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指导·之十二

2024-01-02

——培养学生及时纠错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比较长的,不断纠错的过程。

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一旦错误的认知进入学生的头脑,清除它的影响会很困难,并具有反复呈现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及时纠错的习惯非常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及时纠错的习惯呢?

一、要在集体纠错中提高学生纠错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查错纠错的平台。主要方法有:

1.在课堂中寻找纠错生长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其易错点,及时引导学生查找错误的成因,探究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纠错、改错,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2.设置析错课。把学生一段时间出现的典型错误案例分类整理,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指出错处、分析错因、给出正解,使学生在分析研究中提高纠错能力。

3.设置问题“陷阱”。在教学中设置问题“陷阱”,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细研课标、吃透教材、摸准学情,针对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疑难点、容易疏漏点,有的放矢的编入一些迷惑性比较大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即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程度,又通过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体验走入“陷阱”和走出“陷阱”的过程,吃一堑长一智,提高主动纠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纠错能力。如通过我是纠错小能手、纠错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在作业中找错误,在课堂上发现错误,即要找到错误,又要分析错误原因,更要给出正确的解法,不断提高纠错能力。

二、要指导学生提高自主纠错能力和习惯

1.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减少错误发生的根源。最好的纠错是预防出错,减少或不出错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其中提高审题能力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解决问题应该经历三个阶段,即:初审阶段,通过读题了解题干条件,明确提出的问题;精审阶段,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把条件与提出的问题建立联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检验是否正确。如,某市中考,有这样一个题目,aa-3=1,则a=_______。本来这是一道考查指数幂送分题,但实际考试结果令人大跌眼界,错误率相当高,不少学生回答为:a=3;好一点的回答为:a=3或a=1;极少学生回答出:a=3或a=1或a=-1的正确答案。其主要原因是对指数幂的概念模糊,对ab=1的理解不深刻,只知道b=0(a≠0)时,ab=1和1b=1的情形,

不清楚-1的偶次幂也等于1。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养成这样的审题习惯,出错的概率就会减少很多:第一步,本题给了什么条件?显然是一个数的指数幂等于1;第二步,我们学习过的知识点中,什么数的指数幂等于1?学生可能回答:1的任意指数幂都等于1、任意不等于0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等,很容易忽略-1的偶次幂等于1这个知识点,这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有别的情况吗?引导学生找到-1的偶次幂等于1的情况。

2.培养养成及时改错的习惯。不论是课堂上、作业中、考试检测中出现的错误,都要及时总结和修改。不能只满足于老师讲评时听懂了、这道题会做了,而是要真正弄懂错误的原因,理解并掌握正确的解法,要把错误的题目整理在错题本上,要有错题示例、错因分析、正确解法。

3.要举一反三,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清楚,能听老师讲明白、这道错题改对了不是对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标志,出现同类问题有思路、会求解、能解对才说明真的理解和掌握了。所以,在对错题本要经常翻看、隐去答案重做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寻找与错题同类型的题目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中再度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直至能熟练解决不出错,从而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