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向游戏学习一些教学方法与策略

2024-09-30

《黑神话.悟空》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其实,不仅是这款爆款游戏,很多游戏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诱惑力、杀伤力是巨大的不可撼动的,一些学生甚至沉溺游戏不可自拔。

看到这种现象,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同学们像喜欢、痴迷游戏一样喜欢上学习该多好啊。虽然,这是个美好的遥不可及的愿望,但是想一想就令人振奋。话又说回来,学习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枯燥和令人厌倦呢?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的学习放下身段,多向游戏学习借鉴一些,是不是也会变得令人喜欢一些、少一些反感呢?

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学习同样也是,二者虽然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不是可以多从游戏的玩法和策略中借鉴学习一些呢?游戏并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其背后蕴含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同样可以为教育领域提供宝贵的启示。通过深入分析游戏的设计元素,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11.jpg


一、情境构建与角色扮演

在游戏中,情境构建和角色扮演是吸引玩家的关键要素。游戏通过设定丰富的故事背景和角色设定,让玩家沉浸在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中。

在教学上,我们同样可以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古代社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历史事件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设置同学们感兴趣的议题,组织大家讨论和探究,是不是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呢?

在游戏的情境中,玩家是主角,是全身心参与其中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主角,使得他们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掌控课堂发展和实现学习目标的主人翁,是不是也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二、目标设定与及时反馈

游戏通常会设定明确的目标,并通过即时的反馈机制来引导玩家逐步完成任务,这种目标是明确而清晰的,导引着玩家通过努力一步步地达成目标,然后在新的目标基础上继续新的考验和挑战。

这种目标导向不仅明确,而且反馈是及时的,能够在第一时间收获成功的喜悦或者失败的落寞。

那么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目标不清晰不明确,学了一节课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收获。二是评价不及时。学生回答正确表现出色也没有相应的正向激励,学好学差没区别一个样。长此的话,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的热情之火会慢慢的熄灭。

三、难度调整与挑战性任务

游戏设计通常会根据玩家的技能水平调整游戏难度,以确保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鉴这种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难度,设计对学生胃口的“菜单”。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挑战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和获得点。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冲关任务,如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创新设计等,让学生在不断提高的挑战和关隘中,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增强不服输的勇气,强化战胜困难的自信。

四、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引入

当下的游戏多数是联网联机的,许多游戏都包含了合作与竞争的元素,这些元素能够增强游戏的互动性和竞争性。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并分享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知识竞赛、辩论赛、通关比赛、接龙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增强任务的趣味性。

五、积分与奖励系统的运用

游戏中的积分与奖励系统是激励玩家持续游戏的重要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这一机制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教师可以设立一个积分系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同时,也可以设立一些额外的奖励措施,如优秀学生评选、学习进步奖、最佳表现奖等,如果得奖,则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链接起评价和成效之间的关系,激励学生能够焕发学习兴趣。

现实中,很多学生在不断的表扬和激励中,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学习的动力越来越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由不爱学过渡到了喜欢学、愿意学、有成果有获得。

所以,游戏其实可以说是教学的老师。其中,很多地方和方法方式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学习。当然,有的人会讲,你说的简单,游戏的那些策略不是教学上可以轻轻松松拿来就用的。诚然。不过,既然二者有相通相近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放下身段,虚心向优秀的游戏学习,挖掘游戏中吸引人投入、抓住人眼球的地方和特点,植入到教学策略之中,大胆尝试和有益的借鉴。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李韶军 ,根据《木子音教学随笔》 公众号编辑。转载旨在分享与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文中观点与本栏目无关。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