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精雕细琢,玉汝于成 ——谈教研员在精品课例打磨中的指导价值与策略

2025-10-27

天津市宝坻区教师发展中心 白少荣

  

基础教育精品课的评选,不仅是对一线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阅,更是对一个区域教研水平的集中展现。一节成功的精品课,绝非教师的个人“独角戏”,而是凝聚着背后教研团队,尤其是教研员专业智慧的“集体创作”。从一份“略显粗糙的原始构想”,到最终成熟、精炼的第六版教学设计,这个反复研磨、螺旋上升的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教研员专业引领的不可或缺。本文将结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与运算的复习”一课的几次修改迭代,展现了教研员指导一线教师修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PART.1 价值彰显

教研员指导的“点金之术”

在本次课例打磨中,教研员的指导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实现了从“有课”到“优课”的质变。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罗列”到“观念统领”

初版教学设计倾向于知识的简单复现与堆砌,如同散落的珍珠,虽闪光却无序。例如,前两版本中,教学环节设置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后又修改为“闯关任务”,虽然趣味性强,但内在逻辑关联较弱。第三版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教学目标从“复习口算、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具体知识点,升华至“感悟计数单位核心概念,构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这一数学思想高度。修改后的设计,通过“对比沟通”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整数与分数运算的共同本质——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或递减。这一转变,使课堂拥有了灵魂,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张结构化的网络,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科学架构教学逻辑

“环节堆砌”到“梯度递进”

优秀的教学设计应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教研员帮助教师重构了课堂主线:从“互动交流,形成知识结构图”的宏观感知,到“分版块梳理”的精准复习,再到“对比沟通,感悟一致性”的深度思辨,最后以“课堂小结与课后任务”进行升华与延伸。这一“总-分-总”的结构,取代了原先较为平铺直叙的“闯关”模式,使得教学层次更清晰,学生的思维随着课堂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分数探秘”部分,教研员指导将其从独立的板块,巧妙融入与整数运算的对比中,打破了知识的壁垒,凸显了复习课“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的功能。

精心雕琢教学语言

“随心所欲”到“字斟句酌”

教师的语言是传递知识、启发思维的直接工具。教研员的指导细致到了课堂语言的每一个细节。

去芜存菁,规范术语

为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并契合学生学情,第四版的修改果断剔除了“分数单位”等超出阶段要求的概念。此举并非降低教学标准,而是为了确保知识的科学呈现,从源头上避免术语泛化可能引发的学生认知困难。

提升提问的艺术性

“你是怎么算的?”这类泛泛之问,优化为“谁能快速算出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些题可以分成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等更具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强化评价的激励与引导性

课堂小结中,那句点睛之笔——“看来你们不仅掌握了‘数与运算’的知识,还学会了复习方法,这种善于总结、会学习的态度非常可贵!”这句评价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掌握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元认知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的高度赞扬,体现了育人的深度。

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素材展示”到“有效利用”

课前,学生绘制了多样的知识梳理图。初期,这些作品仅是课堂的“点缀”和“证明”。经教研员指导后,这些学生作品成为了贯穿课堂的核心素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提炼”,从同伴的作品中回忆知识、总结方法、发现联系。这既尊重了学生的前置学习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又让知识的梳理过程自然发生,使教学资源实现了从“有”到“优”的价值飞跃。

PART.2行动指南

教研指导需注意的“三个平衡”

教研员的指导若想取得最佳效果,需在过程中把握好几个关键平衡,扮演好“引导者”而非“替代者”的角色。

平衡“理想预设”与“课堂生成”

教研员的指导,既要依托深厚的理论素养描绘理想蓝图,也要立足真实的课堂土壤,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风格与学生的实际学情。其核心在于助力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演绎”,而非让其成为按图索骥的“提线木偶”。为此,教学设计必须保有弹性空间,鼓励教师在紧扣核心主线的前提下,灵活生成,这样课堂才能真正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平衡“理论高度”与“儿童立场”

“计数单位”等核心概念提升为课堂灵魂至关重要,但如何让三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是关键。指导时,要反复推敲:这个环节学生能否真正参与?这个提问孩子是否能听懂?例如,通过“2+5=7”在不同算式中的意义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个一”“几个十”“几个几分之一”的异同,这就是将高深理论“儿童化”的典范。教研员的职责是帮助教师找到通往高阶思维的“脚手架”,而不是建造一座学生无法攀爬的“空中楼阁”。

平衡“精细打磨”与“本真保留”

打磨课例意味着反复修改,甚至推翻重来。但教研员需警惕“过度打磨”的风险,避免将课堂变成一场毫无瑕疵却也毫无生气的“表演”。指导应重在优化教学的结构、逻辑与关键性语言,而对于教师个人那些富有亲和力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应予以鼓励和保留。最终出炉的,应该是一节既精致又真实,既高效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从第一版的“尚待雕琢”到第六版的“日臻完善”,这节复习课的蜕变之旅,生动地证明了一位教研员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师,能于璞石之中窥见美玉的潜质,并通过专业的“刀工”,循循善诱的“打磨”,最终让其绽放出温润的光华。

精品课的打造过程,其意义远超于一纸证书或一节获奖课例本身。它是一次深刻的集体教研,是一位教师的加速成长,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智慧付出与人文关怀,是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力量。

图片1.png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白少荣名师工作室》公众号,转载旨在分享与交流,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文中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