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6-08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 2023-06-08 15:45 发表于北京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新老高考并行、新旧课标交替时期,注重严格贯彻依标施考,试卷结构均衡,题量和难度适中,试题情境友好平实,为平稳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一、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构建“五史”考查体系1 推进党史考查进一步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考查学生党史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必然要求。高考试题从党史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史实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难题的理论自觉,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坚定历史自信。如文综乙卷第41题选取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不同文献,要求学生比较三方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态度和实质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主张全面反攻、力争受降权是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成果的巩固,对于保证战后国内和平、民主、团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综甲卷第30题以党的“一大”关于当时工作重点的讨论为主题设置情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作出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党在救国大业中表现出的先进性、创新性。2 注重考查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典型史实,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增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如文综甲卷第42题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要求学生自主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考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掌握程度和对祖国建设成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认识。文综乙卷第30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艺术家将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文化创作成就,启发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精神内涵。3 坚持考查中华民族发展史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我国五千年文明演进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文综甲卷第47题以春秋时期孔子的“乐教”设置问题情境,展现“乐教”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独特功能,启发学生认识“乐教”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文综新课标卷第43题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域入手,思考该地域与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试题将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相融合,启发学生争做中华文明的拥护者、传承者。  二、落实教考衔接要求 彰显核心素养立意1 鲜明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意在鼓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如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通过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特征突出唯物史观,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文综甲卷第25题以两汉间湘江流域和江浙一带的人口增长差异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准确运用时空观念的能力。2 全面呈现新课程标准特点2023年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注重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增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从整体和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如文综新课标卷第31题、32题分别以“古代世界的帝国”“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为考查内容,是对新课标中新知识的呈现,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深度。文综新课标卷第25题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创设情境,将必修的“百家争鸣”与选择性必修3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考查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立。3 严格落实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历史学科命题落实依标施考,基于不同课标的卷种既在内容范围上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注重全面性、突出主干,又在考查要求上与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对接,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如基于旧课标命题的试卷在必修和选修部分的答题点均注意结合学生所学,必修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均有试题设计。而基于新课标命题的试卷则不再专门设计选考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均不超过课标中学业质量要求的水平4。  三、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考查思维品质 1 鼓励创新意识、探究意识高考历史学科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如文综乙卷第42题以梁启超对“民德”的观点为主题,构建多视角问题任务,学生可以肯定或否定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对观点进行商榷补充。试题具有较强的思维力度,对启发学生独立探究和进行观点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文综新课标卷第33题引入1808年欧洲的时事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引导学生对漫画的内容、性质和价值进行初步鉴别,培养对历史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2 考查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历史学科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和具有思辨特征的材料,加强对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文综甲卷第41题引入学术界近年来对《塞尔登中国地图》的研究成果,从绘制方法、图像内容、流传收藏等角度立体描述了该地图的史料价值、来龙去脉,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判断该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对推理判断、逻辑表达等能力进行了较好的考查。文综乙卷第34题围绕20世纪30年代美国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的史实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找准题干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3 凸显学以致用、灵活运用高考历史对应用性的考查,强调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梳理、论证和探讨,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如文综新课标卷第35题围绕当今部分发达国家关于世界环境问题责任划分的热点话题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分析持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国家的真实意图。学生需要快速迁移所学的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认识到发达国家鼓吹“共同责任论”,实质是在推卸其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只有建设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6-08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 2023-06-08 15:45 发表于北京      2023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与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全国甲、乙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往年保持基本稳定,新课标卷的结构与适应性测试卷一致,给学生以熟悉感。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一、聚焦铸魂育人 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功能1 精选素材,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地理试题摘选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材料,引导学生读原文、悟原理,从地理视角理解与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如全国甲卷第44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学生阐释与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又如全国乙卷第44题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2 展现新貌,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地理试题选取把小产品做出大产业、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新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国家、对家乡未来发展的自信心。如全国甲卷第1~3题,讲述泉州大规模出口胡萝卜基地由依靠进口种子到实现国产种子替代的故事,说明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又如全国乙卷第1~3题,展现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打火机产业,在区位条件并不突出的湖南邵东市诞生、成长、壮大的历程,考查产业链、产业竞争力、产业附加值、地区发展优势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 关注现实,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理念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地理试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自然地理部分试题侧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区域,从建立与维持系统平衡的角度设计情境与问题,体现和谐理念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文地理部分试题选取在应对区域环境问题挑战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新课标卷第9~11题,引导学生认识草毡层对维系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价值。又如全国甲卷第37题,引导学生解读青藏高原南部风蚀粗化规律,并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再如全国乙卷第36题,展示巴西库里蒂巴市基于公交优先战略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果,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二、突出服务选才 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 重视地理过程考查,增强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如全国甲卷第6~8题,基于希腊某区域水系演变历史,考查断层作用产生的河流重组过程与机理。又如全国甲卷第9~11题,要求学生解读典型剖面,分析地形和水分条件对区域植被分异与演化过程的影响。再如全国乙卷第7~8题,要求学生在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探讨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塑造过程。全国乙卷第37题,围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排放特征、大气环流等方面思考气流与二氧化碳扩散过程。2 注重辩证思维考查,着力创新精神培养地理试题通过精心设问,突出试题的辩证性与开放性,在多因素交织且动态变化的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全国甲卷第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全国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自身体验,辩证地评价景区数字化对游客认知和体验旅游景观带来的影响。3 强化地理原理考查,提升灵活应用能力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地理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的角度,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如新课标卷第37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化为核心线索,先分别讨论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将要素间综合作用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加以区分,再将两类作用相结合,体现综合性与区域性的有机统一。又如全国甲卷第4~5题,紧密结合人口相关内容,考查随着技术进步,河流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的变化。三、加强教考衔接 引导中学教学提质增效1 紧扣课程标准,推进新课程平稳落地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突出考查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要求,引导中学教学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助推新课程平稳落地。如新课标卷第4~6题,通过对国道绕城现象进行模式化改造,考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8题,围绕莲花盆的发育环境、发育过程,考查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第36题,以泰北山地吃酸茶的文化习俗、茶房村茶叶种植和生产销售为载体创设情境,考查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地域文化形成、从生产集中化角度分析其对企业采购和销售影响的能力。2 深化基础考查,助力“双减”政策落实地理试题通过新颖情境和灵活设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如新课标卷第1~3题,以河北省馆陶县禽蛋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历程和未来规划为背景,考查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又如全国乙卷第4~5题,针对龙里豌豆尖的销售特点和市场特点设计问题,充分体现了传统农业、交通运输业、区域发展差异等多个地理事象间的联系。再如全国乙卷第9~11题,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间的气候差异,考查时差计算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3 优化“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理试题在考查学生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全国甲卷第43题,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又如全国甲卷第37题(3)小题,耕作对地表松散层风蚀粗化的影响,需要学生对农事活动有所了解。再如新课标卷第7~8题,以莲花盆为代表,反映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殊自然过程和文化审美价值。

2023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6-08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 2023-06-08 15:45 发表于北京   2023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注重深化基础,丰富问题情境,增强探究性,突出思维考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强国建设。  一、坚持立德树人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物理全国卷积极回应时代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结合我国最新的科技前沿进展及其在全球科创领域可圈可点的突出表现,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科学志向和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如全国乙卷第16题,以2022年10月全球众多天文设施观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为背景,介绍我国的慧眼卫星、极目空间望远镜等在该事件观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又如新课标卷第17题,以今年5月刚刚成功发射的“太空快递”天舟六号为背景,这一中国空间站的“快递小哥”是目前世界现役运输能力最大的货运飞船,引导学生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高考物理全国卷设计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增强体育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全国甲卷第14题以学生推铅球为背景,全国乙卷第14题以学生垫排球为情境,将物理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二、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物理全国卷更加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选取鲜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同时,引导课堂教学加强与实际情境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卷第14题设置空气中和水下两个声波探测者,生活场景跃然纸上;第15题以无风时雨滴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地面附近以恒定的速率竖直下落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做功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对于数量级的认知是确立物理观念的重要立足点;第16题利用定义国际基本单位“秒”的铯原子钟的两个超精细能级考查学生的估算能力;第24题以趣味浓郁的“打水漂”游戏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物理模型解释有趣的生活现象,体会通过科学指导生活实践的学习获得感,凸显物理学科从自然生活中来、到自然生活中去的科学魅力;第25题以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为背景,将真实的实验现象转换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过程的对比、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人类利用运动性质巧妙探究粒子带电性质的研究方法。全国甲卷第18题以一些电子显示设备中电子束通过适当的非匀强电场聚集为情境,考查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全国甲卷第21题和全国乙卷第17题,从经典的电磁阻尼现象演示实验出发,从多个设问角度考查学生对电磁感应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高考物理全国卷创新设问角度,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试题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重视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      新课标卷第22题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多用电表,分析电阻大小对电容器充电电流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影响及曲线下面积的物理意义;第23题考查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掌握单摆的组装、使用条件和数据处理。      全国甲卷第22题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考查学生对电流表内接、外接两种基本测量电路原理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画出按另一种电路图进行实验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的示意图,具有一定探究性;第23题探究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类似于伽利略最初研究斜面运动时探究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实验,要求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      全国乙卷第22题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能够运用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第23题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与教材中通常采用的同时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金属丝的电压、电流不同,通过“一表两用”的办法完成对电压和电流的测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

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6-08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 2023-06-08 15:45 发表于北京   2023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新课标卷共3套。高考生物命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底色,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理论框架,注重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试题承续往年命题风格,体现教育领域改革新要求,充分考虑学情实际,保持稳中有进。加强试题创新,丰富情境来源,突出对学科基础、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进一步增强考查的有效性,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考生物命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高考生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课标卷第2题以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并广泛应用的生产生活经验为主题,要求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切实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与智慧,加强文化浸润,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2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高考生物立足生态学考查内容,在试题中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国甲卷第31题以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的变化为背景,展现水体清澈、鱼跃鸟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3 有机融入体美劳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生物精选试题素材,注重发挥试题的引导作用,在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方面下功夫。      强化体育,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健康身心。新课标卷第32题展现运动时的生理变化以及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适应运动时的特殊生理需求,要求学生分析心跳加快、呼吸运动加快、血糖平衡、水盐平衡维持的生物学原理,引导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思考各项生理变化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提升运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激发锻炼热情,强健体魄。      重视美育,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素养。新课标卷第33题展现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的水鸟画面,给予美的联想的同时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生态位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此外,羽毛艳丽的水鸟吸引游客观赏,要求考生从保护动物的角度分析观赏水鸟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养成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的主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全国甲卷第32题以乙烯对植物果实成熟的作用为背景设题,强调果实成熟对果实储存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遗传育种可以获得阻断乙烯合成、果实不能正常成熟的品种,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增加经济效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劳动和生产实践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对推动农业发展进步的意义。  二、加强关键能力考查 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考生物坚持深化内容改革,加强关键能力考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考衔接,发挥积极导向作用。1 理解能力考查      高考生物强调对基本概念的考查,通过创新问题情境、增加信息呈现形式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理解能力的考查,丰富考查维度和层次,强调准确深入的学科理解,引导教学注重提质增效、减少机械刷题。全国乙卷第1题考查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综合考查单体、连接键、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加深对生物大分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比较与辨析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卷第3题围绕新课标中新增的免疫细胞相关内容,包括病原体的识别、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细胞等,考查学生对人体适应性免疫及免疫细胞功能的理解,引导学生夯实学科基础。2 实验探究能力考查      高考生物丰富情境来源,从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等多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全国乙卷第38题创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多种颜色的荧光蛋白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文库、基因突变、目的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突变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能否表达,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 应用能力考查      全国高考生物试卷注重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全国乙卷第37题以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为主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乙醇的发酵过程,要求考生分析关键操作步骤的目的及利用作物秸秆生产乙醇的优势,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微生物应用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养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4 创新能力考查      高考生物试卷在试题情境设置、考查内容、提问方式等多方面体现创新性,多方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乙卷第29题创设植物气孔开度与红光、蓝光之间关系的实验探究情境,要求学生分析红光、蓝光影响气孔开度变化的原因及光合作用对气孔开度的影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针对新问题得出新解释的创新能力。      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充分考虑学情变化和新旧课标对教学的影响,通过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增强考生应答表现,提高考试获得感,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同时,试题立足学科特征,精选素材,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导向作用和育人价值,引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教考衔接。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06-07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 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言情境中培根铸魂  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1 高擎思想大旗,培根铸魂  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中的两则材料,分别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性。材料一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两则材料并举,又构成对话关系。试题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考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中的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文中强调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2 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  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如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列举诸多考古发现,分析考古学对书写上古史的意义,引导考生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甲卷、乙卷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和《韩非子•十过》,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写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探讨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 弘扬劳动精神,育人育心  试题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引导考生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反映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给儿子》中写道,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二 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  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 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如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全国甲卷写作试题“人·技术·时间”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 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  试题精选文学作品,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阅读体验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乙卷语用Ⅰ语料节选自汪曾祺的《俩老头》,考查考生通过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效果的能力。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选用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3 考查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试题通过文质兼美的科普文章激发考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倡导科学思维。如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科普读物《树的秘密生命》和《深时之旅》,既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又引导学生在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深入思考。三 平稳布局、开拓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1 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试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摘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介绍了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的教学方法。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2 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的关联。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如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关联统编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如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Ⅰ与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单元关联;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关联统编教材中的选篇,如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关联鲁迅《社戏》、沈从文《边城》等。3 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试题使用了多种新题型,有效规避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4道写作试题各有特点,其中,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是一道读写结合的新题型。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套文言文试题材料有单一文本,有复合文本。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4套语用试题的形式和考点各不相同,除传统的病句、成语、补写之外,还考查了评论、句式含义、表达效果等。4 尊重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  试题为考生提供展示个性、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鼓励考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自我。如新课标Ⅱ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自己的个性,体现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能力素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