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大单元教学”系列谈

2023-02-08

蹇颖“大单元教学”系列谈

为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提出中国教育的问题。他认为,系统工程分为部分、局部和整体,科学研究是部分和局部,社会发展是整体,是系统工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而人才培养的问题是社会整体系统中重要一环,现在教育的问题是在培养人才的方面评价标准缺失。

如果把整个教育过程比作是一堂课,钱学森之问比作是这堂课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这堂课自然会有千万种上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优秀呢?我们想,应该就是大单元教学设计思维了。

我们需要主题明确、目标明确、逆向设计;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实现“学—教—评”一致;我们需要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在解决“钱学森之问”这堂课上,我们整个的教育系统也就是这样做的。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实施,紧接着新教材、新高考……一切都在通过“逆向设计”的思路倒逼我国教育改革。到了一线,“自主、合作、探究”的常态学习模式,“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教—学—评”或“学—教—评”一体化的尝试,都在将国家的改革真正落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可以说是新时代优秀教师的标准。而这一标准的体现,核心就是在课堂主阵地。上好每一堂课,是拿下这一主阵地的必要条件。新时代教师要担当起这一份职责,就需要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这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意志的一线回应。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基于目前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所指的“单元”不是强调跨学科、跨学段、综合性的“大单元”,而是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最小的学科教学单位,“大单元教学”体现在对学科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而实践研究则是教师将“大单元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地实施与呈现的过程。“大单元教学”设计具备以下特点:系统分析:是指整个单元规划和课时设计,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再建构”。整体设计:是指课时教学以前,要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组建单元,进行单元整体规划,以及整体规划下的课时设计。确定主题——明确目标——逆向设计(评价早于活动设计)——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课型、课时、作业、测试统筹安排与科学设计。我们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推广,我们立足于最前沿,在综合多个范本模板的基础上完善形成了目前最优化的设计模板:

1111.png

大单元教学中,学习目标如何分解细化?

在深度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当下学习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样描述:“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定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撰写存在表述不够清晰的情况,在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中,又存在细化分解困难的问题。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了这样目标建议: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情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不难发现,这三条目标,紧扣了单元提示中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但在单元目标的表述中,行为主体不够明确,第一条后半句的主体为教师,其它目标的主体均为教师。如果是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呈现,可以将行为主体统一为学生。行为动词有精准的描述,但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则相对模糊,需要分解和细化。如何从大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细化和分解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呢?在教师文本细读的基础,梳理每篇文章的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可以发现编者在解构单元要素时的一些精巧构思。


单元要素

教师用书

单元目标

教材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情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邓稼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

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说和做》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鲁迅先生》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不妨跟同学交流一下。

《孙权劝学》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邓稼先》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说和做》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邓稼先》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说和做》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鲁迅先生》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章,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

《孙权劝学》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综合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首先,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其次,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如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另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单元围绕“学习精读的方法”“理想与追求”两个大概念架构。“精读的方法”又分解为“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分析细节描写”几个重要概念,通过这些语文素养,实现“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落实“理想与追求”的大概念。阅读教学,主要是习得这些知识和技能,体会这种价值观念的过程,而写作教学,则是对这些概念的迁移运用。

我们来观察胡玉华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到这些重要的概念。如:

1.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突出贡献及精神品质。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和优秀品质的选材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4.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展活动与传承邓稼先等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相结合,激发太空探索兴趣、弘扬科学精神,为实现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而努力奋斗。

其中第4条目标就是结合了课后习题创设的,行为条件的表述较为清晰,呈现出一个具有真实情景的大任务。但前3条目标的行为条件还不够清晰。“行为条件”是指为学生达成学习结果的行为说明,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何种行为。在传统的学习目标撰写中,最模糊的往往是“行为条件”的表述。如在教师用书中,《邓稼先》一文给出的教学重点是这样描述的。

1.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1条目标有行为条件的表述,但还不够清晰。在课后习题中,有两条相关的设计,“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条目标还更为笼统,预习提示中给出了相关策略,如“课外搜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我们可以看到胡玉华教师的目标设计直接引用了这一方案。

除此之外,课后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指向了联系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的策略。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这个习题为第3条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行为条件”。

同一个重要概念,在不同的文本中如何教学,学生学习的“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是如何分解的,通过课后习题我们可以窥探到编者的一些意图。就“分析细节描写”这个重要概念来说,在《邓稼先》一文中,要求“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在《说和做》一文中,要求“结合文中一两个(细节描写)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一个行为条件是“分析对比”,另一个是“结合例子”;一个表现程度是“思考为什么对比,对比得出了什么结论”,一个是“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这种区别,既契合了不同文本的不同内容与形式,又体现了同一重要概念学习过程的螺旋递进。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化,就可以实现学习目标撰写得清晰和具体化了。如《邓稼先》一文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如下:

1.精读课文,勾画那些能牵动全篇或令你感动的关键语句、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并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比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联系课文引用的古文和歌词,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3.本文分段较多,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结合作者表达的情感,总结其表达效果。

4.小组合作收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整理其主要事迹,精选一两个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品格,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可选)

总结起来,我们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下,通过研究教材,提取单元要素,参考教师用书,可以把单元目标具体化。进一步研读文本,梳理课后习题,可以将单元目标进行分解,并寻找到实现目标的“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再结合教师用书所给的教学重点中的“行为动词”,加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主体”,就形成了一条可行性极强的学习目标细化的基本路径。 

大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区别

“大单元教学”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或大概念,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单元目标、叙写达成评价、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大迁移、结果全反馈、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特征,即最小的课程单位或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大单元教学属于宏观设计,微观实施的教学,其实施过程中包括了课时教学。大单元设计与课时教学区别:教学的出发点不同,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宏观的,是对大单元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和综合性练习进行设计;课时教学相对是微观的,即聚焦一个课时的知识内容和针对性练习。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同,大单元教学往往是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根据大单元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对内容进行重组,之后安排具体的课时施教;课时教学往往是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按部就班地施教。教学的关注点不同:大单元教学打破了知识点之间的间隔,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关注学生理解整个单元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时教学则很难跳出单个知识点局限,只有在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教学的思路不同:大单元教学是依据课标分解下的单元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是横向的方式;课时教学是直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其方式一般是纵向的。教学的形式不同: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和教学形式往往有许多种,而课时教学的教学形式则比较单一。教学评价不同:大单元教学依据单元目标首先设置评价标准,基于标准进行高效育人。课时教学一般是上完课,最后进行事后评价,不能更好体现评价的作用。新课标颁布,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1.从教中心转向学中心,基于学生需要而教,体现学生学习地位的需要。

    2.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真实落地

    3.从教课文(例题)到站到学科课程的高度(目标、评价、任务、活动、开发、结果等)从教书到育人需要。

    4.由零散走向关联,由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零碎不成体系的零散教学走向心中装森林,眼中有树木的整体建构,系统教学。

    5.很多省份“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研究要求实施单元教学设计

    6.由浅表走向深入,有低阶思维走向高级思维,践行深度学习的必然。

    7.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真实情景,为实际问题的解决。

大单元教学下的语文全程作业设计

以单元作为作业设计的基本单位,能够整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要求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单元每个版块教学相互孤立的状态,使单元作业的目标清晰明了,每个环节之间结构清晰,能够层层推进,促进作业质量的提升,提高“双减”的实效。

以《忆读书》的作业为案例。

  01  

解读单元教材,确定作业目标

(一)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单元作业目标

对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后,围绕着读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单元整合。

1112.png

1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整合教学内容

接下来,结合课程标准对应年段的能力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后,我们明确了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析了课后习题的内涵,制定了单元作业目标。

1113.png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业目标设计

(二)紧扣单元要素,确定课时作业目标

1.确定课时作业目标,提升作业有效性

从人文要素看: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人文主题,《忆读书》这篇课文通过冰心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多年的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同时阐明了从读书中悟出的道理,课后可以让学生对作者的读书感悟和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语文要素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忆读书》一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所以在课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圈画关键词句、列提纲、画表格或者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信息,根据需要对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握主要内容。

从习作要求看:本单元习作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实践,读一读《忆读书》中提到的书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本单元《忆读书》的单课作业目标设计为以下几条: 

1. 能够正确书写“舅、斩”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默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能够在情境中,正确填写词语,选择出“传、着”等3个多音字合适的读音。(对标单元作业目标“字词句”①)

2. 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借助圈画关键词句、列提纲、画表格或者结构图等)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读书方法及读书好处。(对标单元作业目标“阅读”④)

3. 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述自己对作者读书方法的看法。(对标单元作业目标“阅读”③)

4. 能尝试用学到的读书方法,在课文提到的书籍中,选一本你感兴趣的读一读。(对标单元作业目标“阅读”⑤)

2.总体规划,让单课作业更加精简有效

   有了整体的作业目标,就需要设计对应的作业练习来实现目标,从课时前置作业,到课时中作业,再到课后作业,都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保证目标的落实。为了让每一课的作业练习更加行之有效,我们需要将作业类型、来源以及预估完成时长标注出来,做到合理分配,统筹安排。部分题目如果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偏高,可以标注为选做,实现按学情的分层。

1114.png

3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忆读书》作业规划

 

02

依据课时作业目标,具体开展全程设计

基于课标分析、教材解读及学情判断,确定作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在单元整合的作业任务安排下,《忆读书》一课作业的全程设计会围绕任务一中的活动——“走进冰心奶奶的书房”来开展,利用课时前置作业、课时中作业及课后作业的形式对标完成相应的作业目标。

1115.png

1116.png

(一)精准投放——课时前置作业设计

 课时前置作业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应的知识,形式多样,本课以课前预习单的形式呈现。这份课前预习单应该是基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围绕设定的目标设计的。基于我们的单元整体作业任务设计,《忆读书》一课的课前预习单可以设计如下内容:

1117.png

(二)聚焦问题——课时中作业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课堂研学单,将部分作业训练的任务放在课堂上,进行讲练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上课效率,又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围绕着本节课的目标展开练习。本课的课堂研学单将会围绕着梳理关键信息这个作业目标进行设计:

1118.png

(三)开放拓展——课后作业设计

   为了实现课时目标,达到让学生拓展提升的目的,课后的巩固练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设计课后练习单时,应该注意要适当拓展与教材相关联的课外文章进行阅读训练,进行语文要素的迁移训练,让课内学习的知识在课外知识中也能举一反三。所以,本课的课后练习单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1119.png

1120.png

(四)强化持续——单元长作业设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编排的三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读书”,对读书的方法、图书的选择、阅读的感悟都有涉及。因此,本单元便可以“读书”为主题来设计单元长作业。为了保证学生的单元作业围绕着主题进行,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精美的读书卡来进行引导。

1121.png

总之,我们的课时作业设计,离不开大单元的视域,需要在单元统整下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梳理、明确单元作业目标,设计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作业,从而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基!

作者丨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 蹇颖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争议,请联系本栏目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