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2024-06-08 15:38 北京2024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甲卷、新课标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2023年保持基本稳定,给学生以熟悉感。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一 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关注现实问题,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全国甲卷第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安全观。新课标卷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甲卷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农垦系统某农场为案例,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具体区域特点,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视角,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2.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国甲卷第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体现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传统村落是特定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新课标卷1~3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二 聚焦思维品质,服务创新人才选拔培养1.注重考查地理过程,着力培养探究能力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角度,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全国甲卷第37题,以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形成和演化为素材,探究自然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全国甲卷9~11题,以青藏高原东缘为背景,以沉积剖面中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多种地理要素与过程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探索兴趣。2.注重考查地理联系,着力培养逻辑思维认知区域优势,并能进行科学的逻辑推导,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区域优势只有和其他区域相比较方能显现,同时,区域优势只有通过与外部区域的相互作用及联系,才能发挥其价值。全国甲卷第36题,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产业的形成、发展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客观地认知与评价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新课标卷6~8题,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传统上被认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区为何能发育出雨林”“被普遍认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贫瘠的喀斯特地区为何能长出参天大树”,实现对喀斯特地区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地理系统的综合考查。3.注重考查地理原理,着力培养创新思维用理论回答并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国甲卷6~8题,以阿拉斯加某冰川上生长的“冰川老鼠”为案例,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岩屑、矿物和矿物质的关系以及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差异,调用物质循环、温室效应等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苔藓球在极端严寒和营养贫乏的冰面上生存并营造出独立生态系统的过程,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三 深化考教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育本源1.遵循课程标准,体现融会贯通地理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全国甲卷1~3题,以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为案例,聚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布局规划,重点考查学生对功能分区与布局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新课标卷4~5题,以工业园区规划的各功能分区容积率差异为背景,通过文字信息与示意图的呈现,考查学生迁移所学内容、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卷第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功能疏解与再集聚的矛盾,考查学生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理解,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以致用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设置多样的情境类型和灵活的设问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情境和任务为基础考查素养的评价要求。新课标卷第37题,将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凝练成五个典型的地理问题,将自然地理主要内容融入一个情境,涵盖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深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试题情境和任务高度统一,科学问题和分层设问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考查的深度,又适度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2024-06-07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4-06-07 17:10 天津2024年天津普通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相关专家对数学试卷进行了评析。专家们认为,今年的数学试卷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指导思想,立足基础考查,关注通性通法;聚焦学科素养,注重综合应用;优化试题设计,助力人才选拔;重视教考衔接,科学引导教学。综合不同专家的点评,今年的数学试卷具有如下特点:01立足基础 注重数学本质数学基础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试卷在试卷结构与难度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立足学科基础,聚焦核心主干,注重数学本质,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检验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如在选择题和填空题部分,设置了集合、常用逻辑用语、函数的性质、复数、二项式定理等多道基础性试题,考查了考生对数学基本概念、规则、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解答题部分,每道题的第(Ⅰ)问均为对“四基”的考查。这样的设置,既能引导考生打牢学科知识基础,又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更好激发其数学潜能。02创设情境 凸显素养立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多样的情境中,通过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而生成。数学试卷坚持素养立意,精心设置了体现核心价值引领的试题情境与问题,综合考查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学科核心素养。如第3题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为背景设置科学探究情境,通过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升考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有价值信息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重点考查了数据分析素养。第9题考查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虽然题目情境略显抽象,但只需要回归数学本质,善用“割补法”,就可以将复杂的几何问题简单化。“割补法”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中多有记载,是一种常见的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本题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古代的数学文化,旨在帮助考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提升直观想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第13题以天津市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为背景,创设真实熟悉的生活实践情境,以劳润心,以劳育人,在考查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素养的同时,引导考生了解更多农业知识,增强考生珍惜粮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契合立德树人的目标。03系统设计 助力人才选拔数学试卷充分考虑这届学生的教情、学情,难度结构合理,充分发挥了基础学科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作用。试卷坚持系统思维,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进行了统筹考虑,三种题型中的试题分布均具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坡度平缓等特点。如第19题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最基本的数列融为一体进行考查,试题设问层层递进,缓缓而入,引导考生研究数列中各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综合考查考生解读数学语言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第20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考查函数思想以及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基础简单,设问环环相扣,第(Ⅰ)问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第(Ⅱ)问以学生熟悉的设问方式设置试题,方便入手,考查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程度和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并为第(Ⅲ)问搭建思维“梯子”,引导考生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探究数学问题;第(Ⅲ)问探究函数值变化与自变量变化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构简洁,切入点多样,既可以通过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放缩,也可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转化,还可以通过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极值来分析解决问题,不同解答思维量和运算量各不相同,此题既为善于思考、深度思考的考生提供了展示机会,又在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法的综合性、探究性、创造性等方面发挥了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功能。试题呈现出合理的梯度,可实现对不同水平考生的有效区分,满足不同层次高校招生录取需求。04教考衔接 引导中学教学数学试卷注重教学与考试的有效衔接,促进教、学、评一体推进。在素材选择上,注意回归教材,多道试题与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融合、嫁接而成,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本、回归课堂。选择题和填空题重点考查对重要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导中学教学更加注重数学本质和通性通法,重视“四基”教学。解答题既注重相应主题单元知识的综合考查,也注重不同主题单元知识的交叉融合,如第18题综合考查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向量的运算、函数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引导中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交叉融合,重视“四能”培养。此外,数学试卷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试卷考查的知识点有所调整,如选择题新增考查了立体几何中的简单命题判定。另一方面,部分试题的设问和呈现方式也进行了创新,如第18题第(Ⅱ)问采用开放式问法,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19题将两种基础数列融合考查,数列呈现形式新颖,数列探索方法灵活,鼓励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些做法对于打破固化僵化的复习模式、破除备考中的单纯套路训练和“机械刷题”现象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引导中学教学把握数学本质,回归课堂课本,有利于推进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内容编辑 | 骆颖内容审核 | 徐冠兴 王松岭
2024-06-07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4-06-07 11:43 天津6月7日上午,2024年天津普通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相关专家就语文试卷的特点与亮点,以及命题趋势进行了评析。专家表示,今年的语文试卷坚持以文化人,注重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考查核心素养,紧扣课标,依托教材,引导教学;创新试题情境,聚焦思维品质考查。试卷能够很好地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服务高校人才选拔。01以文化人,注重价值引领语文试卷基于学科特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特别是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智增慧,助力考生立足当下,思考人生、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整篇试卷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文言文阅读的三则材料均选自《孔子家语》,分别从治国、为官、孝亲三个角度展现了儒家优秀的文化遗产。文学性阅读选取著名作家何其芳的《一个平常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心向光明,接受延安教育,转变为革命青年,决心将小我融入到时代洪流中去的故事。这可以启迪青年学子通过革命历史的镜像,积极思考自己的青春价值。作文试题中的“被定义”与“自定义”材料,贴近生活,思深意远。考生可以思索在纷繁的“被定义”中如何明辨是非,去芜存真,进而提升自我;也可以从“自定义”入手,发现自身价值,走好自己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前进。专家指出:“作文题还可以启发考生从个人联想到群体、国家,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如使命担荷、国家形象、中国道路等,从而融注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另外,语文试卷在材料选取上还注意引导考生在数字时代与时俱进,投身社会。如信息性阅读的两则材料都与劳动教育有关,分别摘自《劳动科技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混合式劳动教育: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新形态》,可以引导考生在劳动与科技日益相融,新质生产力飞跃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我们的劳动方式,探索新时代的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等,为考生融入社会蓄力。02依托教材,实现能力转化语文试卷积极建立试题与教材之间的有机关联,认真落实“教学评”一致这一高考命题改革要求。如文言文字词题将选文中的文言字词与教材中的文言字词作了关联比较。除“就地取材”之外,试题尤为注重通过合理、巧妙的情境设计关联教材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例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从相关文本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第5题用一张图表将文本内容结构化,呈现概念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填写示意图空缺的内容。题目设计正是为了考查该单元的关键能力,这鲜明体现了试题以教材为“根”的特点。再如第20题设计的“学校文学社团拟编辑文学读本”的情境任务,是对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的转化运用。研习任务中提到汇集革命文化作品,“分工协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为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确定合理的分类标准”。此外第22题,关于“二手生活”的辩论赛设计也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高度相关。可以说,语文试卷与教材深度关联,很好地发挥了高考“指挥棒”对教学的导引作用,也是对新教材使用过程中不能忽视语文实践活动与研习任务的重要提醒。 03创新情境,聚焦思维品质语文试卷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注重考查考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并积极创新试题情境,让题目“活”起来。只有灵活的考核任务,才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选拔。例如第14题古诗阅读,素材为唐代温庭筠的七言律诗《送崔郎中赴幕》。试题设计了开放性情境任务,引入“以诗解诗”这一古代诗歌阅读方法,选用教材中出现的、考生熟悉的三句诗与尾联进行比较阅读。这三句诗都和尾联存在可比性,但是体现了三个思维层次。试题可以从诗歌的题材、情感、意象、修辞等角度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运用等能力,能充分反映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试题的开放性答案,也能体现不同层次考生的审美鉴赏素养,增加了题目的区分度。语文试卷的命制还注重突出问题意识,有效激发考生的思辨性思维。如第22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二手生活”的辩论赛,要求考生选择辩题的正方或反方,陈述理由。作文题目中的“被定义”与“自定义”材料,同样也是对考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加以考查。专家指出,这样的题目以情境为载体,可以引导考生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与认识问题;也能够引导语文教学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进一步减少教学中“套路化”“机械刷题”等不重视思维能力提升的现象。语文试卷的阅读量与往年持平,充分考虑考生心理,科学设计试卷的难度梯度。专家认为,今年的试卷进一步提升了卷面友好度,增加了考生现场答题的顺畅感,为考生展示应有的学业水平创造了条件。内容编辑 | 徐娟敏内容审核 | 徐冠兴 王松岭
2024-06-07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6-07 13:12 北京2024年高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坚持回归课标课堂、适配学情教情。各地考试部门精心组织,规范施考,努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全力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6月7号上午已经顺利开考。这里简要介绍今年高考命题和组考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关于命题工作 2024年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试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导向。高考命题扎实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其特点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三个“坚持”。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今年高考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充分发掘各学科的德育内涵。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夯实学生思想根基;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中蕴含的道义力量、信念力量嵌入学科内容,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强化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五育并举,深入挖掘试题素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坚持考教衔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今年高考命题深入调研教情学情,加强与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积极推动教考评一体化,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和协同育人功能。在夯实知识基础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聚焦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打牢发展的根基。在考查关键能力方面,通过优化考查内容、丰富题型考查功能等途径,注重考查支撑学生未来成长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有效鉴别学生发展潜质;在突出素养导向方面,紧扣时代发展,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坚持面向未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考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今年高考命题加强科学兴趣引导,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成果、加强科学实验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加强思维品质考查,通过优化试卷结构,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同时通过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拓展思维考查的空间,强化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设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破除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在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二、关于组考工作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全国设7926个考点,35.9万个普通考场,2.2万个备用考场,安排监考员107万人。做好考试组织工作,确保高考安全平稳和公平公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国教育考试战线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全力”。第一,强化安全体系,全力维护公平公正。首先全力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在试卷命制、印刷、运送、保管、分发等各环节,严格实施一岗多控、人技联防。在试卷运转环节,实施全程无死角视频监控、轨迹跟踪,强化无缝链接;在试卷保管环节,全国保密室实现实时智能巡检全覆盖,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其次坚决打击考试舞弊。严密防范利用手机等进行高科技作弊,指导各地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严格入场安检规范,深化“六位一体”防护网建设,升级智能安检门对违规物品的检出功能,积极推进高考考场实时智能巡查。最后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把诚信考试教育融入考生报名、考试全过程,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宣传典型案例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考生诚信考试。 第二,深化协同配合,全力加强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国家教育统一考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切实强化统筹协调,一体部署、分兵把守、协同作战。会同公安、网信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作弊专项行动,会同工信部门加强考点周边电磁环境治理,重点打击利用手机等无线电设备实施考试作弊的违法行为,会同宣传部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和相关政策解读。指导各地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涉高考行为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违规培训、组织诈骗或作弊、扰乱考试招生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第三,坚持以生为本,全力做好考生服务。首先是开展高考护航行动。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考试服务,精心做好考生的出行、食宿、卫生防疫、噪音治理、人身安全等各方面的综合保障,着力营造安心、舒心、暖心的考试环境。其次是为残疾考生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今年为11省(区、市)共15名盲人考生专门命制盲文试卷。此外,全国还为1.1万余名残障考生提供合理便利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四,完善预防举措,全力强化应急处突。首先是细化应急预案。梳理分析近年来的突发事件,针对今年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模拟演练,确保预案先行、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其次是强化应急值守。教育部及各地均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应急小组,24小时待命,确保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处置。
2024-06-07
原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中国考试 2024-06-07 13:12 北京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3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切实将高考语文试卷打造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鼓励青少年立鸿鹄志,练真本事,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品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一、坚持铸魂育人的思想定力 试题发挥以文育人的学科优势,引导青少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1.以党的创新理论培根固本 试题选取党的创新理论及对创新理论的深入阐释作为阅读材料,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一节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所昭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选文部分文字扼要,层层深入,论辩犀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过《论持久战》,并以之为例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第5题据此设题,要求学生谈谈《论持久战》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要求学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 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材料节选自学术论文《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维护海上安全稳定、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具有从海洋层面构建合作共赢、和平安宁的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现实意义。选文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愿景和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三道试题分别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论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真切体会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2.以爱国主义精神育人润心 试题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 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节选自当代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节选部分呈现了隐蔽战线上共产党人陈千里、叶桃的鲜活形象。试题引导学生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祖国奉献,为幸福生活奋斗。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围绕“探月”主题展开。材料不仅体现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更体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卓越实践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德修身 试题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夯实文化自信。 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宋代诗人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以时不我待的热情去建功立业。 4.以平等对话呵护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人格逐渐定型的时期,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往往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试题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呵护他们的成长。全国甲卷写作试题“真正的相遇”探讨青少年成长中要面对的“相处”“交流”“相遇”问题,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困惑,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坦诚交流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树立理性的成长观。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真正的相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二、激发科学探究的创新活力 试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考查学生探究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勇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 1.弘扬追逐梦想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试题围绕我国古今科技成就选材和设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夯实知识基础,勇于探索未知世界。 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鼓舞年轻人在科学追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新课标Ⅱ卷的写作试题“抵达未知之境”与上述材料关联。 全国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抵达未知之境”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全国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的专著《故宫建筑细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建筑领域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偷梁换柱”。试题选材饶有趣味,设问基于建筑领域中的真实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寻根究底的科学精神。 2.考查思辨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试题增加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发现真正的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答案与问题”据此设题。 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答案与问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试题开放性较强,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学生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新课标Ⅰ卷文言文试题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试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而不拘于一隅之见。全国甲卷古诗文阅读题选取吕本中的《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为材料,其颔联“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中出现一个缺字,第14题C项就此设计: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这有助于引导考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综合的和开放的学习方式 今年试题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阅读材料体现出跨学科的综合性,二是试题答案体现出多角度的开放性。 全国甲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海上命运共同体”属于国际关系学科,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论持久战”相关材料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登月”素材兼具天体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属性。试题还涉及建筑、人文地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学科语料,凸显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质,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 多道试题给出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新课标Ⅰ卷第9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是否做到了文中所说“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新课标Ⅰ卷第22题要求学生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参考答案都给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并特别说明,学生还可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得分。三、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动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高考语文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把握语言文字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注重落实课程标准、衔接国家统编教材,引导一线教学注重语言实践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 1.聚焦语言运用,回归语文学科本位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试题设计注重情境和应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也渗透于阅读试题之中。 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患者—医生”的交际情境,考查特定语境下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并根据需求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2题,考查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的能力,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实践本质。 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4题考查设问和反问在文中的论证效果,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了学生对古代诗歌中炼字所取得的艺术效果的赏析能力,都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2.强化教考衔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一线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摘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试题呼应教材内容,落实课标要求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以及“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等。 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回忆性散文,试题设置与此相关,可以视为对教材中多篇回忆性散文学习的融会贯通,亦可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新课标Ⅱ卷第20题考查词语的精细辨析,呼应统编教材“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等内容,与单元“学习资源”中的材料也有联系。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面对加强基础教育和拔尖人才选拔的新形势新任务,优选考核内容,优化呈现情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探索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当重任,留下青春无悔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