教授系统地论述了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日本学校的实践案例。美国的贝尔·胡克斯教授在其专著《教学共同体:教育学的希望》中也论述了西方课堂教学中的共同体建构方法。国内有学者专门论述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内涵与特点,并把它作为构建课堂教学论的基础概念。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要把构建学习共同体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专门领域,与国际教育接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让学生的学习权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保障,并通过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与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权负责,让课堂共同体真正成为师生教学活动专业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的乐园。

高效课堂除了构建学习共同体之外,还要考虑学生参与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前提条件,即保障学生以充沛的精力与良好的情绪状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就必须保证学生课堂以外充足的睡眠和应有的体育锻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尽情地生活、体验、感受、放松和锻炼,这也是保障学生学习权的基础性条件。所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关注和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日常生活的休息和必要的身体锻炼,构建学习共同体,这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内在条件。

(二)外在条件:以“为学而教”理念变革

教师教学方法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变革之所以困难,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更是我们课堂教学方法理念问题。“为教而教”是传统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强调教师有效地教学,忽视了教师教学的对象性——不在教材,而在学生;不在教师之教,而在学生之学。所以,“为学而教”成为现代教育学中教学方法变革的核心理念。

“为学而教”,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由执教者、指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参与者,在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时参与到学生中来,让学生不断地暴露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改进教学方法。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法,学生是课堂中的倾听者。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影响了课堂效果。因此,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作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外因,应该让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对象性,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倡导对话教学,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多向、互动的教学对话。再次,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是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注重交往的情际性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长期被所谓的知识传授所支配,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事际”关系,而非良好的“人际”关系。重构师生关系,不仅在于适应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在于与民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确立,进而彻底实现师生之间的“情际”基础上的“事际”与“人际”关系的结合。最后,“为学而教”还建立在教师“为教而学”的基础之上。“为教而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即教师作为教育专业工作者,不仅职前专门在师范学习,而且职后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使其真正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智慧的教师。“为教而学”表明了教师专业学习的目标性与方向性。正如《礼记·学记》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只有教师“为教而学”,学而不厌,方能“为学而教”,诲人不倦。

二、建构高效课堂的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以高效课堂的内、外条件为基础,结合高效课堂“为学而教”的核心理念,具体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策略。

(一)创新“为学而教”的课堂理念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尤其是要转变“为教而教”的教学观,倡导“为学而教”。理论界、研究者要研究“为学而教”的理论与基础,实践界、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为学而教”的路径与方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在不断学习新的理论与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为学而教”的课堂变革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1. 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专业自主权,但现实中教师常常因专业水平较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专业自主,或因专业意识差而放弃真正的专业自主,于是,课堂教学按照功利思想的惯性而运转。教师不能相信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大量布置作业,或者教师怀疑其他教师布置了大量作业而“不甘落后”。如果教师真正能做到专业自主,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少布置作业或布置弹性作业或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学生回到家里后的休息、娱乐与睡眠时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准备。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自主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这两件事恰恰是高效课堂的内、外条件。因此,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是衡量高效课堂教学真正落实的必备条件。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是教师通过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而获得的。除了教师自主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之外,教师培训中理念的转变与方法的指导,对于重塑教师的专业自主的信心,提升专业自主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扩大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功能与效果

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思维的灵活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对高效课堂教学都有较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机智制约着教学决策、方法选择、课堂问题解决的机制等。教师的教学机智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中能发挥教师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一个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丰富想象、创造思维、快速记忆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育时机,转换课堂教学中的矛盾与冲突,也能对课堂中生成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对象实际面临的具体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正如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具有了一般机智的教师学会了在不断变幻的情境和环境中充满自信。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师能够将这种信心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机智不仅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影响。充满教学机智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即席的创作。现代课堂教学正在将教师的教学机智扩大到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与帮助,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与引领者,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活动的设计者与调控者。

3. 营造良好的教师心态与课堂气氛

“为学而教”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专业的心理素养,不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而是以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为课堂教学的前提,一方面表现出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营造学习共同体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的心理品质和高效的课堂教学之间有较大的关系。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一个性格孤僻、偏执、自私的教师相对应的课堂气氛也会容易紧张、对立、沉闷,很难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宽容的态度;而一个心理健康,性格豁达、开朗、自信的教师,对学生敞开心扉,热爱自己的学科和学生,不经意间就能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共同体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 家 ”,是学生与教师专业生活世界的“家”,这一共同体需要家的温馨与舒适,需要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支持与帮助,教师良好的情绪与心态,是营造学习共同体氛围的关键。为此,贝尔·胡克斯教授详细论述了融合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分享教学法、交往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一反传统的纯学术讲授的教学方法,倡导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之处是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学习共同体营造文化环境与心理氛围,教学效果也由少数学生的被动参与而变成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和课堂的多方面特征。“学习共同体不同于联合体,它是一个环境,处于学习共同体的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关系,并且互相关心。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组织,其成员有共同的情感取向和行为标准。”杜威认为:“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李希贵在他的著作《学生第一》中指出,“学生第一是教育学的取向,一位成熟的学校管理者,谁也不会糊涂到弄不清学生在自己工作中所占分量的程度,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学生本位的价值、怎样去落实学生中心的地位。”[9]学生也是课堂共同体的“第一”,学生的发展及特征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内容。

1. 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会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温馨而相互依赖的集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遵守共同的规则,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旨趣。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他们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高效课堂中有“学习权”理念,就是要利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功能及其对成员发展的自我超越理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一发展的起点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作为高效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指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将学生的起点定得太高或太低,要么脱离学生实际,要么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都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仅仅掌握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这一起点还是不够的,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与能力,这一可能发展水平和能力是学生通过单位时间的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虽然因人而异,但却有共同的领域,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共同体理论中,“最近发展区”旨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特殊功能完成学生的有效发展。事实证明,如果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在共同体的活动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同学的相互支持、交流与促进中,却能够完成,并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2. 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策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只是更多地期望学生学习,却没有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而教会学生学习才是高效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价值远远大于仅仅教给学生知识内容本身,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学习风格,进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既是学生的事,又是教师的事,是学习共同体活动中师生的共同任务。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系统地论述了学生在学生策略的掌握方面怎么样从“不适”到“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通过学习活动的变化来完成的。

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相反,它往往来自于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而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家拉尔夫·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陈向明认为:“以往我们在学校里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带有‘教’的特点,可是学生按照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往往与学生的‘学’没有多大的关系,很难使真正的学习发生。”新型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参与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新课程改革已经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了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之所以目前的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这些学习方式的理解与掌握不够,因此在课堂上有了新型学习方式的形式,却缺乏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在于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于教师研究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最大的顾虑在于新型学习方式影响教学的进度,有损于他们上课的效率。但问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制造并放弃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忽略了寻求发展性学习的学生的兴趣而得来效率。这种所谓的效率与效益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浪费与经验的浪费的基础之上的,而新型的学习方式寻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效率与效益”。因此,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教学活动才能结合学习共同体的特殊功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与“学”相分离的内容。在课堂上,主要是教的内容,因此称之为“教”材,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的活动。在课堂外,主要是学生学的内容,通常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再学习课堂上教师讲授过的内容。这种分离式的教学内容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重了学习负担。如果教学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将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不仅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功能,而且可以减少课外的作业,这使高效教学成为可能。

1. 明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曾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认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而“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知识就是科学,所以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仍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信息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那么,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我们只能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教方法、学方法。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因此,高效课堂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所谓有价值的知识,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更是与教学内容的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之中。正如布鲁巴克所指出的:“课程史所反映的课程本质问题,不仅包括应该如何选择课程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应该如何组织课程的问题。”

2. 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巴金曾经指出:“不管孩子们理解不理解,只要把各种各样的知识塞进他们的脑子,塞得越多越好,恨不得在短短的几年中间让他们学会一切……学生忙,老师也忙,老师脸上的血色越来越少,学生的眼睛越来越近视。”这正是现实“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教师们以为教得越多,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而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现在课堂教学内容之所以越教越多、越学越多,主要在于知识的分科与考试的无限扩张。分科教学使知识林立,使教材内容庞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所以国际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在于课程的综合化,使教学内容通过课程综合而达致有效组织。分科且单一的教学内容不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使教学内容产生累积效应,就必须将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强化。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按时间角度和学科角度来组织,即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来组织,且按照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标准有效组织教学内容。3. 呈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单一方式最不受欢迎,即教师一人单独按教材内容进行讲授,教学方式缺乏变化,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内在逻辑结构可采用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结构或步骤),也可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还可采用综合式,即将上述几种方式综合起来使用。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因为教师和学生合作,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更多,多种呈现方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深,为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师除了借助传统的教材与图片等呈现教学内容外,更主要的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的语言文字与图像声音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立体化、动态化、情境化。多媒体技术的情、景、声、形更具感染力,具有声形并茂、近距效应、现场效应等优势,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实效。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上最为通行的方法是建构学习共同体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为学而教”,学生相互支持与共同学习,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这样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课堂教学中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为指标,构建高效课堂,且将最终的目标落实在学生学习权的保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或学习中心课堂已经成为我国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这样的课堂在现实中还只是一种理想,还需要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所以,建构高效课堂是一个漫长而有益的过程,这也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


本文转自:王鉴,王明娣. 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 教育研究,2015,36(03):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