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521”·“我愿意”成都师范学院 刘裕权521”(我愿意)因为与“520”(我爱你)相伴相随,一直受到各种媒体和年轻伙伴们的追捧。昨天又是“5.21”,不幸的是她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第八个节气的好日子——“小满”相逢,一个时髦但文化厚度不够的节日,终于拜倒在更具文化色彩更有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气的脚下。由于更多的人们把自己的心思放到了“满”上,“5.21”也就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冷淡待之。我今天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与朋友们聊聊“521”“我愿意”的另一重意义。“5.21”,这个普普通通的自然数,在神奇的大网络时代,突然之间拥有了不一样的寓意,那就是——“我愿意”。近些年来,人们在谈及“521”的时候,更多的都是属于网络流行语言的寓意和价值,涉及到的更多的是一般性的两性之间的“爱”的主题、“爱”的话题,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盼,追捧者大多是年轻人。今天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你,“521”、“我愿意”,可以超越人们一般的情爱,发挥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故事的主人翁在更为深层次的“爱”的韵味中,在对祖国的大爱之中,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我愿意”成为他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永动机”和“助力器”。故事的主人翁本来是一个文科生,结果却成为了一个理科大师;一个物理高考只考了5分的“差生”,最后却成为了中外闻名的物理学大师;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二任会长、上海大学终身校长的钱伟长先生。还记得,十二年前的夏天,在钱伟长先生追悼会的直播过程中,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画面,聆听着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诉说,同时我打开电脑,不断地搜索着钱伟长大师的人生往事和成长趣事,一个很响亮的念头来到了我的脑海——“只要我愿意”。不得不说的是,在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人生路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期盼着改变、改变、改变。可是我们中太多太多的人们,却常常苦于不知道如何变、怎么变;我们中太多太多的人们,虽然心中也有想改变的想法和念头,却常常只是想一想而已。看看大师钱伟长,中学读书的时候,是一个典型的“偏科天才”,在报考清华大学的时候,语文、历史两门学科一骑绝尘,远远地领先于其他考生,拿下了满分——两百分;而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语则是考的一塌糊涂,其中数学、化学两科共考了20分,物理则是只考了5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由于钱伟长先生的优势学科十分地傲人,他被国内顶尖的五所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同时录取,最终是清华大学“拔得头筹”,破格录取了钱伟长。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化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沦丧,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转学物理系,学造飞机大炮,为振兴中国的军力出力。经过钱先生四处奔走、疏通关系,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的“开山鼻祖”吴有训教授才有条件地批准钱伟长试读一年。这个条件就是一年的时间内,钱伟长必须让自己的数理化成绩,提升至主任要求的水准。最后的结果是:钱伟长成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历史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之一,世界物理学界最著名的大师级人物;钱先生那颗火热的滚烫的赤子之心,为世人瞩目,钱先生那份深厚的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世人传诵。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听到这样的故事,都会和我一样,产生这样的念头:“只要我愿意”,我就一定可以,我就一定能行。无论我们自己曾经是如何的弱小,只要你我愿意,就可以横下一条心,全身心以赴,尽力尽心尽情,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彻底底地改变自己,达成我们的目标,实现我们的梦想。无论我们自己曾经是如何的渺小,只要你我愿意,就可以伸出我们的手,散发出我们心灵的暖流,映射出我们爱的阳光,去紧握那一双双求援的手,去温暖那一颗颗受伤的心,去做一个真诚良善的受人欢迎的“好人”。无论我们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险恶,只要你我愿意,坚守自己的初衷,认准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此不懈地付出努力,一切都将成为可能,一切都将成为现实,你我就将会活得更加精彩,从此不虚此行。“5.21”,“我愿意”。伙伴们,记住吧,你我只需要在“我愿意”前面冠上一个“只要”,并在内心深处不断地强化、在实践中不断地落地,使之不断地变成现实,到那时,也许奇迹真的就会发生!到那时,也许世界真的就会从此变了样!让我们时时刻刻牢记,“只要我愿意”!
2022-06-06
孙蔷蔷:居家学习别忘情绪防“疫”发布时间:2022-05-30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近日,有媒体对1505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最近经历了居家学习。超过7成的受访家长认为要及时关注居家期间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纾解。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青少年由在校学习转变为居家学习,因承受能力弱、应变能力差、应对方式少,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如何妥善地跟青少年沟通,帮助他们做好情绪防“疫”,也是教师和家长的一项重要课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2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8444名少年中有27%在过去7天内感到焦虑,15%的人感到忧郁。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不成熟性,疫情反复带来的身体健康担忧、复课时间不确定、家庭经济压力以及谣言传播等,都容易让其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学习空间的变化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样影响青少年情绪。居家学习期间,老师不能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也因为缺乏老师监督和同伴激励而更容易分心走神,听不懂、学不会,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孩子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易被网络娱乐项目吸引,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学习内容,学习效率低下。此外,并非所有家庭都有适合线上学习的空间和资源,如家人打扰、多孩家庭设备不足、网络不稳定等因素都会导致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居家学习让人际交往方式发生改变,容易引发青少年的孤单无助感。居家学习、管控隔离等举措让中小学生失去了与朋友面对面的互动,无法保持社交。伴随亲子相处时间的增多,青少年因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意向家长袒露自己的内心想法,且容易对家长的过度干涉等产生反抗心理,从而产生无助、烦躁等情绪。 教师、家长及青少年自身都应对情绪进行科学地识别、接纳和管理,在良好的情绪体验中居家学习。首要的是,相关人群要学会识别和描述情绪感受。情绪主要包括主观感受、生理唤醒和行为表达,如孩子为自己控制不住打游戏而自责焦虑,主观感受为焦虑,生理唤醒是心烦、失眠、缺乏食欲等,行为表达为注意力不集中、与家人争吵等。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行为表达,而忽视了行为背后的主观感受。因此,当青少年有了不良的行为表现,老师或家长不要着急去评价或批评,而是应和孩子一起觉察、识别和描述情绪的种类,讨论其引发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从而达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的目的。 情绪并无好坏之分,消极情绪也会有正向效果。家长、老师应引导青少年接纳负面情绪,同时也应防止太过强烈或持久的消极情绪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如当孩子认为居家学习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从而情绪低落时,可引导孩子将居家学习视为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补差补缺的时机,从而引发积极乐观的情绪。 家长除了在物质上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准备,更要在心理上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建议值得借鉴。比如,父母每日设置固定一对一的亲子时光;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向孩子说明自己期待看到的行为;为自己与孩子建立一个灵活且规律的日常作息;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等方式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管理和调适家长自身的压力;支持孩子科学地认识和了解病毒。通过实践这些策略,或能有效改善居家学习对青少年的影响,支持青少年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原载5月20日《光明日报》。作者系中国教科院助理研究员)
2022-06-01
【资讯】研修网、教研网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 | 科学
2022-06-01
【资讯】研修网、教研网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 | 信息科技
2022-06-01
【资讯】研修网、教研网义教新课标系列公益讲座 |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