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让课堂里“有”学生 ——从“教”的设计走向“学”的设计

2025-10-27

原创 旷野

“教的设计”走向“学的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四有”课堂
    一、现状:学生“缺席”的课堂
    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现象让人纠结:老师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却眼神涣散,甚至伏案昏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精心准备的教学,却唤不醒一颗颗求知的心?问题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我们的课堂里,“教”占据了中心,而“学”的主体——“学生”却缺席了。
    二、症结: “目中无人”的教学设计
    许多老师抱怨学生不在状态,却很少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真的把学生装进去了吗?我们习惯于从“教”的立场出发:教学目标源于课标,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提问设计看似周密。然而,这一切如果脱离了鲜活的、具体的“人”,便成了无的放矢。
    这就像一位厨师,只研究菜谱的华丽和烹饪技巧的精湛,却不问食客的口味与饥饿程度。我们深耕教材内容的分析,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学情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在哪里?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不了解这些,课堂就无法与学生的生命经验产生连接,他们自然成了“局外人”和“旁观者”。
    三、 对策: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四有”课堂
    要让课堂里“有”学生,就必须让课堂从“教堂”变为“学堂”。基于此,我尝试提出“四有”课堂的构想,让理念落地生根。
    1. 有任务:点燃学习的引擎
    任务不是模糊的“听讲”或“看书”,而是具体、明确、有挑战性、与学生相关的学习指令。它应该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能够到”。一个优质的任务,能瞬间将学生从被动接收状态,拉入主动探索的赛道。无论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完成一个小组项目,还是攻克一个知识难点,明确的任务给了学生清晰的目标感和归属感,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2. 有跟进:贯穿全程的护航
    布置任务绝非终点,而是教师工作的新起点。跟进意味着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课堂上的“巡视员”和“观察员”。学生在做什么?遇到了什么障碍?哪些小组进展顺利?哪些学生需要帮助?跟进是过程性管理,它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学生“掉队”或“摸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任务的轨道上运行。没有跟进的任務,无异于“放任自流”。

3. 有反馈:制造照亮前路的灯

反馈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唯一途径。它必须及时、具体、可操作。不仅仅是“对”或“错”的判断,更要说明“为什么对”“如何改进”。一句“这个思路很棒,请继续说”是鼓励性反馈;一句“你这一步做对了,但如果能……结果会更准确”是指向性反馈。及时的反馈能让学生随时校准方向,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步喜悦与成长。

4. 有鼓励:提升自信的阳光

这一点在我们乡村学校尤为重要。许多孩子内心敏感、自信心不足。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表扬,都可能成为点燃他们学习热情的火种。鼓励不仅要给予那些又快又好的“学霸”,更要慷慨地给予那些速度虽慢但一直在努力、虽然答错但勇敢表达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我被看见了”、“我的努力有价值”,这是让他们从心理上融入课堂的关键。
    四、感悟:看见,才能“有”学生

最近看了《名校的那些“秘密”》一书,觉得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其光环之下,隐藏的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秘密”,而往往是一些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坚守,其中唤醒与点燃最为重要。而唤醒和点燃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看见”学生。构建“四有”课堂,正是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将目光从教材、教案,更多地投向学生——了解他们的起点,设计他们的任务,跟进他们的过程,反馈他们的成果,鼓励他们的成长。

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我们开始行动,让课堂里真正“有”了学生,即使是乡村学校的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那时,昏昏欲睡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闪烁着思考光芒的明亮眼睛。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穿过九月的星空》公众号,转载旨在分享与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文中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