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教学研究详情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二十

2022-10-08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二十

——批评

 

现代汉语词典对“批评”一词有两层解释:一是指出优点和缺点;二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在工作中,具有第一层含义的批评老师们用得不是很多,而第二层含义的批评却是常常被用到的。实际上,老师在运用批评手段时,更多是为了让受批评的学生认识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进步。可是,不同的批评方式有时会收到不同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这就是批评的“双刃”效应。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切莫感情用事、一时冲动胡乱使用,因为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任何工作,它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灵的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职业的最佳诠释。

一、弄清事实,切忌一叶障目

批评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批评的要务在于事实清楚,理由充分,让学生心服口服。有时老师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如果妄加批评,学生就会觉得冤屈,不愿意接受。一些老师此时会错误地认为,学生企图抵赖,继而越发生气,批评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形成师生的对立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白米来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起白饭就往嘴里塞,便装作没看见,并未责问。饭煮好后,颜回来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这没人吃过的干净米饭,先拿去祭祖先。”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问:“为什么?”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我只好抓起来吃了,真不是故意偷吃的。”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深感愧疚,抱歉地对弟子们说:“我平常对颜回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的。大家一定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事物主观的了解、观察,可能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之前一定要想想:你所看到的真的是事实吗?你的所谓结论,是否仅从一个面、一个点、一件事而做出的呢?

在一所重点学校的一场考试中,小李身后一个同学往前扔了个纸团,小李正在答卷并没有看到。监场老师捡起纸团,考试结束后交给了年级主任,年级主任找到小李说:“你考试作弊,这科成绩记零分。”小李当场就和年级主任分辩:“主任,我没让他给我传答案,另外,我也没看他扔过来的东西,您说我作弊,我不服。”年级主任听了小李的话非常生气:“你还敢和我顶嘴,我说你作弊就是作弊,除非你不在这上学。”小李血气方刚,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学校,最后真就转学了。后来这个学生先后转了几个学校,几乎毁掉了学业。后经一位好心老师反复做工作,小李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考上了大学。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老师不妨放下身段相信学生,甚至可以明知是假也选择相信,这也是教育的一个手段。从小李的故事可以看出,老师的批评对学生来说有多重要。如果因为我们的不当批评而毁掉学生的一生,是教师最大的失职。

二、简单明了,切忌没完没了

批评学生不在话多,而在于语言精练、言简意赅,让学生立刻明白老师的意图,这样学生会对老师心生敬畏,批评就会奏效。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可能降低老师的威信。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批评后的学生这样吹嘘:“老师一叫,我就头疼。磨磨叽叽,也不知道他在说啥,反正让你越听越烦,索性我就给他个耳朵,一切都应了,省得他没完没了。”

试想,这次批评有效果吗?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学生可能会更不尊敬老师,因为他不佩服你,怎么可能听你的话。大家都知道,话说多了容易偏离主题,也就是本来批评这件事反而扯到另一件事上了。一旦说多了话,还容易产生超时效应。

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感动得他掏出钱准备捐款。10分钟之后,见牧师还没说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不捐了。到牧师演讲终于结束,开始捐款时,马克·吐温决定不但不捐,甚至还想从捐款箱里拿走2美元。由此可见,超时效应是老师批评学生时的大忌。因为老师说得越多,学生越容易反感。

三、真诚教育,切忌讽刺挖苦

有的人当一辈子老师,却没有几个学生和他有来往,甚至还有人在背后骂他。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由于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缺乏诚意。

有个学生曾因为老师的不当批评向家长发泄不满,家长不信,学生就偷偷给老师录了音给家长听,气得家长直接找到学校。学生录下的是老师这样的两句话:“你怎么这么笨,纯粹废物一个。你们大家记着,谁也不要和他玩,集体活动也不要理他。”试问,这是老师应该说的话吗?家长听了能不生气吗?学生会因此佩服老师吗?假如学生出现错误,老师只需就事论事对其批评,指出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如果老师这样做,学生是不会和老师对立的,因为他知道老师是为他好。对学生偶然出现的错误,老师也不应立即批评。比如,有个学生一向遵规守纪,偶尔迟到一次,老师应该把这名学生叫到一边,以关心的口吻询问原因:“今天怎么了?需要老师帮忙吗?”因为这种情况发生在这样的学生身上,一般会有特殊原因,老师只需关心、帮助。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应该诚恳地说服教育,千万不要抱怨、挖苦。应知道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往往是习惯不好造成的,老师应从培养学生习惯着手,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和学生一起制订计划,督促学生执行计划。一旦好的习惯养成,他就不需要老师再那么费心了。

四、循循善诱,典型引路

学生出了问题后,一般都会有恐惧心理,对老师疾风暴雨式的批评早有心理准备。试想,学生早就想好了应对老师的策略,你的教育、批评还会奏效吗?相反,越是遇到学生犯相对较大的错误,老师越要冷静,切忌暴跳如雷。有一天,我刚进办公室,德育主任就找到我说:“你看看,你们班4个学生在篮球场踢足球,把体育器材室的玻璃给砸坏了。王老师当时正在屋里整理器材,头被玻璃划破,已经送医院了。”听了主任的话,我气得火冒三丈,立刻到教室找这几名学生,发现这几个学生没在教室。其他同学说,他们陪着王老师去医院了。我立刻赶往医院,看到王老师的伤口已经包扎好,两个学生一边一个搀扶着王老师,另外两个低着头在后面跟着。他们看到我,立刻低下了头。我焦急地说:“王老师,怎么样?实在对不起,让您受苦了。”王老师却乐呵呵地说:“没事,这几个孩子真懂事,一直照顾我。”我什么也没说,苦笑了之。回到学校,几个学生把王老师安顿好后,来到办公室,怯怯地看着我:“老师,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我说:“你们先回教室吧,让我平静平静。”这几个学生还是不走,一遍一遍地重复:“老师,对不起,您别生气了。”我提高声音说:“你们赶紧去上课,让我静一静。”说完,我流下了眼泪,他们怯怯地回了教室。

他们走后,我静下心来思考,决定通过这件事教育他们,一要了解清楚问题的原因,二要让他们明白错在哪里,三要明确今后的目标和要求。于是,我利用课间把他们找过来,没有发脾气,静静地和他们分析。对此几个学生很是感动,后来学习、工作都很努力,进步非常大。

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把坏事变成好事正是教育工作的巧妙之处。

“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为何不能让批评变个样,把苦药变成糖衣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