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六个关键词对教师的挑战
中小学校长论坛 2022-09-25 发表于北京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读。笔者认为,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应关注和重视对课标的解读,更应看到新课标变化的六个关键词背后对教师水平能力的挑战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甚至已成为能否实现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道坎。
关键词一思想性——对教师政治素养的挑战
毫无疑问,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思想性从来都是首要特征,而且越来越强化。2022版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前言、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的具体内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所有科目课程标准的内容,也都无一例外地把课程方案的思想性、方向性的要求,统一编排在最前面。同时,在所有科目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核心素养的描述上,几乎都是对课程思想性要求的内容表述,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要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落实落细。
但是,若要把课程思想性真正落实到教师具体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并非易事。因为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忽略课程思想性而过于重视课程学科性知识传授倾向。因此,虽然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想性强化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但与此有差距的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此方面的素养、能力与新时代课程育人目标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面对如此挑战,教师唯有加快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理论修养,才能在践行新时代课程改革和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关键词二跨学科——对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检验
从20余年前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一直要求课程教学要“淡化学科本位,整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传授。如今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提出明确要求,所有课程在主题教学过程中,都应根据各自性质和育人价值,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课程创新实践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体现的是课程综合化的新要求。
客观地说,很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不能适应新时代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要求,对今后如何增强跨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师唯有博览群书,加快丰富自己的背景性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在对新时代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三学段衔接——对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检验
各科目新课程标准均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程学段衔接,即幼小衔接要求教师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教学,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升初衔接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注重把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初高衔接要求明确教师必须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对此,广大教师只有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化理解,才能做好学段育人的无缝衔接,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学会课程游戏化。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涉及不同学段同一主题,均要求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如此,对教师是否具备“依标教学、达标教学”的精准教学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老师们唯有抛弃“经验”中应该淘汰的固化思维,加快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标引领下的新教学。
关键词四核心素养——对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
各科目课程标准均首次将课程核心素养非常精准具体地描述为56个核心素养点,并称之为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而非学科核心素养。因为课程虽然包括学科,但并非只是单纯学科概念。如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劳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不是哪个具体学科能够表述清楚的。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课程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及学段衔接等问题紧密相连,要求教师树立课程的整合、融合、跨界意识。毫无疑问,要把精准的课程核心素养落实到位,对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是一个躲不过去的挑战,教师唯有主动升级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自觉提升自身核心素养,锤炼自己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才能扛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任与使命。
关键词五实践应用——对教师知识整合能力的挑战
如果说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那么,新课程标准则将“两个结合”具体落地为“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法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等可操作性要求,特别是各科目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都在强化课程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显然,新课程标准对实践应用的要求,说明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内涵和质量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地实施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如此,如果教师不具备应对课程实践应用要求带来的知识融合、迁移、转化能力,就很难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育人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抓紧时间补上自身知识整合与迁移及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才能更快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六教学评一致——对教师准确施教能力的挑战
长期以来,“唯分数”成为左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魔咒,使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得不到落实。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教师教、学生学与考试评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三者的一致性,要求教师注意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等结合起来。既强调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也要求评价与“双减”要求紧密结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并强调将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同时,还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为教师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提供了非常清晰的依据。
新教学、新评价对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检验和挑战。教师只有加快深研细学、吃透吃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素质与本领,以强大的课程领悟力和践行力,迎接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和课程育人新局面的到来。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教师报》、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作者 | 王越群 安松波。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