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因“材”施教 助“才”成长

2023-06-08

蔡辉森丨因“材”施教 助“才”成长

 111.png

      千年以来,“因材施教”被全球教育界奉为圭臬,是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讨论因材施教,其目的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宏扬其思想光辉,并赋予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探索新技术条件下新的实施路径。
      从人类教育历史的视角,教学范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现场教学、农业社会有组织的个别教学、工业社会标准化的班级教学和信息时代班级差异化教学的演进历程。在智能时代的今天,我们讨论因材施教,既是回归,也是超越。
因材施教的实质是面向全体、人人发展。新时代实施因材施教,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个体的潜能,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实施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这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只有面向全体,注重个体,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下面,从因材施教的历史、内涵、价值和实践等四个方面,谈谈对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1.历史——因材施教的历史脉络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发端于孔子,它是基于以“人”为出发点,以“仁”中心点的人本思想,是“有教无类”的因材施教。后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们在教学过程中发展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孟子、墨子、韩愈、张载都曾对因材施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朱熹将孔子教育思想总结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由此提炼形成“因材施教”这一约定俗成的说法。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瑗的“分斋教学”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通过分科进行因材施教的实践。现代中国教育家们从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因材施教的内涵。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施行分班教学,让学生进入更适合他自己志能以及才能兴趣的小组,“以期因材施教,务使各得其所”。
      因材施教不仅是中国的教学原则,也是世界教育界共同奉行的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当前和今后才能与智力的发展,是教育才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因材施教可以发展个体的特长潜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从古代到近代,“因材施教”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并经历了“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的转变,关涉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的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内涵——因材施教的思想基础

      因材施教的思想基础是教育应尊重差异,遵循规律,发展学生的先天禀赋,按照个体后天的性格、气质和兴趣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材施教的核心是面向全体,着眼个体,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目标指向是开发潜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变革教学,构建多样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网络化智能化学习;育人为先,实现身心健康和谐;长善救失,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新时代实施因材施教,要变革教学方式,构建适合个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发挥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技术的作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条件。
      因材施教是着眼个体、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尊重差异,适合适应学生发展生长的教育;是人尽其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是发现可能,提升学生个性特长的教育。同时,因材施教要坚持育人为先,长善扬优,救失补短,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

3.价值——因材施教的当代意义

      在现代和当前的教育研究中,学校班级授课课的集体教育条件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980年代,我国各地开展教学实验,以兴趣班等形式实施个性化培养。1990年代,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注重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强调落实“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的战略任务。2020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近年来,教育部推动各地各校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手段,以适应学生智育学习中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并推动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教育教学变革,因材施教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并探索了更多样的实施方法,运用了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拓展了因材施教的途径。
      新时代和新技术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可实现更公平更有效、更科学更人文、更精准更智能的教育。从教育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多更好人才的角度,实施高标准的因材施教比以往更重要更急迫。
      因材施教可实现更公平更有效的教育。我们要强调入学、机会、资源、师资、条件等的基础性公平,也要强调对家庭困难、地域差异等实施补偿性公平。但公平不能局限于平均,公平的真正意义应指向“有效”。中学应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更大力度推进差异性公平,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掘、发挥个体潜力。
      因材施教可实现更科学更人文的教育。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与传统相比,当代的“因材施教”包含了更多的新意:既强调班级制集体教学的共同目标,又强调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既重视教师的“教”因材施教,又要求学生的“学”的自由选择、自主发展;既发展学生的智育的个体能力,又促进学生艺、体、美等多元智能的个性发挥。
    因材施教可实现更精准更智能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又好又快的培养人才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多样,也更为精准的手段与方式。智慧课堂、互联网+教育、甚至于最近的火爆的Chatgpt,都给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因材施教比过去显得更急迫更重要。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在世界地缘政治与国际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因材施教,尤其要重视英才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尽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他同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之时势下,中学校长既要当教育家,也要有政治家的思维和实干家的作风,基于道德合理性和行为公正性,强化差异性公平的实施实践,加大力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4.实践——因材施教的体系构建

      落实因材施教,需要构建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福州一中从思想、活动、教学、课程等四个方面,促进因材施教的更好落地。
     1、思想层面上,构建因材施教的思想基础。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以《病梅馆记》一文形象地揭露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唐代思想家韩愈在《马说》一文中,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时至今日,《病梅馆记》指出的现象在我们的学校中仍然时常可见。有的学校以唯高考唯升学的功利性价值,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以为了孩子之名,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学生的自由时间,约束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个性成长。《马说》所论述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普遍存在。有的教师教育教学方法老旧,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有的教师唯书本唯分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制约了多元化人才的成长,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展与发挥。
      基于此,中学要落实因材施教,首先应从思想上树立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着力培育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学校要努力改变从工业化时代承袭而来的教学观,改革标准化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以信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与沟通协作能力,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2、活动层面上,拓展学生自主的实践平台。
      中学实施因材施教,应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倡导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走到实验室,让学生在真实、多彩、复杂、丰富的情境中,发挥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合作育人的作用,触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发现、发展与发挥。
      福州一中在活动育人上有优良传统。1961年,《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共青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学生生动而活泼成长的经验做法。1963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走入农村开展调查社会活动和调查研究的生动案例。
      时至今日,福州一中已形成多维立体的活动育人模式,有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现与发展。其主要类别有五类:一是学科拓展类,含地理环境和环境生态调查、天文观测、野外采集制作标本、参观书画展、野外写生、业余电台、花卉和食用菌培植等;二是社会实践类,含农村、海岛、侨乡、部队、工厂、湿地、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等社会考察;三是志愿服务类,含校内志愿服务、社区服务、西部对口学校手拉手活动、国际志愿服务等;四是科学研究类,含清北复交小分队、港中深小分队、船政航海小分队、物构所材料小分队、美国德州理工大学 “ISTEM” 夏令营等;五是社团活动类,含数学社、航空社、天文社、欧洲第二外语社等46个社团和交响乐团、民乐团、艺术板绘团、橄榄球队、棒球队等21支体育、艺术团队。
     3、教学层面上,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学形式。
      国内有学者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来阐释教学范式的内涵与结构,并将教学范式纳入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梳理,发现教学范式经历了原始的现场教学向有组织的个别教学的转变,然后到班级教学,再到班级差异化教学的演进历程。在这一进程中,教育群体虽有不同,但“因材施教”是每个时期教学范式一贯坚守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均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个体。
      在福州一中,我们在教学中坚持既要多出人才,又要出好人才的育人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分层分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贵穷本然的课堂教学
      1963年,叶圣陶来福州一中调研,在深入了解了学校的的教学特色后,为福州一中题词:“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缘”,高度概括福州一中时至今日仍然强调的“本然教学”的教学理念。1980年代,学校提出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三基”要求,以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教学目标。当前,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培育素养为目标,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分层分类的组织形式
      学校参考美国教育学家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特朗普制,采用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特征。在福州一中,我们实施班级为主,外部分组的教学形式,课内平均分班,课外培优夯基。特别是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学校不分重点班,坚持在平行班级奠定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外部分组,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3)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
      学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分层分类,实施包括“三人行、导师制、学长制、集体会诊、失分分析表、反思表、读背课、学习习惯自我完善表、错题集”等具体化的学习方法指导,实现了人人进步,个个成长的教学目标。其中的“三人行” 和“ 圆梦计划”,有效促进了生生之间的同伴互助,让同“材”的学生互相激发,共同提升。
    4)强调个性的技术支持
      不同时代和不同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观,促进了因材施教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技术的保障和资源的丰富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学校持续推动实施“互联网+”条件下的“第三图书馆”线上校本课程,以选修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达130多门课程、数百G的数字化课程。学校建立了更亲近社会技术发展的资源提供方式,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班级本”,既适应当前有条件限制电子产品进课堂的要求,又避免学生脱离技术脱离时代,培育视野开拓、个性鲜明的未来人才。
    4、课程层面上,构建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为天下人谋永福”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学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主要旨趣,所有的办学行为都要围绕这个宗旨来设计。基于此,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课程的价值意义、课程的领域结构、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的科目设置等四个递进层次进行考虑设计。其中,课程价值体现认知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课程领域包含能力、意志、社会、责任等四个领域。能力和社会领域是主要体现认识与教育价值,意志和责任主要体现教育与社会价值。“学会学习、健体怡情、独立人格、自力自治、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国家责任、国际视野”是学校育人的八大支柱目标,每一目标配套有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各方面素养进行培育。“植基立本、成德达材”是福州一中的校训,是办学的基础与出发点。整个体系上有宗旨指引,下有校训夯基,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理论体系。
      在这一课程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学校基于福州一中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有面向全体的必修课程,也有面向全体的选修课程,还有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的选修课程;同时根据课程难易度,将课程进行分层,有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还有荣誉课程和高阶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必修课程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适应自身成长需要的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课程,促进了个体才能的发展。
      美国学者斯蒂芬·柯维说到:“任何人只要留意看,都可以在每张独一无二的脸上感觉到孩子们那无限的期许,这些期许无法成真对社会来说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中学教育唯有紧紧把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助“才”成长,方可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为国担当,为社会造福的领军人才。

       作者蔡辉森系福州第一中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府特约督学,福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福建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本文是作者2023年3月24日-25日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指导单位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中学组上做的主旨报告。论坛主题: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未来做准

      文章来源:本文筛选于《中小学校长论坛》公众号,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