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双减”之后关键是发展高质量教育

2022-08-01

“双减”之后关键是发展高质量教育作者:余慧娟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随着中高考落下帷幕,“双减”迎来一周年。“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 “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回望一年来从雷霆万钧之势的大刀阔斧整顿到静悄悄的革命,“双减”的意义和影响已远远超出文件本身。“双减”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为亿万少年儿童赢得了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线下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了94%。孩子们因此才有了闲暇,有了高质量发展的可能。“内卷”是一种边际效益不再增加的状态,学生集体“内卷”最终会深深伤害整整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幸福生活,伤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竞争力。“双减”以国家之力打破抢跑的剧场效应,改变严重扭曲的教育逻辑以及由此波及的生活逻辑,重塑健康教育生态,乃民心之所向,复兴之所需。“双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时代大宣言,释放了改革大动力,提出了研究大课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教育不能被资本所左右,合理竞争不能被逐利裹挟异化,社会焦虑不能被炒作利用,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不能被侵蚀践踏。教育是民生之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教育承担着国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希望、人民幸福。让学习回归校园,就是要让人民信任学校,让学校教育主导教育方向,让教育公平深深植根于发展质量,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双减”不是要“躺平”,而是倡导科学学习、健康成长。只有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最优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大宣言。“减负”,就是要为学习成本设限。一年来,中小学校深入研究作业本质,提高作业质量;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因材施教水平,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充分释放。科学学习、课后服务、教师弹性工作制、学校管理效能日益成为热点话题。一场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正悄悄来临。这是小切口撬出的大动力。在中高考升学竞争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如何更科学地设计好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发展质量?如何调动全社会力量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协调好个人诉求与国家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家长摆脱身份焦虑,设置合理教育预期,回归理性平和状态?这是新格局下的大课题。也因此,“双减”并不仅仅为“减负”,也不仅仅是对现实之问的回应,更是对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的破题,本质是发展高质量教育。当前,国家一系列重大举措更加坚定了“双减”的信心和决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主题、项目、任务统筹内容,以学科实践提升学习效果,以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学习水平,精准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水平等问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助力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已经实现,优质均衡提上日程,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局面正在形成。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期盼,也是国家民族的期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只有胸怀“国之大者”,凝聚社会共识,咬定青山不放松发展高质量教育,才能真正跳出“内卷”,化解“短视”,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余慧娟 作者系《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人民教育》2022年13-14期作者:余慧娟

从“教学”到“学习”的嬗变

2022-08-01

从“教学”到“学习”的嬗变——一份语文优质课评分表引发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变革,有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出来。最近苏州市吴江区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的评分表让人想到很多。评分表共6个方面:学习目标10分、学习过程30分、学习方法10分、学生状态30分、学习效果10分、教师素质10分。可以看出来,评分表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做文章。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从看教师的“教”转向看学生的“学”。学习目标。以往评课一般谈教学目标,“教”和“学”是并列关系,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识里,强化的是“教”,淡化的是“学”,忽略的是“学”。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教”得太多,认为“教得多”就“学得多”,“教了”就等于“会了”,“教好了”就等于“学好了”,其实不然。这个评分表不谈“教学目标”而直接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学习目标”,给出一个清晰的引导信号:课堂教学要看学生是否学足了、学会了,而不是看教师是否教足了、教好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学习过程。以往评课一般谈“教学过程”。评课时无论上课教师还是评委,都比较在意教师“教的过程”而忽略学生“学的过程”。这份评分细则专门用了“学习过程”,就是要从看教师的“教”,转向看学生的“学”和“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潜台词是“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干什么?“学”和“习”!以语文学科来说,最经常最重要的“学”的方式是读,最经常最重要的“习”的方式是写,写字、写话、写作业。尽管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并重的构想,然而,连叶圣陶先生本人也说过,“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想要达成学习目标,就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要看课上每一个学生“学”了多少时间、“习”了多少时间,也就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读了多少时间,写了多少时间。“学习过程”在整个评分中占30分,足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学习方法。过去评课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侧重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得好不好。“学习方法”则是看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而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应简单实用,如果方法太复杂,那学生在学知识之外,还要学一门“方法”的知识,无疑会加重负担。不是每一课都要有新的学习方法,关键要看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在不断地使用该学习方法进行“学”和“习”,只有常使用,“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和习惯。所以说,“用方法”比“学方法”更重要。学生状态。以往评课不太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状态自然是衡量课堂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一条占30分,令人振奋。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课上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读、背、写,“学生状态”首先要看课上每一个学生有多少读的时间、背的时间和写的时间。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好不好,课堂激励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重要事情之一。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观察学生状态如何,不只是关注积极主动、回答精彩的学生,更应看“沉默的大多数”。学习效果。学习目标面向学生,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使用,学生状态强调“每一个”,这样的课一定有效果。学习效果看什么?不是看班长、课代表,也不是看“学霸”,同样要看全班“每一个”。“每一个”的学习效果怎么看?最好的检测方式是当堂完成书面作业。书面作业本身就是“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书面作业,所谓的学习效果,无论是上课的学生,还是上课的教师,或是评课的评委,都是跟着感觉走。当堂书面作业,既能以“书面作业不出课堂”的方式实现作业减负,又能以可见的学习效果测评课堂质量,是值得提倡的探索方向。教师素质。评价教师的素质,不仅要看教师的学科基本功,还要看其教学基本功。语文教师的学科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写字示范、朗读示范上,而教学基本功主要看教师的课堂激励做得如何,课堂亲和力、课堂感染力如何。人们对于课堂和教师的评价,有着强大的惯性和思维定式,要想一下子扭转很难,但这份评分表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导向,说明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正在逐步落实到课堂上、进入到教师的头脑中,未来值得期待。(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长安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作者:管建刚《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1日第9版 版名:课程周刊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案重构

2022-07-29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案重构作者:郑太年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摘要]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习评价和课程开发四个方面重新设计学生学习的整体进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案,其中课堂教学的重构是核心。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新知识作为主要活动,改变课堂教学快节奏、高密度、教师主控、学生探索有限、新知识学习不充分的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负担相互强化的循环。[关键词] “双减”政策; 教学变革[作者简介] 郑太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上海200062)“双减”针对的是学生作业多、校外培训多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固然与学生、家长、学校过度看重考试及升学结果有关,但也与我们教育体系的结构有关,与教学方式及在其影响下发展出来的教—学形态有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主导力量,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需要在反思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转型、如何立新。课堂视频分析揭秘学生负担为何加重经过严格的课堂视频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非常普遍呈现出几个突出特征:一是快节奏。教—学活动是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上任务接着任务、问题连着问题,大大小小的活动密密匝匝,整节课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流水线;二是小步子。每个活动持续的时间较短;三是新知识学习不充分。在所有的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这个环节的时间非常有限,通常教师在复习引入之后,有几个循环的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环节,最后是总结和布置作业,多环节多步骤的教学留给每个部分的时间都不够充分;四是教学方式单一。无论在新知识学习还是巩固应用环节,教师讲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虽然课堂上会穿插一些师生互动,但这些互动也大多以教师主导的师生对话方式进行,主要表现为教师小步子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反馈、追问,直至出现预期答案。这样的课堂有目标明确、小步推进、及时反馈等优点,加上及时的当堂及课后练习和周练、月考之类的强化复习,有助于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稳步前进、步步为营。我国学生的“双基”很好,与这种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小步子快节奏推进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能很好地维持注意力,有良好的先前知识支持新知识学习,对思维敏捷性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学生跟不上,只好采取补课和提前学习的方法。学习新知识环节时间不足,也导致学生理解往往不充分,一些学生需要反复的巩固练习和补充讲解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同时,由于学习新知识环节时间较短,学生充分展开探究的机会和时间往往不够,缺乏对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难以有效锻炼思维、发展创新力。如果学校又缺乏丰富的课程,一些资优生或者在某些领域有特长及兴趣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在校外培训中,各种特长班、兴趣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是学科特长班。在学业和考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生难免内卷其中,负担加重。由此观之,在现有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校内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作业、校外培训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整体:课堂上的快速讲练(穿插教师主导的问答式互动)辅以课外校外的反复练习和提前学习,校内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辅以校外培训中的选择性延伸教育(包括学科类培训以及一定比例的发展特长和爱好的教育)。而教师知道学生在课后会有大量作业练习,在校外培训中会加强学习和提前学习,因而可能会倾向于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难度。因此“相互强化”变成了恶性循环,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沉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教育实践与教育目标越来越背离。整体设计学习进程,构建以促进学习与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方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整体,需要整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以支持学生知识学习,发展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这里尝试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习评价和课程开发四个方面构建整体方案。1.调整课堂教学活动结构,学习新知识阶段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充分支持实现“双减”目标,就要致力于打破学生负担与课堂教学模式之间的相互强化。特别是要着力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新知识环节时间不足、探索不充分、理解不到位的问题,避免通过课后和校外的反复练习、不断纠正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习投入不足、学习不透彻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已有知识出发不断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进行探索、参与知识建构,才能很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后面的巩固和深化都要建立在充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给予充分的探索时间、探索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判断和提供适应性支持,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阶段能够达到充分学习的程度,而不能仅仅考虑赶进度、赶内容。如果学习新知识阶段囫囵吞枣,后面反复练习多遍也难以补偿由此带来的缺失。2.优化作业设计,注重作业的巩固反馈与强化自主学习功能学生负担的直接来源是学生课后作业普遍多、耗时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近视率高、学习动机弱甚至厌学就是明显体现。“双减”背景下要保障教学效果,需要将课外作业与课堂上的学习统筹考虑,将二者统一到一个整体的、接续的学习进程之中。课堂学习重视学生的实际习得,作业更多发挥巩固和确认学习内容掌握状况的作用,而不再主要是为了补充课堂学习不足、解决掌握不到位的问题。为支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参与知识建构,也可以从启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作业,典型做法就是安排学生预习,比如提前阅读教材内容并主动提出问题,预先研究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等。如此,相应的课堂教学就有更多的时间支持师生互动和研讨,从而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这样的模式下,一个内容主题的教学周期开始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或者探究活动,知识建构在更充分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得到深化,在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中得到巩固、确认和核查,有利于实现课堂轻负高效。3.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减少考试占用常规学习时间的问题高频次的考试与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相互强化。从周测、月考,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学年考试,以及质量监测考试、区域内学校联考等,从考前的复习准备、考试的施行到考后总结,挤占了大量的常规学习时间,打断了连续的学习进程,给学生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加剧了不必要的教育竞争,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在“双减”背景下,应大力减少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重新设计学习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根本功能。教师应充分发掘课堂活动和常规作业的学业诊断功能,并提供即时反馈,设计后继的学习活动,从而将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有机融合,而不是打断学习进程去评价。特别是应在聚焦课程目标的课堂探究任务中评价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水平,在挑战性的课后长作业中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4.开发基于自主学习的丰富课程,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教学不仅仅要支持学生学习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的知识内容,还要从支持学生发展的视角去思考如何提供更加丰富而有选择性的学习机会。校本课程和活动是常规教学的延伸、丰富和补充。在“双减”背景下,不能增加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而是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各类课程,包括各种选修课程。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课程实施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负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生对于喜欢的活动和领域可能会乐此不疲,并不视之为负担。重构课堂教学,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新知识作为主要活动在整个教学方案的重构中,课堂教学的重构是重中之重。而课堂教学重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形成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教学变革。首先,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看,在时间安排上,要增加新知识学习和探索的时间;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新知识成为课堂主要活动。要改变那种快讲、快问快答、多练习多做题的方式,要聚焦核心知识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索,教师适当指导,师生深度互动。表面上,原来的课堂容量更大,教师讲授更多,学生还可以多做几轮练习题,现在却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教学效率似乎是降低了,但是从学习的视角看,教师讲授看起来效率高,学生获得的却往往是表层知识,他们只是暂时记住了这些知识而并没有真正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而当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之后再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将学科知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问题、建构知识的活动。在活动设计时,一种方法是将知识内容直接转化为学生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去理解一篇课文,推导一个数学公式,理解一个科学现象,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让学生去解决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情境化的问题解决任务,比如在学习一个数学概念时设计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要用这一概念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研究分析关于当前热点问题的不同观点并提出、论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发展阅读和写作能力;研究一个需要用到科学知识才能理解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等。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先行探索,去自主面对提出的问题或者安排的任务,形成观点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前提,师生之间围绕学生提出的观点、方法、疑问展开对话。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讲授、解释是引导性、指导性的,引导学生明晰问题及要求,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并及时作出活动的调整。在一些学科的内容主题上,可以采取产品/成果导向的任务型学习,即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一个作品(一项设计、一个报告、一个文本、一个问题解决方案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转而成为指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即便是在讲授知识的环节,教师也需要注重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了解学生对于当前内容的观点及理解情况,并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课堂的主动参与。当代学习科学研究强调学习的建构性、情境性、合作性,聚焦于学习者的能动性(agency)的发挥和发展,注重探索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适应性专长,也就是将以有意义方式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赋权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也是赋能学生——发展他们在未来社会中需要的关键能力。由此可见,重构课堂教学,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在今天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不仅仅是先行者的探索,更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自觉。我国当前教学变革的核心问题是探索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能力。上述种种,实质上是在“双减”背景下探索如何“立新”,也就是要将“接受+操练”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跨)学科实践的学习模式。实践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学生在知识体系或者应用知识体系的问题情境中经由自己的认知努力而发展知识、解决问题、建构意义。若此,学生何需反复机械操练而疲于无效无益的沉重负担?亦何苦做那么多无用功反而丧失了探索的乐趣和学习的动力?再则,对于今日及未来关键能力发展这一目标而言,那种机械操练又有何益?当下 “双减”政策正在深入实施,实践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减”,更要考虑如何“增”和“变”。要“增”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参与、自主探索,“变”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和活动结构,以及从课堂教学方式、作业设计,到学习评价和课程开发在内的整个学习进程。在“增”与“变”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自我革新。(郑太年)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课堂对话的视频分析研究”(项目编号:17YJA880109)的研究成果《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作者:郑太年

孩子初中掉下的成绩,都是小学欠下的账!

2022-07-27

孩子初中掉下的成绩,都是小学欠下的账!孩子,是要穷养出吃苦奋斗的精神,还是富养出疏阔温厚的性格?是要让他深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得来不易,还是让他在琴棋书画诗酒花中尽撒才华?不论选择哪一种养育模式,或者说不论能给孩子哪种养育方式,在阅读这件事儿上绝不能吝啬。《人民日报》曾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励孩子根据兴趣进行大量阅读。事实上,对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生而言,“大量阅读”可不是一件课余里锦上添花的事儿,而是实打实的学习需求!《人民日报》的刊文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说初中掉下的成绩,可能都是小学欠下的阅读账? 01 读书可以任性一点父母应鼓励孩子根据兴趣大量阅读藏书多,读书少?你家有这种情况吗?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02 把选书权交给孩子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培养专注的阅读习惯最重要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量”比“质”重要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03 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而在阅读常有家长问:我家孩子小学成绩挺好的,常常考100分,为什么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其实,小学成绩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而初中成绩不好,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小学时,家长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阅读能力,需要两个条件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看似复杂的学习能力,却可以通过一种能力的发展培养去习得,这种能力就是“阅读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能力,需要两种条件才能发展起来:    第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即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每天固定有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这样不会有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是阅读量的累计,没有量的累积,就没有质的提升。年级学期阅读量合格学期阅读量优秀每天阅读量不少于一2万字4万字150字二3万字6万字250字三20万字40万字1500字四25万字50万字2000字五45万字90万字3500字六55万字110万字4500字看看阅读有多重要!要知道,不论男孩女孩,不论穷养富养,对孩子的书架,请一定舍得投资。 04 小学欠下的阅读账,早晚会暴露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同种子,需要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这个条件就是海量阅读和动手动脑的游戏方式。如果一个孩子从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就被饿死了。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儿童,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是因为课本内容相对单一。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事实上,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绩,不舍得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玩,认为是浪费时间。可是,当孩子如同小苗一般营养不良而缺乏成长力量,到了中学阶段前进乏力时,家长只会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却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良”。    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从容一些,不要追求分数的高低。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和未来更大的成长力量。请不要过分在意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而应该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孩子受益终生。本文源自网络,贵在分享,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如涉及内容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感谢作者。(文章摘录于:父母汇公众号)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二

2022-07-25

科学减负提质指导系列之十二——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应做的必要准备,“备课”一词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大家都知道,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布置学生预习。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网上备课一时兴起,无纸化办公也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网上搜集信息成为当下教师备课的首选。有的学校虽然要求教师手写教案,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搜集信息,直接抄在教案上,这种使用未经自己加工的教案的现象屡见不鲜,势必造成低效授课,影响教学质量。事实上,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先进,在教学中如何使“传道、授业、解惑”精致、高效,使备课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都是老师们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深入思考。一、积蓄力量、厚积薄发上课游刃有余,讲者洒脱、听者享受,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讲解中、训练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可以说,这是每位老师梦寐以求的。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达到这一程度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历史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请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1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仅如此,我讲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是对教师备课、素养、气质、能力等积累的诠释,积累的是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思维的挖潜、适时的激励等。所以,老师应该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博览群书、增长阅历,让自己在备课时信手拈来,在上课时得心应手。一位物理老师讲过,每一个物理现象一定缘于一个原理,每个原理一定可以解释多个物理现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数不尽的物理现象,老师们应善于捕捉这些现象,再用原理进行解释,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这,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让我们来看以下两个例子:现象1:夏天雷雨过后,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对应的原理:因为在闪电时,空气发生化学变化,空气中部分氧气变成了臭氧,而少量的臭氧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现象2:为什么对着大山喊一声就会出现回声,而在普通的房间内说话,听起来感觉比室外说话声音大?电影院的墙壁为什么要做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对应的原理:回声是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但是如果回声和原声的间隔时间小于0.1秒,那么人就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也就是说,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要有17米,人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普通房间长宽均小于这个距离,因而产生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分辨出来,但它加强了原声,因此听起来声音比室外大。但是对着大山喊的时候,距离超过了17米,因此能听到回声。电影院的墙做得凹凸不平,能使各个反射面产生的回声互相抵消,使影片的音效更好。可是,现在有些老师每天忙于事务,难以静下心来读书、看报,很难谈得上知识积累。但正确的榜样也不乏其人,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课就很受学生欢迎。有学生说:“有一种快乐是陈果讲课,另一种快乐是听陈果讲课。”这一语概括了她受欢迎的程度和讲课时的自如洒脱。可想而知,她一定是善学、善思之人。因为若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就谈不上需要时的提取。大家想一想,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又有哪一位不是业务骨干、教学精英呢?老师们,坐下来读读书吧,让我们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成为值得社会、学生、家长尊重的群体。二、静下心、研教材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媒介。随着“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备考之风渐弱,老师们应转变观念,在思考教什么、怎么教问题时,重点围绕“育”字做文章。首先,应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做到备得“准”,有的放矢。如果老师备课时不研究课标,教材中有什么教什么,这样的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教到什么程度,学生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几个层次应该到什么程度,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最关键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笔者曾经到一所重点校听一节高三复习课。整节课下来,老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很认真也积极配合,大多听课老师都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老师的精彩讲解、严谨的推理笔者也是倍感佩服。评完课,大家就闲聊起来,笔者说:“有三个问题想和你探讨一下。”这位老师很热情地说:“什么问题?您说。”我说:“感觉知识A你讲得很细致,知识B你只一带而过,知识C你用了大约3分多钟的时间,不知你是怎么考虑的?”这个老师很实在:“我没怎么考虑,平时就这样讲,我已经教6年高三了,也熟悉了。”我反问道:“你研究过《课程标准》吗?”他说:“还真没有,平常没怎么看过,就是用教材教,用练习讲,会有问题吗?”我说:“你研究一下《课程标准》吧,这三个知识点,我认为你还没有弄清课标要求。”听了我的话,这位老师的脸一下就红了,当天晚上就打来电话深表歉意,表示今后一定要好好研读课标。其次,应研究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做到心里“明”。备课时,很多老师把重点、难点混淆,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重点是从知识的角度确定的,而难点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确定的,一味地把重点当作难点,把难点当作重点,缺乏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了解是不可行的。只有对教材研究得透、对学生了解得透,才能确定好重点和难点。再次,应研究拆解难点,把“难”容易化,把“繁”简单化,做到备得“透”。只有老师备课由“透”到“精”,才能把课讲得明白,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掌握牢固。最后,应研究“育”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德育”,要做到育“心”。“育”,必须做到因人而育、因时而育、因地而育、因教材而育。要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故事,也就是知识形成、发现的过程及提炼与完善知识过程中科学家付出的艰辛。比如,科学家为什么不畏艰苦地工作,科学知识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与影响等。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都是我们最好的教材。用好这些“教材以外的教材”,会潜移默化地达到“育”的效果,“传道”也自然会水到渠成。三、躬下身、研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特点、接受能力等,才能更好地“备学生”。一味地给学生布置作业,上课讲练习,学生机械地记答案,无助于挖掘潜能、开发智力。由于作业太多,学生都是机械地去做而不去思考,何谈高效?何谈掌握知识?靠大作业量提高成绩,老师不用心备课,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负责任,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贬低,是对教师威信的伤害。老师应利用考试、小测、口头问答、解释说明等,以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知识底数,确定授课的讲解度,即讲到什么层次,就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善于利用谈话、座谈、班会和向家长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根据心理学所讲的“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实际接触,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老师们一定要拿起心理学的“武器”,结合教学实践,仔细品读心理学的真谛,围绕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备课。我们应该摒弃那些违背科学、违背学生意愿的教学行为,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技能迈向更高层次。四、沉下心、研教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事实上,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加以运用。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因为单一方法的运用极为少见,很多时候都需要各种方法的穿插运用、交叉为之,切不可生搬硬套、僵硬死板。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再次,所有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方法,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习惯于讲授法和练习法的运用,但必须要注意的是,一味地讲授,只会突出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练习,虽然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务必遵从实际教学内容,必须与核心素养结合起来,切莫为“求关注、赶时髦”而流于形式,应力求遵从教学原则,体现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