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系统思维视角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

2023-12-20

系统思维视角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

图片3.png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12期第1—7页。

作 者

图片4.png

王甲,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生。

图片5.png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教授。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思维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模式为分析和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可以运用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动态性、协同性来认识和反思课堂教学评价。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分化、评价标准僵化、评价机制松散等问题,学校应善用整体性思维统整评价主体,巧用动态性思维优化评价标准,活用协同性思维改进评价机制,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真实可靠、指标科学适切、质效整体提升,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优化。

关键词:系统思维;课堂教学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管理的必要环节,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等特征。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运用系统思维,分析课堂教学评价的系统结构和特点,审视课堂教学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问题,以期廓清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路径和方法,为推动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1 系统思维视角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意蕴

系统思维是指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把客观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各部分之间彼此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而且在动态中掌握各要素之间、要素和系统、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进而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方法[1]。从方法论角度来看,系统思维是以系统的整体最优化为目标,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借助先进的分析工具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等其他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更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协同性、动态性等多种特性[2]。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有运用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协同性、动态性等特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实现最优化。

1.1 凸显系统思维的整体性,推动课堂教学评价由局部运作走向整体优化
  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坚持整体性思维方式,就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认识,始终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3]。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特点要求学校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和要素互为作用的有机系统来对待,从横向上看它是由课堂教学评价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工具要素构成的整体;从纵向上看它是由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标准与方案、收集和分析评价信息、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等构成的整体。不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各个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彼此关联、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的优化不仅仅是对评价要素的碎片化调整和零星式修补,而是要对评价要素进行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成熟规范、运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当然,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并不是要求系统要素平均发力,而是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实现突破,以此带动课堂教学评价的优化进程,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融合,最终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效应。
1.2 彰显系统思维的动态性,推动课堂教学评价由静态平衡走向动态发展
  动态性是系统原理中的又一特性。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其动态性才是绝对的,即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本质上就是一种运动,都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这就要求人们把事物的发展放在多种可能、多种方向、多种方法和多种途径的选择上,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系统思维的动态性特点表明,评价主体的评价素养、评价对象的教学能力和评价结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环境的变化,对处于课堂教学评价核心的评价标准也应进行适当调整,相应的评价方法也应该随着评价标准的调整而变化,以确保课堂教学评价各要素实现动态匹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
1.3 凸显系统思维的协同性,推动课堂教学评价由相互割裂走向协同推进
  协同性体现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协调与合作的特性[4]。在任何一个系统中,系统的内部要素协同性越强,系统要素的作用就能发挥得更充分,系统与外部环境协同性好,系统的功能就发挥得更充分,运行效果就更良好。系统思维的协调性特点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首先,要重视评价系统的内部要素协同,做到学校、部门和个人组织协同,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价值协同,努力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工作机制协同,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案制定、评价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上,做到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得益彰,最终产生合力效应;最后,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与其所在的外部环境相互协同,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教科研工作、教师评价素养、技术手段、学校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相互支持,实现协同推进和一体化发展。

2 系统思维视角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系统思维理论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高度耦合性。近年来我国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系统思维角度来审视,还存在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分化、评价标准僵化、评价机制松散等诸多现实问题。
2.1 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分化,缺乏有效统整
  从当前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来看,由于缺乏整体设计,致使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未得到足够重视。第一,学生评价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和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然而,在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中,并未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即便有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往往也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失语,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失真。第二,教师自我评价缺失。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管理活动,学校管理者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评价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以及评价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被评课教师往往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处于被支配地位,在评价中的话语权很少,自我评价常常不被重视。被评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自我评价的缺少,一方面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影响被评教师作为主体角色的认同,抑制了教师自我提升和自主发展的动力。第三,同行评价失准。同行评价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指导,因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在客观上都是同学科教师,同行评价与其他评价相比具有平等性、专业性优势。但受应试背景下学校对教师过度考评和排名的影响,教师之间的非理性竞争加剧,导致教师之间很难有真诚而深入的沟通交流,加之受好人主义和文人相轻的不良文化的影响,同行之间的评课往往要么是没有原则的相互吹捧,要么是蜻蜓点水的敷衍了事,很少触碰课堂教学中的实质问题,也就难以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和提升。有时虽然安排了同行评价,但是由于同行评价在总体评价中参与人数多却评价权重低,导致同行评价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四,领导评价失范。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学校领导通常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领导不是全科教师出身,很难做到融通全部学科的知识和教法,在面对全校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时,难免出现因不熟悉学科专业知识或对教学方法把握不准而导致评价失范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领导受时间和自身精力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难以做到全过程参与和深度参与,容易因武断甚至随意评价而影响结果的公平公正。
2.2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僵化,动态调整不足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判断课堂教学价值的标尺和准绳,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评价的成败。因此,制定科学、适切的评价标准是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然而受认识和能力影响,大多数学校在实践中对现有的评价标准缺乏动态调整,导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僵化,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拿来主义。有的学校过度信奉专家和所谓的名校,照抄照搬专家或名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专家或名校制定的评价标准尽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由于每个学校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改革进程的差异,这些全盘照搬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水土不服,与本校课堂教学的适切性不强。二是千人一面。受学校过度强化评价的鉴别功能的影响,为了实现跨学科评价的可比性,目前多数学校所有学科均使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很少有学校按学科、分学段制定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无法体现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也不能顾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差异,这样一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适切性很难保证。三是一成不变。好课的应然状态是动态生成的,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实然状态下的某一个视角里又有着统一预设的规范和标准[5]。因此,适切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协调统一,而非固定不变。然而,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很难做到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的变化进行调整,也很难做到根据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优化,评价者也很难在评课中根据自己的评课经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个性化的补充评价。综上,这就产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用上的僵化问题。
2.3 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松散,系统协同匮乏
  从系统思维视角来分析当前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行情况,主要问题是系统协同匮乏,导致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松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具体有3方面的表现:第一,价值目标分离。课堂教学评价涉及的利益主体多,各主体的价值需求不尽相同,学校希望课堂教学评价实现教育质量提升,教师希望得到好的绩效考核结果,学生希望教学更加贴近自己的学习,不同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目标处于分离状态;加之受学校管理价值至上的影响,其他评价主体的多元价值需求往往被忽视,致使课堂教学评价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平衡,必然会对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持续性造成不良影响[6]。第二,评价要素分散。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复杂且分散,加之学校对评价主体缺少必要的组织和培训,导致评价主体的评价素养总体欠缺,最终影响评价的效果。第三,评价机制分割。受当前学校管理者评价理念陈旧和评价能力不强的影响,学校在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容易忽视评价的专业化、持续性和系统性问题。课堂教学评价培训机制、反馈机制、元评价机制和评价追踪机制尚不健全,更遑论相关支撑和保障机制,使得仅有的机制也处于分割状态,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有序开展和效能的发挥。

3 系统思维视角下课堂教学评价的路径优化

  系统思维作为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为剖析课堂教学评价困境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破解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问题提供优化路径。
3.1 运用整体性思维,统整评价主体
  系统高质量发展要以完善和优化系统要素为基础,在系统目标的引领下,以统整系统要素为根本,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增强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而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7]。为此,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价的核心目标出发,运用整体性系统思维树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全局观念,补全评价主体的缺失,统整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发挥各个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确保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第一,重视学生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评价主体,其作用不容忽视,课堂教学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学力的提升,而不是教师的“表演”效果;而学生学力的提升,不能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去判断,应重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突出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更加接近教师课堂教学的实然状态。
  第二,强化自我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审视、反思、诊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外部评价要督促改进课堂教学,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对自我评价的不断内化。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自评工具,组织教师撰写教后反思和自评报告,在评价反馈环节安排被评教师发言和参与研讨。让教师自我评价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成为教师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引导、教育和发展功能。
  第三,改进同行评价。学校要充分认识同行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既能帮助同行又可激励自我的双重作用,调动同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安排教师参与评价标准研发、评价方案制定及听课、评课的全过程,营造宽松、民主、公正的评价氛围,让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畅所欲言、深度交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要在课堂教学评价反馈中给予参与的同行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提升同行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话语权。同时,提高同行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占的量化权重,真正发挥同行评价的专业优势,促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合理。
  第四,规制领导评价。学校要打破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垄断局面,制定管理者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定和准则,降低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量化权重,改变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一言堂”的现状。管理者在评价中要屏蔽自己的管理权威,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评价意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3.2 运用动态性思维,优化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动态性,它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发展变化,它的子系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是动态发展的。系统思维的动态性启发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根据课堂教学评价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优化,以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适切性。
  第一,根据学校教学现状优化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价的有效性。针对当前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拿来主义”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投入,建立由学校管理者、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研发小组,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习、培训和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要素分析、价值分析和可操作性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确保评价标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二,按照学段学科重新制定评价标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实存在物都是包含着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体[8]。如何根据不同学校、学段和学科把握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共性与个性,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是学校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千人一面,全学段、全学科都使用一个评价标准,过度凸显教学和学科的共性,抹杀具体学校、具体学段教学和具体学科课程的个性,必然影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适切性。基于此,一方面学校要在借鉴外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教师教学能力、生源水平和课堂教学实际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优化,促使评价标准与本校课改的要求相吻合,彰显本校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特点;另一方面,学校要尽量分学段、按学科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者在共性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学段和学科增加差异性评价标准,增强评价标准的适切性。
  第三,随着课改进程动态调整评价标准。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方兴未艾,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这就意味着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要随着改革的进程做出必要的动态调整。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调整,引导课堂教学评价朝着科学规范、遵循规律、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注重过程、寻找增值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由三维导向转向素养导向、课程教学由知识和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课程结构和内容发生变化的实际,对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评价标准才能与新课改要求相一致,才能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3.3 运用协同性思维,改进评价机制
  在一个系统内,如果各要素或者各子系统能相互配合与协同,由此产生的合力远超各自功能的简单相加。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项需要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配合、多阶段联动的系统工程,应在系统思维的协同性指导下,通过价值目标协同、评价方法协同、内部机制协同、外部环境协同来保障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实现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质效的全面提升。
  第一,统整价值目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教学活动,其价值特性体现在根据评价标准来判断、发现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前,评价主体和客体如果尚未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尚未形成基本认同,课堂教学评价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基于上述问题,首先,学校要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扭转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功能“唯监督”和“唯鉴定”的倾向,逐步让教师树立专业性评价观和发展性评价观,确保课堂教学评价的统一方向。其次,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制,通过交流研讨增进教师对评价标准的认同,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统一标尺。最后,通过协商减少课堂教学评价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手段,在运行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评价主客体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最终通过多次评价互动逐步实现价值目标的统一。
  第二,平衡评价方法。在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评价方式简单,重他评轻自评,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方法缺少协同,消解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复杂性、人文性和发展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为此,应从3个方面加以改进:首先,不应一味重视外部评价,应采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独特作用;其次,不应一味追求量化评价,重视发挥质性评价的独特作用,协同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真实、全面、有效;最后,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发挥过程性评价重发展淡化甄别、重参与促进发展、重综合关注全面、重多元增强互动的优势。
  第三,协调评价机制。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问题,首先,要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理念、评价知识、评价伦理等理论培训,要结合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对教师进行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方法选用、评价手段优化、评价信息反馈技术等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素养。其次,要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双向交流反馈机制,营造民主宽松的互动交流环境;加强评价反馈的管理,重视上课教师的自评反馈,改变当前评价主体单向反馈的局面;改进反馈形式,综合运用书面评价量表与评价报告反馈、研讨会交流、个别交流等多样化反馈形式;搭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便捷评价反馈平台,倡导基于证据的课堂教学评价反馈,全面提高评价反馈的质量[9]。只有教师在评价中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真诚、客观地反馈评价信息,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最后,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跟踪制度,学校在课堂教学评价反馈后要对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建立台账,与上课教师协商拟定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评价主体针对上课教师的问题开展多轮次跟踪评价,力促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第四,协同评价环境。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分割、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不协调问题,一方面,学校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与整体教学评价的协同,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元评价制度,通过个别座谈、问卷调查、集体研讨等多种途径获取评价主客体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评价方案,优化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与外部环境协同,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子系统,离不开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教师发展、教育技术、学校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支持,而课堂教学评价也会促使这些外部环境不断完善。因此,学校要加强课堂教学评价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同推进,促进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图片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