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四翼”要求下的二轮备考

2025-04-07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回答了“怎么考”。在这样背景下如何备考?

     先看一下“四翼”要求(注:来自高考研究报告)。

第一,高考命题充分体现基础性的考查要求,在命制时提示,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以及基本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考查。试题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最基本的问题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对考生掌握的学科概念、原理、思维方法进行考查,要求学生具有能够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迁移能力,以及能够掌握原理或者规律,拥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第二,高考命题充分体现综合性的考查要求,通过创设多条件、多知识点关联的复杂情境,突出考查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多角度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中学教学重视知识整合,重视在深层次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将其有机串联形成学科整体知识结构,进而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

第三,高考试题通过创设灵活新颖的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方式,突出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探究创新,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一步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高考试题突出对应用性的考查,强调学以致用,通过创设自然真实的生活实践、学习探索等问题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学生有机整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思考解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科学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第四,课程标准对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有较高的要求,强化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是理科类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理科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试题的科学实验性就是以科学实验为载体,创新设问角度,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实验任务的完成过程并非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多种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过程,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科学实验性试题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

        二轮备考怎么做?

      一.专题式整合。结合本学科特点,以大专题十微专题形式进行,从学科结构出发,认真研究(要发挥学科组力量),合理设置大专题,在此基础上,分解大专题,设置微专题。这里指出的是,所教学生层次不同,要求不同,如果面对的是中等偏下的对象,建议还是侧重以单元设置大专题为好,面对中偏上对象,要跨单元整合。同时,经过一轮复习,掌握程度不同,要有一个查漏补缺的问题。经过整合,解决基础的深刻、熟练、融通。

      二.主题化教学。

     在整合大专题前提下,进行微专题入手,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新颖、真实,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递进,设问由基本到多元、开放,思考过程要展示、归纳。一节板书应是三段式,问题→情境→思维,这样既解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巩固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题组式训练

     要系统、全面、针对性训练,避免漫天撒网,建议采用题组式训练。一方面是微专题所涉知识围绕情境设置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的习题;一方面对某一问题设置不同题型。这样备考才能精练,在此前提下适当“刷题”。

      四.综合化演练,查漏补缺。

针对专题的复习,结合高考考查要求,精选试题,进行模拟演练,这里老师还是要多研究,多筛选。考后跟上查漏补缺,对“暴露问题”进行设计,切莫一讲而过。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付国诚,转载于《天南地北看世界》公众号,转载旨在分享与交流,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文中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